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 AI產品趨勢(上):音箱亂戰,出路何方

科技真是迷人,他會眷顧每一代的年輕人。極客爸爸認為,從沸騰的互聯網時代,到洶湧的移動互聯,轉瞬又到了AI時代。適者生存,大浪淘沙,每個時代都會成就它獨有的企業。

AI時代,

想必會也誕生新的巨頭,接替前人站在浪潮之巔。但問題是,趨勢前面,AI帶來的機遇究竟在哪?回顧2017,展望2018。本系列將會通過上中下三篇,為你講解AI科技產品的格局和未來趨勢,帶你一看究竟。

綜述:AI賦能的硬體科技

這幾年AI產品層出不窮,智慧音箱、消費機器人、翻譯機……AI技術的成熟,掀起了AI硬體的新風潮。而這個風潮的帶頭人,正是美國的電商巨頭亞馬遜。亞馬遜在14年11月推出了Echo智慧音箱,

率先讓語音技術走進了消費者的家庭。2年之後,穀歌推出了Google Home,美國的音箱之戰轟鳴打響。到了2017年,穀歌收購HTC手機業務,大喊 All in 硬體。同時,國內的阿裡騰訊和百度,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硬體產品。

硬體,成了AI技術落地不可或缺的載體。

2016年,谷歌CEO桑達爾·皮查伊在穀歌大會提到了自家的AI技術,有知識圖譜、自然語音處理、翻譯、語音辨識、圖像識別這六點。這六點具體在科技產品上的體現,

可以劃分為語音助手、機器翻譯和圖像視覺。

不僅是穀歌,放眼更大的AI科技產品視角。絕大部分AI產品背後,都是這三類技術應用在推動賦能。

語音助手:語音是最先產品化落地的AI技術。亞馬遜的Echo音箱自發佈以來,累計銷售了近2000萬台;國內外,智慧音箱層出不窮,目前基本已經回歸巨頭競爭的格局,創業者幾無機遇;語音技術的成熟,在國內也催生了陪伴機器人的新品類,在15年16年喧囂過後,17年市場趨於冷,勝出者寥寥(在鄒大濕後臺回復"機器人",查看消費機器人的格局分析)。語音助手在捧紅了智慧音箱之後,

逐漸開始在可穿戴設備上普及流行。語音耳機、智慧眼鏡,逐漸浮現在人們視野中。這部分內部會在下文中重點講解。

機器翻譯:翻譯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大提升不同國家民眾之間的交流效率。以谷歌翻譯為例,已經支援100多種語言的相互翻譯。在國內,訊飛、騰訊等都有自身的翻譯引擎。基於翻譯技術的AI化產品,有三種形態,一類是線上模式,如騰訊翻譯君、有道翻譯官APP;一類是純粹的手持翻譯機,

如訊飛的曉、準兒翻譯機;這兩類目前都是成熟可行的產品形態;第三類是具備翻譯功能的傳統耳機,如Google Buds,這一類產品化並不成功。這部分內容會在後續系列中展開講解。

圖像視覺:圖像視覺目前在2B領域中應用很廣,如公關安防、刷臉門禁。在消費電子領域,目前成熟的模式主要是家庭監控攝像頭。在這之外,亞馬遜嘗試了Echo Look,通過自拍穿衣照片,AI判斷穿衣搭配的好壞;穀歌嘗試了Google Clip相機,能自動捕捉美好瞬間,用於家庭孩子拍攝,這兩項產品目前都沒有大規模應用普及,硬體模式尚且存疑。此外,基於視覺的導航避障還廣泛應用在消費無人機、家庭移動機器人這兩個硬體品類。這部分內容同樣會在後續系列為大家講解。

音箱亂局:成熟模式的巨頭硬戰

1、2015-2017:智慧音箱引爆的巨頭競爭

亞馬遜Echo在14年11月對外公佈,在15年6月開始公開售賣,當年銷量約250萬台。穀歌在2016年11月推出了Google Home智慧音箱。從那開始,美國的智慧音箱市場,一直是亞馬遜和穀歌的二元爭霸。關於兩者的競爭格局,17年12月騰訊新聞有篇報導說『亞馬遜銷量遙遙領先,幾乎是第二名Google Home的三倍』。這麼說不太準確,容易讓人誤解。因為亞馬遜Echo一直都是領先,但是穀歌的份額卻是在慢慢增長。亞馬遜的市場份額在2016年Q4季度是穀歌的8倍,在17年4月是穀歌的3倍,到17年Q3季度,大約是2.7倍。如下是strategy analytics 給出的2017年Q3季度智能音箱出貨量。國內廠商小米、京東和阿裡都有上榜。國內因為人口基數大,經過17年年底的瘋狂促銷,Q4之後的國際格局很快要被中國廠商攪亂。

