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文拼音之父”周有光:人才的產生,還得靠興趣!|名家

寫在前面的話: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儘管我們只是追求孩子的快樂成長,可孩子的時間仍然被學校無休止的功課佔據了。在該發展興趣,認識自我的時間裡,孩子的世界只有功課。
這是我們無法逃避的事實。

周有光被稱作“中文拼音之父”,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早年從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漂洋過海前往西方學習。50歲之前,他是復旦大學和上海財經學院執教的金融學家和經濟學教授;從50到85歲,他是優秀的語言文字學家,主持擬定我國《漢字拼音方案》,有“中文拼音之父”之稱;85歲後,他又是出色的百科全書式的啟蒙思想家。他獨立思考,豁達睿智。

他的很多觀點,清晰明瞭,能夠引導人們看清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

一、孩子沒有太重的負擔,才能培養興趣

記者:您“活到老、學到老、思考到老”,請問您所受的學校教育和教過您的老師,對您形成這種不斷思考的習慣是否有影響?

周有光:應該說和我所受的學校教育是有關係的。我那時的老師非常提倡興趣,強調沒有興趣,什麼東西都學不好。

我先是在聖約翰大學學習,那是一所帝國主義辦的教會學校,

有比較好的教學條件,圖書館書報雜誌很多。老師非常鼓勵我們去圖書館廣泛閱覽,培養興趣。

另外,老師還教我們怎樣閱讀。大一時,我們每天去圖書館看報,有一個英國老師跟我們講每天應該怎麼看報。他說讀報是有方法的,讀報時要問自己:今天新聞中哪條最重要?為什麼這條新聞最重要?這條新聞的歷史背景是什麼?不知道就去查書。

後來我們按照他的方法去看報,

真的很有收穫。以後我把這種方法用在讀書、做研究上。這對我的影響是很大的。

記者:現在不少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不喜歡上學。當初您對學習濃厚的興趣、旺盛的求知欲是如何培養的?

周有光:那時老師非常強調培養學生興趣。

但興趣是自然產生的,不是勉強的。現在的孩子們沒有一點自已的空間,興趣也就沒有生長的土壤。

我上的中學、大學都是當時最好的學校,但我們的學習非常輕鬆,中學時9點鐘才上課,上午只上正課,下午是遊藝課。遊藝課包括圖畫、音樂、寫字等內容,不考試不計分數,很輕鬆。我們那時沒有任何家庭輔導。因而我們學得很輕鬆,也很快樂。

興趣就是在這樣一個沒有太多壓力,

有很多閒置時間幹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的過程中產生了。上學時,我就利用課餘時間讀了不少語言學方面的書籍。

我們那時有些管理制度還是可以借鑒的。我們從中學開始一定要住校學習,從禮拜一到禮拜六,學校絕對不允許學生出去,這可以使學生集中精力讀書、學習,接受教師的教育。現在大部分學校沒有這個條件,學生受外界影響就比較大。

那時的大學是很有貴族味道的。當時我很窮,考上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上海聖約翰大學,我姐姐在上海教書,有崇洋思想,希望我到聖約翰讀書,但聖約翰的學費很貴。姐姐的同事知道後就把她家裡當作財產儲存的皮衣當掉,接濟我讀書。

為了能順利完成學業,我一邊上學,一邊給工部局(當時帝國主義在上海租界設立的行政機構)做翻譯。放假就在上海打工。第三年,我在學校通過考試獲得了一份工作,這樣就應付了學校的費用。

和母親及家人在一起(右二為周有光)

我覺得那時的教育方法有好的一面,學生有時間從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有時間從事勤工儉學活動。現在的教育給家庭和孩子的負擔太重了,孩子沒有自己的時間。

現在清華、北大都在慢慢地改,走出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這是一個好的開端。

二、需要寬鬆的教育環境

記者:從另外一個方面看,現在許多人認為,知識爆炸時代學得越多越好。

周有光:小學、中學不能學得太多,要給孩子們時間玩。一個人有空餘時間才會去思考。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中學語文老師吳山秀先生,他為開闊我們的視野,不斷給我們灌輸“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經常請名人來校講演。他是一個語文老師,那時的教材是文言,但他提倡白話文,介紹好的白話文章給我們看。

