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投完這一球,我們各自天涯

這個故事曾被稱為中國版《放牛班的春天》。


涼亭坳小學女籃隊員包勤勤。

她的照片被一名志願者放在了錢包裡。

2013年9月,特崗教師張瓊瓊來到湖南省懷化市涼亭坳小學,他教一群放學後只會割豬草的留守孩子們打籃球,別人想像不到一個省級貧困鄉成立籃球隊是多大的奢望。

但這所小學的男女籃均問鼎懷化,許多孩子通過籃球特長走出大山,被選拔到懷化市、湘潭市、長沙市的重點中學念書。

張瓊瓊本人成了懷化市有名的“大山教練”,

涼亭坳小學變成了“明星”小學。為了學習籃球,一些城裡的孩子轉學至此。

三年多過去,隊員們來來去去,第一屆女籃依然保持著這個農村小學取得的最好成績——全國第八。

這也是張瓊瓊最懷念的一支隊伍,“訓練條件最艱苦,目的最單純,就是因為喜歡。”

如今,這支球隊裡的八名隊員,一人被迫輟學,兩人進入了長沙的重點中學,餘下五人在懷化市就讀,各自天涯。

三年的聘用期已滿,而立之年的張瓊瓊順利地拿到了編制,但他沒有選擇回到城市裡,安穩一生。

繼續留在涼亭坳,他看淡了很多東西,不再奢望通過籃球“樹人”,只求“渡人”——讓孩子們搭他的船,上岸後自己奔向更好的地方。

籃球小將的孤獨時光

春節期間,包紫琳收到了隊友們的聚會邀請,被母親阻攔,“人家讀書的聚會,你去幹什麼?”

“如果母親不阻攔,你願意參加這場聚會嗎?”我問她。

包紫琳低下頭,左右搖了搖。

她又長高了,十七歲不到,已經一米六七,仍是第一屆籃球隊裡最高的孩子。

她曾是張瓊瓊最看好的學生——彈跳好、速度快、訓練刻苦,但還沒念完小學便被父母帶出去打工。

張瓊瓊曾試圖挽留,甚至許下諾言:再給我半年時間,我一定把她送進省重點中學。

包紫琳的父母並不相信這位體育教師的承諾,他們心裡有一本賬:我們打工,一個月三四千塊錢,

你大學畢業,多少錢一個月?

那時,張瓊瓊的月工資約1600元。

還沒看到六年級的課本,包紫琳就被帶走了,第一屆女籃隊員只剩下7人。臨走前,包紫琳把張瓊瓊的電話號碼記在紙片上,不想和這位最看重自己的老師失去聯繫。

作為這家服裝廠年齡最小的工人,包紫琳並未享有特權,每天早八點上班,晚十點半下班,手不能停地將300-500條褲子一條條疊好,掛上吊牌,包好外包裝,

再按照尺碼分類,用繩子紮緊,循環往復。

除了父母,她在服裝廠裡幾乎沒有可以交流的物件。只有一個比她大一歲的同齡人,在隔壁車間做著“裁床”工作,“一上班就戴著耳機”,從不說話。

包紫琳正在打包褲子。新京報記者 羅芊 攝

每個月僅有的四天休息時間,包紫琳累到只想睡覺,唯一的娛樂活動是想買新衣服時一個人去逛街,步行街上的老闆娘們總是操著一口她聽不懂的粵語,她從不敢討價還價。

她經常懷念在涼亭坳的日子,想念張麗君、包勤勤……在工位旁邊的紙上,她寫下了自己和隊友的名字。

彼時,隊友們每天被熟悉的鄉音環繞,7個人一起吃飯、一起讀書、一起奔跑、練習胯下運球、漂亮的勾手上籃,去懷化市打比賽。

後來,隊友們都因籃球特長走出了涼亭坳,去了懷化市、長沙市不錯的初中,包紫琳所在的服裝廠也從廣州市海珠區遷移至中山市。

由於手腳麻利、三年來從沒請過一次假,包紫琳的月工資由2500元漲到了3500元。這些收入全部由父母代領,包紫琳可以自由支配的是父母每月發放的零花錢,從前50元每月,工資上漲後變為200元每月,今年上漲到500元——是小姨幫忙爭取的結果。

