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不只是降噪——索尼 MDR-1000X 無線降噪耳機

一.寫在前面的碎碎念

說起降噪耳機,以前基本上就是bose的天下。而降噪耳機基本降噪效果和音質只能二選一,選擇降噪就只能去享受寧靜,選音質降噪效果就聊勝於無。而去年,

終於有一隻耳機誕生了,它不是bose生產的,但是可以與bose的降噪一較高下,同時,它還有著優秀的音質,終於可以打破降噪耳機不HiFi的魔咒,他就是大法,哦不,Sony的MDR-1000X。

這款耳機出了以後好評如潮,自己在店裡和朋友家也把玩了一番,確實蠻不錯。說實話我見過這麼多的產品,

還真少有評價這麼一致都比較正向的,可能是大家積鬱已久的大法情節在1000X誕生以後終於得以揚眉吐氣了吧。拜暢銷所賜,這款耳機長期處於斷貨狀態,一機難求。這次眾測也是將近一個月才發貨,估計有可能跟全面缺貨有關係。在此感謝張大媽和大法給予此次眾測的機會,讓我有機會得以細細把玩。

本次評測的主要結構為:

一.囉裡囉嗦的廢話

二.給包裝瞎拍幾張照片

三.再給耳機拍幾張外加說說上面的按鈕是幹啥的

四.與基友qc35互懟,相愛相殺

五.囉裡囉嗦的總結

朋友們可以使用目錄直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段落來觀看。

二.開箱

雖然有很多朋友都曬過單,但作為一篇眾測而不是曬單,本著負責的態度,還是要對商品外觀做出全面的展示。對於產品外觀比較熟悉的朋友可以略過此段,後面會有與Bose QC35的對比。

▲耳機的包裝簡潔大方,白色背景上印著產品渲染圖。左下角的小金標展示著這是一款通過了hi-res認證的耳機,基本指標有一定的保證。

▲盒子背面是一些功能和參數說明。

▲取下外層包裝,裡面是一個黑色的硬紙盒子,上面有sony的logo。

▲打開盒子,裡面是一個皮質小包。

▲盒蓋這邊有夾層可以打開,裡面是說明書和配件。這個藏得比較深,很難在第一時間發現,大家一般習慣的都是去皮包下面和裡面翻配件。要不是看過別人的開箱,估計我也會一臉懵逼的到處找配件吧。。。

▲1000X的配件相當簡單,只有一條耳機線,一根usb充電線,還有一個飛機轉接頭。

▲大法的說明書我非常喜歡,基本沒有文字,但如何操作清晰明瞭,編寫頗費了一番心思。

▲附送的這條耳機線做工、材質都蠻不錯,還算比較良心,雖然是藍牙耳機,耳機線也沒有縮水。反觀QC35送的那根可憐的耳機線,實在是太糊弄了。。。

▲打開耳機包,本體出現。灰米色整體質感不錯,但個人覺得太灰了些,如果是再淺一些會更好看一點。

▲耳機包的底部有張只,上面有簡單的操作說明。這張紙是可以取出來的。耳機包中間留了個隔檔,這樣耳機放進去時候不會互相摩擦,可以降低磨損。

▲耳機包的提手上有按扣,可以打開,便於掛在腰帶或者書包帶上,比較方便。

三.外觀及功能展示

▲耳機可以折疊放平,耳機包也是扁平的,收納時可以省去不少的空間。像fiil和一些耳機,雖然可以折疊但不能放平,收納包是圓鼓鼓的,收納起來會比較麻煩。

▲與Bose QC35的風格略有不同,MDR-1000X的商務風稍微弱,更偏流行風格一些。蒙皮的運用使得整體風格比較雅致,但是亮色的單元掛鉤使得整體風格活潑了一些。

▲灰米色的1000X的側頭梁和單元掛鉤都是金色的,質感不錯,掛鉤上還有sony的logo。這個側頭梁和單元掛鉤其實是塑膠的,但是sony把它做的質感非常像金屬材質。這個側頭梁和掛鉤有個問題,非常容易被刮花,我這才擺弄幾下,在桌子刪蹭蹭就有痕跡了,長時間使用掉漆堪憂啊。

▲1000X的單元上外殼有一層蒙皮,使得整個耳機的的質感非常好,顯得很雅致,B格甚高。單元頂部有個mic孔,用來採集外部噪音以進行降噪運算。

▲頭梁頂部則使用了不銹鋼,與側頭梁的接合處有個小銘牌,一邊寫的是MDR-1000X一邊是wireless。

▲頭梁的伸縮幅度不算太大,頭大的朋友可能會不夠用。另外這個頭梁有些緊,頭小一些的人更合適,頭大的朋友可能會覺得略有些難受。鑒於MDR1A的頭梁並沒有這麼緊,個人推測可能是因為這款耳機是降噪,sony為了加強耳罩封閉性提高了頭梁的緊度。不過好在頭頂部分是金屬,還有一些調整的可能,無責任建議實在難受的朋友可以掰一掰試試。希望廠家生產耳機的時候可以多考慮一下這些問題。

