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什麼要喝臘八粥?關於臘八節的5個傳說,你知道嗎?

“伢崽、伢崽你莫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大人望種田, 小娃望過年。 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 一年四季吃不飽、吃不好, 過年了, 有錢無錢總要給孩子做一身新衣服,

置辦一些年貨, 讓孩子們吃飽、吃好, 穿新衣新鞋, 高興幾天。 因此, 到了臘月, 孩子們就扳著指頭盼望過年。

臘月最早的一次節日是臘八, 到了臘八, 家家戶戶就要熬制臘八粥吃。

我的家鄉沒有水田, 不種水稻, 因此就沒有稻米, 有的只是包穀米。 把幹包穀用水泡一個時辰左右, 用石磨推磨掉表面的糠皮, 用籮篩篩掉糠皮, 再把粗的包穀米用石磨推磨得細一些, 再用籮篩篩去細麵粉, 包穀米就推磨好了。

臘八的中午, 主婦就在鐵鍋裡打滿水, 灶裡嗶嗶啵啵地燒著火, 主婦積極的準備包穀米、綠豆、紅小豆(赤豆)、黃豆、四季豆、紅薯片等一一洗乾淨。 這些東西先後逐一地放進鍋裡, 先是武火燒開, 再用文火慢慢地熬制。

臘八粥的清香滿村子飄蕩著。

午飯時間到了, 一家人都回來了, 噴香的臘八粥也好了, 主婦揭開鍋, 給家人舀粥吃。

人吃了, 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臺上, 說是驅邪避災, 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 當然還一定要給桃樹、梨樹、杏樹、棗樹等果樹吃一些, 因為“果樹吃點粥, 來年結的密稠稠”呢。

在我的家鄉, 關於吃臘八粥有這樣一個傳說。 古代有兄弟兩人極其懶惰, 平時遊手好閒, 坐吃山空, 到了臘月初八, 家裡斷炊了, 兄弟兩人饑腸轆轆, 於是遍搜米缸、面袋子和家裡的罎罎罐罐, 將搜集來的米麵、豆類等食物混在一起, 煮了一大鍋。 兄弟倆吃完了一鍋粥, 脹死了。 後來人們每年的臘八都煮粥吃, 一方面期盼神仙保佑來年五穀豐登、豐衣足食, 另一方面告誡子女要保持和牢記勤勞節儉的美德。 就這樣, 吃臘八粥的風俗在家鄉一代又一代, 流傳至今。

除此之外, 關於吃臘八粥還有這樣一些傳說。

“赤豆打鬼”說。 傳說上古顓頊氏有三個兒子, 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 專門出來驚嚇孩子。

而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 單怕赤(紅)豆, 所以就有“赤豆打鬼”的說法。 因此, 每年在臘月初八這一天, 家家戶戶就用紅小豆熬粥, 以祛疫避災。

“悼念修築長城的民工”說。 傳說秦始皇修建長城, 民工長年不能回家, 吃糧食靠家裡人送。 有些民工, 家隔千山萬水, 糧食送不到, 致使不少民工餓死在工地上。 一年臘月初八, 無糧吃的民工實在餓得不行了, 合夥積攢了五穀雜糧, 熬成稀粥, 每人喝了一碗, 但還是抵不住饑餓和寒冷, 在饑寒交迫中死在長城下。 為了悼念這些餓死的民工, 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 用來紀念他們。

“紀念嶽飛”說。 據說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 正值數九嚴冬, 岳家軍衣食不濟, 挨餓受凍, 老百姓看了心疼,

都去送粥, 岳家軍飽餐了一頓, 結果大勝而歸。 而這天是臘月初八。 岳飛死後, 為了紀念他, 每到臘月初八, 百姓便以雜糧煮粥, 後來成為習俗。

“朱元璋推廣”說。 朱元璋青少年時, 家鄉發生旱災、蝗災和瘟疫, 不到半個月, 家裡親人先後去世。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 跑到寺廟裡,做了和尚。但好景不長,寺廟裡也過不下去了,朱元璋才只好托缽化緣。一天,朱元璋餓得頭暈眼花,有氣無力的時候,忽然發現一個老鼠洞,扒開一看,裡面有各種五穀雜糧,他用這些東西煮了一鍋粥。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吃厭了山珍海味,一天他想起當年吃的粥,便叫禦廚熬了一鍋,但怎樣也沒有當年的好吃,煮粥的這天恰好是臘月初八,朱元璋就把這種粥叫臘八粥,每年臘月煮臘八粥吃。後來在民間流傳開來。

