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明瞬間可殺光敵軍,古代將領為何不敢輕易用?

宋代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的巔峰朝代,然而也是戰亂比較多的朝代。兩軍對壘,如何以最快且最有效的方法攻下城池呢?水攻應當是投入最小收入最大的。

以水攻敵最著名的戰例當屬宋初的太原之戰。開寶二年(969),宋太祖兵圍太原城,先“壅汾水灌城”,後“壅晉水圍之累月”。到元十一年,宋將夏貴“帥舟師十萬圍正陽,決淮水灌城,幾陷”。宋將夏貴此次兵圍正陽城(今安徽壽縣),依據當地水文條件,決淮水灌城,幾乎一舉攻陷了正陽城。

引水灌城最具破壞性,但宋代戰爭中卻鮮見,原因是水攻條件太苛刻,除黃河水位較高,中國再也難以尋找可以灌城之河了吧!

那麼,除了引水灌城外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輕易幹掉敵軍的呢?答案是投毒。投毒既可以用於掠地圍城時的攻擊,也可以用來破壞水源以達到消滅敵軍的目的。

比如:開禧二年(1206)末金兵圍攻德安城(今湖北安陸),守軍將領于十二月五日和六日,兩次派出小股部隊以投毒方式破壞城外水源。到了開禧三年(1207)正月初七,金軍隔壕大呼:“南家子太毒害,夜殺我馬七百餘匹”。

金軍反應證實宋軍連續兩次在城外水源投毒效果頗豐。後來,金軍改變了馬匹的放牧地點,宋軍將官傅熙仍舊“將兵下城,投狼毒、硫黃於河潭,

以毒虜馬”。

此外,投毒也被周邊少數民族用於對宋朝的軍事行動中。遼國在宋初進攻宋境時,就使用過投毒,“寇所至,潛置毒於瓶罌,投之井中,遺害居民”,宋仁宗皇祐年間,儂智高率軍進犯大宋,狄青領軍抵達邕州(今廣西桂林),“會瘴霧昏塞,或謂賊毒水上流,

士卒飲者多死,青甚憂之”。

不過,投毒這個方法卻沒有哪個將領敢輕易動用。原因是:在給敵軍投毒的同時,城內外的老百姓水源怎麼解決?老百姓沒有水源發生內亂怎麼辦?守城將領的飲用之水又從何處尋找?比如,熙寧九年(1076),茂州(今四川茂縣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發生暴亂,宋廷派兵鎮壓,當地的叛軍曾與臨邊的少數民族配合,“使遮其前,自後驅之,壅溪上流,官軍既涉毒而決之,

傷溺殆盡。”宋軍成了這次“決壅投毒”水攻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