▲頭梁頂部內側用皮質包裹,裡面的填充材料很柔軟。但是我一直不大喜歡這種頭梁,因為雖然材質很柔軟,但是形狀上觸頭的一側是弧形的,導致接觸頭頂的部分其實只是一個點,會有一些壓頭感。有些頭梁很寬大的耳機,比如Z1R還有focal的大小烏托邦都有這個問題。

▲掛鉤的轉軸部分也是塑膠材質,不過折疊和旋轉的部分是分開的,連杆也比較粗,但說實話這個部件個人覺得還是金屬最靠譜,畢竟是這個耳機上活動最頻繁的一個部件了。

▲單元內側有長長的泄壓孔,可以減輕桶音,提供更好更自然的低頻。

▲1000X的耳罩是包耳的,耳罩材質柔軟,包覆效果好,戴眼鏡的話,也不會對鏡腿帶來太大的壓力。當然我是金屬鏡框比較薄,比較厚的板材鏡框可能會有些不舒服,倒不是耳罩的問題,而是頭梁太緊。

▲耳罩可以拆下,背面的卡扣是上下對稱的,沒有防呆設計,不過下面有個點,但其實由於上下對稱反著裝應該也沒太大問題。

▲取下海綿,會直接露出裡面的單元,單元上方用支架架起了一個小單元,估計是用於降噪的單元。雖然外面海綿很厚,但是使用時候也要注意不要讓尖銳物體直接接觸耳罩內側,不然還是有可能會損傷震膜的。

▲在右耳單元的底部有microUSB介面,用來充電。1000x在充電的時候是不能開機使用的,比較殘念。

▲左耳的單元下從前到後分別是耳機孔、電源按鈕、降噪按鈕和環境音按鈕。

耳機孔自不必說,插上以後會自動切斷藍牙轉入有線模式,關機也可以使用。不過這裡有個槽點,在耳機開機的情況下使用有線模式,拔下耳機線不會轉入藍牙模式,而是很快就會關機,如果想用藍牙還要再開機,略有點麻煩,個人覺得改成拔出耳機線切換到藍牙更好。

電源鍵有三個作用,一是長按開關機,二是開機狀態下點按通報電量,3是開機狀態下長按進入配對模式。

nc降噪按鈕點按可以開/關降噪,長按可以進入智慧調整模式。1000x內置了三種降噪模式,可以根據外界噪音的大小進行自動調整。

環境音按鈕點按可以進入/切換環境音模式。如果處於降噪模式,會進入環境音模式,如果已經處於環境音模式,則會在普通/語音模式之間切換。

▲在左耳的單元外罩上,有NFC的觸點,使用支援NFC的設備接觸就可以連接藍牙。

而右耳單元則支援觸摸,手掌捂上去的話,可以快速進入環境音模式,方便交談。

而在面板上按兩下的話,在音樂播放中是播放/暫停,在有電話的時候則是接通/掛斷。在面板上朝上/下滑動則是+/-音量,在面板上朝前/後滑動則是下一曲/上一曲。

1000X的觸摸非常靈敏,即便隔著一層外套依然有效,帶上薄手套也毫無問題。另外,它的觸摸識別類似於手機電容屏,各種觸摸手套都支持,使用火腿腸、觸摸筆、甚至手機螢幕也可以操作。

四.1000X與QC35的外觀、功能操控、降噪效果對比

1.外觀對比

作為降噪頭戴式耳機,一個繞不過去的對手就是qc35。從定位上來說,二者可謂是棋逢對手。下面就從做工、佩戴、功能、降噪效果以及音質上對1000x和QC35做一下詳細的對比。

▲二者耳機包的大小相仿,索尼的更圓更厚一點。

▲qc35和1000x都是折疊平放在耳機包裡面的。索尼的包中間有個擋板,bose蓋子內側有網兜可以放充電線和耳機線。

▲二者平放,1000x的單元和頭梁的夾角更大一些。另外,掛在脖子上轉平時,qc35是耳罩朝外,1000x是單元罩朝外,無疑是1000x更符合正常邏輯,看起來也比較美觀。

▲qc35整體風格顯得更加商務一些,而1000X無論從配色還是用料來說,都顯得更時尚一些。單純從B格來首,還是1000x看起來更有範,但是1000X有一個問題,就是單元外罩的蒙皮很容易被劃傷,而且金色漆的側頭梁和單元掛鉤部分也很容易磨損,我只是在桌子上擺弄擺弄就有比較淡的痕跡了,長時間使用可能有掉漆的風險。bose這方面靠譜一些,這支QC35已經使用了幾個月,毫無使用痕跡。

