華文網

吐與泄病後的飲食調理

前些天,我在外不知道吃了什麼不潔的食物,結果導致腹瀉,回到家裡感覺有點發燒,脘腹難受疼痛,一夜水瀉數十次,這是真的感受到生病的滋味了,老話說得好,真是有啥別有病啊。

於是我給自己服用了藿香正氣丸一次,同時持續服用中成藥莧菜黃連素片,這是我在南方的時候買的一種中成藥,正好用上。

估計會有朋友問:“您怎麼不給自己開個方子啊?怎麼用中成藥呢?”其實,我覺得雖然難受劇烈,但是並不是什麼大病,

中成藥就足夠了。而且,大半夜的,我哪裡去抓藥呢?

又有朋友問了:“你們中醫不是應該講究養生嗎?怎麼能讓自己生病呢?”我其實是個很普通的人,沒有那麼高的水準,人食五穀雜糧,吃壞了肚子很正常。當年名醫張景岳還在書裡坦誠自己患了慢性腹瀉,治療了一年多呢。

我接著講,在服用藥物以後,雖然仍是一夜難受,但是到天亮的時候腹瀉就停止了,身體也不再那麼難受,

感覺已經恢復了。但是,這個時候,真正要注意的事情來了。

在大量腹瀉之後,我有一個特別的感覺,就是氣虛,似乎一切都正常,但是,就是說話總覺得稍微少點底氣,另外,提重的東西會出虛汗。

這就使我想到了中醫裡面的一句話,叫“吐下之餘,定無完氣”。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所謂的“吐下”,指的是嘔吐和腹瀉,有生病導致的自然反應,比如患了胃腸道傳染性疾病的上吐下瀉,

另外還有治病的手段,比如金元時期的著名醫家張子和,就特別擅長汗吐下三法,就是用藥物或者其他方法,讓患者發汗、嘔吐、腹瀉,這樣,可以使得邪氣隨之而去。

但是,無論吐瀉屬於那種類型的,古人都發現,在吐瀉之後,人會變得氣虛,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人生病的過程中,身體與邪氣抗爭,會消耗正氣,尤其是在急病的過程中,這個消耗會感覺非常明顯,比如我們平時會有這樣的經歷,

即使一次嚴重的感冒發燒,過去之後,整個人走路都會感覺發飄,這可能在持續幾天後,身體逐漸恢復了,才會變好,這是原因之一。

而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氣隨液脫”,這是中醫的一個術語,指大汗、大吐、大瀉的時候,人體的津液大量丟失,

氣亦隨津液大量外泄而脫失的病理變化。中醫認為,津液是氣的載體,津能載氣,這個道理就是像是“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道理一樣,其實,津液在體內也是流通的,起到濡潤身體等重要作用,而且津和液還稍有不同,《黃帝內經》說:“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但是,我們平時就統稱津液。在吐瀉之後,津液會大量流失,必然導致氣的亡失。

所以,《傷寒論·陰陽病脈證並治》說:“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這裡講的是如果大量發汗,導致津液外泄,陽氣隨之亡失。所以宋代許叔微在遇到身體虛弱,正氣不足的患者,可是還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的時候,是先補正氣,然後再發汗的。而清代尤在涇在《金匱要略心典·痰飲》中說:“吐下之餘,定無完氣。”這就特別明確地說出了這個病後特點。

因此,在這個階段,最好能夠稍微補脾補氣的方法,我們管這叫善後。

我給自己服用的,是參苓白術顆粒,這也是中成藥,是治療脾虛泄瀉的,此時用上正好。

但是要注意的是,必須是邪氣已經清理乾淨了,才可以這樣補,否則仍舊要致力於清除邪氣,或者是攻補兼施的。

此時,對於腹瀉後的患者,也可以服用補中益氣丸,但是對於嘔吐後的患者,就不要服用此藥,因為不必再將氣機向上提。此時最簡單的,口中含一片人參,一天含兩三片,也是會起到作用的。

這個時候,另外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不要“食複”。

所謂“食複”,就是在病後,因為飲食的問題,導致疾病再次發作。

在吐瀉之後,人體的脾胃功能開始恢復,這個時候,會開始由患病的時候的毫無胃口,變得開始有食欲,有的時候會覺得特別想吃某種食物。有的人有種錯覺,認為此時特別想吃什麼,就是身體需要什麼,我要告訴大家,這是錯覺,只是此時胃口恢復,您會把某種喜歡吃的食物想起來而已,並非身體真的需要它。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比如特別喜歡吃某種肉,此時覺得必須大吃一頓,來補償一下自己,於是就猛吃一頓,結果胃腸再次出現問題。

這個時候,必須要知道,“吐下之餘,定無完氣”的道理,此時正氣受損,尚未完全恢復,所以脾胃並不能承受大量的,難以消化的食物。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在此時要用一些清淡的飲食來調理自己的脾胃,給它恢復的機會。