那時中學小學有許多很優秀的老師,我的老師讓我們平時覺得很輕鬆。我想一定要輕鬆才能學得好,緊張是學不好的;不是壓力越大就學得越好,壓力太大學習效果就不會好。孩子不管不行,但不能管得太多。我主張教育要提供寬鬆的環境,我們當時的老師強調興趣,認為沒有興趣是學不好的。興趣是自己產生的,不是外來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個人一定會有某種或某些興趣的。必然的興趣同偶然的機會結合,就能成就事業。

語文改革也是如此。語文改革是語文自身發展的必然,不是人為的、簡單的事件。20世紀50年代制定中文拼音方案,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今天搞拼音方案就不一定能成功,因為目前存在一種復古思潮;在文革期間也不行,因為那樣就會被批為洋奴。所以說,什麼事情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結合。教育要給孩子留有空間,這樣他們的興趣必然會自由生長。

周有光在英國劍橋

記者:有人說,這些年來中小學生文字水準普遍下降。現在中小學又非常提倡古漢語、古詩詞的教學,社會上有人還搞古詩詞誦讀工程。這種現象同語言現代化建設是否有矛盾?

周有光:我不認為讀了文言文就能寫好文章。

《光明日報》記者問我如何看待有人提倡文言這件事,我說21世紀提倡文言是時代的錯誤,要先把白話學好,再學文言。白話文言二者語法是不一樣的。你一會兒文言,一會兒白話,文言學不好,白話也學不好,反而把小孩子搞亂了。

克林頓當年拿出15億美元投資教育,讓孩子8歲過閱讀關,實際上美國的孩子6歲就能看很高水準的雜誌,如果用古代語言就做不到。

我認為,你可以學古代的語言,但要選修。古漢語不是基礎教育的內容,是大學生學習的一種專業,非專業的人不用學很多的古漢語,接觸一點就可以了,但白話文一定要學好。從教育的角度看,是先瞭解現代,再瞭解古代,而不是先瞭解古代,再瞭解現代。你白話學好了,古代的東西就可以自動學了。

舉個例子,我受邀請去了日本,才知道日本小學生就用鉛筆,不用毛筆、鋼筆,因為寫字方便。書法是一種藝術,是少數人的事,不喜歡就不用學。寫字是每一個人必須掌握的本領。日本教育注重實用書法,中學生也不用毛筆寫,只有搞藝術、搞書法的人才用毛筆。

1938年,周有光張允和在重慶

記者:日本的教育跟中國相似,但現代日本的教育支撐了比中國發達的科技,發明創造也多,問題出在哪裡?

周有光:在科學方面,美國重視基礎科學、發明創作多,日本重賺錢快,發明很少。在教育上,我們要很好地學日本,日文跟中文相近,日本語文教育和我們相近,我們可以借鑒;我們在語文教育上耽誤了許多時間。我們的語文跟美國差別大。當然,美國、日本好的東西我們都要學。

我還想談談寬鬆的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我的曾外孫6歲從美國回來,在看英文的福爾摩斯。他們不評什麼“三好學生”,認為評等級排隊會使其他學生產生自卑心理;老師並不佈置家庭作業,他們回家後沒有作業。讀書都是自動的,不是強迫的。

這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與我們現在的很不一樣。我在中學時,每學期也要考試排隊,平時則沒有,老師也不會處分成績差的學生,不會看不起他們。處分學生不是一個好辦法,那會壓抑學生的思想和精神,影響完善人格的發展。

在北大百年校慶時,美國哈佛大學校長說,我們培養學生,要使文科學生瞭解理科,理科學生欣賞文科;大學的目的不是培養專家,而是培養完整的人格,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這同我們提倡的全面發展相近。

比較前蘇聯的教育和美國的教育,前蘇聯是培養專家,出來就是很好的工程師;美國不去培養高級工程師,但大學生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很大。現在,對於兩種教育模式的利弊得失應該是清楚的。

周有光、張允和夫婦

三、通識教育要培養基礎知識和獨立思考能力

記者:在《百歲口述史》裡您曾經提到,您在聖約翰大學接受的是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請問,什麼是博雅教育?這種教育思想對學生的學業和人格有什麼樣的影響?