▲頭梁方面,bose的頭頂墊子要比1000x略長略厚一些,但是實際上由於觸頭面積差不多,其實兩者佩戴時頭頂的舒適度是差不多的。

▲在頭梁拉開時會發現,頭梁的弧度方面,1000x要比qc35更大。所以其實從設計角度1000x理論上對大頭的友好度其實是比qc35更好一些。但是在實際佩戴時,其實由於1000x的頭梁比較緊,導致其實還是1000x的舒適度更好。

▲轉軸方面,索尼使用兩段式,折疊和轉動的兩個關節有一定距離,整個關節零件也比較大,材質是塑膠。bose的關節零件比較小,折疊軸和轉軸距離很近,但這個零件是金屬的。從堅固耐用的角度來說,自然是金屬件更好一些,尤其是轉軸這種地方。

▲耳罩方面,二者的大小其實差不多,但是耳罩內部的深度bose要好一些。

▲取下耳罩來對比,可以看出bose的耳罩內徑稍微寬一點,同時寬度稍微寬一些。qc35的耳罩接觸臉的部分裡面的海綿是平的,1000x是鼓的,這就導致面部觸感方面qc35要舒適一些,1000x則略有壓力。

▲事實上,如果把bose的耳罩放在1000x上面,再戴上以後,舒適度會有明顯的提升。1000x和qc35的舒適度關係跟MSR7和MDR-1A的關係也有點像,希望sony再推出下一代產品時注意一下。

▲重量方面,qc35是235g,比較輕盈。

▲1000x稍微重一些,277g。

2.功能、操控對比

▲qc35的開關在右耳的單元上,開關機只需要撥動開關即可,1000x則需要長按電源按鈕來開關機,從開關方面,qc35更加方便一些。qc35插入/拔下耳機線會切換有線/無線模式,1000x則不太一樣,插入會切換為優先模式,而拔出耳機線後會自動關機。sony的這個設計可以防止忘了關電源導致耳機耗幹電量,但是有線轉無線的時候需要重新開機略麻煩一點,兩個耳機的模式各有利弊吧。

▲播放操控方面,1000x使用觸摸操控,在右耳單元罩上點擊和滑動可就可以對播放進行控制,即便隔著不太厚的手套也毫無問題,而qc35則使用三個實體鍵,如果帶著手套按動會相對麻煩一些,相比之下1000x的操作更便利。

▲而1000x有獨立的降噪開關,可以在藍牙模式下關閉降噪。同時1000x還有環境音模式,可以在不摘耳機的情況下聆聽周邊聲音、與人交談。1000x的右耳觸摸還有個功能,就是用手捂住右耳耳罩可以快速進入環境音模式,非常方便。qc35沒有降噪的開關,無法在藍牙模式關閉降噪,也沒有提供環境音模式,在這個方面與1000x有著比較大的差距。

▲藍牙連接方面,qc35連apt-x都不支持,而1000x不僅支援apt-x,還支援自家的標準LDAC。apt-x的碼率只能接近320的mp3,ldac則可用接近44.1的flac了,音質上有比較大的優勢。最新版本的的安卓8.0已經全面支持ldac,1000x的前端選擇又得到了擴充。另外,1000x雖然可以關聯多個設備,但同時只能與一個設備保持連接,如果有兩個設備,必須關閉一個設備的連接才能在連到另外一個設備上。而qc35則可用同時與2個設備保持連接,向右撥動開關或者通過app,則可以在多個設備間進行切換,便利性要勝出一籌。

二者在開啟降噪並播放音樂時的續航是差不多的,但是由於可以關閉降噪,而降噪並不是一直都需要的,所以實際使用中,1000x的續航要比qc35長一些。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在充電時,二者都不能開機使用,這時候就只能插有線湊合一下了。。。

3.降噪對比

▲噪音的過濾方面,在城市道路這種區域,1000x和qc35基本上旗鼓相當。對於汽車引擎、環境中的空調等各種設施發出的轟轟的聲音過濾的都很徹底,而汽車駛過刷刷的那種胎噪、汽車和電動車的喇叭聲、自行車鈴聲,二者都無能為力,效果微弱。對於人交談的聲音,二者都只能微微減弱,1000x會顯得更弱更遠一點,但距離世界清靜還是差的十萬八千里的。好在大街上一般沒有大規模人群,說話聲音影響沒那麼大。

▲對於大巴車站這種地方來說,大巴車和小汽車都非常多,引擎的轟鳴聲很大,尤其是大巴車啟動時候引擎“突突突”的噪音很大,是比較考驗降噪降噪水準的時候。在這個環境下,二者都能很好的過濾引擎的低頻噪音,但如果就站在大巴旁邊挨著引擎的地方,還是能感受到qc35對於低頻噪音的處理會更好一些。而對於那種引擎發出“突突突”的噪音,二者都沒法完全消除,相比之下qc35略好一點。

