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要喝臘八粥?關於臘八節的5個傳說,你知道嗎?

“伢崽、伢崽你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大人望種田,小娃望過年。

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一年四季吃不飽、吃不好,過年了,有錢無錢總要給孩子做一身新衣服,置辦一些年貨,讓孩子們吃飽、吃好,穿新衣新鞋,高興幾天。因此,到了臘月,孩子們就扳著指頭盼望過年。

臘月最早的一次節日是臘八,到了臘八,家家戶戶就要熬制臘八粥吃。

我的家鄉沒有水田,不種水稻,因此就沒有稻米,有的只是包穀米。把幹包穀用水泡一個時辰左右,

用石磨推磨掉表面的糠皮,用籮篩篩掉糠皮,再把粗的包穀米用石磨推磨得細一些,再用籮篩篩去細麵粉,包穀米就推磨好了。

臘八的中午,主婦就在鐵鍋裡打滿水,灶裡嗶嗶啵啵地燒著火,主婦積極的準備包穀米、綠豆、紅小豆(赤豆)、黃豆、四季豆、紅薯片等一一洗乾淨。這些東西先後逐一地放進鍋裡,先是武火燒開,再用文火慢慢地熬制。臘八粥的清香滿村子飄蕩著。

午飯時間到了,

一家人都回來了,噴香的臘八粥也好了,主婦揭開鍋,給家人舀粥吃。

人吃了,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說是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當然還一定要給桃樹、梨樹、杏樹、棗樹等果樹吃一些,因為“果樹吃點粥,來年結的密稠稠”呢。

在我的家鄉,

關於吃臘八粥有這樣一個傳說。古代有兄弟兩人極其懶惰,平時遊手好閒,坐吃山空,到了臘月初八,家裡斷炊了,兄弟兩人饑腸轆轆,於是遍搜米缸、面袋子和家裡的罎罎罐罐,將搜集來的米麵、豆類等食物混在一起,煮了一大鍋。兄弟倆吃完了一鍋粥,脹死了。後來人們每年的臘八都煮粥吃,一方面期盼神仙保佑來年五穀豐登、豐衣足食,另一方面告誡子女要保持和牢記勤勞節儉的美德。
就這樣,吃臘八粥的風俗在家鄉一代又一代,流傳至今。

除此之外,關於吃臘八粥還有這樣一些傳說。

“赤豆打鬼”說。傳說上古顓頊氏有三個兒子,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而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所以就有“赤豆打鬼”的說法。因此,每年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家家戶戶就用紅小豆熬粥,以祛疫避災。

“悼念修築長城的民工”說。傳說秦始皇修建長城,

民工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食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在工地上。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實在餓得不行了,合夥積攢了五穀雜糧,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但還是抵不住饑餓和寒冷,在饑寒交迫中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這些餓死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用來紀念他們。

“紀念嶽飛”說。據說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老百姓看了心疼,都去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結果大勝而歸。而這天是臘月初八。岳飛死後,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百姓便以雜糧煮粥,後來成為習俗。

“朱元璋推廣”說。朱元璋青少年時,家鄉發生旱災、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家裡親人先後去世。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跑到寺廟裡,做了和尚。但好景不長,寺廟裡也過不下去了,朱元璋才只好托缽化緣。一天,朱元璋餓得頭暈眼花,有氣無力的時候,忽然發現一個老鼠洞,扒開一看,裡面有各種五穀雜糧,他用這些東西煮了一鍋粥。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吃厭了山珍海味,一天他想起當年吃的粥,便叫禦廚熬了一鍋,但怎樣也沒有當年的好吃,煮粥的這天恰好是臘月初八,朱元璋就把這種粥叫臘八粥,每年臘月煮臘八粥吃。後來在民間流傳開來。

“紀念佛祖得道日”說。傳說佛祖釋迦牟尼修行時,由於路途勞累,又累又餓,昏倒在河邊。一位牧羊女給他煮了一碗粥吃了。吃了飯後,釋迦摩尼坐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而這一天恰巧就是臘月初八。後來慢慢流傳開來,此後佛教寺院每年舉行儀式,群僧誦經演法,熬七寶粥敬佛,施捨臘八粥,以紀念佛祖成道。由於佛教的影響很大,民間也逐漸形成了吃臘八粥的習俗,一直相沿至今。