雖然只訓練了一個學期,包紫琳至今仍記得教練教她的防守動作,“要像划船那樣”。那是這個小女孩最為珍視的時光,“什麼也不用想,就是打球”。

在廣州打工時,包紫琳忍不住去租住地附近學校的球場看別人打球,14歲的她曾鼓起勇氣問,我可以和你們一起打球嗎,這群男生回答她,女孩子打什麼球。

此後,她沒再嘗試過走進球場。

知道自己可能永遠無法回到球隊打球後,包紫琳甚至不願主動擁有一個籃球,怕自己“看到都心痛”。

“鄉巴佬”打出76:0

三年多以前,張瓊瓊第一次來到涼亭坳小學時,心情也沒比現在的包紫琳好多少。

這個“一眼就可以看完”的小學沒有一個可供孩子訓練的五號籃球。籃球場是最受歡迎的晾曬場,豔陽天裡佈滿了稻穀和榨菜。

當時,從懷化市區到涼亭坳未修好水泥路,二十多位教師只有一兩個敢買車。七月,一場山洪暴發,操場邊唯一一輛車被沖得位移了兩個籃球場的距離,當場報廢。

這座只有一條街的鄉村留不住年輕人,土生土長的青壯年多半外出打工,每逢初五初十街上趕集,市集上除了花白頭髮的老叟,最常見的就是哭鬧著要買東西的孩童。

最新資料顯示,涼亭坳小學雙親均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有369名,占全校總人數一半以上,父母一方以上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占全校總人數超過70%。

今年3月,面對著一家電視臺的鏡頭,孩子們這樣形容自己的父母,“我不知道我有爸爸媽媽”,“有時候我甚至記不得他們的樣子”。

張瓊瓊也是農村出身,2010年從湖南省吉首大學體育專業畢業後,他先在北京幹了兩年籃球教練,月收入不超過6000元,首都定居壓力太大,婚後,張瓊瓊在26歲時選擇回到老家湖南考特崗教師。

特崗教師一般針對基層縣以及偏遠貧困地區,聘期3年,聘期結束後,可按照規定辦理編制。張瓊瓊最初選擇來到涼亭坳鄉,就是想“待滿三年,拿個編制”,有機會調去城裡,安穩一生。

由於師資力量匱乏,張瓊瓊最先被安排教數學,他拒絕了,他堅持教體育。在涼亭坳小學,三節體育課的收入和兩節數學課的收入相當,只有快退休的老師才願意教。張瓊瓊對籃球的喜愛很大一部分得益於自己的啟蒙教練。學生時代的張瓊瓊不善言辭,教練會故意安排他去和陌生人接觸。這位教練最常掛在嘴邊的詞是“夢想”,他問每一名球員,你的夢想是什麼,不點評,只讓他們記得,要永遠“頑強拼搏、堅韌不拔”。

女籃的成立源於一次意外發現。一天,張瓊瓊看見包紫琳、張麗君等幾個女生拿著排球往籃筐上面拋。

張瓊瓊想帶她們打真正的籃球。第一屆球隊,女生八人,五年級7人,四年級1人。

在懷化市,學生人數達到2000-4000人的城市學校會成立籃球隊,當時涼亭坳小學全部學生只有500多人,是第一支組建籃球隊的農村小學。

家長們不願出錢,月薪不到2000元的張瓊瓊獨自承擔了8個女籃隊員的籃球、球鞋以及球衣費用,並且每天花費3小時早晚訓練。

涼亭坳夏天悶熱,一場訓練後,孩子們的襪子全部被汗浸濕,“脫下來可以直接黏在牆上”,孩子們從來沒說過一個“苦”字。

第一次在懷化市亮相,涼亭坳女籃76:0零封躍進路小學,去南方打工的包紫琳沒來得及參與這一戰。

比賽結束時,懷化市教育局正在開校長大會,教育局局長當著市里所有小學校長的面公佈了一則他收到的短信:特大新聞,本屆小學生籃球比賽當中,涼亭坳與躍進路小學比分76:0,涼亭坳獲勝。全場驚愕。