在乘坐公共汽車和地鐵時,qc20在開關門和開窗通風的時候,有時候會發出piu~piu的嘯叫聲,在qc35和1000x上,沒有發現這種問題。

▲而在公共場所人流密集區域,人交談的聲音和環境中空調等機械的噪音成為主要噪音來源。對於空調和風扇的噪音,二者都可以完美的消除,而對於人群發出的嘈雜話語聲,緊挨著人群站的時候二者都效果甚微,不過1000x的人聲會稍微好一些,而在離人群遠一些的情況下,1000x的效果會比qc35更明顯一些,更小更遠一點。二者對於報站、航班提示等廣播內容基本上沒有過濾效果,如果是不開音樂的話,因為其他噪音的減小其實反而更容易注意到和聽清楚了。如果是因為開音樂沒聽清楚,這其實不是降噪的鍋,如果你用不降噪的耳機,會把音樂開的聲音更大,更難聽到提示。

▲飛機的噪音方面,引擎的低頻噪音和空調噪音都可以很好的消除,但是那種引擎高速旋轉發出的那種尖銳的“嗡嗡”聲只能少許削弱,無法完全消除,二者表現相近,依然是1000x對高頻壓制略好一點。

另外,在降噪開啟後的底噪方面,1000x和qc35控制的相當好,我聽過的其他降噪耳機在降噪開啟後都有比較明顯的底噪,有些還會隨環境噪音的增大而變大,這兩隻耳機的底噪是幾不可聞的,尤其是1000x的底噪控制更加出色,即便在安靜的時候,不仔細聽是不容易注意到降噪開啟後的底噪的。

總體上來說,降噪方面,1000X和qc35在兩隻耳機都處於同一的水平線上,對於低頻噪音方面,qc35稍微好一點,而人聲噪音方面,1000x略勝一籌。Fill wireless,大法的100abn、nc33,鐵三角的ANC27這些與這兩隻耳機比起來,還是能感受到有的差距,B&O H9、beats studio的降噪相比之下基本上就是玩具了。這個需要現場實際來感受體會會更明顯,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去bose和大法的體驗店感受一下。

五.音質簡評

降噪耳機的音質一般來說都不是重點,然而1000x這次可以說是帶來了一定的驚喜。

▲連接有線使用時,在不開機的情況下,1000x的聲音是比較悶的,即便上臺也改善不是很大。而打開降噪以後,透明度、聲場有明顯的提升,聲音舒展很多。考慮到不開降噪時候1000x續航很長,不必太擔心電力的消耗,建議使用有線模式的時候只要有電,無論是否開降噪,都推薦開機使用。

而降噪是否開啟,對於1000x來說影響很小,幾乎可以忽略。這樣,在不需要降噪的場合,就可以無需糾結是否會影響音質,可以放心的關閉降噪,將1000x當做一支普通的藍牙耳機來使用,大幅節約電力。

▲有線和無線方面的區別,用手機的話,我反而覺得無線更好聽一點。而使用mojo的話 ,素質有一定的提升,但是mojo本身的風格並沒有明顯的體現出來,整體聲音還是原來的風格。。個人覺得可能1000x內部使用的是數位放大器,有線要先內部ad轉成數位信號再進行放大,和真力的M系列音箱一樣,會過濾掉前端的風格。

而無線本身的話,普通的藍牙連接、支援apt-x的藍牙,還有索尼自家的LDAC協定的音質都會有所區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推薦使用LDAC來進行連接,可以達到最佳的音質,減少動態的壓縮。

▲作為一款降噪耳機,1000x的音質還是超過了我的預期。當然這裡也得說清楚一些,比較音質的話,需要限定在無線耳機這個範圍進行比較。如果和有線開放式耳機來比較的話,這些藍牙封閉式便攜耳機天生上就有很大的劣勢,是不大公平的。

1000X是我聽過的音質比較好的無線耳機了。它保持了sony比較溫和偏流行一些的調音,與MDR-1A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與1A比較音質的話,如果前端是手機的話,其實1000x的表現會更好,因為1A對前端還是有一定的驅動力需求的,插手機會略顯悶和混,不如1000x透明度更好;而如果有一個好的前端比如mojo的話,1A的整體表現還是要好於1000x的。總體來說,1000x的前端要求低一些,潛力小一些,更適合直接藍牙連接手機直接使用,不用操心前端的事,方便省心。

▲而與qc35相比較的話,那是毫無懸念了。1000x的兩端延伸、聲場、透明度和結像都要全面優於QC35。除非你特別中意bose那種偏中低的調音,如果注重音質的話,1000x絕對是更好的選擇。別的地方還可以說互有勝負,但在音質這方面,無論素質還是調音,個人都認為1000x明顯勝出。

