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耳溢液是怎麼回事?!

耳溢液又稱耳漏,系指外耳道有異常有液體積存或外流,

可來自外耳道、中耳、中耳周圍組織、迷路或顱內,是耳病常見症狀。可根據耳溢的性質、色澤和氣味、化驗結果等進行分析,判定病因部位確定診斷。

1.漿液性外耳皮膚組織滲出液(如外耳道濕疹)、中耳黏膜的漿液性炎性滲出、血管壁炎性擴張後的血清漏出等,均為淡黃色微混液體,內含少量蛋白質、血細胞和脫落上皮;皰性鼓膜炎在皰破潰後流出液體為血性漿液或漿液性;過敏反應性改變,

中耳黏膜蒼白水腫,漿液性分泌物增多,外溢,含有嗜酸性白細胞;皮膚淺層糜爛,經常有少量漿液滲出。

2.黏液性中耳黏膜發炎時,黏液腺分泌亢進,滲出液中黏液成分增多,含有黏液素,可拉成細絲,隨炎症好轉,黏液成分逐漸減少;應鑒別因外傷或感染發生腮腺有瘺管通往耳道,亦有黏液性分泌物。

3.膿性耳化膿性炎症,流出膿液,含大量細胞,凡屬純膿性,

來自外耳癤和彌漫性外耳道炎;耳周淋巴結或囊腫化膿,以及腮腺化膿,向外耳道破潰後,流出大量膿液;化膿性中耳炎急性期,自穿孔流出黏液膿,有搏動性,慢性期五搏動;中耳炎合併耳外膿腫、側竇周圍膿腫、腦膿腫等,可有大量膿,或臭膿;有骨質壞死、死骨或壞死性外耳炎等,可有多量臭膿;結核性中耳炎,耳溢液呈膿性,較稀。

4.水樣清水樣耳溢,多為腦脊液耳漏,或來自前庭外淋巴。

鼓膜完整時,液體從咽鼓管流出;鼓膜切開鼓膜穿孔後,可持續有大量清水樣液體緩緩流出,可屬先天性缺損、圓窗或卵圓窗破裂,亦可發生在顱內合併症之後或顱底骨折所致,如膽脂瘤破壞硬腦膜或骨折時撕傷硬腦膜之後。經迷路聽神經瘤切除術後,硬腦膜損傷癒合不良亦可成瘺,有腦脊液溢出。

5.脂性外耳道皮膚耵聹腺分泌量過多,呈油脂性,黏附於外耳道口,

為正常生理現象。膽脂瘤,狀如臭豆腐白色成團,沖淡後亦呈黏稠狀分泌物,見鼓膜有邊緣或鬆弛部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