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 194戶貧困戶養跑海鴨摘“窮帽”

據《今日儋州》消息在海水和淡水的交匯處,綠色蔥蘢的紅樹林下,成群的跑海鴨正愜意地在水裡戲耍,並不時發出“嘎嘎嘎”的叫聲…… 這是1月17日記者在光村鎮歐宅村委會新豐村紅樹林跑海鴨養殖基地看到的一幕。

據介紹,該基地目前已產生效益,成功帶動194戶貧困戶實現增收,摘掉“窮帽”。

該鎮黨委組織委員薛茂暢告訴記者,該基地是淡水和海水的交匯處,每次退潮之後,那些紅樹林就會留下大量的小魚、小蝦、小蟹等海洋生物。去年8月,該鎮政府利用這個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資源,以資金入股的方式,成立儋州承意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投入扶貧資金40.18萬元,

養殖10000只跑海鴨,採取“合作社+貧困戶”的運營模式,帶動新隆、屯積、大老等8個村委會225戶1014人參與發展跑海鴨產業,主要以銷售跑海鴨蛋為主,把跑海鴨蛋作為貧困戶脫貧增收的管道。

據介紹,為解決跑海鴨蛋的銷路問題,該合作社還與相關公司簽訂收購協定,以1元一枚的價格回收跑海鴨蛋,保證了跑海鴨蛋的銷路。“現在每天可收穫跑海鴨蛋4000多枚,每天都有收益。”薛茂暢說,

從去年10月開始,該合作社已連續三個月向貧困戶分紅共9萬元,截止目前,已有194戶貧困戶成功實現脫貧。

“以前我在外打零工,賺錢少而且不穩定,如今成為了基地的飼養員,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每個月工資就有2000元,鴨蛋賣了以後還能拿到分紅。”歐宅村委會海田村的貧困戶陳仁愛自加入合作社後,負責放養鴨子、撿鴨蛋等工作,談起扶貧專案,他一臉喜悅的對記者說,

他相信他們的收入會越來越高。

在歐宅跑海鴨基地裡,鴨子在自由遊弋。記者 李紹遠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