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麼多年過去了,為什麼可樂幾乎沒漲價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感歎“××最近又漲價了”。漲價的商品之外,

少數沒有漲價的商品則常常被我們所忽略。

10年前我們買一份報紙只要5毛錢,現在買一份報紙還是5毛錢。

10年前到電腦城買一台當時主流配置的電腦,可能是四五千元,現在你到電腦城或者在網上買一台同樣是目前主流配置的電腦,價格還是四五千元。

最典型的“不漲價”的例子還是可口可樂——20年前,一瓶可樂是3塊錢;10年前,一瓶可樂也是3塊錢;現在,一瓶可樂還是3塊錢。

漲價的原因好解釋,因為這是一種我們生活中的通脹現象,很常見而且很直觀。一來這10年裡,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了3倍,經濟規模增加了1.8倍,貨幣發行得比經濟增長更快;二來百姓總體的收入增加了,不管買東西還是賣東西,價格提升都是自然的。

而分析那些不漲價的東西,則要相對複雜一些,或許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啟示。

一種解釋是,可樂、電腦、報紙是工業品,可以依靠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

比如可口可樂的自動化生產線,一分鐘可灌裝成千上萬瓶可樂。相應的成本結構中,人力占比很少,這幾年人力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對其影響不大,因此售價就可以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

而很多漲價的商品、服務,比如理髮、早餐店賣的油條等,涉及的人力環節很多,這幾年人力成本一再增加,價格也就噌噌往上漲了。

不過,規模化生產和低成本,只解釋了可口可樂確實具備不漲價的能力,

但是並沒有解釋其不漲價的意願。

這就涉及可樂的市場結構了。

可樂作為一種飲料,是有很多替代品的。如果可樂價格漲一倍,消費者可能就會改喝別的。不過,對於替代品的考慮,還是一種短期的競爭策略,還不足以解釋為什麼可口可樂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裡都沒有漲價。那麼可樂沒漲價的關鍵可能就是另外一種因素。

可樂行業是一個雙寡頭壟斷競爭的行業,

基本上就是兩個大玩家——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在玩,他們出於市場競爭的目的選擇不漲價。

在目前的價位上,2016年整個碳酸飲料業的產值是800多億,而利潤率則只有大約5%,這還是在大部分市場由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這兩家超大規模廠商佔領的前提下實現的。

我們粗一看,覺得這是個辛苦行業——規模不小,利潤率卻很低。其實還可以反過來理解,

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這兩家公司都已經這麼大規模了,把成本壓得低到不能再低,也才這麼一點利潤率。如果有競爭對手想要進入這個行業,做不到這麼大的規模,沒辦法把單位成本降到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一樣低,那麼根本就不可能賺到錢。

因此,這個行業有著非常高的競爭壁壘,雖然利潤率不高,但是兩個大玩家靠著規模,也能賺到錢。

反之,如果把價格提高,一開始利潤率是提高了,但新的競爭對手就會不斷進入。隨著價格戰的開啟,產品的價格會越來越低,利潤也會越來越低。

在經濟學上,這種競爭格局有個專用名詞,叫作“古諾均衡”,說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一種產品市場上只有兩個賣家,賣的東西基本無差別,兩個賣家相互之間沒有任何串通行為,不過都知道對方將生產多少、怎樣定價,這樣,雙方就都可以確定最優的產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

在這種均衡之下,低價格和微薄的利潤,將大部分競爭對手阻擋在行業之外,而少數巨頭則依賴于規模生存下來,獲得尚屬可觀的利潤總量。

在商業中,價格是一種綜合現象,它不是單純由成本決定的,同樣也不是單純由需求決定的。影響它的因素,還有市場結構——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貨幣供應量還是消費者結構,最終體現為供需雙方的均衡。

對於中國的企業而言,新一輪產業升級是一種伴隨市場結構調整,重新建構競爭壁壘的過程。

一種競爭策略是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提升與消費者議價的能力,獲得更高的利潤率;另一種策略,則是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一樣,對行業競爭整合,維持微薄的利潤。這種低成本的策略,不能建立在人力、土地、環境這些已經逝去的優勢上,而需要建立在定位能力、產品能力、資訊化能力和消費者關係的維護能力這些新的要素上。

轉自:《讀者》2018年第二期

一開始利潤率是提高了,但新的競爭對手就會不斷進入。隨著價格戰的開啟,產品的價格會越來越低,利潤也會越來越低。

在經濟學上,這種競爭格局有個專用名詞,叫作“古諾均衡”,說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一種產品市場上只有兩個賣家,賣的東西基本無差別,兩個賣家相互之間沒有任何串通行為,不過都知道對方將生產多少、怎樣定價,這樣,雙方就都可以確定最優的產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

在這種均衡之下,低價格和微薄的利潤,將大部分競爭對手阻擋在行業之外,而少數巨頭則依賴于規模生存下來,獲得尚屬可觀的利潤總量。

在商業中,價格是一種綜合現象,它不是單純由成本決定的,同樣也不是單純由需求決定的。影響它的因素,還有市場結構——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貨幣供應量還是消費者結構,最終體現為供需雙方的均衡。

對於中國的企業而言,新一輪產業升級是一種伴隨市場結構調整,重新建構競爭壁壘的過程。

一種競爭策略是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提升與消費者議價的能力,獲得更高的利潤率;另一種策略,則是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一樣,對行業競爭整合,維持微薄的利潤。這種低成本的策略,不能建立在人力、土地、環境這些已經逝去的優勢上,而需要建立在定位能力、產品能力、資訊化能力和消費者關係的維護能力這些新的要素上。

轉自:《讀者》2018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