基本上在我的印象中,無線只有B&W的P5 wireless能有更好的音質表現。當然,雖然P5 wireless也號稱自己具有降噪效果,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所謂的降噪不過是物理隔離法,在真正的降噪耳機面前就和玩具沒兩樣。。。

五.總結

總體來說,sony的1000x是目前市面上音質最好的主動降噪耳機,外觀時尚漂亮,擁有逼格甚高且非常實用的手勢操作,功能全面,續航強大。對於準備購買降噪耳機的朋友來說,非常值得擁有。

與qc35相比的話,二者降噪處於同一水準,低頻降噪效果稍遜於qc35,高頻降噪效果好於qc35。音質、功能性和操作便利度上,1000x勝出,舒適度、耐磨損、藍牙快速切換方面,qc35勝出。二者各有傾向性,選擇哪一隻就看自己的需求了。對音質要求高一些,肯定會選擇1000x,而qc35更適合有多個設備的使用者。

本次評測結束,感謝大家抽出寶貴的時間來觀看。

▲1000X的配件相當簡單,只有一條耳機線,一根usb充電線,還有一個飛機轉接頭。

▲大法的說明書我非常喜歡,基本沒有文字,但如何操作清晰明瞭,編寫頗費了一番心思。

▲附送的這條耳機線做工、材質都蠻不錯,還算比較良心,雖然是藍牙耳機,耳機線也沒有縮水。反觀QC35送的那根可憐的耳機線,實在是太糊弄了。。。

▲打開耳機包,本體出現。灰米色整體質感不錯,但個人覺得太灰了些,如果是再淺一些會更好看一點。

▲耳機包的底部有張只,上面有簡單的操作說明。這張紙是可以取出來的。耳機包中間留了個隔檔,這樣耳機放進去時候不會互相摩擦,可以降低磨損。

▲耳機包的提手上有按扣,可以打開,便於掛在腰帶或者書包帶上,比較方便。

三.外觀及功能展示

▲耳機可以折疊放平,耳機包也是扁平的,收納時可以省去不少的空間。像fiil和一些耳機,雖然可以折疊但不能放平,收納包是圓鼓鼓的,收納起來會比較麻煩。

▲與Bose QC35的風格略有不同,MDR-1000X的商務風稍微弱,更偏流行風格一些。蒙皮的運用使得整體風格比較雅致,但是亮色的單元掛鉤使得整體風格活潑了一些。

▲灰米色的1000X的側頭梁和單元掛鉤都是金色的,質感不錯,掛鉤上還有sony的logo。這個側頭梁和單元掛鉤其實是塑膠的,但是sony把它做的質感非常像金屬材質。這個側頭梁和掛鉤有個問題,非常容易被刮花,我這才擺弄幾下,在桌子刪蹭蹭就有痕跡了,長時間使用掉漆堪憂啊。

▲1000X的單元上外殼有一層蒙皮,使得整個耳機的的質感非常好,顯得很雅致,B格甚高。單元頂部有個mic孔,用來採集外部噪音以進行降噪運算。

▲頭梁頂部則使用了不銹鋼,與側頭梁的接合處有個小銘牌,一邊寫的是MDR-1000X一邊是wireless。

▲頭梁的伸縮幅度不算太大,頭大的朋友可能會不夠用。另外這個頭梁有些緊,頭小一些的人更合適,頭大的朋友可能會覺得略有些難受。鑒於MDR1A的頭梁並沒有這麼緊,個人推測可能是因為這款耳機是降噪,sony為了加強耳罩封閉性提高了頭梁的緊度。不過好在頭頂部分是金屬,還有一些調整的可能,無責任建議實在難受的朋友可以掰一掰試試。希望廠家生產耳機的時候可以多考慮一下這些問題。

▲頭梁頂部內側用皮質包裹,裡面的填充材料很柔軟。但是我一直不大喜歡這種頭梁,因為雖然材質很柔軟,但是形狀上觸頭的一側是弧形的,導致接觸頭頂的部分其實只是一個點,會有一些壓頭感。有些頭梁很寬大的耳機,比如Z1R還有focal的大小烏托邦都有這個問題。

▲掛鉤的轉軸部分也是塑膠材質,不過折疊和旋轉的部分是分開的,連杆也比較粗,但說實話這個部件個人覺得還是金屬最靠譜,畢竟是這個耳機上活動最頻繁的一個部件了。

▲單元內側有長長的泄壓孔,可以減輕桶音,提供更好更自然的低頻。

▲1000X的耳罩是包耳的,耳罩材質柔軟,包覆效果好,戴眼鏡的話,也不會對鏡腿帶來太大的壓力。當然我是金屬鏡框比較薄,比較厚的板材鏡框可能會有些不舒服,倒不是耳罩的問題,而是頭梁太緊。

