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汴梁文化」唐宋邊塞詩詞裡的漢代映射

唐詩的樓蘭情結

《從軍行》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其實是一個與偉大的唐王朝毫不沾邊的西域小國,這個名字只存在於西漢昭帝元鳳四年以前。但唐朝的邊塞詩人卻頗有點樓蘭情節,王昌齡說:“不破樓蘭終不還”,就連詩仙李白也在《塞下曲》裡惡狠狠地表示:“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樓蘭招誰惹誰了?樓蘭的全部委屈源自於它的地理位置。西漢時期的樓蘭國位於羅布泊的西北岸,

是漢人的商隊、使團、軍隊西出玉門關後到達的第一個西域國家。因為位於交通要衝之上,更夾在西漢王朝和匈奴汗國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樓蘭這個只有勝兵2912甲的小國自然處處受氣,只能誰更強大就依附於誰。

對樓蘭這種叛服不定的態度,一心想做世界大佬的漢武帝不幹了,於是,派遣大將趙破奴帶了七百漢軍騎兵奇襲樓蘭,兵不血刃,直接將樓蘭王抓回了長安。

樓蘭王在漢武帝面前哭訴自己的無奈,乾脆說:我不回去了,王也不做了,皇帝你派軍隊把樓蘭國接管了事。漢武帝可憐樓蘭王,將他送回國,只留他的兒子在長安做人質。回國後的樓蘭王仍受匈奴威脅,只得將另一子送往匈奴做人質。

後來,樓蘭王去世,兩個兒子分別從長安和匈奴趕回樓蘭國。沒想到,在匈奴做人質的王子先回國,並繼承王位。因為在匈奴長大,

新樓蘭王更倚重匈奴。

此時,西漢王朝已是漢武帝的兒子劉弗陵做皇帝,大將軍霍光輔政。霍光派遣傅介子出使樓蘭。傅介子在樓蘭王的宴席上設計將樓蘭王召至身前,趁其不備,一刀將他刺殺。從此,樓蘭徹底歸附漢王朝,並舉國南遷,更名為鄯善。

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大亂,北魏政府派兵擊破鄯善國,將它變為自己的一個郡縣。至此,無論樓蘭還是鄯善,徹底從歷史上消失。

瞧,

就是這樣一個悲催可憐的小國,卻屢屢以悍匪強胡的形象出現在唐詩中。不知道這些詩家大佬們怎麼想,是因為更好押韻麼?

匈奴與你什麼仇什麼恨?

《隴西行》王維:十裡一走馬,五裡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匈奴不斷出現在唐詩宋詞中,這能夠理解。畢竟,在數百年的時間裡,這個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都是我們華夏民族最強大的敵人。儘管到了唐代,

在中原地區的匈奴早已不復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甚至其種族都在不斷加深的民族大融合中逐漸消失。但唐朝的詩人們還是喜歡將它作為自己詩歌中最大的假想敵。即使是在更遙遠年代之後的宋亦是如此。岳飛在《滿江紅》中揚言:“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賀鑄的《六州歌頭》有一句:“不請長纓,系取天驕種,劍吼西風”。這裡的“天驕種”指的也是匈奴。因為匈奴單于在寫給漢朝皇帝的國書中曾明確說:“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根據《史記》的記載,匈奴人的祖先是夏王朝的遺民。他們以遊牧為生,擅騎射,披髮左衽,是一群風俗習慣與華夏民族大相徑庭的人。匈奴在秦末漢初時達到極盛,號稱將諸引弓之民為一家,有控弦之士三十萬。所以,在漢初七十年,匈奴成為西漢王朝的頭號勁敵,時常南下劫掠,在漢文帝時,兵鋒一度直逼長安城。

在漢武帝治下,漢匈之間開始了漫長的相互征戰廝殺,匈奴不敵,退到了漠北。經歷了內亂、五單于爭立,匈奴分裂為東西匈奴。東匈奴在呼韓邪單于的帶領下歸附漢王朝,西匈奴則被西漢大將殲滅。在王莽篡漢後,東漢王朝建立前,匈奴經歷了短暫的復興,還是分裂為南北兩支。最後,南匈奴歸附漢王朝,並在以後的歷史中逐漸與華夏大地上的各民族融合,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最終消失;北匈奴則西遷至西域之西。由於我們的史書不再記載,對北匈奴後來的歷史現已不可考。有人說在西元4世紀至5世紀禍害歐洲的Huns,即匈奴王阿提拉便是西遷後的北匈奴。但這種說法疑點甚多。