周有光:所謂博雅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漢語翻譯,這個翻譯非常好,把意境提高了。也有的譯為“通識教育”,雖然沒有前者那麼“雅”,但是我覺得,可能跟原來的意思更接近一點。

什麼叫通識教育呢?我的看法是,它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個內容是,要培養基礎知識。近現代以來的傳統是,把國(文)、英(語)、算視為基礎知識。基礎要培養得好,主要工作做在中學階段,因此中學是最重要的。如果基礎培養不好,以後的教育就困難了。

現在好多大學生忙得要死,為什麼呢?他們進了大學還要讀英文背單詞。可是我們那時候,中學時代就能很好的應用英文了,中學畢業出來就可以達到ABE(Adult Basic Education,成人基礎教育)水準了。到了大學,學生就可以運用基礎知識來獲取更高層次的純知識。因為基礎知識,特別是語言知識,不是純知識,而是工具知識,是獲取知識的知識,是一種工具。即使懂得幾種語言,也還是沒有知識。

周耀為周有光原名。光華大學前身為聖約翰大學,二十年代爆發五卅慘案,學校反對學生遊行,於是大批師生自立門戶,成立光華大學。

通識教育對我的好處,就是在學校裡面選的課程比較廣,同時學到了怎樣自修的方法,有這兩點要改行就不大困難了。我在大學讀書時,主修的是經濟學,同時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因為受了通識教育的好處,知識基礎比較廣,所以改行不發生太大困難。

通識教育的第二個內容是,學習邏輯思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那個時候聖約翰大學有一本小冊子,專門給來訪客人參考的,裡面就講本校的宗旨是“培養良好品德”。現在有人說要“培養高尚人格”,“高尚人格”的講法就太高了吧。在我們那個時代,大學畢業生都不是專家,只不過是受過一些基本訓練的普通人,專家要在大學畢業以後再培養。

我在聖約翰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呢?我想,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怎麼自學。學問是要自己學的,老師只不過指示道路給學生。

1946年7月,張家的團圓照。左起前排:張允和之子周曉平、張兆和之子沈龍珠、沈虎雛,二排: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三排:顧傳玠、周有光、沈從文,四排:張宗和、張寅和、張定和、張宇和、張寰和、張宇和。

四、人才的產生,還得靠興趣

記者:是實行專才教育還是通才教育,教育界曾有長期爭論,現在傾向培養通才基礎上的專才。現在中小學學校教育中還存在一種現象,就是一些學校宣導英才教育,提倡培養精英人才、領袖人物。

周有光:你有什麼資格培養領袖人才?領袖人才是在社會中自然產生的,不是學校教育能夠培養的。中學階段應該給學生興趣培養提供機會,你給他灌輸東西,腦子裝得滿滿的,他就沒有自己的空間和興趣去學東西了。

沈從文早年很窮,沒有老師指導,小學都沒有畢業,他的學問是自學來的。他自己說是“鄉巴佬進京”,誰理他?他寫的小說像法國小說,但他不懂外文,他是自己看翻譯小說學會的,這完全憑興趣。有人看小說,看到半夜還不休息,是因為有興趣。

三連襟,右起周有光、沈從文、顧傳玠

記者:您認為中小學教育的基礎是什麼?

周有光:中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其中國文是基礎,最重要;英文也是基礎,要拿起來就能寫。中文學好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很多人喜歡看小說,通過大量閱讀就學好了。

五、現在的教育要學會容納兩種文化

記者:您認為我們現在教育應該如何處理好繼承傳統和面向未來的關係,如何處理好學習西方文化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關係?