▲耳罩可以拆下,背面的卡扣是上下對稱的,沒有防呆設計,不過下面有個點,但其實由於上下對稱反著裝應該也沒太大問題。

▲取下海綿,會直接露出裡面的單元,單元上方用支架架起了一個小單元,估計是用於降噪的單元。雖然外面海綿很厚,但是使用時候也要注意不要讓尖銳物體直接接觸耳罩內側,不然還是有可能會損傷震膜的。

▲在右耳單元的底部有microUSB介面,用來充電。1000x在充電的時候是不能開機使用的,比較殘念。

▲左耳的單元下從前到後分別是耳機孔、電源按鈕、降噪按鈕和環境音按鈕。

耳機孔自不必說,插上以後會自動切斷藍牙轉入有線模式,關機也可以使用。不過這裡有個槽點,在耳機開機的情況下使用有線模式,拔下耳機線不會轉入藍牙模式,而是很快就會關機,如果想用藍牙還要再開機,略有點麻煩,個人覺得改成拔出耳機線切換到藍牙更好。

電源鍵有三個作用,一是長按開關機,二是開機狀態下點按通報電量,3是開機狀態下長按進入配對模式。

nc降噪按鈕點按可以開/關降噪,長按可以進入智慧調整模式。1000x內置了三種降噪模式,可以根據外界噪音的大小進行自動調整。

環境音按鈕點按可以進入/切換環境音模式。如果處於降噪模式,會進入環境音模式,如果已經處於環境音模式,則會在普通/語音模式之間切換。

▲在左耳的單元外罩上,有NFC的觸點,使用支援NFC的設備接觸就可以連接藍牙。

而右耳單元則支援觸摸,手掌捂上去的話,可以快速進入環境音模式,方便交談。

而在面板上按兩下的話,在音樂播放中是播放/暫停,在有電話的時候則是接通/掛斷。在面板上朝上/下滑動則是+/-音量,在面板上朝前/後滑動則是下一曲/上一曲。

1000X的觸摸非常靈敏,即便隔著一層外套依然有效,帶上薄手套也毫無問題。另外,它的觸摸識別類似於手機電容屏,各種觸摸手套都支持,使用火腿腸、觸摸筆、甚至手機螢幕也可以操作。

四.1000X與QC35的外觀、功能操控、降噪效果對比

1.外觀對比

作為降噪頭戴式耳機,一個繞不過去的對手就是qc35。從定位上來說,二者可謂是棋逢對手。下面就從做工、佩戴、功能、降噪效果以及音質上對1000x和QC35做一下詳細的對比。

▲二者耳機包的大小相仿,索尼的更圓更厚一點。

▲qc35和1000x都是折疊平放在耳機包裡面的。索尼的包中間有個擋板,bose蓋子內側有網兜可以放充電線和耳機線。

▲二者平放,1000x的單元和頭梁的夾角更大一些。另外,掛在脖子上轉平時,qc35是耳罩朝外,1000x是單元罩朝外,無疑是1000x更符合正常邏輯,看起來也比較美觀。

▲qc35整體風格顯得更加商務一些,而1000X無論從配色還是用料來說,都顯得更時尚一些。單純從B格來首,還是1000x看起來更有範,但是1000X有一個問題,就是單元外罩的蒙皮很容易被劃傷,而且金色漆的側頭梁和單元掛鉤部分也很容易磨損,我只是在桌子上擺弄擺弄就有比較淡的痕跡了,長時間使用可能有掉漆的風險。bose這方面靠譜一些,這支QC35已經使用了幾個月,毫無使用痕跡。

▲頭梁方面,bose的頭頂墊子要比1000x略長略厚一些,但是實際上由於觸頭面積差不多,其實兩者佩戴時頭頂的舒適度是差不多的。

▲在頭梁拉開時會發現,頭梁的弧度方面,1000x要比qc35更大。所以其實從設計角度1000x理論上對大頭的友好度其實是比qc35更好一些。但是在實際佩戴時,其實由於1000x的頭梁比較緊,導致其實還是1000x的舒適度更好。

▲轉軸方面,索尼使用兩段式,折疊和轉動的兩個關節有一定距離,整個關節零件也比較大,材質是塑膠。bose的關節零件比較小,折疊軸和轉軸距離很近,但這個零件是金屬的。從堅固耐用的角度來說,自然是金屬件更好一些,尤其是轉軸這種地方。

▲耳罩方面,二者的大小其實差不多,但是耳罩內部的深度bose要好一些。

▲取下耳罩來對比,可以看出bose的耳罩內徑稍微寬一點,同時寬度稍微寬一些。qc35的耳罩接觸臉的部分裡面的海綿是平的,1000x是鼓的,這就導致面部觸感方面qc35要舒適一些,1000x則略有壓力。

