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圓桌論壇:智慧製造驅動產業升級

由商界傳媒與貴州習酒聯合主辦的“2018商界領袖新年論壇”,

於1月24日至25日在重慶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商界APP”作為大會唯一指定移動資訊平臺,將全程第一時間發佈現場乾貨、動態。

以下為圓桌論壇現場實錄:

主持人:我們特別邀請業內知名的專家與企業家進行圓桌論壇,有請:通威新能源董事長胡榮柱先生,酷特雲藍工學院院長李金柱先生,華非雲董事長黃海先生,甯鄉經開區管委會主任戴中亞先生,掌聲有請!

曹一方:大家好,

我是本次圓桌論壇的主持人。我首先想跟大家分享兩個大的背景趨勢,一個是政策,2015年,我國出臺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這是從2015年開始到2025年這十年間,對於產業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國家戰略。

在十九大報告中也著重強調了智慧製造的重要性,十九大報告中有這麼一句話:“要加快發展先進裝備製造,要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以及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可以說智慧製造推動產業升級,

一定是必然的趨勢。

第二方面我說一下趨勢,在整個產業經濟與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前一段時間我們更多的是談互聯網+、大資料和雲計算等技術,但現在,人工智慧成為了時下最熱門的詞彙。

對於很多企業家朋友來講,可能對大資料包括資訊技術怎麼跟實體經濟融合這個問題還沒有徹底弄清楚的時候,人工智慧又來了。可能大家感到更多的是迷茫,

智慧製造到底與我們有怎樣的關係,我們怎麼切入智慧製造。

基於這兩大背景,我們榮幸地邀請到了三位企業家以及甯鄉經開區領導來分享這個話題,我們想請四位嘉賓基於自己企業的實踐經驗以及產業發展規劃的藍圖,來總結提煉出更多具有普遍適用的價值,能夠給大家一些實際的幫助。

第一位我想邀請的嘉賓是酷特雲藍工學院的院長李金柱先生,

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酷特雲藍的形象代言人,他一定對這一塊有深刻的見解。

酷特雲藍的前身叫青島紅領集團,大家一定有所耳聞。這家公司將一件西服拆分成一千多道工序和元素,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智慧化定制。平時我們定制西服可能需要一個月時間,酷特雲藍只需要一周時間,就能夠實現從消費者需求到工廠生產的整個產業鏈。有請李總為我們分享。

李金柱:非常感謝,首先一提智慧製造,智慧是智慧和能力的結合體,如何讓智慧變成能力,否則就是沒有能力。我們怎麼能把需求、想法或者我想要的東西,通過管道手段説明它成為製造的東西,這就是智慧製造。

所以智慧製造是手段、工具和方法,目的是説明企業賺更多的錢,説明消費者得到更好的服務,這也是道和術的問題。

我們做智慧製造幹什麼?對企業來講就是提高盈利能力,對消費者來說就是得到更滿意的服務,好的產品、好的價值和好的體驗。

如何用智慧製造驅動轉型升級?我認為在這個層級上,和我們理解的資訊化與自動化完全是兩種概念。我同意習酒張德芹先生的觀點,自動化、資訊化和人工智慧都是技術、手段和工具。

轉型升級的目的是賺錢,路徑是用新的經濟模式,做一個好的設計,做好需求與供給的關係,怎麼在C和M之間提高資源配備能力,提高效率,使消費者得到更好的產品,企業得到更好的利潤。所以要有一個新的盈利模式。

二是要有方法。要想實現這個盈利模式,必須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和流程再造。

三是用工具使盈利模式實現,使組織架構和流程再造實現。

我們用了十多年的時間,用這一套解決方案可以支援全球客戶自主設計,全球消費者在我們平臺上設計自己的服裝,整個資源整合都是智慧化完成,七個工作日保證交貨。用客戶資料支援技術流、人才流和物流,真正完成需求和供給之間的全部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就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價值,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務體驗。

曹一方:接下來邀請通威董事長胡榮柱胡總,通威有一個工廠大概有2.8萬平方米,沒有一個工人,有12條自動化生產線,每天生產135萬塊太陽能光伏電磁板。它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有請通威董事長胡榮柱先生。