涼亭坳小學第一、第二屆(部分)女籃隊員合影。受訪者供圖

那時,包紫琳沒有手機,沒有人告訴她這個消息。

比分懸殊出乎張瓊瓊的意料,他曾在第一節結束後囑咐大家友誼第一,但是孩子們“越打越狠”,因為開賽前對方球員說“涼亭坳是鄉巴佬”。

涼亭坳女籃4場比賽均大比分獲勝,順利奪冠。

奪冠那天夜裡,張瓊瓊一行人帶著女籃隊員去了懷化市內一處遊樂場。她們玩了人生中第一次碰碰車、大擺錘。有些孩子聽見教練和售票人員議價,要40元一位,便懂事地擺擺手,說自己“不想玩”。

在遊樂場橘黃色的燈光下,她們一起唱了羅大佑的《童年》加油打氣,坐上大擺錘座位後,孩子們一直讓工作人員“弄緊一點”,“怕會掉下去”。

三分鐘尖叫過後,大擺錘落地,所有孩子抱在一起,哇哇大哭。

一年後的2015年,畢業前夕,她們在武漢獲得了第27屆CPBA全國(U13)苗苗杯小籃球賽第八名。這是迄今為止涼亭坳籃球隊取得的最好成績。

城裡孩子下鄉“鍍金”

最被看好的包紫琳離開後,張麗君和包勤勤成為第一屆女籃最優秀的兩個苗子,她們分別被長沙市雅禮中學、湖南省地質中學錄取。這兩所中學都是湖南省有名的籃球傳統項目學校,每年,很多球員被全國一流大學錄取。

校長夏永賢在涼亭坳學校執教37年,記憶中,從涼亭坳出去的孩子極少能夠上一所好中學,多在附近的鎮上念初中。2001級有位名為張娟的學生中考考上懷化市鐵路第一中學,三年後考入西北大學,十多年過去,夏永賢依然記得她的名字。

籃球打開了通往重點中學的快速通道,涼亭坳小學漸漸迎來了一些新面孔。

第二屆女隊招生時,有家長專門把孩子從市里的小學轉學至涼亭坳“鍍金”,這些孩子目的明確,想借助籃球特長作為敲門磚,將自己送進省級重點中學。

他們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張麗君成績這麼差都能進雅禮,好好打球一定有用。

打心眼兒裡,張瓊瓊歡迎每個想學籃球的孩子,這些“城裡的孩子”營養好,有位女孩測骨齡能長到一米九,有著農村孩子無法企及的身體優勢。

張瓊瓊說,城裡孩子轉學來農村,他們心裡明白“付出了代價”,比農村孩子更懂得自己要什麼,訓練起來普遍認真。

除了城裡的孩子,越來越多目光聚集在這裡。

2014年4月18日,張瓊瓊在體育社區虎撲上發帖,名字叫《一所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籃球夢》,放了一些女籃平時訓練的照片。

有網友注意到有個孩子手裡沒有籃球,回帖說,我買一個籃球送給那個沒球的姑娘,請把你的地址發給我,謝謝!

