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中國做不出《旅行青蛙》的遊戲?

會看書幾個小時的蛙

“我突然感覺到自己的世界原來很小,

小到在這座四通八達、五臟俱全的城市裡,留給我的只有簡陋的公寓、工業化風的辦公樓,還有連接它們的長長的坡道。”在Taptap的《旅行青蛙》(日語《旅かえる》)遊戲評論中,網友@萌小黑的玩後感引來數千人點贊。

自去年年底“佛系”的概念走紅後,最近,這款名為《旅行青蛙》的佛系遊戲又刷爆朋友圈。在遊戲中,只有庭院和房子兩個場景,玩家除了收割三葉草、為青蛙準備便當外,幾乎不需要花費任何時間和金錢,

與青蛙唯一的交流也只來自它出門旅行寄回來的照片。

然而,就是這樣一款佛系遊戲,在1月21日登上了APP Store免費遊戲榜第一名,Taptap上的下載量超過100萬次,微信指數超過1000萬,而百度搜索指數顯示,“旅行青蛙” 的資料在1月21日達到了323563。

一隻畫風簡單的青蛙,怎麼突然就火了?為什麼遊戲發達的中國做不出這樣的遊戲?

少女與人母的距離,只隔了一隻青蛙

“養男人只會騙我充錢,

養青蛙不但不用充錢,它出門回來還會給我帶禮物。”在接受採訪前一個小時,楊陽把玩了一個月的《戀與製作人》卸載了。她的朋友圈裡,一個星期前還是李澤言對她說甜言蜜語的截圖,而這兩天,已經全部換成了青蛙的日常動態。

在25歲的楊陽看來,《戀與製作人》讓她體驗到了言情小說中瑪麗蘇女主的怦然心動感,但是長期氪金才能推動劇情發展的遊戲設定,

又讓她沒有長期玩下去的動力。“我分得清虛擬和現實,當我開始埋怨這個遊戲需要充錢時,說明這個遊戲給我帶來的幸福感已經到達了邊界。”楊陽說。於是,當看到朋友圈有人曬《旅行青蛙》的截圖時,她迅速入坑了。“有種一夜之間從少女變成人母的感覺。”

楊陽很自然地接受了這種身份的轉換,從一個圍繞著四個男人轉的少女,變成一個每天擔心青蛙吃沒吃飽、旅途安不安全的老母親。

“兩個遊戲玩下來,就像是模擬了兩個階段的人生,不同的是,前者我清楚地知道是假的,後者卻總讓我思考很多現實的事情。”

最讓楊陽感觸的,是通過這只青蛙,她理解了母親的感受。“以前總嫌棄媽媽煩,回一趟家她就什麼都往我包裡塞。其實在媽媽心裡,打包行李,就是打包一份沉甸甸的愛吧。”楊陽說,不管遊戲真正想傳達給玩家的資訊是什麼,只要能給玩家帶來正面的情緒,

這就是一個成功的遊戲。

胡嘉接觸到《旅行青蛙》,也是因為朋友圈被刷屏。“萬萬沒想到,我躲過了四個男人,卻躲不過一隻青蛙。”在這之前,胡嘉成功地抵抗住了所有熱門遊戲的誘惑,栽進《旅行青蛙》裡是她始料未及的。

“一開始我也很疑惑這麼簡陋的遊戲怎麼會有人喜歡,現在明白了。”在胡嘉看來,正是因為遊戲足夠簡單,才給了玩家足夠的想像力發揮空間。遊戲中,青蛙在家除了吃東西外,就是削木頭、看書和寫東西。“它怎麼看書看那麼久,會不會對視力不好?今天它出去玩,會遇到新朋友嗎?”每次打開遊戲,胡嘉腦海裡都會上演幾場大戲,雖然青蛙沒有給她任何回應,但她還是孜孜不倦。

對胡嘉來說,《旅行青蛙》帶給她的,更多是關於人生的思考。胡嘉是深圳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運營總監,這是她畢業四年來日以繼夜加班工作換來的崗位,為此她連年假都沒有申請過。她經常想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她卻囿于現實:“憑我的水準,再找一份這樣的工作很難的,說走就走,我做不到。”

在旅行中的蛙

胡嘉做不到的,青蛙幫她做了。在遊戲中,青蛙的旅行地點是不固定並且不受控制的,只有當它發回照片,玩家才知道它去了哪裡。“我有時候想,我連一隻青蛙都不如,就像很多人想要說走就走的旅行,但其實沒有多少人敢放下眼前的一切去這樣做。前兩年有人搞逃離北上廣,事實上也並沒有多少人會真正離開,因為他們要賺錢。”胡嘉說,她每次看到青蛙寄回來的照片,心裡都會想:我沒走過的路,你替我去走吧。

事實上,正如楊陽所說,《旅行青蛙》是一款很簡單的遊戲。也因此,遊戲中青蛙的狀態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而玩家眼裡看到的狀態,實際上是他們本身。

為什麼旅行青蛙會在中國火爆?