京東和訊飛早在15年就聯合推出了叮咚智慧音箱。可惜的是,叮咚系列並沒有引爆市場,年銷量在幾十萬台規模,不溫不火。是國內市場沒有需求嗎?並不是。智慧音箱本質是傳統音箱的智慧反覆運算。如果單純靠用戶自然流量來做市場演變,這個過程是非常緩慢的。

亞馬遜研發和推廣Echo都是不遺餘力的,甚至說是激進式的。在產品方面,Echo音箱的技能一直保持飛速增長,在17年底已瘋漲到2.5萬項(關注鄒大濕公眾號回復"alexa"下載語音技能分析報告);在商業層面,更是在電商網站首頁輪番推薦,每逢假日幾乎是不計成本般打折促銷。智慧音箱在美國的普及,有科技的必然趨勢,也有亞馬遜的『手動催熟』。

反觀15年和16年的國內市場。不溫不火的現狀讓國內輿論陷入了尷尬和迷茫:智慧音箱是否是偽需求,語音交互是否符合中國的國情……這樣的否定和質疑,在17年年底,統統打破了。2017年,阿裡推出了天貓精靈,小米推出了小愛同學。天貓精靈經過雙11瘋狂打折,銷量率先突破百萬。小米音箱亦是低價火爆到斷貨。同時期,百度、騰訊系的智能音箱不斷冒出。BAT巨頭的輪番登場,再也沒有人質疑音箱的偽需求。此時的智慧音箱市場,已經成為了巨頭爭奪的蛋糕,資金高速湧入,包括若琪、出門問問等公司,都在會在這智慧音箱這個市場逐漸出局。

2、音箱只是棋子,巨頭重兵佈局,重金押注

不僅是國內,在國際市場上,創業選擇智慧音箱領域都是一條不歸路。對亞馬遜、穀歌而言,音箱是搶佔智慧家庭終端的最好載體。在這樣的戰略目標下,硬體根本沒有考慮盈利。前面說到17年Google Home的市場份額相對亞馬遜Echo有提升。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17年推出了低價版的Google Home Mini。每逢節假日,Google Home mini和亞馬遜的Echo Dot一樣,都在以29美金的低價在銷售。智慧音箱從15年到現在,發展已有三年。產品設計、發展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功能屬性、使用者畫像、語音技能、市場策略等等,這些問題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有過深入的分析(關注鄒大濕公眾號回復"echo"下載智慧音箱行業報告)。當一個產品的模式走向成熟,競爭趨於激烈,勝負就是人和錢的問題。

國內音箱市場,需要重兵佈局,重金押注,高價奇特的音箱走不通,賣弄情懷的音箱的活不久,創業者也玩不起。

語音助手的設備轉移:從智慧耳機到智慧眼鏡

從2016年開始,語音助手就逐漸從音箱形態向外延伸。一個是基於音箱做螢幕化。另一個是基於可穿戴設備的語音話。基於音箱做螢幕化,以亞馬遜Echo spot為典型代表。有了螢幕的音箱,在資訊展現方面相對語音播報更快,無論是穀歌還是Facebook,都傳言要推出帶屏音箱,這方面市場同樣是巨頭的蛋糕。

在螢幕化音箱之外,另一大趨勢就是可穿戴設備的語音化。2017年12月,咪咕和訊飛聯合推出了莫比斯智慧耳機;緊接著,咕咚和1more合作同樣推出智慧耳機,搭載騰訊叮噹語音助手;有人說,智能耳機的浪潮要來臨了?真的嗎。

並不是。主要結論有如下兩點:

改良而非革新:語音助手只會是耳機演變的一個子功能,沒有企業能靠語音交互顛覆耳機本身;

傳統而非新銳:傳統耳機品牌會逐步採用語音助手這個功能,創業者很難趁機入局;