此後,涼亭坳迎來了來自北京、廣州等各個地方的志願者,涼亭坳籃球隊出去打比賽,有時有三四台攝像機同時拍攝,網路上有近千人線上觀看無聲的圖文直播。

今年春天,涼亭坳小學收到了體育社區虎撲捐獻的197箱物資,貨車拉了滿滿兩車,堆滿了學校的儲藏室。

去年9月,某運動品牌邀請第三屆打得最好的女籃隊員飛往上海參加活動,在眾多粉絲的見證下,這個農村孩子與NBA球星詹姆斯·哈登對打,在哈登的防守下進了一個“可以吹一輩子的”球。

張瓊瓊不再被質疑。他還記得,第一次登門說服女隊隊員包勤勤的奶奶讓她打籃球時,對方說了一句,“打籃球有什麼用,女孩子反正以後都要嫁人”,直接把門關上了。

“我想讀書”

今年,張瓊瓊即將滿三十周歲,有兩個女兒,三年聘期已滿,他得到了最初想要的編制,也得到了許多城市學校的邀請,卻沒有離開涼亭坳。

在這裡,他帶球隊早晚各訓練一次,每節課補助15元,週末去懷化市籃球俱樂部教孩子練球,每節課收入至少300元。他覺得在涼亭坳自在些,“在涼亭坳教球是享受,在外面是打工”。

他逼迫自己進步,會“翻牆”學習日本、臺灣的小學生籃球訓練方法,不盲目遵從國內的“三從一大”模式,即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大強度訓練。

打工期間,包紫琳曾試圖聯繫張瓊瓊,但記有張瓊瓊電話號碼的紙條,被她塞進衣櫃深處,多次搬家,就找不見了。

直到今年三月,央視《新聞調查》欄目播出後,包紫琳把讀書的想法告訴了舅舅,讓舅舅幫忙問一下張瓊瓊。

眾人的議論讓包紫琳的父母有過短暫的鬆口,為此,張瓊瓊專程去了一趟教育局,去確認包紫琳學籍號是否還保留著——包紫琳學籍號還在,她有繼續念公立學校的資格。

包紫琳內心燃起了重返校園的希望。在採訪中,她每隔一會就會詢問一遍,“那我可以讀書了嗎”,“可以打球嗎”,“可以打比賽嗎”。

張瓊瓊沒有忘記當年的承諾,他希望把在籃球隊付出過努力的孩子,盡力送到更好的學校。

張瓊瓊並不覺得這是一種幫助,他更願意稱自己是一個擺渡人,孩子們跟著他學籃球,搭他的船,然後去往更好的地方。

“無能為力”

帶著光環奔向長沙的張麗君和包勤勤,如今已經初中二年級了。

她們是涼亭坳小學的“校園明星”,照片被懸掛在教室走廊最顯眼的位置,在她們照片兩旁,分別懸掛著喬丹和姚明的照片。

在過去一年中,張麗君受困於如何和省會城市裡的重點中學相處,生活的重心不再是專心打球。她試圖顯得合群,跟著其他隊員一起喝十幾元一杯的奶茶,吃幾十元一頓的晚餐,生活費飛速見底。

物質條件低人一等、籃球技術停滯不前、上場機會越來越少,張麗君覺得自己越來越不自信,非常懷念在涼亭坳的日子。那時,人們樂於讚歎她的籃球天分:爆發力強,速度快,見線折返跑可以跑進30秒內,一上賽場便是焦點。她享受那種眾人注視下奔跑跳躍的感覺。

今年春節,張麗君提出轉學,父親堅持,死都不能回懷化,太丟人。為此,她和父親“打了一架”。

相比之下,包勤勤得到的家庭關愛更多,母親幾乎每天都會給她打電話,對她打球也盡全力支持。

剛去地質中學時,包勤勤在宿舍年齡最小,寢室長讓她包攬了全宿舍的衛生,她一干就是大半年。

有脾氣不好的同學嘲笑她衣著鄉土,說“鄉里來的,打一架,鄉里來的,你在這裡叫什麼叫”,她心裡會不開心,但都忍著。

這並不是一個一開始就被看好的孩子,張瓊瓊曾形容她,速度不快,能力不好,手還有點畸形,只能靠投籃。聽了這句話,包勤勤總是一個人苦練投籃,成了女籃隊伍裡的得分王。

直升高中的名額每年都在減少,今年聽說只剩下一個。包勤勤心裡盤算著,想要念大學,首先要上一個好高中,再過一年多就要中考,自己必須每門都及格,才有資格升入地質中學高中部。她隨身帶著語文課本,一有時間便拿出來背誦課文。