胡榮柱:謝謝,成都和重慶在我心目中從來都是一家人,我們和商界也是老朋友,從成都到重慶就像回到自己家。在座的很多都是年輕朋友,可能你們的父母輩對通威不陌生,很多人熟悉我們很久以前的飼料廣告。

去年我們在成都建成了全球第一條太陽能電磁片生產線,我們做出了全球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工業4.0的智慧自動化生產線。

通威最早是源于非常傳統的農牧行業。養殖非常重要的是飼料環節,通威從80年代創業到現在,一直在水產飼料這一塊是中國的引領者。為什麼我們又進入了新能源產業呢,其實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具體我不贅述。

我給大家闡述一下,看似兩個差別比較大的產業,我們同時都在從事,今天我們農業三十多年了,新能源產業做了十年多了,兩個產業都做到了全球領先的程度。

結合我們今天的主題,我覺得非常好:傳承。通威是做製造業的,最重要的是實在與踏實,做到極致。比如說太陽能電磁板的生產,若干年前這些技術無論生產設備和技術工藝都是掌握在老外手裡。但是通威十年前就有了這個能力,比如說太陽能電磁片,我們經過不到五年時間就做到全球第一的位置。

前面幾位嘉賓也談到,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虛擬實境等等,確實它是一種工具,最重要的是人,是管理者包括一線生產工人的理念,這是非常重要的。說到德國製造,我覺得背後最重要的還是匠人精神,匠人精神背後就是踏實與認真,把事情做到極致。

我們其實也在踐行這樣一個簡單樸素的理念,就是做到極致,精雕細琢,貫徹到方方面面,這就是我們的做法,謝謝大家。

曹一方:去年我們參觀了通威,瞭解到了通威集團漁光戰略的佈局,令人歎為觀止。什麼叫漁光戰略,就是漁業和光伏,這真是一個奇思妙想,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創新。我們2018年上半年要組織會員去參觀訪問,要聽胡總介紹世界上首條工業4.0的現代化生產線。

下面我想邀請黃海黃總,華非雲公司是重慶本土從中小企業成長起來的公司,對交通軌道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公司。黃海先生也是以資訊技術作為切入點,整合整個軌道交通製造產業鏈,他的公司去年在印尼拿下了訂單。有請黃總介紹一下資訊整合技術和大資料整合技術,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慧製造,有請。

黃海:今天有幸接受《商界》雜誌的邀請來到會場,與大家分享對於智慧製造的一些認識和改進,以及我們在實踐中如何參照智慧製造的道路實現產業升級。

上來之前,我大概擬了一個與大家分享的主題,後來我發現我要講的跟在網上搜出來的差不多,如果我再重複一遍也沒有什麼意思。我就從我自己從事高端裝備製造這一塊如何與智慧製造掛鉤來進行分享。

我們華非雲現在大概有五百多畝地,有廠房,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也有大型基建項目。我們做的核心是參照波音的模式,在重慶本身已經具備非常完善的產業鏈條基礎上,來完成具有重慶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公共軌道交通體系的對外輸出。

我們目前已經拿到的市場和正在擴展的市場,主要集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一帶一路”的國家,比如印尼、巴基斯坦等,主要是裝備產業輸出。但這與智慧製造有什麼關係呢?

我這裡提幾個細節。在座的大多數都是重慶人,重慶第一條軌道是輕軌2號線,其中最關鍵的是軌道連接的地方,那裡一套設備就是7萬人民幣。但是我們發現一套設備大概接近1噸,毛坯價格也就6000塊錢,加上很少的部件,加工成本2000多,總成本不超過2萬美金,而目前在海外銷售3萬美金左右一套。

所以,我們對智慧製造的理解,並不是百度上看到的要人工技術和智慧整合的資源綁在一起實現效率的提高。我的理解就是智慧製造核心在於製造,就是通過智慧製造讓你瞭解你的產品,因為可能連客戶都不知道他真實的需要,但你是專業人員,你要去引導客戶的需求,同時要把國內非常完善的基礎製造能力整合在平臺上,交付給客戶,滿足客戶的需要。

