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明是鄰居,為什麼我的土地賠償款就比別人少那麼多?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加速及重點工程項目的推進,農村地區大批土地、房屋被徵用。很多農民朋友都在諮詢:為什麼在農村即使是對門的鄰居,兩戶相離不遠,但是最後所能領取到的徵收款不同呢?有的人一家4口人統共就只有20來萬,

而有的人即使戶口上只有兩個人但是卻能拿到30多萬?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是村幹部徇私舞弊?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土地徵收補償標準。

1、農村土地補償標準是由四部分費用組合而成

農村土地補償標準是由於後來國家進行土地深化改革而制定的一項土地徵收補償標準。

這個農村土地補償標準是通過四個部分的費用總和而成。主要有:土地補償費、人員安置補助費、青苗費、其他附著物費用。

土地補償費+人員安置補助費+青苗費+其他附著物費用=土地徵收款。

2、具體計算細則

第一,土地補償費的標準。按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進行補償。

第二,安置補助費的標準。按照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每個人口數的標準,是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最多不超過十五倍。

第三,附著物補償費的標準。參考當地經濟水準,按照相關規定執行。

第四,青苗補償費的標準。

(1)剛剛播種的農作物,

按一季度產值的三分之一進行補償。

(2)成長期的農作物,按一季度的產值進行補償。

綜合來說徵用耕地補償款的平均值是這樣的:旱田每畝補助5.3萬;水田每畝補助9萬;菜田每畝補助15萬。

3、土地補償費農民所得不能低於70%

這裡最需要提高的就是土地補償費,

因為它的標準是土地被徵收前三年的年均產值的6-10倍。這個數額相當大,屬於土地徵收款中的巨頭部分。那麼這個金額農民又能拿到多少呢?這個補償款一般情況來說補償的是農村集體所有地,因此最後所撥付的補償款也會到農村集體性組織手裡。雖然說這個補償款屬於集體所有,但是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農民朋友的利益不被損害,因此國家明確規定個人所得不能低於70%。
也就是說,村裡面一般會留下部分土地補償款,但是所占的比例一定不能超過30%!

以上就是2017年征地補償的新標準,國家給予原則性框架,各地區可根據本地具體地形,參考當地經濟水準,制定相關的執行標準,各地會存在一定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