周有光:有許多人籠統談東方文化、西方文化,這是不對的。你要談文化,首先要知道世界文化史,特別是近現代文化史。我認為,現在每個國家的文化實際包含兩部分,一部分叫國際現代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一部分是現代整個世界文化的共同部分,是文化的主要方面。二是傳統文化,每個國家不一樣的,包括本國的文史哲,包括本國的宗教、藝術,具有本國特色的。籠統講東方、西方文化為什麼不對?西歐文化和美國文化放在一起才是西方文化。東方文化含西亞、南亞和東亞文化。中國是三個“東方”之一,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我比較了三所大學課程,中國今天有名大學的課程主要來自歐美,3/4是外國的,物理、數學、化學是外國的,是國際現代文化,1/4是國內的,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縮小,國際現代文化在擴大。

我們現在處於雙文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既有國際現代文化,又有本國傳統文化。一個人也一樣,可以容納兩種文化,並不矛盾。我既能聽昆曲,又能聽現代音樂,因為人本身就是矛盾的。西方宗教是信上帝的,科學是反宗教的,兩者矛盾,但我知道很多生物學家都去作禮拜,信上帝。

記者:最後,大家都想知道,您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是如何做到保持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態和樂觀向上精神的?

周有光:一要保持樂觀的態度,要相信進化論,相信歷史總是在進步,後人超過前人的。二要多動腦,多思考。上帝給我們一個大腦,不是用來吃飯的,是用來思考問題的,思考問題會讓人身心年輕。

文章轉載 | 周有光新浪博客, 小花生網

編輯 | 康悅

當時我很窮,考上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和上海聖約翰大學,我姐姐在上海教書,有崇洋思想,希望我到聖約翰讀書,但聖約翰的學費很貴。姐姐的同事知道後就把她家裡當作財產儲存的皮衣當掉,接濟我讀書。

為了能順利完成學業,我一邊上學,一邊給工部局(當時帝國主義在上海租界設立的行政機構)做翻譯。放假就在上海打工。第三年,我在學校通過考試獲得了一份工作,這樣就應付了學校的費用。

和母親及家人在一起(右二為周有光)

我覺得那時的教育方法有好的一面,學生有時間從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有時間從事勤工儉學活動。現在的教育給家庭和孩子的負擔太重了,孩子沒有自己的時間。

現在清華、北大都在慢慢地改,走出蘇聯教育模式的影響。這是一個好的開端。

二、需要寬鬆的教育環境

記者:從另外一個方面看,現在許多人認為,知識爆炸時代學得越多越好。

周有光:小學、中學不能學得太多,要給孩子們時間玩。一個人有空餘時間才會去思考。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的中學語文老師吳山秀先生,他為開闊我們的視野,不斷給我們灌輸“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經常請名人來校講演。他是一個語文老師,那時的教材是文言,但他提倡白話文,介紹好的白話文章給我們看。

那時中學小學有許多很優秀的老師,我的老師讓我們平時覺得很輕鬆。我想一定要輕鬆才能學得好,緊張是學不好的;不是壓力越大就學得越好,壓力太大學習效果就不會好。孩子不管不行,但不能管得太多。我主張教育要提供寬鬆的環境,我們當時的老師強調興趣,認為沒有興趣是學不好的。興趣是自己產生的,不是外來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一個人一定會有某種或某些興趣的。必然的興趣同偶然的機會結合,就能成就事業。

語文改革也是如此。語文改革是語文自身發展的必然,不是人為的、簡單的事件。20世紀50年代制定中文拼音方案,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今天搞拼音方案就不一定能成功,因為目前存在一種復古思潮;在文革期間也不行,因為那樣就會被批為洋奴。所以說,什麼事情都是必然和偶然的結合。教育要給孩子留有空間,這樣他們的興趣必然會自由生長。

周有光在英國劍橋

記者:有人說,這些年來中小學生文字水準普遍下降。現在中小學又非常提倡古漢語、古詩詞的教學,社會上有人還搞古詩詞誦讀工程。這種現象同語言現代化建設是否有矛盾?

