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畢業于耶魯的第一個中國人,曾投奔太平天國,後來造就了大批精英

許多年過去了,一切都煙銷雲散,暮年的容閎在位於美國東北部的哈特福德城的寓所裡,

傷感而又溫暖地回憶他的一生。畢3年之功,容閎完成了一部僅10萬字的小書,書名為《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後來,徐鳳石、惲鐵樵將其譯為《西學東漸記》)。

書稿完成時,容閎已是82歲的耄耋老人,對昔年的理想與挫折,困扼或榮光,容閎看得很淡定。在對往事的反復咀嚼中,容閎既有中國畢業于美國著名大學第一人的驕傲,也有事業未竟的遺憾。

1827年冬天,當容閎誕生於廣東香山縣南屏村時,

正值清朝道光年間。雖然逼開中國國門,使中國從此在半殖民半封建泥沼中不可自拔的鴉☆禁☆片戰爭還沒到來,但得地緣優勢的廣東,已成為東西方交匯的橋頭堡。

橋頭堡給這個省份既帶來了鴉☆禁☆片戰爭在內的多次中外交火的不幸,也帶來了人才輩出,並在此後的一百多年間,幾乎一直領跑中國的幸運。

以容閎的老家香山南屏為中心,35公里外的香山翠亨誕生了孫中山,

100公里外的南海西樵山誕生了康有為,130公里外的新會誕生了梁啟超,170公里外的花縣誕生了洪秀全。

在教會學校讀書九年後,1846年,該校負責人勃朗夫婦決定回國。臨行前,他作出了一個既影響了容閎的人生,也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決定:帶幾個中國孩子去美國深造。後來隨他們赴美的三個孩子中,就有容閎。

一個家境貧寒的中國農家少年,要去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留學,而留學所需的經費,卻一個銅板也沒有。放在今天,這是完全不可想像的神話。但在一個半世紀以前,容閎卻通過多個好心人的幫助,得以實現了我們眼裡的神話。

8年後的1854年夏天,容閎以優良成績從耶魯大學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是為中國亙古以來第一個畢業于西方名牌大學的留學生。

幾個月後,容閎踏上了回國旅途,於1955年初夏回到了闊別5年的中國。然而,剛抵澳門,在異國時曾魂牽夢繞的祖國卻給了他兜頭一瓢冷水:容閎非常震驚地看到,一大群華工,被販賣他們的船主將其辮子一個接一個地綁在一起,結成一串,如同驅豬趕羊一樣送往囚室。多年以後,容閎在回憶起同胞的牛馬慘狀時,“猶為鼻酸。

緊接著,兩個月後,當他在廣州見到另一幕時,更是對這個暴戾橫行的國度深感絕望,而這絕望,也催生了他培養“新人”以改變這個國家的計畫。

容閎回國的1855年,廣東暴發了天地會起義,兩廣總督葉名琛在天地會主力撤走後,搜捕到部分起義人員和大量普通百姓。這些被俘者數量龐大,葉名琛將其中大部分人不分輕重,統統處死,其中1855年夏天于廣州城內處死者就達7萬餘人。

這年夏天,容閎恰好在廣州,他所居之處距刑場僅半英里,他看到了血流成河的刑場,地上的泥土因鮮血浸染,已變成赭色。道旁堆滿了無頭的屍體,時值炎夏,屍體腐爛,遠近臭不可聞。心馳神往的祖國給這位海外遊子上的這堂課,就是嗜血暴政下的民命如草。

為此,容閎“神志懊喪,胸中鬱悶萬狀,食不下嚥,寢不安枕。”在容閎心裡,產生了對包括天地會和太平軍在內的農民起義的同情,甚至一時間有前去投奔太平軍的衝動。

幾年以後,他真的和兩個美國傳教士一起,從上海出發,深入到太平軍統治地區並抵達南京。在南京,他拜會了早年在香港有一面之緣的幹王洪仁玕。應該說,直到在見到幹王之前,容閎都對這個當時已據有東南半壁江山的政教合一政權抱有幻想。