要徹底看清楚智慧耳機的本質,要跳出耳機本身,要回到可穿戴設備的全域視角。

莫比斯和1more的智慧耳機,價值點在於語音助手給人們出行、辦公、運動帶來的便捷。產品有這個功能,當然有價值。問題是,這個價值有多大,能支撐起多大的溢價。這個才是根本的問題。以莫比斯在眾籌中主打的價值點為例,分別有如下幾大場景:日程的語音控制,如添加備忘;運動時檢測記錄身體資料,比如跑步時詢問自己心率多少;用耳機語音即時翻譯;開車時用耳機語音瀏覽;在辦公室語音控制讓手機打電話給老闆……

智慧耳機的這些場景,不能說絕對沒有價值。而是在手機和手錶的生態下,相對沒有價值。智慧耳機沒有螢幕,在出行、辦公室、汽車上,幾乎不可能長時間佩戴。在這些場景下,基於手機、手錶的觸摸交互和語音交互,都遠比耳機的語音交互要快捷有效。莫比斯宣傳的大部分場景,都是在自嗨。

2、運動場景:巨頭夾擊下的短暫視窗

那有人會說,智慧耳機就一定沒有應用場景了嗎?並不是。從目前國內外可穿戴設備的格局來看,依然給智慧耳機留有一個很短的時間視窗,那就是運動場景。因為運動時候,手機非常累贅,歌曲可以存儲在耳機上,語音助手也有了獨立存在的可能。

逃離了智慧手機的強輻射。語音在耳機上的價值,就會大大凸顯。在海外市場,有一家創業公司 vinci一直走在智慧耳機的前沿。vinci的第一代智慧耳機就是頭戴式的語音耳機,在16年發起了眾籌,籌到了98萬美金。轉眼看2017年,Bose qc35 ii,Beats studio 3這些頭戴旗艦都有語音助手。在美國,帶有語音助手的耳機已經不是什麼稀奇。vinci 於是在2017年底,緊接著又發起了vinci 2代的眾籌。新產品設計成了項圈式,主打運動場景,在語音助手之外,還可存儲歌曲,記錄運動資料。我們之前說過,運動場景目前是有視窗期的,但是視窗期很短。

這是因為,運動場景的語音助手,很快會受到智慧手錶的輻射。看似缺席了智慧音箱之戰的蘋果公司,其實已經牢牢握住了移動設備和穿戴設備這兩個超高頻的語音入口。

在ios生態之外,智慧手錶的領頭羊fitbit在17年底推出了智慧手錶Fitbit ionic,在基本的運動檢測之外,還支持本機存放區歌曲,4天長續航……Fitbit ionic目前已經登上了美國亞馬遜智慧手錶類目的暢銷榜榜首。除了不能直接的語音查詢備忘,智慧耳機想要覆蓋的大部分運動需求,都能被Fitbit覆蓋。

作為可穿戴設備的三巨頭,蘋果、小米和Fitbit,每年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都在百萬級別。智慧耳機在運動場景的發展,未來一定會受到運動手錶的強烈輻射。未來的運動,也會漸漸不需要手機,而沒有螢幕的耳機,只會成為智慧手錶的輔助。

3、智能眼鏡的新入口

上文說道的Vinci智慧耳機一代和二代,在indiegogo上眾籌都不超過100萬美金。但有另一款智能穿戴,在2016年卻是眾籌了220萬美金,有超過1萬人參與了眾籌,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資料。這款產品就是Vue智慧眼鏡。Vue的創始人是中國的年輕創業者桂家勳。他的Vue眼鏡,也比很多人想像得簡單務實。不是Google Glass的炫酷風,也不是AR Glass的科幻風,就是基於傳統眼鏡(墨鏡、近視眼鏡)的智慧化改良,通過骨傳導技術實現聲音的傳導,從而在眼鏡上釋放了語音助手的魔力。在2017年,亞馬遜也傳言在研發一款基於骨傳導技術的智慧眼鏡。或許也是和Vue的想法不謀而合。

語音技術發展的這幾年,現在沒有顛覆音箱,未來,也不會顛覆耳機。

AI時代的新產品,要從產品本身去定義設計;而不是高舉AI技術,緣木求魚。

AI判斷穿衣搭配的好壞;穀歌嘗試了Google Clip相機,能自動捕捉美好瞬間,用於家庭孩子拍攝,這兩項產品目前都沒有大規模應用普及,硬體模式尚且存疑。此外,基於視覺的導航避障還廣泛應用在消費無人機、家庭移動機器人這兩個硬體品類。這部分內容同樣會在後續系列為大家講解。