周有光:我不認為讀了文言文就能寫好文章。

《光明日報》記者問我如何看待有人提倡文言這件事,我說21世紀提倡文言是時代的錯誤,要先把白話學好,再學文言。白話文言二者語法是不一樣的。你一會兒文言,一會兒白話,文言學不好,白話也學不好,反而把小孩子搞亂了。

克林頓當年拿出15億美元投資教育,讓孩子8歲過閱讀關,實際上美國的孩子6歲就能看很高水準的雜誌,如果用古代語言就做不到。

我認為,你可以學古代的語言,但要選修。古漢語不是基礎教育的內容,是大學生學習的一種專業,非專業的人不用學很多的古漢語,接觸一點就可以了,但白話文一定要學好。從教育的角度看,是先瞭解現代,再瞭解古代,而不是先瞭解古代,再瞭解現代。你白話學好了,古代的東西就可以自動學了。

舉個例子,我受邀請去了日本,才知道日本小學生就用鉛筆,不用毛筆、鋼筆,因為寫字方便。書法是一種藝術,是少數人的事,不喜歡就不用學。寫字是每一個人必須掌握的本領。日本教育注重實用書法,中學生也不用毛筆寫,只有搞藝術、搞書法的人才用毛筆。

1938年,周有光張允和在重慶

記者:日本的教育跟中國相似,但現代日本的教育支撐了比中國發達的科技,發明創造也多,問題出在哪裡?

周有光:在科學方面,美國重視基礎科學、發明創作多,日本重賺錢快,發明很少。在教育上,我們要很好地學日本,日文跟中文相近,日本語文教育和我們相近,我們可以借鑒;我們在語文教育上耽誤了許多時間。我們的語文跟美國差別大。當然,美國、日本好的東西我們都要學。

我還想談談寬鬆的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我的曾外孫6歲從美國回來,在看英文的福爾摩斯。他們不評什麼“三好學生”,認為評等級排隊會使其他學生產生自卑心理;老師並不佈置家庭作業,他們回家後沒有作業。讀書都是自動的,不是強迫的。

這種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與我們現在的很不一樣。我在中學時,每學期也要考試排隊,平時則沒有,老師也不會處分成績差的學生,不會看不起他們。處分學生不是一個好辦法,那會壓抑學生的思想和精神,影響完善人格的發展。

在北大百年校慶時,美國哈佛大學校長說,我們培養學生,要使文科學生瞭解理科,理科學生欣賞文科;大學的目的不是培養專家,而是培養完整的人格,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這同我們提倡的全面發展相近。

比較前蘇聯的教育和美國的教育,前蘇聯是培養專家,出來就是很好的工程師;美國不去培養高級工程師,但大學生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很大。現在,對於兩種教育模式的利弊得失應該是清楚的。

周有光、張允和夫婦

三、通識教育要培養基礎知識和獨立思考能力

記者:在《百歲口述史》裡您曾經提到,您在聖約翰大學接受的是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請問,什麼是博雅教育?這種教育思想對學生的學業和人格有什麼樣的影響?

周有光:所謂博雅教育,是英文Liberal Education的漢語翻譯,這個翻譯非常好,把意境提高了。也有的譯為“通識教育”,雖然沒有前者那麼“雅”,但是我覺得,可能跟原來的意思更接近一點。

什麼叫通識教育呢?我的看法是,它包含兩方面內容:第一個內容是,要培養基礎知識。近現代以來的傳統是,把國(文)、英(語)、算視為基礎知識。基礎要培養得好,主要工作做在中學階段,因此中學是最重要的。如果基礎培養不好,以後的教育就困難了。

現在好多大學生忙得要死,為什麼呢?他們進了大學還要讀英文背單詞。可是我們那時候,中學時代就能很好的應用英文了,中學畢業出來就可以達到ABE(Adult Basic Education,成人基礎教育)水準了。到了大學,學生就可以運用基礎知識來獲取更高層次的純知識。因為基礎知識,特別是語言知識,不是純知識,而是工具知識,是獲取知識的知識,是一種工具。即使懂得幾種語言,也還是沒有知識。