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出現危機,生活在大都市里的日本人,每天以高強度的工作和超負荷的身體運轉換取經濟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日本人普遍存在焦慮、緊張、抑鬱、厭倦、空虛、猜忌等心理問題和情緒障礙。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治癒系”這個詞開始頻繁地出現在日本社會中。“治癒系”最早僅僅是在音樂領域,隨著日本經濟持續低迷,社會上的各種問題和矛盾被激發,“治癒”的力量也不斷被需求。於是,“治癒系”逐漸擴展到文學、影視和遊戲等領域。基於這樣的文化土壤,日本市場誕生類似《旅行青蛙》這樣的治癒型遊戲,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然而,時至今日,需要治癒文化的不僅僅是日本。近年來,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快節奏的生活讓越來越多人不堪重負,焦慮與孤獨蔓延在整個社會中。人們渴望抓住一點力量來溫暖自己的內心,也急切地需要一個載體寄託自己空虛的精神世界。《旅行青蛙》的出現,恰好給了他們情緒宣洩口,他們希望能慢下來,像青蛙一樣,能慢慢地做自己的事情,能隨心所欲地旅行。與其說他們在養青蛙,不如說是透過青蛙看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狀態。

在日語裡面,青蛙的發音(カエル)與回家(かえる)的發音是一樣的,同時,青蛙在日本也有歸來的寓意。因此,《旅行青蛙》最想表達的一個資訊,就是回家。

回家。縱觀日本的歷史,日本曾是一個家庭至上的國家。但經歷了經濟騰飛後,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人們越來越追求個人享樂主義,婦女越來越多地從家庭走向職場。生活增加、職場壓力大,讓日本的家庭關係變得冷漠。對於現代日本人來說,在高強度的社會壓力面前,他們需要的家不是一個虛幻的夢,而是伴隨在日常生活中的平淡。

在崇尚人文精神與世俗生活的中國,家的意義對每個中國人來說更是意義非凡。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無數被裹挾著前進的人變得惶恐不安。他們不知道自己屬於哪裡,也不知道自己將要去向何方。他們甚至會羡慕《旅行青蛙》中的青蛙,不管去了哪裡,最終的歸宿都是回到家裡。而背井離鄉的他們,卻只能隔空思念遙遠的故鄉。即便知道故鄉有人牽掛自己,也不能像小青蛙一樣,在外面累了就能回家走一遭。

專注。《旅行青蛙》裡,青蛙往往可以看書看幾個小時,削木塊似乎永遠不會累,伏案寫日記的時候也可以不吃不喝一整天。很多玩家在社交平臺上調侃:“我不配擁有這麼專心努力的青蛙。”

做木工的蛙

《旅行青蛙》表現出來的專注,在某種程度來看,與當下中國青年的狀態形成鮮明的反比。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浮躁,離開網路或通訊工具五分鐘都會坐立難安,相比之下,能像青蛙這樣安安靜靜地專注幾個小時做一件事,已經十分難能可貴。

慢下來。“我的青蛙為什麼還不回來”“我的青蛙終於回來了”是《旅行青蛙》玩家最常掛在嘴邊的兩句話。但是,青蛙似乎一點也不著急,任憑老母親們在家望穿秋水,它依然閒適地在外面旅行,給老母親發回一張張表達“我很好,請勿念”的照片。

木心在《從前慢》裡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在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當下,“慢”已經變成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許多人每天都要喘著氣擠進早晚高峰的地鐵公交洪流裡,生活的壓力讓他們根本不敢停下自己的腳步。這時,等青蛙回家這個漫長的過程,成了能讓自己心裡有一個地方真正慢下來的時候。

為什麼中國做不出來《旅行青蛙》這樣的遊戲?