為此,他向幹王獻上了7條新政措施。但是,幹王雖然和容閎逐條商討,卻沒有採納。並在容閎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派人給容閎送來一枚印章――封贈容閎為“義”爵。容閎深感詫異,同時還隱約覺得人格受到了侮辱――幹王把他的南京之行,看作是憑籍曾有的一面之緣,想撈個一官半職。

南京之行,粉碎了容閎對太平軍的幻想,他將太平天國比喻為埃及石人――埃及石人首有二面,太平軍也含有兩種性質:一面是草根革命的正義與合理,一面是遊民與迷信的落後和破壞。

多年社會歷練後,容閎更加堅定地認為,要改變中國現狀,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培育“新人”。

具體做法是以點帶面,從少數的留學精英開始,把他們培養成社會主流和意見領袖,使他們所秉承的普世價值取代中國傳統價值。但是,容閎明白,這樣的計畫太過瘋狂,註定不會被認可。

直到容閎41歲那年,他的以塑造新人為目的留學計畫才終於得以正式向朝廷提出:在這份條陳中,容閎明確建議,選派出國留學幼童首次以120人試行,此120人,又分四批,即每年派送30名。留學期限為15年,學生年齡,以12到14歲為最佳。

容閎的條陳是通過丁日昌轉給軍機大臣文祥的,但條陳送上去後,遲遲沒有回音。原因之一是文祥不久就丁憂回鄉;原因之二則是這個留學計畫太過超前――就在前一年,大學士倭仁才上奏皇帝,堅決反對同文館招收科舉正途人員,更反對中國人拜洋人為師。

容閎為條陳石沉大海而沮喪不已兩年後,天津教案發生,他成為負責處理此案的丁日昌和曾國藩的助手。在此期間,他的留學計畫得到了開明的曾國藩的力挺。當年年底,清政府正式批准留學計畫。多年夢寐以求的理想終於成為活生生的現實。

1871年春天,容閎由南京抵上海,設立了幼童留美預備學校,開始招收第一批30名幼童。1872年8月11日,30名幼童從上海啟程赴美。幼童們抵達美國後,為了儘快掌握英語,熟悉社會,他們三五不等地寄宿在美國普通民眾家裡。幼童們悉數脫下長袍,換上西服。在容閎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事情。但在留學監督陳蘭彬眼裡,脫下象徵儒家傳統和士大夫身份的長袍,改穿夷服,簡直就是數典忘宗的咄咄怪事。

這些爭端導致了留學計畫的中止——後來,容閎計畫中年復一年長期實施的留學計畫,僅派出3批幼童且在絕大多數幼童還沒大學畢業,甚至還有相當部分沒考進大學時,就不得得半途而廢。清政府一紙命令,結束了容閎和幼童們的留學夢。

儘管包括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和美國前任總統格蘭特等人出面勸告,但尚在美國讀書的96名幼童――其中僅兩人大學畢業,62人尚在大學,32人還在上中學――統統於1881年被召回國。容閎萌芽于青年時期的以留學而塑造新人而改變中國的計畫,至此永遠擱淺。

但是,容閎的努力並非完全沒有成效,在這90多名幼童中,後來有16人成為外交官,14人在鐵路任總工程師或高管,其中包括眾所周知的詹天佑;17人成為海軍將領,其中兩人升至海軍元帥;15人在當時被認為是高科技的電報局任職;12人進入政界,最低的擔任知縣,最高的擔任國務總理;此外還有4名醫生,6名礦山工程師,2名海關官員……

這年夏天,容閎恰好在廣州,他所居之處距刑場僅半英里,他看到了血流成河的刑場,地上的泥土因鮮血浸染,已變成赭色。道旁堆滿了無頭的屍體,時值炎夏,屍體腐爛,遠近臭不可聞。心馳神往的祖國給這位海外遊子上的這堂課,就是嗜血暴政下的民命如草。