周耀為周有光原名。光華大學前身為聖約翰大學,二十年代爆發五卅慘案,學校反對學生遊行,於是大批師生自立門戶,成立光華大學。

通識教育對我的好處,就是在學校裡面選的課程比較廣,同時學到了怎樣自修的方法,有這兩點要改行就不大困難了。我在大學讀書時,主修的是經濟學,同時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因為受了通識教育的好處,知識基礎比較廣,所以改行不發生太大困難。

通識教育的第二個內容是,學習邏輯思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那個時候聖約翰大學有一本小冊子,專門給來訪客人參考的,裡面就講本校的宗旨是“培養良好品德”。現在有人說要“培養高尚人格”,“高尚人格”的講法就太高了吧。在我們那個時代,大學畢業生都不是專家,只不過是受過一些基本訓練的普通人,專家要在大學畢業以後再培養。

我在聖約翰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呢?我想,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了怎麼自學。學問是要自己學的,老師只不過指示道路給學生。

1946年7月,張家的團圓照。左起前排:張允和之子周曉平、張兆和之子沈龍珠、沈虎雛,二排: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三排:顧傳玠、周有光、沈從文,四排:張宗和、張寅和、張定和、張宇和、張寰和、張宇和。

四、人才的產生,還得靠興趣

記者:是實行專才教育還是通才教育,教育界曾有長期爭論,現在傾向培養通才基礎上的專才。現在中小學學校教育中還存在一種現象,就是一些學校宣導英才教育,提倡培養精英人才、領袖人物。

周有光:你有什麼資格培養領袖人才?領袖人才是在社會中自然產生的,不是學校教育能夠培養的。中學階段應該給學生興趣培養提供機會,你給他灌輸東西,腦子裝得滿滿的,他就沒有自己的空間和興趣去學東西了。

沈從文早年很窮,沒有老師指導,小學都沒有畢業,他的學問是自學來的。他自己說是“鄉巴佬進京”,誰理他?他寫的小說像法國小說,但他不懂外文,他是自己看翻譯小說學會的,這完全憑興趣。有人看小說,看到半夜還不休息,是因為有興趣。

三連襟,右起周有光、沈從文、顧傳玠

記者:您認為中小學教育的基礎是什麼?

周有光:中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其中國文是基礎,最重要;英文也是基礎,要拿起來就能寫。中文學好不在於教師教了多少,很多人喜歡看小說,通過大量閱讀就學好了。

五、現在的教育要學會容納兩種文化

記者:您認為我們現在教育應該如何處理好繼承傳統和面向未來的關係,如何處理好學習西方文化和弘揚傳統文化的關係?

周有光:有許多人籠統談東方文化、西方文化,這是不對的。你要談文化,首先要知道世界文化史,特別是近現代文化史。我認為,現在每個國家的文化實際包含兩部分,一部分叫國際現代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一部分是現代整個世界文化的共同部分,是文化的主要方面。二是傳統文化,每個國家不一樣的,包括本國的文史哲,包括本國的宗教、藝術,具有本國特色的。籠統講東方、西方文化為什麼不對?西歐文化和美國文化放在一起才是西方文化。東方文化含西亞、南亞和東亞文化。中國是三個“東方”之一,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我比較了三所大學課程,中國今天有名大學的課程主要來自歐美,3/4是外國的,物理、數學、化學是外國的,是國際現代文化,1/4是國內的,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縮小,國際現代文化在擴大。

我們現在處於雙文化時代,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既有國際現代文化,又有本國傳統文化。一個人也一樣,可以容納兩種文化,並不矛盾。我既能聽昆曲,又能聽現代音樂,因為人本身就是矛盾的。西方宗教是信上帝的,科學是反宗教的,兩者矛盾,但我知道很多生物學家都去作禮拜,信上帝。

記者:最後,大家都想知道,您經歷了整整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是如何做到保持健康的身體、良好的心態和樂觀向上精神的?

周有光:一要保持樂觀的態度,要相信進化論,相信歷史總是在進步,後人超過前人的。二要多動腦,多思考。上帝給我們一個大腦,不是用來吃飯的,是用來思考問題的,思考問題會讓人身心年輕。

文章轉載 | 周有光新浪博客, 小花生網

編輯 | 康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