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開封的劫難:浮屍如魚,周王逃走,城市的爭奪並未結束

【崇禎十五年九月十七,甲申日】

滅頂之災

“城上黃河屋注來,千金堤帚一時開。梁園遺跡銷沉盡,誰與君王避吹台?”

這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吳偉業的一首《汴梁》,詩中詠歎崇禎十五年九月開封城遭受的滅頂水災。

《守汴日誌》記載,九月十六日,沖潰堤岸的黃河洪水開始湧進開封。

最初,城中官兵試圖借助城牆和城門,把洪水阻隔在城外。比如在開封東部偏北的曹門,社長李光壂等人率領兩營官兵運土塞門,但水流極為強勁,從門隙中噴入,

勢不可扼。

李光壂趕快帶人捆紮木筏,隨即,“水聲如雷,衝開曹門,水高丈餘,進門輒南下。”

河水滔滔湧入開封,《守汴日誌》中說:“南門先壞,北門衝開,至夜,曹門、東門相繼淪沒。一夜水聲如數萬鐘齊鳴。”

李光壂登上木筏,躲過一劫。黃推官帶著小兒子躲到地勢稍高的衙署,家中婢女和物品全部沉入水中。

十七日天亮時,整個開封已經變成一片汪洋。露在水面之上的只有一些高大的建築,

包括鐘樓、鼓樓,各郡王府的屋脊、相國寺寺頂、周王府的紫金城。但也有幸運者,比如李光壂居住的土街,位置在夷山頂,地勢比較高。洪水剛到門檻,屋裡的地面都是幹的,所以這一帶擠滿了逃難之人。

《汴圍濕襟錄》中如此描述洪水進城時的可怕場面:“城居釜底,河流一泄,怒浪巨濤吼若雷鳴。北門頃刻沖沒,合城男婦哀號,王府士庶,盡升房垣,賊亦亂竄。及至夜半,水深數丈,

浮屍如魚。哀哉百萬生靈,盡付東流一道。舉目汪洋,抬頭觸浪。”

對於城中高過水面的範圍,《汴圍濕襟錄》記錄得更為詳細:“其僅存者:鐘鼓二樓、周府紫禁城、郡王假山、延慶觀,大城止存半耳。至宮殿、衙門、民舍、高樓略露屋脊。山貨店、土街,素稱高阜,得免沉溺,全活數千人。”

洪水中的倖存者散佈各處,盼望誰能來幫助他們,《大樑守城記》中說:“百姓未死者攀城頭、屋角、樹杪,號而望濟。”

讓周王先走

《汴圍濕襟錄》記載:水災發生後,黃推官立刻派兩個家丁抱著一根木頭渡水求援。三天之後終於見到監軍禦史王燮。

王燮聽到水漫開封,大哭道:“吾輩奉援,圍既未解,若王有虞,罪滋大矣。”

由此可以看出,在各級官員眼中,守衛開封、救援開封最重要的目的是保衛周王,周王一旦有閃失,大家前功盡棄。由此不難想見,後來的救援行動怎麼樣展開。

王燮親自帶著二十幾條船趕到開封,“高巡撫、黃推官各乘舟到紫金城上,見周王,抱頭痛哭,遂請王北渡,官眷五、六百人同行。”

農民軍在堤壩的缺口處架設大炮,轟擊過往的船隻,官軍也在另一端架起火炮對射。王燮不敢讓周王冒險,換用小船,從另一處把周王渡到黃河北岸。

周王一行非常狼狽,“輦輿無備,縛木椅抬王至柳園。隨從宮人眾多,不能照顧,皆自蹈泥水中,踉蹌道途。惡兵奸民假救擄匿,王亦不遑追救。”

《明史》中說,洪水進城之後,周王等人在大雨中等了幾天,才迎來救援的官兵:“九月,賊決河灌城,城圮,恭枵(周王)從後山登城樓,率宮妃及甯鄉、安鄉、永壽、仁和諸王露棲雨中數日。援軍駐河北,以舟來迎,始獲免。”