為此,容閎“神志懊喪,胸中鬱悶萬狀,食不下嚥,寢不安枕。”在容閎心裡,產生了對包括天地會和太平軍在內的農民起義的同情,甚至一時間有前去投奔太平軍的衝動。

幾年以後,他真的和兩個美國傳教士一起,從上海出發,深入到太平軍統治地區並抵達南京。在南京,他拜會了早年在香港有一面之緣的幹王洪仁玕。應該說,直到在見到幹王之前,容閎都對這個當時已據有東南半壁江山的政教合一政權抱有幻想。

為此,他向幹王獻上了7條新政措施。但是,幹王雖然和容閎逐條商討,卻沒有採納。並在容閎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下,派人給容閎送來一枚印章――封贈容閎為“義”爵。容閎深感詫異,同時還隱約覺得人格受到了侮辱――幹王把他的南京之行,看作是憑籍曾有的一面之緣,想撈個一官半職。

南京之行,粉碎了容閎對太平軍的幻想,他將太平天國比喻為埃及石人――埃及石人首有二面,太平軍也含有兩種性質:一面是草根革命的正義與合理,一面是遊民與迷信的落後和破壞。

多年社會歷練後,容閎更加堅定地認為,要改變中國現狀,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培育“新人”。

具體做法是以點帶面,從少數的留學精英開始,把他們培養成社會主流和意見領袖,使他們所秉承的普世價值取代中國傳統價值。但是,容閎明白,這樣的計畫太過瘋狂,註定不會被認可。

直到容閎41歲那年,他的以塑造新人為目的留學計畫才終於得以正式向朝廷提出:在這份條陳中,容閎明確建議,選派出國留學幼童首次以120人試行,此120人,又分四批,即每年派送30名。留學期限為15年,學生年齡,以12到14歲為最佳。

容閎的條陳是通過丁日昌轉給軍機大臣文祥的,但條陳送上去後,遲遲沒有回音。原因之一是文祥不久就丁憂回鄉;原因之二則是這個留學計畫太過超前――就在前一年,大學士倭仁才上奏皇帝,堅決反對同文館招收科舉正途人員,更反對中國人拜洋人為師。

容閎為條陳石沉大海而沮喪不已兩年後,天津教案發生,他成為負責處理此案的丁日昌和曾國藩的助手。在此期間,他的留學計畫得到了開明的曾國藩的力挺。當年年底,清政府正式批准留學計畫。多年夢寐以求的理想終於成為活生生的現實。

1871年春天,容閎由南京抵上海,設立了幼童留美預備學校,開始招收第一批30名幼童。1872年8月11日,30名幼童從上海啟程赴美。幼童們抵達美國後,為了儘快掌握英語,熟悉社會,他們三五不等地寄宿在美國普通民眾家裡。幼童們悉數脫下長袍,換上西服。在容閎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事情。但在留學監督陳蘭彬眼裡,脫下象徵儒家傳統和士大夫身份的長袍,改穿夷服,簡直就是數典忘宗的咄咄怪事。

這些爭端導致了留學計畫的中止——後來,容閎計畫中年復一年長期實施的留學計畫,僅派出3批幼童且在絕大多數幼童還沒大學畢業,甚至還有相當部分沒考進大學時,就不得得半途而廢。清政府一紙命令,結束了容閎和幼童們的留學夢。

儘管包括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和美國前任總統格蘭特等人出面勸告,但尚在美國讀書的96名幼童――其中僅兩人大學畢業,62人尚在大學,32人還在上中學――統統於1881年被召回國。容閎萌芽于青年時期的以留學而塑造新人而改變中國的計畫,至此永遠擱淺。

但是,容閎的努力並非完全沒有成效,在這90多名幼童中,後來有16人成為外交官,14人在鐵路任總工程師或高管,其中包括眾所周知的詹天佑;17人成為海軍將領,其中兩人升至海軍元帥;15人在當時被認為是高科技的電報局任職;12人進入政界,最低的擔任知縣,最高的擔任國務總理;此外還有4名醫生,6名礦山工程師,2名海關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