我在這個時候,就是熬了一鍋粥,然後在第二天一天裡慢慢喝這個粥,感覺脾胃逐漸地恢復了。

古人一般還會熬一些菜葉,熬的爛一些,一起用,逐漸調養。

我記得喝了一天的這個白粥,最大的感覺,是自己的味覺變得非常靈敏。我拿出平時喜歡吃的市場買的黃瓜鹹菜,舌頭一舔,立刻品味出了濃濃的藥味,這是醃鹹菜時加的添加劑吧,平時我是嘗不出的,此時覺得味道濃得很,於是從此放棄吃此物。

在添加肉食的時候,也要逐漸增加,而且最好是那些軟爛者才好。金元時期的朱丹溪,也擅長使用瀉法,但是他往往在使用此法之後,用一些熬得非常爛的肉粥給患者喝,讓他們逐漸恢復正氣。

這樣,在脾胃功能逐漸恢復後,一般怎麼也需要幾天的時間,再開始正常的飲食,這樣脾胃才能得到保護,不至於因病而受傷。

總之,這一夜的腹瀉,讓我對“吐下之餘,定無完氣”這句話體會深刻,所以寫給大家。學習中醫的人,生病不能白生,必須要總結出來一些有益的內容,給大家做個借鑒吧!

關注我們,每天更新養生內容!

文 羅大倫

所以,《傷寒論·陰陽病脈證並治》說:“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這裡講的是如果大量發汗,導致津液外泄,陽氣隨之亡失。所以宋代許叔微在遇到身體虛弱,正氣不足的患者,可是還要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的時候,是先補正氣,然後再發汗的。而清代尤在涇在《金匱要略心典·痰飲》中說:“吐下之餘,定無完氣。”這就特別明確地說出了這個病後特點。

因此,在這個階段,最好能夠稍微補脾補氣的方法,我們管這叫善後。

我給自己服用的,是參苓白術顆粒,這也是中成藥,是治療脾虛泄瀉的,此時用上正好。

但是要注意的是,必須是邪氣已經清理乾淨了,才可以這樣補,否則仍舊要致力於清除邪氣,或者是攻補兼施的。

此時,對於腹瀉後的患者,也可以服用補中益氣丸,但是對於嘔吐後的患者,就不要服用此藥,因為不必再將氣機向上提。此時最簡單的,口中含一片人參,一天含兩三片,也是會起到作用的。

這個時候,另外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不要“食複”。

所謂“食複”,就是在病後,因為飲食的問題,導致疾病再次發作。

在吐瀉之後,人體的脾胃功能開始恢復,這個時候,會開始由患病的時候的毫無胃口,變得開始有食欲,有的時候會覺得特別想吃某種食物。有的人有種錯覺,認為此時特別想吃什麼,就是身體需要什麼,我要告訴大家,這是錯覺,只是此時胃口恢復,您會把某種喜歡吃的食物想起來而已,並非身體真的需要它。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比如特別喜歡吃某種肉,此時覺得必須大吃一頓,來補償一下自己,於是就猛吃一頓,結果胃腸再次出現問題。

這個時候,必須要知道,“吐下之餘,定無完氣”的道理,此時正氣受損,尚未完全恢復,所以脾胃並不能承受大量的,難以消化的食物。所以,一般情況下,我們在此時要用一些清淡的飲食來調理自己的脾胃,給它恢復的機會。

我在這個時候,就是熬了一鍋粥,然後在第二天一天裡慢慢喝這個粥,感覺脾胃逐漸地恢復了。

古人一般還會熬一些菜葉,熬的爛一些,一起用,逐漸調養。

我記得喝了一天的這個白粥,最大的感覺,是自己的味覺變得非常靈敏。我拿出平時喜歡吃的市場買的黃瓜鹹菜,舌頭一舔,立刻品味出了濃濃的藥味,這是醃鹹菜時加的添加劑吧,平時我是嘗不出的,此時覺得味道濃得很,於是從此放棄吃此物。

在添加肉食的時候,也要逐漸增加,而且最好是那些軟爛者才好。金元時期的朱丹溪,也擅長使用瀉法,但是他往往在使用此法之後,用一些熬得非常爛的肉粥給患者喝,讓他們逐漸恢復正氣。

這樣,在脾胃功能逐漸恢復後,一般怎麼也需要幾天的時間,再開始正常的飲食,這樣脾胃才能得到保護,不至於因病而受傷。

總之,這一夜的腹瀉,讓我對“吐下之餘,定無完氣”這句話體會深刻,所以寫給大家。學習中醫的人,生病不能白生,必須要總結出來一些有益的內容,給大家做個借鑒吧!

關注我們,每天更新養生內容!

文 羅大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