在長沙,張麗君和包勤勤是最好的朋友。張麗君心情不好時,會坐五站公車去地質中學找包勤勤。她們喜歡一起去電玩城玩投籃機,“faster,faster,打破記錄了,來一次,再來一次”,這兩個涼亭坳第一屆女籃的“投手”只需一個遊戲幣,便可以玩通關。

春節過後,張麗君離開長沙,轉學至湘潭市第二中學,她沒有告訴包勤勤。

在新的宿舍,她把第27屆CPBA全國(U13)苗苗杯小籃球賽的參賽證掛在床頭,上面有她的名字:張麗君,她的母校:懷化市鶴城區涼亭坳學校,身份:運動員。

而遠在南方的包紫琳還在等待張瓊瓊的消息。

清明節過後,張瓊瓊忽然接到了包紫琳父親的電話,“不知為什麼,對方口氣很重,反復強調,只想讓包紫琳打工,以前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

這一次,張瓊瓊並沒有像從前那樣挽留、憤怒,事後,他對朋友感慨,一連說了好幾個“無能為力”。

那一天她連發了三條關於“美食”的朋友圈。

“好好工作,將來賺錢了請我吃飯嗎?”張瓊瓊發來信息。

包紫琳累到只想睡覺,唯一的娛樂活動是想買新衣服時一個人去逛街,步行街上的老闆娘們總是操著一口她聽不懂的粵語,她從不敢討價還價。

她經常懷念在涼亭坳的日子,想念張麗君、包勤勤……在工位旁邊的紙上,她寫下了自己和隊友的名字。

彼時,隊友們每天被熟悉的鄉音環繞,7個人一起吃飯、一起讀書、一起奔跑、練習胯下運球、漂亮的勾手上籃,去懷化市打比賽。

後來,隊友們都因籃球特長走出了涼亭坳,去了懷化市、長沙市不錯的初中,包紫琳所在的服裝廠也從廣州市海珠區遷移至中山市。

由於手腳麻利、三年來從沒請過一次假,包紫琳的月工資由2500元漲到了3500元。這些收入全部由父母代領,包紫琳可以自由支配的是父母每月發放的零花錢,從前50元每月,工資上漲後變為200元每月,今年上漲到500元——是小姨幫忙爭取的結果。

雖然只訓練了一個學期,包紫琳至今仍記得教練教她的防守動作,“要像划船那樣”。那是這個小女孩最為珍視的時光,“什麼也不用想,就是打球”。

在廣州打工時,包紫琳忍不住去租住地附近學校的球場看別人打球,14歲的她曾鼓起勇氣問,我可以和你們一起打球嗎,這群男生回答她,女孩子打什麼球。

此後,她沒再嘗試過走進球場。

知道自己可能永遠無法回到球隊打球後,包紫琳甚至不願主動擁有一個籃球,怕自己“看到都心痛”。

“鄉巴佬”打出76:0

三年多以前,張瓊瓊第一次來到涼亭坳小學時,心情也沒比現在的包紫琳好多少。

這個“一眼就可以看完”的小學沒有一個可供孩子訓練的五號籃球。籃球場是最受歡迎的晾曬場,豔陽天裡佈滿了稻穀和榨菜。

當時,從懷化市區到涼亭坳未修好水泥路,二十多位教師只有一兩個敢買車。七月,一場山洪暴發,操場邊唯一一輛車被沖得位移了兩個籃球場的距離,當場報廢。

這座只有一條街的鄉村留不住年輕人,土生土長的青壯年多半外出打工,每逢初五初十街上趕集,市集上除了花白頭髮的老叟,最常見的就是哭鬧著要買東西的孩童。

最新資料顯示,涼亭坳小學雙親均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有369名,占全校總人數一半以上,父母一方以上在外務工的留守兒童占全校總人數超過70%。