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關於臘八粥的一些說法。

在中國古代,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二者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避災。

關於臘八粥,《祀記》中記載“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者“獵”也,臘八節來源於古代的“臘祭”,是我國古代年終時獵取禽獸以祭天地祭祖先的一種重大的祭祀活動。自周朝就開始形成,到秦朝時就把每年的歲末之月稱為“臘月”,一直相沿至今。南北朝時,流傳有“臘鼓鳴,春草生”的民諺。反映了人們敲打臘鼓,跳起舞蹈,興奮地迎接新春和喜慶豐收的歡樂情景。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臘,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的記載。可見在漢代,以冬至後的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到南北朝時,臘日才固定在臘月初八,並成為漢族的一個節日。

通過有關文獻記載來看,臘八粥主要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隨著歷史發展,人們給予它更多文化內涵。臘八粥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美食,現在吃臘八粥不僅僅是為了果腹,加上各種不同的食材,臘八粥還有食療保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臘八粥已經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臘八粥僅僅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冰山一角,發掘弘揚民族飲食文化,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個方面。

作者:李昌寶,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特此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文中圖片為影視劇作品《琅琊榜》、《陸貞傳奇》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老百姓看了心疼,都去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結果大勝而歸。而這天是臘月初八。岳飛死後,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百姓便以雜糧煮粥,後來成為習俗。

“朱元璋推廣”說。朱元璋青少年時,家鄉發生旱災、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家裡親人先後去世。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跑到寺廟裡,做了和尚。但好景不長,寺廟裡也過不下去了,朱元璋才只好托缽化緣。一天,朱元璋餓得頭暈眼花,有氣無力的時候,忽然發現一個老鼠洞,扒開一看,裡面有各種五穀雜糧,他用這些東西煮了一鍋粥。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吃厭了山珍海味,一天他想起當年吃的粥,便叫禦廚熬了一鍋,但怎樣也沒有當年的好吃,煮粥的這天恰好是臘月初八,朱元璋就把這種粥叫臘八粥,每年臘月煮臘八粥吃。後來在民間流傳開來。

“紀念佛祖得道日”說。傳說佛祖釋迦牟尼修行時,由於路途勞累,又累又餓,昏倒在河邊。一位牧羊女給他煮了一碗粥吃了。吃了飯後,釋迦摩尼坐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而這一天恰巧就是臘月初八。後來慢慢流傳開來,此後佛教寺院每年舉行儀式,群僧誦經演法,熬七寶粥敬佛,施捨臘八粥,以紀念佛祖成道。由於佛教的影響很大,民間也逐漸形成了吃臘八粥的習俗,一直相沿至今。

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關於臘八粥的一些說法。

在中國古代,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二者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避災。

關於臘八粥,《祀記》中記載“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者“獵”也,臘八節來源於古代的“臘祭”,是我國古代年終時獵取禽獸以祭天地祭祖先的一種重大的祭祀活動。自周朝就開始形成,到秦朝時就把每年的歲末之月稱為“臘月”,一直相沿至今。南北朝時,流傳有“臘鼓鳴,春草生”的民諺。反映了人們敲打臘鼓,跳起舞蹈,興奮地迎接新春和喜慶豐收的歡樂情景。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臘,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的記載。可見在漢代,以冬至後的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到南北朝時,臘日才固定在臘月初八,並成為漢族的一個節日。

通過有關文獻記載來看,臘八粥主要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隨著歷史發展,人們給予它更多文化內涵。臘八粥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美食,現在吃臘八粥不僅僅是為了果腹,加上各種不同的食材,臘八粥還有食療保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臘八粥已經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臘八粥僅僅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冰山一角,發掘弘揚民族飲食文化,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個方面。

作者:李昌寶,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特此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文中圖片為影視劇作品《琅琊榜》、《陸貞傳奇》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