歸根結底,智慧製造就是用最高的效率把最好的資源組建成客戶最需要的產品。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智慧其實更多地起到工具的作用,它代替了我們對各種資訊的搜集和整理。

通過一系列的智慧技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整合產業鏈,找到最優化的整合和製造的路徑,能夠有所預見性地給客戶提供更高價值,超出他的希望,這才是我們完善自己的根本出發點。謝謝大家。

曹一方:其實不管是我們做軌道交通的整合製造,還是做服裝,或者製造光伏電池,實際上是智慧製造給了我們機會。現在我們能夠通過智慧製造這樣一個工具和技術,知道消費者需要什麼,我們該去生產什麼。

下面有請甯鄉開發區戴中亞主任為大家分享,他們在智慧製造和新型裝備製造方面大力發展,已經形成了產業生態,他們如何理解智慧製造這個產業的發展,以及我們寧鄉開發區是怎麼做規劃佈局的?有請戴中亞主任。

戴中亞:在座的各位企業領袖,行業翹楚,本來是不敢在魯班門前弄大斧的,但是作為一個為企業服務的園區總負責人,很想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談談我們服務企業的真誠態度。

作為一個產業園區人,我覺得在智慧製造方面,我們更應該做的,一是為智慧製造提供優良環境,二是推動智慧製造和實體經濟的融合。

具體來說,就是如何推動傳統產業通過智慧製造實現產業的升級,實現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產品品質的提升。第二點就是推動智慧製造技術如何轉化為智慧製造產品。第三是用智慧製造的方法,也就是我們講的工業4.0來製造出智慧製造的產品。

作為甯鄉經開區,我們經過20年的發展,形成了321的產業體系。3就是3個主導產業,2是兩個特色產業,互聯網產業和保健品大健康產業,1是一個配套產業,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智慧製造融入到321的產業體系之中。

剛才大家應該可以看到,我們是以傳統產業為主的一個園區,我們的加加醬油是傳統本土企業,由原來幾塊錢一瓶賣到現在二十多塊錢一瓶,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過去要用搖控器操作電器,現在一些電器可以直接在手機APP上操作,實現了智慧化的升級。而且現在的格力空調不完全是調節溫度,而且還調節空氣品質,調節濕度,實現了智慧家居的用途,謝謝大家。

曹一方:最後我們想這樣安排,邀請胡總和黃總說說,我們作為實體企業該如何與智慧製造結合,切入點在哪裡?路徑在哪裡?請簡單地做一個提煉和概括。

第二是請戴中亞主任為我們分享一下,智慧製造並不僅僅在單個企業實現,更多地是通過資訊技術,實現整個產業鏈的共振。甯鄉經開區這一塊是如何佈局,如何做的?

第三是有請李院長給我們分享一下,這麼多年我們嘗試在智慧製造的實踐中總結出一套方法論,也幫助了很多企業完成他們工業4.0的轉型升級。這些企業升級過程中,究竟會遇到怎樣的困難?怎樣克服?先從李總開始。

李金柱:謝謝大家,剛才我從理念上給各位做了一個分享,我們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傳統企業,我們到目前為止用了14年時間探索轉型升級。14年前就開始探索,生產、經營、管理以及供應鏈如何變化來適應消費者升級,適應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與碎片化。

你不能提高成本,不能提高價格,價值還要提升。消費者需求在發生變化,變得個性化與碎片化,我們整個生產經營方式與管理方式要進行轉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想這些問題,靠目前的技術和智慧化是解決不掉的。怎麼解決?就是我們現在在探索和實踐的,如何從過去的大規模製造轉向大規模定制,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生產效率更高。

轉折的第一要務就是解決路徑的問題,就是怎麼通過現在的方式解決不同的問題。然後把我們找到的正確方向和我們設定的路徑、流程以及適合的架構,通過資訊化手段固化下來,通過人工智慧演算法提高效率。