今年3月,面對著一家電視臺的鏡頭,孩子們這樣形容自己的父母,“我不知道我有爸爸媽媽”,“有時候我甚至記不得他們的樣子”。

張瓊瓊也是農村出身,2010年從湖南省吉首大學體育專業畢業後,他先在北京幹了兩年籃球教練,月收入不超過6000元,首都定居壓力太大,婚後,張瓊瓊在26歲時選擇回到老家湖南考特崗教師。

特崗教師一般針對基層縣以及偏遠貧困地區,聘期3年,聘期結束後,可按照規定辦理編制。張瓊瓊最初選擇來到涼亭坳鄉,就是想“待滿三年,拿個編制”,有機會調去城裡,安穩一生。

由於師資力量匱乏,張瓊瓊最先被安排教數學,他拒絕了,他堅持教體育。在涼亭坳小學,三節體育課的收入和兩節數學課的收入相當,只有快退休的老師才願意教。張瓊瓊對籃球的喜愛很大一部分得益於自己的啟蒙教練。學生時代的張瓊瓊不善言辭,教練會故意安排他去和陌生人接觸。這位教練最常掛在嘴邊的詞是“夢想”,他問每一名球員,你的夢想是什麼,不點評,只讓他們記得,要永遠“頑強拼搏、堅韌不拔”。

女籃的成立源於一次意外發現。一天,張瓊瓊看見包紫琳、張麗君等幾個女生拿著排球往籃筐上面拋。

張瓊瓊想帶她們打真正的籃球。第一屆球隊,女生八人,五年級7人,四年級1人。

在懷化市,學生人數達到2000-4000人的城市學校會成立籃球隊,當時涼亭坳小學全部學生只有500多人,是第一支組建籃球隊的農村小學。

家長們不願出錢,月薪不到2000元的張瓊瓊獨自承擔了8個女籃隊員的籃球、球鞋以及球衣費用,並且每天花費3小時早晚訓練。

涼亭坳夏天悶熱,一場訓練後,孩子們的襪子全部被汗浸濕,“脫下來可以直接黏在牆上”,孩子們從來沒說過一個“苦”字。

第一次在懷化市亮相,涼亭坳女籃76:0零封躍進路小學,去南方打工的包紫琳沒來得及參與這一戰。

比賽結束時,懷化市教育局正在開校長大會,教育局局長當著市里所有小學校長的面公佈了一則他收到的短信:特大新聞,本屆小學生籃球比賽當中,涼亭坳與躍進路小學比分76:0,涼亭坳獲勝。全場驚愕。

涼亭坳小學第一、第二屆(部分)女籃隊員合影。受訪者供圖

那時,包紫琳沒有手機,沒有人告訴她這個消息。

比分懸殊出乎張瓊瓊的意料,他曾在第一節結束後囑咐大家友誼第一,但是孩子們“越打越狠”,因為開賽前對方球員說“涼亭坳是鄉巴佬”。

涼亭坳女籃4場比賽均大比分獲勝,順利奪冠。

奪冠那天夜裡,張瓊瓊一行人帶著女籃隊員去了懷化市內一處遊樂場。她們玩了人生中第一次碰碰車、大擺錘。有些孩子聽見教練和售票人員議價,要40元一位,便懂事地擺擺手,說自己“不想玩”。

在遊樂場橘黃色的燈光下,她們一起唱了羅大佑的《童年》加油打氣,坐上大擺錘座位後,孩子們一直讓工作人員“弄緊一點”,“怕會掉下去”。

三分鐘尖叫過後,大擺錘落地,所有孩子抱在一起,哇哇大哭。

一年後的2015年,畢業前夕,她們在武漢獲得了第27屆CPBA全國(U13)苗苗杯小籃球賽第八名。這是迄今為止涼亭坳籃球隊取得的最好成績。

城裡孩子下鄉“鍍金”