音箱亂局:成熟模式的巨頭硬戰

1、2015-2017:智慧音箱引爆的巨頭競爭

亞馬遜Echo在14年11月對外公佈,在15年6月開始公開售賣,當年銷量約250萬台。穀歌在2016年11月推出了Google Home智慧音箱。從那開始,美國的智慧音箱市場,一直是亞馬遜和穀歌的二元爭霸。關於兩者的競爭格局,17年12月騰訊新聞有篇報導說『亞馬遜銷量遙遙領先,幾乎是第二名Google Home的三倍』。這麼說不太準確,容易讓人誤解。因為亞馬遜Echo一直都是領先,但是穀歌的份額卻是在慢慢增長。亞馬遜的市場份額在2016年Q4季度是穀歌的8倍,在17年4月是穀歌的3倍,到17年Q3季度,大約是2.7倍。如下是strategy analytics 給出的2017年Q3季度智能音箱出貨量。國內廠商小米、京東和阿裡都有上榜。國內因為人口基數大,經過17年年底的瘋狂促銷,Q4之後的國際格局很快要被中國廠商攪亂。

京東和訊飛早在15年就聯合推出了叮咚智慧音箱。可惜的是,叮咚系列並沒有引爆市場,年銷量在幾十萬台規模,不溫不火。是國內市場沒有需求嗎?並不是。智慧音箱本質是傳統音箱的智慧反覆運算。如果單純靠用戶自然流量來做市場演變,這個過程是非常緩慢的。

亞馬遜研發和推廣Echo都是不遺餘力的,甚至說是激進式的。在產品方面,Echo音箱的技能一直保持飛速增長,在17年底已瘋漲到2.5萬項(關注鄒大濕公眾號回復"alexa"下載語音技能分析報告);在商業層面,更是在電商網站首頁輪番推薦,每逢假日幾乎是不計成本般打折促銷。智慧音箱在美國的普及,有科技的必然趨勢,也有亞馬遜的『手動催熟』。

反觀15年和16年的國內市場。不溫不火的現狀讓國內輿論陷入了尷尬和迷茫:智慧音箱是否是偽需求,語音交互是否符合中國的國情……這樣的否定和質疑,在17年年底,統統打破了。2017年,阿裡推出了天貓精靈,小米推出了小愛同學。天貓精靈經過雙11瘋狂打折,銷量率先突破百萬。小米音箱亦是低價火爆到斷貨。同時期,百度、騰訊系的智能音箱不斷冒出。BAT巨頭的輪番登場,再也沒有人質疑音箱的偽需求。此時的智慧音箱市場,已經成為了巨頭爭奪的蛋糕,資金高速湧入,包括若琪、出門問問等公司,都在會在這智慧音箱這個市場逐漸出局。

2、音箱只是棋子,巨頭重兵佈局,重金押注

不僅是國內,在國際市場上,創業選擇智慧音箱領域都是一條不歸路。對亞馬遜、穀歌而言,音箱是搶佔智慧家庭終端的最好載體。在這樣的戰略目標下,硬體根本沒有考慮盈利。前面說到17年Google Home的市場份額相對亞馬遜Echo有提升。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17年推出了低價版的Google Home Mini。每逢節假日,Google Home mini和亞馬遜的Echo Dot一樣,都在以29美金的低價在銷售。智慧音箱從15年到現在,發展已有三年。產品設計、發展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功能屬性、使用者畫像、語音技能、市場策略等等,這些問題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有過深入的分析(關注鄒大濕公眾號回復"echo"下載智慧音箱行業報告)。當一個產品的模式走向成熟,競爭趨於激烈,勝負就是人和錢的問題。

國內音箱市場,需要重兵佈局,重金押注,高價奇特的音箱走不通,賣弄情懷的音箱的活不久,創業者也玩不起。

語音助手的設備轉移:從智慧耳機到智慧眼鏡

從2016年開始,語音助手就逐漸從音箱形態向外延伸。一個是基於音箱做螢幕化。另一個是基於可穿戴設備的語音話。基於音箱做螢幕化,以亞馬遜Echo spot為典型代表。有了螢幕的音箱,在資訊展現方面相對語音播報更快,無論是穀歌還是Facebook,都傳言要推出帶屏音箱,這方面市場同樣是巨頭的蛋糕。

在螢幕化音箱之外,另一大趨勢就是可穿戴設備的語音化。2017年12月,咪咕和訊飛聯合推出了莫比斯智慧耳機;緊接著,咕咚和1more合作同樣推出智慧耳機,搭載騰訊叮噹語音助手;有人說,智能耳機的浪潮要來臨了?真的嗎。

