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空軍去年開始有了新動作,我們將很快看不到一些熟悉的機型

去年,中國空軍突然大量退役老式的強-5強擊機,這意味著一個新的發展思路。眾所周知,強-5在2012年才停產,在2010年還有新款推出,最新的強-5僅僅服役了5年就遭到退役的命運,這實在令人始料未及。

今年伊始,又有消息傳出,殲-7戰鬥機也將在今年退役。殲-7的生產線至今仍在低速運轉,退役殲-7真的沒有問題嗎?

殲-7E起飛

應該看到,殲-7非常有限的航程和武器配置,加上緊湊型二代機的技術底子,很難適應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從第五次中東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表現來看,米格-21還能一戰的日子早就過去,基本上只有送人頭的命。面對三代戰鬥機的絕對性能優勢,即便是通過戰術進行彌補,米格-21/殲-7基本上也是處於極為劣勢的情況下,不具備超視距能力,連格鬥都比較被動。從中巴聯合演習上看,即便如巴基斯坦空軍殲-7PG那樣的密集編隊接戰與數量優勢結合也無法取勝。
過去殲-7被稱為“機場圍牆”,現在可能只能算是“機場偽裝”。

殲-7已是暮年

其實殲-7的情況中國空軍是心知肚明的,但是從維持編制和保持基本戰鬥力的角度上,殲-7仍然作為主力服役到現在。即便是在三代機大量服役的2015年,中國空軍仍有約有880架左右的殲-7戰鬥機,

占總戰鬥機數量的大概一半。如此龐大的數量背後,是空軍作戰體系薄弱的體現,也是裝備水準低下的無奈。殲-7無法融入空軍的作戰體系中,這是可以明確的。中國空軍已經不需要無法抗衡三代機的前線二代機。

殲-7並不能適應現代空軍作戰

如果將殲-7直接退役,其實對於現有空軍的作戰體系而言影響不大,主要問題涉及許多部隊的去留問題,此處不展開。不過以中國空軍目前約800架三代機的裝備規模來看,800架殲-7的作戰能力可能用200架到300架三代機就可以完全超過。目前中國穩定的三代戰鬥機生產線是殲-10C、殲-11B和殲-16,年產能可能在70-100架左右。以此估計,需要2-3年就可以獲得相應的補充。

殲教-7的服役時間將取決於殲轟-7A和殲-8F的服役時間

除了殲-7之外,中國空軍還有120架左右的殲-8F/DF戰鬥機,這批飛機是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的,因此還可以在空軍體系中處於輔助位置,退役速度可能會晚於殲-7。至於殲轟-7系列這樣的准三代機,中國空軍應當還會讓其服役更長一段時間。不過考慮到初期批次的殲-11A壽命也將逐步達到20年,可以說中國空軍的換裝壓力還是很大的。

殲-11A的壽命也將近中年

(圖片來源於中國軍網英文版)

不過考慮到初期批次的殲-11A壽命也將逐步達到20年,可以說中國空軍的換裝壓力還是很大的。

殲-11A的壽命也將近中年

(圖片來源於中國軍網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