最被看好的包紫琳離開後,張麗君和包勤勤成為第一屆女籃最優秀的兩個苗子,她們分別被長沙市雅禮中學、湖南省地質中學錄取。這兩所中學都是湖南省有名的籃球傳統項目學校,每年,很多球員被全國一流大學錄取。

校長夏永賢在涼亭坳學校執教37年,記憶中,從涼亭坳出去的孩子極少能夠上一所好中學,多在附近的鎮上念初中。2001級有位名為張娟的學生中考考上懷化市鐵路第一中學,三年後考入西北大學,十多年過去,夏永賢依然記得她的名字。

籃球打開了通往重點中學的快速通道,涼亭坳小學漸漸迎來了一些新面孔。

第二屆女隊招生時,有家長專門把孩子從市里的小學轉學至涼亭坳“鍍金”,這些孩子目的明確,想借助籃球特長作為敲門磚,將自己送進省級重點中學。

他們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張麗君成績這麼差都能進雅禮,好好打球一定有用。

打心眼兒裡,張瓊瓊歡迎每個想學籃球的孩子,這些“城裡的孩子”營養好,有位女孩測骨齡能長到一米九,有著農村孩子無法企及的身體優勢。

張瓊瓊說,城裡孩子轉學來農村,他們心裡明白“付出了代價”,比農村孩子更懂得自己要什麼,訓練起來普遍認真。

除了城裡的孩子,越來越多目光聚集在這裡。

2014年4月18日,張瓊瓊在體育社區虎撲上發帖,名字叫《一所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籃球夢》,放了一些女籃平時訓練的照片。

有網友注意到有個孩子手裡沒有籃球,回帖說,我買一個籃球送給那個沒球的姑娘,請把你的地址發給我,謝謝!

此後,涼亭坳迎來了來自北京、廣州等各個地方的志願者,涼亭坳籃球隊出去打比賽,有時有三四台攝像機同時拍攝,網路上有近千人線上觀看無聲的圖文直播。

今年春天,涼亭坳小學收到了體育社區虎撲捐獻的197箱物資,貨車拉了滿滿兩車,堆滿了學校的儲藏室。

去年9月,某運動品牌邀請第三屆打得最好的女籃隊員飛往上海參加活動,在眾多粉絲的見證下,這個農村孩子與NBA球星詹姆斯·哈登對打,在哈登的防守下進了一個“可以吹一輩子的”球。

張瓊瓊不再被質疑。他還記得,第一次登門說服女隊隊員包勤勤的奶奶讓她打籃球時,對方說了一句,“打籃球有什麼用,女孩子反正以後都要嫁人”,直接把門關上了。

“我想讀書”

今年,張瓊瓊即將滿三十周歲,有兩個女兒,三年聘期已滿,他得到了最初想要的編制,也得到了許多城市學校的邀請,卻沒有離開涼亭坳。

在這裡,他帶球隊早晚各訓練一次,每節課補助15元,週末去懷化市籃球俱樂部教孩子練球,每節課收入至少300元。他覺得在涼亭坳自在些,“在涼亭坳教球是享受,在外面是打工”。

他逼迫自己進步,會“翻牆”學習日本、臺灣的小學生籃球訓練方法,不盲目遵從國內的“三從一大”模式,即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大強度訓練。