綜合起來講,首先要找到盈利模式,用我們的組織架構和流程再造把它制定下來,用人工智慧的手段把效率提高。

我們從2011年開始研究這個方案,2016年1月1號起,我們幫助30個行業、70個企業做轉型升級的輔導,我們提供的是我們14年付出的教訓,血的代價。這70多個項目,6個月就可以把整個盈利模式與架構流程梳理完,然後用人工智慧把它固化下來。

所以,這就是新時代的道和新時代的術深度融合,工業化和新時代的技術深度融合。我想,我們14年的實踐不一定能給大家提供經驗,但一定是好的教訓。

胡榮柱:剛才談到我們認為人工智慧叫得比較響,我想說它是個工具,我們企業有不同的形態,我們生產的太陽能電池,就需要規模化與標準化。保證品質的前提下不斷地降低成本,讓太陽能發電產品早日能夠和傳統的火電成本相提並論,那樣可以更快地進入千家萬戶,加快綠色環保的新能源替代污染,我們的目的就是加快這個進程。

要做到這個,就是要不斷擴大規模,不斷降低成本。我們工業4.0、人工智慧也是這個目的,與剛才說的本質上是一樣的,借助先進的工具達到相應的目的。企業不一樣,產品形態不一樣,消費者不一樣,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最本質的東西,怎麼能夠把先進的技術或者理念和我們自身的行業、企業的情況有機地結合起來。

我再一次強調,現在很多東西很熱,遍地都是大資料、人工智慧,不談人工智慧好像企業就沒有辦法發展了。我們一定要去偽存真,還是要秉承做事情認真極致的態度,借助工具,找到自己的競爭力。你只要持之以恆,不斷努力,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競爭力。

黃海:剛才各位提到智慧製造,智慧製造為了滿足什麼東西,需求在哪裡?如果是通過智慧改進製造,通過智慧優化供應鏈,那麼我們討論智慧製造的時候,核心問題還是你製造出的東西是幹什麼的,有人用嗎,有人需要嗎,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東西是在你製造的範圍內嗎?

所以我們談智慧製造的時候,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我們所製造的東西。我們在分工及產業鏈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該滿足什麼樣的需求,首先要明確這個,才能選擇道路。

智慧製造這一塊兒,就是讓你以最優的效率,最短的途徑,用最好的資源完成你所處的角色,實現你的社會分工,起到在整個產業鏈中應起的作用。

所以,我們一直在聊智慧製造,不管是什麼途徑,不管是大資料也好,人工智慧也好,核心就是讓你能夠知道在社會角色中起什麼樣的作用。它只是一個通道,用通道保證你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完成正確的目標,謝謝。

戴中亞:作為我們園區來講,如何應用好智慧製造,一方面是如何推動智慧製造為我們主導的產業融合發展來加油助力,一個是要實現食品產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二是要推動智慧家電、智慧終端機與智慧家居的融合發展;三是推動綠色建材與裝備的融合發展;四是推動新能源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的融合發展。

第二是為智慧製造營造好營商環境,一是提供好的人才環境,二是為技術轉化提供好的金融環境,三是為轉型升級提供好的產業政策,四是推動智慧製造與主導產業結合,形成一個產業的生態閉環圈。

曹一方:謝謝戴中亞主任,我想一場短短的圓桌論壇,或許並不能解決很多企業家的實際問題,但是相信一定會給各位朋友帶來一定的收穫和啟示。祝願各位朋友能夠找到精准的缺口,找到適合自己企業與產業發展的路徑,謝謝大家!

對消費者來說就是得到更滿意的服務,好的產品、好的價值和好的體驗。

如何用智慧製造驅動轉型升級?我認為在這個層級上,和我們理解的資訊化與自動化完全是兩種概念。我同意習酒張德芹先生的觀點,自動化、資訊化和人工智慧都是技術、手段和工具。

轉型升級的目的是賺錢,路徑是用新的經濟模式,做一個好的設計,做好需求與供給的關係,怎麼在C和M之間提高資源配備能力,提高效率,使消費者得到更好的產品,企業得到更好的利潤。所以要有一個新的盈利模式。