▲事實上,如果把bose的耳罩放在1000x上面,再戴上以後,舒適度會有明顯的提升。1000x和qc35的舒適度關係跟MSR7和MDR-1A的關係也有點像,希望sony再推出下一代產品時注意一下。

▲重量方面,qc35是235g,比較輕盈。

▲1000x稍微重一些,277g。

2.功能、操控對比

▲qc35的開關在右耳的單元上,開關機只需要撥動開關即可,1000x則需要長按電源按鈕來開關機,從開關方面,qc35更加方便一些。qc35插入/拔下耳機線會切換有線/無線模式,1000x則不太一樣,插入會切換為優先模式,而拔出耳機線後會自動關機。sony的這個設計可以防止忘了關電源導致耳機耗幹電量,但是有線轉無線的時候需要重新開機略麻煩一點,兩個耳機的模式各有利弊吧。

▲播放操控方面,1000x使用觸摸操控,在右耳單元罩上點擊和滑動可就可以對播放進行控制,即便隔著不太厚的手套也毫無問題,而qc35則使用三個實體鍵,如果帶著手套按動會相對麻煩一些,相比之下1000x的操作更便利。

▲而1000x有獨立的降噪開關,可以在藍牙模式下關閉降噪。同時1000x還有環境音模式,可以在不摘耳機的情況下聆聽周邊聲音、與人交談。1000x的右耳觸摸還有個功能,就是用手捂住右耳耳罩可以快速進入環境音模式,非常方便。qc35沒有降噪的開關,無法在藍牙模式關閉降噪,也沒有提供環境音模式,在這個方面與1000x有著比較大的差距。

▲藍牙連接方面,qc35連apt-x都不支持,而1000x不僅支援apt-x,還支援自家的標準LDAC。apt-x的碼率只能接近320的mp3,ldac則可用接近44.1的flac了,音質上有比較大的優勢。最新版本的的安卓8.0已經全面支持ldac,1000x的前端選擇又得到了擴充。另外,1000x雖然可以關聯多個設備,但同時只能與一個設備保持連接,如果有兩個設備,必須關閉一個設備的連接才能在連到另外一個設備上。而qc35則可用同時與2個設備保持連接,向右撥動開關或者通過app,則可以在多個設備間進行切換,便利性要勝出一籌。

二者在開啟降噪並播放音樂時的續航是差不多的,但是由於可以關閉降噪,而降噪並不是一直都需要的,所以實際使用中,1000x的續航要比qc35長一些。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在充電時,二者都不能開機使用,這時候就只能插有線湊合一下了。。。

3.降噪對比

▲噪音的過濾方面,在城市道路這種區域,1000x和qc35基本上旗鼓相當。對於汽車引擎、環境中的空調等各種設施發出的轟轟的聲音過濾的都很徹底,而汽車駛過刷刷的那種胎噪、汽車和電動車的喇叭聲、自行車鈴聲,二者都無能為力,效果微弱。對於人交談的聲音,二者都只能微微減弱,1000x會顯得更弱更遠一點,但距離世界清靜還是差的十萬八千里的。好在大街上一般沒有大規模人群,說話聲音影響沒那麼大。

▲對於大巴車站這種地方來說,大巴車和小汽車都非常多,引擎的轟鳴聲很大,尤其是大巴車啟動時候引擎“突突突”的噪音很大,是比較考驗降噪降噪水準的時候。在這個環境下,二者都能很好的過濾引擎的低頻噪音,但如果就站在大巴旁邊挨著引擎的地方,還是能感受到qc35對於低頻噪音的處理會更好一些。而對於那種引擎發出“突突突”的噪音,二者都沒法完全消除,相比之下qc35略好一點。

在乘坐公共汽車和地鐵時,qc20在開關門和開窗通風的時候,有時候會發出piu~piu的嘯叫聲,在qc35和1000x上,沒有發現這種問題。

▲而在公共場所人流密集區域,人交談的聲音和環境中空調等機械的噪音成為主要噪音來源。對於空調和風扇的噪音,二者都可以完美的消除,而對於人群發出的嘈雜話語聲,緊挨著人群站的時候二者都效果甚微,不過1000x的人聲會稍微好一些,而在離人群遠一些的情況下,1000x的效果會比qc35更明顯一些,更小更遠一點。二者對於報站、航班提示等廣播內容基本上沒有過濾效果,如果是不開音樂的話,因為其他噪音的減小其實反而更容易注意到和聽清楚了。如果是因為開音樂沒聽清楚,這其實不是降噪的鍋,如果你用不降噪的耳機,會把音樂開的聲音更大,更難聽到提示。