《旅行青蛙》之所以能一夜火爆,與中國遊戲市場上這類遊戲的空白有很大關係。

日本遊戲產業的發達,與日漫的積累息息相關。日本有大量動漫IP改編為遊戲,如去年上線的《火影忍者博人傳:忍者先鋒》,就是由《火影忍者博人傳》改編的。此外,《海賊王》、《數碼寶貝》等國民級的IP,也都有改編成遊戲。動漫的積累與遊戲相結合,能有效提高對IP價值的變現能力和對受眾喜好的判斷力,不管是遊戲劇情、人物,還是畫風,都能較好地契合用戶的口味。反觀國內,國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飽受詬病,畫風大多被貼上“低幼”、“無聊”等標籤,缺少對用戶心理和審美的研究。因此,國內的絕大多數遊戲都很難出現讓人驚豔或者一見傾心的遊戲畫面。近年來,隨著國漫的崛起,這一現象有所改善,但目前來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長期以來,我們市場上的遊戲模式都處於比較單一的狀態。不管是《王者榮耀》,又或者是去年年底大火的吃雞遊戲,玩家進入遊戲後,最終的目的都是要戰勝另一方,玩家之間是相互對立的。在某種程度上說,“贏”確實能給人帶來愉悅感,但這種情感很難得到持續,尤其是對一些“佛系”玩家來說,遊戲的輸贏並不能對他們的心情產生影響。

在國內的遊戲市場上,女性向遊戲的缺失也是讓《旅行青蛙》迅速佔領榜單的原因之一。長期以來,市場上的絕大多數遊戲的核心受眾都是男性玩家,遊戲操作、設置,都對男性玩家更有傾向性。這導致女性向遊戲長期局限在戀愛、換裝等類型中,玩法雷同,很容易使人喪失興致。《旅行青蛙》的出現,則給她們開啟了新的玩法。

可以預見的是,《旅行青蛙》的崛起,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國內遊戲廠商的思考。不論這款遊戲是轉瞬即逝,還是細水長流,對於中國遊戲市場來說,都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轉捩點。

作者:高靈靈

編輯:南七道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互聯網明星創業公司臉萌、FaceU等品牌操盤手,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

遊戲中,青蛙在家除了吃東西外,就是削木頭、看書和寫東西。“它怎麼看書看那麼久,會不會對視力不好?今天它出去玩,會遇到新朋友嗎?”每次打開遊戲,胡嘉腦海裡都會上演幾場大戲,雖然青蛙沒有給她任何回應,但她還是孜孜不倦。

對胡嘉來說,《旅行青蛙》帶給她的,更多是關於人生的思考。胡嘉是深圳一家互聯網公司的運營總監,這是她畢業四年來日以繼夜加班工作換來的崗位,為此她連年假都沒有申請過。她經常想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她卻囿于現實:“憑我的水準,再找一份這樣的工作很難的,說走就走,我做不到。”

在旅行中的蛙

胡嘉做不到的,青蛙幫她做了。在遊戲中,青蛙的旅行地點是不固定並且不受控制的,只有當它發回照片,玩家才知道它去了哪裡。“我有時候想,我連一隻青蛙都不如,就像很多人想要說走就走的旅行,但其實沒有多少人敢放下眼前的一切去這樣做。前兩年有人搞逃離北上廣,事實上也並沒有多少人會真正離開,因為他們要賺錢。”胡嘉說,她每次看到青蛙寄回來的照片,心裡都會想:我沒走過的路,你替我去走吧。

事實上,正如楊陽所說,《旅行青蛙》是一款很簡單的遊戲。也因此,遊戲中青蛙的狀態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而玩家眼裡看到的狀態,實際上是他們本身。

為什麼旅行青蛙會在中國火爆?

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出現危機,生活在大都市里的日本人,每天以高強度的工作和超負荷的身體運轉換取經濟的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日本人普遍存在焦慮、緊張、抑鬱、厭倦、空虛、猜忌等心理問題和情緒障礙。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治癒系”這個詞開始頻繁地出現在日本社會中。“治癒系”最早僅僅是在音樂領域,隨著日本經濟持續低迷,社會上的各種問題和矛盾被激發,“治癒”的力量也不斷被需求。於是,“治癒系”逐漸擴展到文學、影視和遊戲等領域。基於這樣的文化土壤,日本市場誕生類似《旅行青蛙》這樣的治癒型遊戲,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然而,時至今日,需要治癒文化的不僅僅是日本。近年來,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快節奏的生活讓越來越多人不堪重負,焦慮與孤獨蔓延在整個社會中。人們渴望抓住一點力量來溫暖自己的內心,也急切地需要一個載體寄託自己空虛的精神世界。《旅行青蛙》的出現,恰好給了他們情緒宣洩口,他們希望能慢下來,像青蛙一樣,能慢慢地做自己的事情,能隨心所欲地旅行。與其說他們在養青蛙,不如說是透過青蛙看到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狀態。