並不是。主要結論有如下兩點:

改良而非革新:語音助手只會是耳機演變的一個子功能,沒有企業能靠語音交互顛覆耳機本身;

傳統而非新銳:傳統耳機品牌會逐步採用語音助手這個功能,創業者很難趁機入局;

要徹底看清楚智慧耳機的本質,要跳出耳機本身,要回到可穿戴設備的全域視角。

莫比斯和1more的智慧耳機,價值點在於語音助手給人們出行、辦公、運動帶來的便捷。產品有這個功能,當然有價值。問題是,這個價值有多大,能支撐起多大的溢價。這個才是根本的問題。以莫比斯在眾籌中主打的價值點為例,分別有如下幾大場景:日程的語音控制,如添加備忘;運動時檢測記錄身體資料,比如跑步時詢問自己心率多少;用耳機語音即時翻譯;開車時用耳機語音瀏覽;在辦公室語音控制讓手機打電話給老闆……

智慧耳機的這些場景,不能說絕對沒有價值。而是在手機和手錶的生態下,相對沒有價值。智慧耳機沒有螢幕,在出行、辦公室、汽車上,幾乎不可能長時間佩戴。在這些場景下,基於手機、手錶的觸摸交互和語音交互,都遠比耳機的語音交互要快捷有效。莫比斯宣傳的大部分場景,都是在自嗨。

2、運動場景:巨頭夾擊下的短暫視窗

那有人會說,智慧耳機就一定沒有應用場景了嗎?並不是。從目前國內外可穿戴設備的格局來看,依然給智慧耳機留有一個很短的時間視窗,那就是運動場景。因為運動時候,手機非常累贅,歌曲可以存儲在耳機上,語音助手也有了獨立存在的可能。

逃離了智慧手機的強輻射。語音在耳機上的價值,就會大大凸顯。在海外市場,有一家創業公司 vinci一直走在智慧耳機的前沿。vinci的第一代智慧耳機就是頭戴式的語音耳機,在16年發起了眾籌,籌到了98萬美金。轉眼看2017年,Bose qc35 ii,Beats studio 3這些頭戴旗艦都有語音助手。在美國,帶有語音助手的耳機已經不是什麼稀奇。vinci 於是在2017年底,緊接著又發起了vinci 2代的眾籌。新產品設計成了項圈式,主打運動場景,在語音助手之外,還可存儲歌曲,記錄運動資料。我們之前說過,運動場景目前是有視窗期的,但是視窗期很短。

這是因為,運動場景的語音助手,很快會受到智慧手錶的輻射。看似缺席了智慧音箱之戰的蘋果公司,其實已經牢牢握住了移動設備和穿戴設備這兩個超高頻的語音入口。

在ios生態之外,智慧手錶的領頭羊fitbit在17年底推出了智慧手錶Fitbit ionic,在基本的運動檢測之外,還支持本機存放區歌曲,4天長續航……Fitbit ionic目前已經登上了美國亞馬遜智慧手錶類目的暢銷榜榜首。除了不能直接的語音查詢備忘,智慧耳機想要覆蓋的大部分運動需求,都能被Fitbit覆蓋。

作為可穿戴設備的三巨頭,蘋果、小米和Fitbit,每年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都在百萬級別。智慧耳機在運動場景的發展,未來一定會受到運動手錶的強烈輻射。未來的運動,也會漸漸不需要手機,而沒有螢幕的耳機,只會成為智慧手錶的輔助。

3、智能眼鏡的新入口

上文說道的Vinci智慧耳機一代和二代,在indiegogo上眾籌都不超過100萬美金。但有另一款智能穿戴,在2016年卻是眾籌了220萬美金,有超過1萬人參與了眾籌,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資料。這款產品就是Vue智慧眼鏡。Vue的創始人是中國的年輕創業者桂家勳。他的Vue眼鏡,也比很多人想像得簡單務實。不是Google Glass的炫酷風,也不是AR Glass的科幻風,就是基於傳統眼鏡(墨鏡、近視眼鏡)的智慧化改良,通過骨傳導技術實現聲音的傳導,從而在眼鏡上釋放了語音助手的魔力。在2017年,亞馬遜也傳言在研發一款基於骨傳導技術的智慧眼鏡。或許也是和Vue的想法不謀而合。

語音技術發展的這幾年,現在沒有顛覆音箱,未來,也不會顛覆耳機。

AI時代的新產品,要從產品本身去定義設計;而不是高舉AI技術,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