打工期間,包紫琳曾試圖聯繫張瓊瓊,但記有張瓊瓊電話號碼的紙條,被她塞進衣櫃深處,多次搬家,就找不見了。

直到今年三月,央視《新聞調查》欄目播出後,包紫琳把讀書的想法告訴了舅舅,讓舅舅幫忙問一下張瓊瓊。

眾人的議論讓包紫琳的父母有過短暫的鬆口,為此,張瓊瓊專程去了一趟教育局,去確認包紫琳學籍號是否還保留著——包紫琳學籍號還在,她有繼續念公立學校的資格。

包紫琳內心燃起了重返校園的希望。在採訪中,她每隔一會就會詢問一遍,“那我可以讀書了嗎”,“可以打球嗎”,“可以打比賽嗎”。

張瓊瓊沒有忘記當年的承諾,他希望把在籃球隊付出過努力的孩子,盡力送到更好的學校。

張瓊瓊並不覺得這是一種幫助,他更願意稱自己是一個擺渡人,孩子們跟著他學籃球,搭他的船,然後去往更好的地方。

“無能為力”

帶著光環奔向長沙的張麗君和包勤勤,如今已經初中二年級了。

她們是涼亭坳小學的“校園明星”,照片被懸掛在教室走廊最顯眼的位置,在她們照片兩旁,分別懸掛著喬丹和姚明的照片。

在過去一年中,張麗君受困於如何和省會城市裡的重點中學相處,生活的重心不再是專心打球。她試圖顯得合群,跟著其他隊員一起喝十幾元一杯的奶茶,吃幾十元一頓的晚餐,生活費飛速見底。

物質條件低人一等、籃球技術停滯不前、上場機會越來越少,張麗君覺得自己越來越不自信,非常懷念在涼亭坳的日子。那時,人們樂於讚歎她的籃球天分:爆發力強,速度快,見線折返跑可以跑進30秒內,一上賽場便是焦點。她享受那種眾人注視下奔跑跳躍的感覺。

今年春節,張麗君提出轉學,父親堅持,死都不能回懷化,太丟人。為此,她和父親“打了一架”。

相比之下,包勤勤得到的家庭關愛更多,母親幾乎每天都會給她打電話,對她打球也盡全力支持。

剛去地質中學時,包勤勤在宿舍年齡最小,寢室長讓她包攬了全宿舍的衛生,她一干就是大半年。

有脾氣不好的同學嘲笑她衣著鄉土,說“鄉里來的,打一架,鄉里來的,你在這裡叫什麼叫”,她心裡會不開心,但都忍著。

這並不是一個一開始就被看好的孩子,張瓊瓊曾形容她,速度不快,能力不好,手還有點畸形,只能靠投籃。聽了這句話,包勤勤總是一個人苦練投籃,成了女籃隊伍裡的得分王。

直升高中的名額每年都在減少,今年聽說只剩下一個。包勤勤心裡盤算著,想要念大學,首先要上一個好高中,再過一年多就要中考,自己必須每門都及格,才有資格升入地質中學高中部。她隨身帶著語文課本,一有時間便拿出來背誦課文。

在長沙,張麗君和包勤勤是最好的朋友。張麗君心情不好時,會坐五站公車去地質中學找包勤勤。她們喜歡一起去電玩城玩投籃機,“faster,faster,打破記錄了,來一次,再來一次”,這兩個涼亭坳第一屆女籃的“投手”只需一個遊戲幣,便可以玩通關。

春節過後,張麗君離開長沙,轉學至湘潭市第二中學,她沒有告訴包勤勤。

在新的宿舍,她把第27屆CPBA全國(U13)苗苗杯小籃球賽的參賽證掛在床頭,上面有她的名字:張麗君,她的母校:懷化市鶴城區涼亭坳學校,身份:運動員。

而遠在南方的包紫琳還在等待張瓊瓊的消息。

清明節過後,張瓊瓊忽然接到了包紫琳父親的電話,“不知為什麼,對方口氣很重,反復強調,只想讓包紫琳打工,以前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

這一次,張瓊瓊並沒有像從前那樣挽留、憤怒,事後,他對朋友感慨,一連說了好幾個“無能為力”。

那一天她連發了三條關於“美食”的朋友圈。

“好好工作,將來賺錢了請我吃飯嗎?”張瓊瓊發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