在日語裡面,青蛙的發音(カエル)與回家(かえる)的發音是一樣的,同時,青蛙在日本也有歸來的寓意。因此,《旅行青蛙》最想表達的一個資訊,就是回家。

回家。縱觀日本的歷史,日本曾是一個家庭至上的國家。但經歷了經濟騰飛後,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人們越來越追求個人享樂主義,婦女越來越多地從家庭走向職場。生活增加、職場壓力大,讓日本的家庭關係變得冷漠。對於現代日本人來說,在高強度的社會壓力面前,他們需要的家不是一個虛幻的夢,而是伴隨在日常生活中的平淡。

在崇尚人文精神與世俗生活的中國,家的意義對每個中國人來說更是意義非凡。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無數被裹挾著前進的人變得惶恐不安。他們不知道自己屬於哪裡,也不知道自己將要去向何方。他們甚至會羡慕《旅行青蛙》中的青蛙,不管去了哪裡,最終的歸宿都是回到家裡。而背井離鄉的他們,卻只能隔空思念遙遠的故鄉。即便知道故鄉有人牽掛自己,也不能像小青蛙一樣,在外面累了就能回家走一遭。

專注。《旅行青蛙》裡,青蛙往往可以看書看幾個小時,削木塊似乎永遠不會累,伏案寫日記的時候也可以不吃不喝一整天。很多玩家在社交平臺上調侃:“我不配擁有這麼專心努力的青蛙。”

做木工的蛙

《旅行青蛙》表現出來的專注,在某種程度來看,與當下中國青年的狀態形成鮮明的反比。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浮躁,離開網路或通訊工具五分鐘都會坐立難安,相比之下,能像青蛙這樣安安靜靜地專注幾個小時做一件事,已經十分難能可貴。

慢下來。“我的青蛙為什麼還不回來”“我的青蛙終於回來了”是《旅行青蛙》玩家最常掛在嘴邊的兩句話。但是,青蛙似乎一點也不著急,任憑老母親們在家望穿秋水,它依然閒適地在外面旅行,給老母親發回一張張表達“我很好,請勿念”的照片。

木心在《從前慢》裡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在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當下,“慢”已經變成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許多人每天都要喘著氣擠進早晚高峰的地鐵公交洪流裡,生活的壓力讓他們根本不敢停下自己的腳步。這時,等青蛙回家這個漫長的過程,成了能讓自己心裡有一個地方真正慢下來的時候。

為什麼中國做不出來《旅行青蛙》這樣的遊戲?

《旅行青蛙》之所以能一夜火爆,與中國遊戲市場上這類遊戲的空白有很大關係。

日本遊戲產業的發達,與日漫的積累息息相關。日本有大量動漫IP改編為遊戲,如去年上線的《火影忍者博人傳:忍者先鋒》,就是由《火影忍者博人傳》改編的。此外,《海賊王》、《數碼寶貝》等國民級的IP,也都有改編成遊戲。動漫的積累與遊戲相結合,能有效提高對IP價值的變現能力和對受眾喜好的判斷力,不管是遊戲劇情、人物,還是畫風,都能較好地契合用戶的口味。反觀國內,國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飽受詬病,畫風大多被貼上“低幼”、“無聊”等標籤,缺少對用戶心理和審美的研究。因此,國內的絕大多數遊戲都很難出現讓人驚豔或者一見傾心的遊戲畫面。近年來,隨著國漫的崛起,這一現象有所改善,但目前來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此外,長期以來,我們市場上的遊戲模式都處於比較單一的狀態。不管是《王者榮耀》,又或者是去年年底大火的吃雞遊戲,玩家進入遊戲後,最終的目的都是要戰勝另一方,玩家之間是相互對立的。在某種程度上說,“贏”確實能給人帶來愉悅感,但這種情感很難得到持續,尤其是對一些“佛系”玩家來說,遊戲的輸贏並不能對他們的心情產生影響。

在國內的遊戲市場上,女性向遊戲的缺失也是讓《旅行青蛙》迅速佔領榜單的原因之一。長期以來,市場上的絕大多數遊戲的核心受眾都是男性玩家,遊戲操作、設置,都對男性玩家更有傾向性。這導致女性向遊戲長期局限在戀愛、換裝等類型中,玩法雷同,很容易使人喪失興致。《旅行青蛙》的出現,則給她們開啟了新的玩法。

可以預見的是,《旅行青蛙》的崛起,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國內遊戲廠商的思考。不論這款遊戲是轉瞬即逝,還是細水長流,對於中國遊戲市場來說,都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轉捩點。

作者:高靈靈

編輯:南七道

南七道:南七道新媒創始人&CEO,虎嗅等年度作者,互聯網明星創業公司臉萌、FaceU等品牌操盤手,關注互聯網和科技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