二是要有方法。要想實現這個盈利模式,必須進行組織架構的調整和流程再造。

三是用工具使盈利模式實現,使組織架構和流程再造實現。

我們用了十多年的時間,用這一套解決方案可以支援全球客戶自主設計,全球消費者在我們平臺上設計自己的服裝,整個資源整合都是智慧化完成,七個工作日保證交貨。用客戶資料支援技術流、人才流和物流,真正完成需求和供給之間的全部資源的優化配置。這就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價值,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務體驗。

曹一方:接下來邀請通威董事長胡榮柱胡總,通威有一個工廠大概有2.8萬平方米,沒有一個工人,有12條自動化生產線,每天生產135萬塊太陽能光伏電磁板。它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有請通威董事長胡榮柱先生。

胡榮柱:謝謝,成都和重慶在我心目中從來都是一家人,我們和商界也是老朋友,從成都到重慶就像回到自己家。在座的很多都是年輕朋友,可能你們的父母輩對通威不陌生,很多人熟悉我們很久以前的飼料廣告。

去年我們在成都建成了全球第一條太陽能電磁片生產線,我們做出了全球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工業4.0的智慧自動化生產線。

通威最早是源于非常傳統的農牧行業。養殖非常重要的是飼料環節,通威從80年代創業到現在,一直在水產飼料這一塊是中國的引領者。為什麼我們又進入了新能源產業呢,其實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具體我不贅述。

我給大家闡述一下,看似兩個差別比較大的產業,我們同時都在從事,今天我們農業三十多年了,新能源產業做了十年多了,兩個產業都做到了全球領先的程度。

結合我們今天的主題,我覺得非常好:傳承。通威是做製造業的,最重要的是實在與踏實,做到極致。比如說太陽能電磁板的生產,若干年前這些技術無論生產設備和技術工藝都是掌握在老外手裡。但是通威十年前就有了這個能力,比如說太陽能電磁片,我們經過不到五年時間就做到全球第一的位置。

前面幾位嘉賓也談到,無論是人工智慧還是虛擬實境等等,確實它是一種工具,最重要的是人,是管理者包括一線生產工人的理念,這是非常重要的。說到德國製造,我覺得背後最重要的還是匠人精神,匠人精神背後就是踏實與認真,把事情做到極致。

我們其實也在踐行這樣一個簡單樸素的理念,就是做到極致,精雕細琢,貫徹到方方面面,這就是我們的做法,謝謝大家。

曹一方:去年我們參觀了通威,瞭解到了通威集團漁光戰略的佈局,令人歎為觀止。什麼叫漁光戰略,就是漁業和光伏,這真是一個奇思妙想,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創新。我們2018年上半年要組織會員去參觀訪問,要聽胡總介紹世界上首條工業4.0的現代化生產線。

下面我想邀請黃海黃總,華非雲公司是重慶本土從中小企業成長起來的公司,對交通軌道提供整體解決方案的公司。黃海先生也是以資訊技術作為切入點,整合整個軌道交通製造產業鏈,他的公司去年在印尼拿下了訂單。有請黃總介紹一下資訊整合技術和大資料整合技術,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慧製造,有請。

黃海:今天有幸接受《商界》雜誌的邀請來到會場,與大家分享對於智慧製造的一些認識和改進,以及我們在實踐中如何參照智慧製造的道路實現產業升級。

上來之前,我大概擬了一個與大家分享的主題,後來我發現我要講的跟在網上搜出來的差不多,如果我再重複一遍也沒有什麼意思。我就從我自己從事高端裝備製造這一塊如何與智慧製造掛鉤來進行分享。

我們華非雲現在大概有五百多畝地,有廠房,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也有大型基建項目。我們做的核心是參照波音的模式,在重慶本身已經具備非常完善的產業鏈條基礎上,來完成具有重慶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公共軌道交通體系的對外輸出。

我們目前已經拿到的市場和正在擴展的市場,主要集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一帶一路”的國家,比如印尼、巴基斯坦等,主要是裝備產業輸出。但這與智慧製造有什麼關係呢?