李自成三圍開封,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這位元周王,現在被他逃掉了。

周王之外,巡撫、總兵官和各級官吏也是救援的重點。《守汴日誌》的作者李光壂帶著妻子,在二十五日才渡過黃河,此時距離洪水進城已經將近十天,可見救援的速度相當緩慢。

噩夢沒有完結

從《汴圍濕襟錄》的記錄來看,水淹之後,開封城中還有一部分位於水面之上,比如大城的一部分,“強壯者猶能移就大城,老弱者盡葬魚腹。”

僅僅一個鐘樓,就擠上了近千的難民。但《汴圍濕襟錄》的一些記載,看起來有些聳人聽聞,比如有兩個姓鄭的人,原本是開封城裡的屠夫,趁著水災專門向鐘樓上一些孤弱之人下手,具體細節這裡就不說了。後來聽說官軍的船來了,這些人駕著木筏跑掉了。

還有一些惡人,駕著小船前往開封城中偏僻的地方,名義上是救人,專挑那些帶著財物的人,接到船上,趁機搶奪財物,等船行到無人的地方,把人推到水中滅口。

王燮等人組織了一百多艘大船,每艘船賞給銀子幾十兩,明確約束船家,不許再收難民的財物,違者立斬。這些運載難民的船隻每次還會帶來一些糧食,送給倖存的難民。最終救出幾萬難民。

起初,還有幾千官兵留守在城中,總兵官給他們送來許多獎賞和糧食。

經過最初的混亂之後,農民軍方面開始反擊,派出幾千人乘坐船隻、木筏,登上開封西城。留守的官兵們結成營陣,借助火炮將其擊退。以後農民軍也運來火炮,官兵們無力抵抗,只好登船撤回河北。

此時還有萬余難民留在城中,看見農民軍登陸,一些人投水而死。農民軍搜擄財物,逼令眾人登船,又有許多人投水而死。

開封三圍(之二十六) 于左 撰

“輦輿無備,縛木椅抬王至柳園。隨從宮人眾多,不能照顧,皆自蹈泥水中,踉蹌道途。惡兵奸民假救擄匿,王亦不遑追救。”

《明史》中說,洪水進城之後,周王等人在大雨中等了幾天,才迎來救援的官兵:“九月,賊決河灌城,城圮,恭枵(周王)從後山登城樓,率宮妃及甯鄉、安鄉、永壽、仁和諸王露棲雨中數日。援軍駐河北,以舟來迎,始獲免。”

李自成三圍開封,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這位元周王,現在被他逃掉了。

周王之外,巡撫、總兵官和各級官吏也是救援的重點。《守汴日誌》的作者李光壂帶著妻子,在二十五日才渡過黃河,此時距離洪水進城已經將近十天,可見救援的速度相當緩慢。

噩夢沒有完結

從《汴圍濕襟錄》的記錄來看,水淹之後,開封城中還有一部分位於水面之上,比如大城的一部分,“強壯者猶能移就大城,老弱者盡葬魚腹。”

僅僅一個鐘樓,就擠上了近千的難民。但《汴圍濕襟錄》的一些記載,看起來有些聳人聽聞,比如有兩個姓鄭的人,原本是開封城裡的屠夫,趁著水災專門向鐘樓上一些孤弱之人下手,具體細節這裡就不說了。後來聽說官軍的船來了,這些人駕著木筏跑掉了。

還有一些惡人,駕著小船前往開封城中偏僻的地方,名義上是救人,專挑那些帶著財物的人,接到船上,趁機搶奪財物,等船行到無人的地方,把人推到水中滅口。

王燮等人組織了一百多艘大船,每艘船賞給銀子幾十兩,明確約束船家,不許再收難民的財物,違者立斬。這些運載難民的船隻每次還會帶來一些糧食,送給倖存的難民。最終救出幾萬難民。

起初,還有幾千官兵留守在城中,總兵官給他們送來許多獎賞和糧食。

經過最初的混亂之後,農民軍方面開始反擊,派出幾千人乘坐船隻、木筏,登上開封西城。留守的官兵們結成營陣,借助火炮將其擊退。以後農民軍也運來火炮,官兵們無力抵抗,只好登船撤回河北。

此時還有萬余難民留在城中,看見農民軍登陸,一些人投水而死。農民軍搜擄財物,逼令眾人登船,又有許多人投水而死。

開封三圍(之二十六) 于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