“紀念佛祖得道日”說。傳說佛祖釋迦牟尼修行時,由於路途勞累,又累又餓,昏倒在河邊。一位牧羊女給他煮了一碗粥吃了。吃了飯後,釋迦摩尼坐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而這一天恰巧就是臘月初八。後來慢慢流傳開來,此後佛教寺院每年舉行儀式,群僧誦經演法,熬七寶粥敬佛,施捨臘八粥,以紀念佛祖成道。由於佛教的影響很大,民間也逐漸形成了吃臘八粥的習俗,一直相沿至今。

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關於臘八粥的一些說法。

在中國古代,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二者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避災。

關於臘八粥,《祀記》中記載“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者“獵”也,臘八節來源於古代的“臘祭”,是我國古代年終時獵取禽獸以祭天地祭祖先的一種重大的祭祀活動。自周朝就開始形成,到秦朝時就把每年的歲末之月稱為“臘月”,一直相沿至今。南北朝時,流傳有“臘鼓鳴,春草生”的民諺。反映了人們敲打臘鼓,跳起舞蹈,興奮地迎接新春和喜慶豐收的歡樂情景。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臘,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的記載。可見在漢代,以冬至後的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到南北朝時,臘日才固定在臘月初八,並成為漢族的一個節日。

通過有關文獻記載來看,臘八粥主要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隨著歷史發展,人們給予它更多文化內涵。臘八粥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美食,現在吃臘八粥不僅僅是為了果腹,加上各種不同的食材,臘八粥還有食療保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臘八粥已經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臘八粥僅僅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冰山一角,發掘弘揚民族飲食文化,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個方面。

作者:李昌寶,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特此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文中圖片為影視劇作品《琅琊榜》、《陸貞傳奇》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跑到寺廟裡,做了和尚。但好景不長,寺廟裡也過不下去了,朱元璋才只好托缽化緣。一天,朱元璋餓得頭暈眼花,有氣無力的時候,忽然發現一個老鼠洞,扒開一看,裡面有各種五穀雜糧,他用這些東西煮了一鍋粥。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吃厭了山珍海味,一天他想起當年吃的粥,便叫禦廚熬了一鍋,但怎樣也沒有當年的好吃,煮粥的這天恰好是臘月初八,朱元璋就把這種粥叫臘八粥,每年臘月煮臘八粥吃。後來在民間流傳開來。

“紀念佛祖得道日”說。傳說佛祖釋迦牟尼修行時,由於路途勞累,又累又餓,昏倒在河邊。一位牧羊女給他煮了一碗粥吃了。吃了飯後,釋迦摩尼坐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而這一天恰巧就是臘月初八。後來慢慢流傳開來,此後佛教寺院每年舉行儀式,群僧誦經演法,熬七寶粥敬佛,施捨臘八粥,以紀念佛祖成道。由於佛教的影響很大,民間也逐漸形成了吃臘八粥的習俗,一直相沿至今。

後來查閱資料,才知道關於臘八粥的一些說法。

在中國古代,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二者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曆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閒的人們無事可幹,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避災。

關於臘八粥,《祀記》中記載“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者“獵”也,臘八節來源於古代的“臘祭”,是我國古代年終時獵取禽獸以祭天地祭祖先的一種重大的祭祀活動。自周朝就開始形成,到秦朝時就把每年的歲末之月稱為“臘月”,一直相沿至今。南北朝時,流傳有“臘鼓鳴,春草生”的民諺。反映了人們敲打臘鼓,跳起舞蹈,興奮地迎接新春和喜慶豐收的歡樂情景。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臘,冬至後三戍,臘祭百神”的記載。可見在漢代,以冬至後的的第三個戍日為臘日。到南北朝時,臘日才固定在臘月初八,並成為漢族的一個節日。

通過有關文獻記載來看,臘八粥主要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隨著歷史發展,人們給予它更多文化內涵。臘八粥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美食,現在吃臘八粥不僅僅是為了果腹,加上各種不同的食材,臘八粥還有食療保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臘八粥已經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臘八粥僅僅是中華飲食文化的冰山一角,發掘弘揚民族飲食文化,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個方面。

作者:李昌寶,魚羊秘史簽約作者。

特此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製作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文中圖片為影視劇作品《琅琊榜》、《陸貞傳奇》劇照,版權屬於原作者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