我這裡提幾個細節。在座的大多數都是重慶人,重慶第一條軌道是輕軌2號線,其中最關鍵的是軌道連接的地方,那裡一套設備就是7萬人民幣。但是我們發現一套設備大概接近1噸,毛坯價格也就6000塊錢,加上很少的部件,加工成本2000多,總成本不超過2萬美金,而目前在海外銷售3萬美金左右一套。

所以,我們對智慧製造的理解,並不是百度上看到的要人工技術和智慧整合的資源綁在一起實現效率的提高。我的理解就是智慧製造核心在於製造,就是通過智慧製造讓你瞭解你的產品,因為可能連客戶都不知道他真實的需要,但你是專業人員,你要去引導客戶的需求,同時要把國內非常完善的基礎製造能力整合在平臺上,交付給客戶,滿足客戶的需要。

歸根結底,智慧製造就是用最高的效率把最好的資源組建成客戶最需要的產品。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智慧其實更多地起到工具的作用,它代替了我們對各種資訊的搜集和整理。

通過一系列的智慧技術,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整合產業鏈,找到最優化的整合和製造的路徑,能夠有所預見性地給客戶提供更高價值,超出他的希望,這才是我們完善自己的根本出發點。謝謝大家。

曹一方:其實不管是我們做軌道交通的整合製造,還是做服裝,或者製造光伏電池,實際上是智慧製造給了我們機會。現在我們能夠通過智慧製造這樣一個工具和技術,知道消費者需要什麼,我們該去生產什麼。

下面有請甯鄉開發區戴中亞主任為大家分享,他們在智慧製造和新型裝備製造方面大力發展,已經形成了產業生態,他們如何理解智慧製造這個產業的發展,以及我們寧鄉開發區是怎麼做規劃佈局的?有請戴中亞主任。

戴中亞:在座的各位企業領袖,行業翹楚,本來是不敢在魯班門前弄大斧的,但是作為一個為企業服務的園區總負責人,很想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談談我們服務企業的真誠態度。

作為一個產業園區人,我覺得在智慧製造方面,我們更應該做的,一是為智慧製造提供優良環境,二是推動智慧製造和實體經濟的融合。

具體來說,就是如何推動傳統產業通過智慧製造實現產業的升級,實現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和產品品質的提升。第二點就是推動智慧製造技術如何轉化為智慧製造產品。第三是用智慧製造的方法,也就是我們講的工業4.0來製造出智慧製造的產品。

作為甯鄉經開區,我們經過20年的發展,形成了321的產業體系。3就是3個主導產業,2是兩個特色產業,互聯網產業和保健品大健康產業,1是一個配套產業,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智慧製造融入到321的產業體系之中。

剛才大家應該可以看到,我們是以傳統產業為主的一個園區,我們的加加醬油是傳統本土企業,由原來幾塊錢一瓶賣到現在二十多塊錢一瓶,在市場上很受歡迎。

過去要用搖控器操作電器,現在一些電器可以直接在手機APP上操作,實現了智慧化的升級。而且現在的格力空調不完全是調節溫度,而且還調節空氣品質,調節濕度,實現了智慧家居的用途,謝謝大家。

曹一方:最後我們想這樣安排,邀請胡總和黃總說說,我們作為實體企業該如何與智慧製造結合,切入點在哪裡?路徑在哪裡?請簡單地做一個提煉和概括。

第二是請戴中亞主任為我們分享一下,智慧製造並不僅僅在單個企業實現,更多地是通過資訊技術,實現整個產業鏈的共振。甯鄉經開區這一塊是如何佈局,如何做的?

第三是有請李院長給我們分享一下,這麼多年我們嘗試在智慧製造的實踐中總結出一套方法論,也幫助了很多企業完成他們工業4.0的轉型升級。這些企業升級過程中,究竟會遇到怎樣的困難?怎樣克服?先從李總開始。

李金柱:謝謝大家,剛才我從理念上給各位做了一個分享,我們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傳統企業,我們到目前為止用了14年時間探索轉型升級。14年前就開始探索,生產、經營、管理以及供應鏈如何變化來適應消費者升級,適應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與碎片化。

