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樁集體謀殺?《東方列車謀殺案》中出人意料的故事結局

《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是英國推理小說作家愛葛莎·克利斯蒂的作品之一,

主角為名偵探波洛。英國柯林斯犯罪俱樂部於1934年1月1日出版,美國達德米德公司則于同年稍後於美國發行,書名為《加萊車廂謀殺案》。 本書被廣泛的認為是愛葛莎·克利斯蒂最傑出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多次改編為電影。

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圍繞著一起突如其來的“車廂謀殺案”,在孤獨而深情的波洛偵探抽絲剝繭、逐級盤查的過程中,被連捅12刀被殺害的美國黑幫富商雷切特,

俄國貴婦德戟米羅夫公主,美豔神秘的寡婦赫伯德夫人,陷入暗戀的秘書麥奎因,軍官的戰友阿巴思諾特上校,美麗的女教師瑪麗,軍官一家的廚娘希爾德加德,軍官的妹妹妹夫安德列尼伯爵夫婦,美國私家偵探哈德曼,軍官家的司機福斯卡.雷利,軍官孩子的保姆瑞典護士葛雷塔.奧爾松,乘務員皮埃爾,自殺女僕的父親等車廂人物依次出場,
依照12陪審團制度,各自展開了一場或真實、或謊言的頭腦風暴大轉盤,結果波洛最後追逐出的真相簡直讓人大開眼界:這竟然是一起有組織、有預謀的大範圍謀殺案,真相牽連到N年前的一樁慘絕人寰的“滅門慘案”,可以說這是一起讓人心情沉重的“案中案”。

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波洛偵探剛開始就是以一個對案子的睿智講解出場的。如何從一個裂縫中找出問題的破綻,可以說是波洛偵探的強項。在拒絕虛偽富商的邀請時,我們看到了波洛的風骨;在面對女友凱薩琳時,我們看到了波洛的深情;在面對眾陪審團閃爍其詞的話語裡,我們看到了波洛的犀利;最讓人看出波洛善意的,是“車廂謀殺案”在真相大白的時候,

波洛所表現出來的“難得糊塗”。

當人們集體懲罰的,是一個作惡多端的人,人們的這種懲罰到底是善良還是罪惡?當每個人都朝惡人身上捅去一刀的時候,法律到底該判哪個人的罪?如果有兩種假設,第一種假設可以幫助善良的人們脫罪,第二種假設只會弄得兩敗俱傷,你準備選擇哪一種?當正義和正義同場竟技,我們到底該臣服于誰的正義?“得饒人處且饒人”、“給他人留一條生路”,

可以說是波洛辦案過程中所奉行的處事原則。而正是這種處事風格,反映了波洛內心的人情味和慈悲,這中和了他在辦案過程中的嚴苛和認真。

確實如此。雖然有人說,新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較之舊版的《東方快車謀殺案》,服化道跟不上去,故事人物立不起來,各種轉換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貌似也沒有甚麼邏輯。但是,因為有了波絡這一個醒目出眾的人物形象,其它的不適和瑕疵似乎也可以稍稍遮過去了。

故事人物立不起來,各種轉換讓人看得眼花繚亂,貌似也沒有甚麼邏輯。但是,因為有了波絡這一個醒目出眾的人物形象,其它的不適和瑕疵似乎也可以稍稍遮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