▲飛機的噪音方面,引擎的低頻噪音和空調噪音都可以很好的消除,但是那種引擎高速旋轉發出的那種尖銳的“嗡嗡”聲只能少許削弱,無法完全消除,二者表現相近,依然是1000x對高頻壓制略好一點。

另外,在降噪開啟後的底噪方面,1000x和qc35控制的相當好,我聽過的其他降噪耳機在降噪開啟後都有比較明顯的底噪,有些還會隨環境噪音的增大而變大,這兩隻耳機的底噪是幾不可聞的,尤其是1000x的底噪控制更加出色,即便在安靜的時候,不仔細聽是不容易注意到降噪開啟後的底噪的。

總體上來說,降噪方面,1000X和qc35在兩隻耳機都處於同一的水平線上,對於低頻噪音方面,qc35稍微好一點,而人聲噪音方面,1000x略勝一籌。Fill wireless,大法的100abn、nc33,鐵三角的ANC27這些與這兩隻耳機比起來,還是能感受到有的差距,B&O H9、beats studio的降噪相比之下基本上就是玩具了。這個需要現場實際來感受體會會更明顯,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去bose和大法的體驗店感受一下。

五.音質簡評

降噪耳機的音質一般來說都不是重點,然而1000x這次可以說是帶來了一定的驚喜。

▲連接有線使用時,在不開機的情況下,1000x的聲音是比較悶的,即便上臺也改善不是很大。而打開降噪以後,透明度、聲場有明顯的提升,聲音舒展很多。考慮到不開降噪時候1000x續航很長,不必太擔心電力的消耗,建議使用有線模式的時候只要有電,無論是否開降噪,都推薦開機使用。

而降噪是否開啟,對於1000x來說影響很小,幾乎可以忽略。這樣,在不需要降噪的場合,就可以無需糾結是否會影響音質,可以放心的關閉降噪,將1000x當做一支普通的藍牙耳機來使用,大幅節約電力。

▲有線和無線方面的區別,用手機的話,我反而覺得無線更好聽一點。而使用mojo的話 ,素質有一定的提升,但是mojo本身的風格並沒有明顯的體現出來,整體聲音還是原來的風格。。個人覺得可能1000x內部使用的是數位放大器,有線要先內部ad轉成數位信號再進行放大,和真力的M系列音箱一樣,會過濾掉前端的風格。

而無線本身的話,普通的藍牙連接、支援apt-x的藍牙,還有索尼自家的LDAC協定的音質都會有所區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推薦使用LDAC來進行連接,可以達到最佳的音質,減少動態的壓縮。

▲作為一款降噪耳機,1000x的音質還是超過了我的預期。當然這裡也得說清楚一些,比較音質的話,需要限定在無線耳機這個範圍進行比較。如果和有線開放式耳機來比較的話,這些藍牙封閉式便攜耳機天生上就有很大的劣勢,是不大公平的。

1000X是我聽過的音質比較好的無線耳機了。它保持了sony比較溫和偏流行一些的調音,與MDR-1A有一定的相似之處。與1A比較音質的話,如果前端是手機的話,其實1000x的表現會更好,因為1A對前端還是有一定的驅動力需求的,插手機會略顯悶和混,不如1000x透明度更好;而如果有一個好的前端比如mojo的話,1A的整體表現還是要好於1000x的。總體來說,1000x的前端要求低一些,潛力小一些,更適合直接藍牙連接手機直接使用,不用操心前端的事,方便省心。

▲而與qc35相比較的話,那是毫無懸念了。1000x的兩端延伸、聲場、透明度和結像都要全面優於QC35。除非你特別中意bose那種偏中低的調音,如果注重音質的話,1000x絕對是更好的選擇。別的地方還可以說互有勝負,但在音質這方面,無論素質還是調音,個人都認為1000x明顯勝出。

基本上在我的印象中,無線只有B&W的P5 wireless能有更好的音質表現。當然,雖然P5 wireless也號稱自己具有降噪效果,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所謂的降噪不過是物理隔離法,在真正的降噪耳機面前就和玩具沒兩樣。。。

五.總結

總體來說,sony的1000x是目前市面上音質最好的主動降噪耳機,外觀時尚漂亮,擁有逼格甚高且非常實用的手勢操作,功能全面,續航強大。對於準備購買降噪耳機的朋友來說,非常值得擁有。

與qc35相比的話,二者降噪處於同一水準,低頻降噪效果稍遜於qc35,高頻降噪效果好於qc35。音質、功能性和操作便利度上,1000x勝出,舒適度、耐磨損、藍牙快速切換方面,qc35勝出。二者各有傾向性,選擇哪一隻就看自己的需求了。對音質要求高一些,肯定會選擇1000x,而qc35更適合有多個設備的使用者。

本次評測結束,感謝大家抽出寶貴的時間來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