可以肯定的是,到了唐代,匈奴與威脅唐王朝安定的突厥、吐蕃等八竿子打不著,與再後來的宋更加沒有半毛錢關係。但匈奴作為中原王朝邊疆上的悍匪形象卻在我們的文學作品中固定了下來,似乎無匈奴不成邊塞詩。

輪台小國的悲哀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岑參: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岑參: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說到唐代的邊塞詩自然不能不提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岑參有兩次從軍西域的經歷,寫了十餘首涉及“輪台”的詩。

輪台在漢代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其實也就是個頂多數千人的城邦。漢時的輪台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正好位於漢軍西進大宛的交通要衝之上,於是給自己招來了麻煩。

漢武帝為了奪取大宛國的汗血寶馬,不惜發動戰爭。當數萬人的西漢大軍在貳師將軍李廣利的帶領下遠征大宛時,漢軍為奪取水和糧,攻佔並血洗了輪台。輪台由此國滅。這以後,漢王朝便開始在輪臺地區駐軍屯墾。

有學者認為,唐時的輪台與漢時的輪台並不在同一地理位置。唐輪台縣設置於貞觀十四年(640),位於天山之北。不過,唐輪台縣沿用了漢輪台的名稱,即《舊唐書》上所說的“取漢輪台為名”。

無論是漢輪台還是唐輪台,無論在天山南還是天山北,輪台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卻是毋庸置疑。在漢代,輪台是交通要衝、軍事重地。到了唐代,輪臺屬庭州。而庭州、西州一帶在戰略上也具有與漢輪台相似的地位,所以,唐政府才會複設輪台縣。

歷史一再地證明,彈丸小國一旦處於強國之間、交通要衝之上,命運會很慘澹。樓蘭如此,輪台亦如此。

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根據《史記》的記載,匈奴人的祖先是夏王朝的遺民。他們以遊牧為生,擅騎射,披髮左衽,是一群風俗習慣與華夏民族大相徑庭的人。匈奴在秦末漢初時達到極盛,號稱將諸引弓之民為一家,有控弦之士三十萬。所以,在漢初七十年,匈奴成為西漢王朝的頭號勁敵,時常南下劫掠,在漢文帝時,兵鋒一度直逼長安城。

在漢武帝治下,漢匈之間開始了漫長的相互征戰廝殺,匈奴不敵,退到了漠北。經歷了內亂、五單于爭立,匈奴分裂為東西匈奴。東匈奴在呼韓邪單于的帶領下歸附漢王朝,西匈奴則被西漢大將殲滅。在王莽篡漢後,東漢王朝建立前,匈奴經歷了短暫的復興,還是分裂為南北兩支。最後,南匈奴歸附漢王朝,並在以後的歷史中逐漸與華夏大地上的各民族融合,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最終消失;北匈奴則西遷至西域之西。由於我們的史書不再記載,對北匈奴後來的歷史現已不可考。有人說在西元4世紀至5世紀禍害歐洲的Huns,即匈奴王阿提拉便是西遷後的北匈奴。但這種說法疑點甚多。

可以肯定的是,到了唐代,匈奴與威脅唐王朝安定的突厥、吐蕃等八竿子打不著,與再後來的宋更加沒有半毛錢關係。但匈奴作為中原王朝邊疆上的悍匪形象卻在我們的文學作品中固定了下來,似乎無匈奴不成邊塞詩。

輪台小國的悲哀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岑參: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岑參: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說到唐代的邊塞詩自然不能不提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岑參有兩次從軍西域的經歷,寫了十餘首涉及“輪台”的詩。

輪台在漢代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其實也就是個頂多數千人的城邦。漢時的輪台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緣,正好位於漢軍西進大宛的交通要衝之上,於是給自己招來了麻煩。

漢武帝為了奪取大宛國的汗血寶馬,不惜發動戰爭。當數萬人的西漢大軍在貳師將軍李廣利的帶領下遠征大宛時,漢軍為奪取水和糧,攻佔並血洗了輪台。輪台由此國滅。這以後,漢王朝便開始在輪臺地區駐軍屯墾。

有學者認為,唐時的輪台與漢時的輪台並不在同一地理位置。唐輪台縣設置於貞觀十四年(640),位於天山之北。不過,唐輪台縣沿用了漢輪台的名稱,即《舊唐書》上所說的“取漢輪台為名”。

無論是漢輪台還是唐輪台,無論在天山南還是天山北,輪台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卻是毋庸置疑。在漢代,輪台是交通要衝、軍事重地。到了唐代,輪臺屬庭州。而庭州、西州一帶在戰略上也具有與漢輪台相似的地位,所以,唐政府才會複設輪台縣。

歷史一再地證明,彈丸小國一旦處於強國之間、交通要衝之上,命運會很慘澹。樓蘭如此,輪台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