你不能提高成本,不能提高價格,價值還要提升。消費者需求在發生變化,變得個性化與碎片化,我們整個生產經營方式與管理方式要進行轉變。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想這些問題,靠目前的技術和智慧化是解決不掉的。怎麼解決?就是我們現在在探索和實踐的,如何從過去的大規模製造轉向大規模定制,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生產效率更高。

轉折的第一要務就是解決路徑的問題,就是怎麼通過現在的方式解決不同的問題。然後把我們找到的正確方向和我們設定的路徑、流程以及適合的架構,通過資訊化手段固化下來,通過人工智慧演算法提高效率。

綜合起來講,首先要找到盈利模式,用我們的組織架構和流程再造把它制定下來,用人工智慧的手段把效率提高。

我們從2011年開始研究這個方案,2016年1月1號起,我們幫助30個行業、70個企業做轉型升級的輔導,我們提供的是我們14年付出的教訓,血的代價。這70多個項目,6個月就可以把整個盈利模式與架構流程梳理完,然後用人工智慧把它固化下來。

所以,這就是新時代的道和新時代的術深度融合,工業化和新時代的技術深度融合。我想,我們14年的實踐不一定能給大家提供經驗,但一定是好的教訓。

胡榮柱:剛才談到我們認為人工智慧叫得比較響,我想說它是個工具,我們企業有不同的形態,我們生產的太陽能電池,就需要規模化與標準化。保證品質的前提下不斷地降低成本,讓太陽能發電產品早日能夠和傳統的火電成本相提並論,那樣可以更快地進入千家萬戶,加快綠色環保的新能源替代污染,我們的目的就是加快這個進程。

要做到這個,就是要不斷擴大規模,不斷降低成本。我們工業4.0、人工智慧也是這個目的,與剛才說的本質上是一樣的,借助先進的工具達到相應的目的。企業不一樣,產品形態不一樣,消費者不一樣,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最本質的東西,怎麼能夠把先進的技術或者理念和我們自身的行業、企業的情況有機地結合起來。

我再一次強調,現在很多東西很熱,遍地都是大資料、人工智慧,不談人工智慧好像企業就沒有辦法發展了。我們一定要去偽存真,還是要秉承做事情認真極致的態度,借助工具,找到自己的競爭力。你只要持之以恆,不斷努力,一定能找到自己的競爭力。

黃海:剛才各位提到智慧製造,智慧製造為了滿足什麼東西,需求在哪裡?如果是通過智慧改進製造,通過智慧優化供應鏈,那麼我們討論智慧製造的時候,核心問題還是你製造出的東西是幹什麼的,有人用嗎,有人需要嗎,國家和社會需要的東西是在你製造的範圍內嗎?

所以我們談智慧製造的時候,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我們所製造的東西。我們在分工及產業鏈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該滿足什麼樣的需求,首先要明確這個,才能選擇道路。

智慧製造這一塊兒,就是讓你以最優的效率,最短的途徑,用最好的資源完成你所處的角色,實現你的社會分工,起到在整個產業鏈中應起的作用。

所以,我們一直在聊智慧製造,不管是什麼途徑,不管是大資料也好,人工智慧也好,核心就是讓你能夠知道在社會角色中起什麼樣的作用。它只是一個通道,用通道保證你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完成正確的目標,謝謝。

戴中亞:作為我們園區來講,如何應用好智慧製造,一方面是如何推動智慧製造為我們主導的產業融合發展來加油助力,一個是要實現食品產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二是要推動智慧家電、智慧終端機與智慧家居的融合發展;三是推動綠色建材與裝備的融合發展;四是推動新能源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的融合發展。

第二是為智慧製造營造好營商環境,一是提供好的人才環境,二是為技術轉化提供好的金融環境,三是為轉型升級提供好的產業政策,四是推動智慧製造與主導產業結合,形成一個產業的生態閉環圈。

曹一方:謝謝戴中亞主任,我想一場短短的圓桌論壇,或許並不能解決很多企業家的實際問題,但是相信一定會給各位朋友帶來一定的收穫和啟示。祝願各位朋友能夠找到精准的缺口,找到適合自己企業與產業發展的路徑,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