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那個說書法是小技的人,自己卻是頂尖高手!

文彥博,字寬夫。汾州介休人,就是現在的山西介休,在世92年(1006-1097),北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書法家,史稱介休三賢之一。文彥博在歷史上是一個“神童”,更是一位賢相。經歷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出將入相50年,功業巍巍,權位顯赫。

▲文彥博《內翰帖》

自古文人多清高,文彥博最典型的一個觀點,是認為書法只是小技,只是當作工具而已,平生不以書法得名,也不會有像後來的米、蘇、黃等人對書法的研究精神(蘇軾生於1037年、黃庭堅生於1045年、米芾生於1051年)。

由於他滿腹經綸,博古通今,胸中珠璣羅列,流露在書法上,卻也卓爾不同凡響。

文彥博小時候的兩個故事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其一是文彥博有兩個罐子,做錯事放黑豆於其中一個罐中,做對事就放紅豆於另一個罐中。每天檢查紅、黑豆的數量,日積月累,黑豆越來越少,紅豆越來越多。另一個故事是文彥博與小朋友踢球,球誤入深深的樹洞中,眾人無計可施,

文彥博想出一法:用水灌樹洞,水滿而球浮出。前一個故事講文彥博的嚴於律己,後一則故事則講他的機智和聰明。也許這種品格正是成就了他以後的事業。文彥博信奉佛法,晚年更甚,曾和淨尹法師集合十萬人舉行淨土的法會。

▲文彥博《內翰帖》局部

彥博工書善墨翰,結字疏宕閒雅,筆法清勁,筆勢飛動,風格英爽,蘊藉凝重,頗有唐人風致受顏真卿書法影響尤深。宋周必大《益公題跋》雲:"公年過七十,筆力猶清壯如此,非獨見所養深厚,亦足占壽考之祥矣。"又雲:"公字雖不甚置意,亦時有唐人風致,非無師法者。"宋黃庭堅《山谷集》雲:"潞公書筆勢清勁,真不愧古人。"宋樓鑰《攻愧集》雲:"潞公翰墨飛動,使人望而畏之。"宋朱長文《墨池編》雲:"文潞公書,

風格英爽。"

黃庭堅評價:“餘嘗謂潞公雲:公書極似蘇靈芝。公曰:靈芝墨豬耳。蓋不肯與靈芝爭長。今觀‘到洛為兒子赴許昌帖’,筆勢清勁,真不愧古人”。

▲文彥博《內翰帖》局部

文彥博著有《大饗明堂紀要》二卷、《藥准》一卷,已佚,今存《文潞公集》40卷,收入《山右叢書》中。

文彥博詩六卷,以明嘉靖五年平陽王溱刻《文潞公文集》四十卷本為底本。參校明嘉靖五年王溱刻,清季錫疇、瞿熙邦校本;明嘉靖五年王溱刻、傅增湘校補本;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另從《施注蘇詩》、《輿地紀勝》等輯得集外詩九首、附於卷末。

▲文彥博《內翰帖》局部

文彥博也愛寫詩、詞,但所留甚少,且多與政治有關。《全宋詩》273~278輯錄有其詩集,集外輯得佚詩九首,《<全宋詩·文彥博詩>輯補》輯有《全宋詩》失收佚詩35首又二句。《全宋詩訂補》輯得佚詩一首。《全宋文》卷641~卷659輯錄他的文集,集外補輯53篇。 《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文彥博《內翰帖》局部

▲文彥博尺牘《內翰帖》 行書 紙本 26.4×43.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內翰帖》,凡十行,(此帖《三希堂法帖》改作十一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七十一字。

釋文:彥博啟,先此郵中得報,內翰奄棄盛年。久忝知契,聞訃摧咽,況乎天性,何可勝處?切須自勉。老年如何當此,生於前年,罹此痛,猶賴素曾留意於無生法,故粗能自遣,幸聽愚者之言。彥博 。

文彥博 《左藏帖》

釋文:左藏至親人至得書知安甚慰知 非久上京別求 差遣不知所求如何事理可否恐枉 去略示其所圖何如冬初加重彥博諮

文彥博《三劄卷》

故宮博物院所藏這件《三劄卷》為行書,紙本,縱43.6釐米,橫223釐米。此卷沒有具體書寫年份,不能遽斷具體寫於何年。就文彥博現存的幾件書跡看,書法水準及風格也不盡相同,可能和他書寫的時間跨度大有關係。就《三劄卷》看,書風也不完全一致,可能也不是一個時期所書。

文彥博也愛寫詩、詞,但所留甚少,且多與政治有關。《全宋詩》273~278輯錄有其詩集,集外輯得佚詩九首,《<全宋詩·文彥博詩>輯補》輯有《全宋詩》失收佚詩35首又二句。《全宋詩訂補》輯得佚詩一首。《全宋文》卷641~卷659輯錄他的文集,集外補輯53篇。 《全宋詞》錄其詞一首。

文彥博《內翰帖》局部

▲文彥博尺牘《內翰帖》 行書 紙本 26.4×43.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內翰帖》,凡十行,(此帖《三希堂法帖》改作十一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七十一字。

釋文:彥博啟,先此郵中得報,內翰奄棄盛年。久忝知契,聞訃摧咽,況乎天性,何可勝處?切須自勉。老年如何當此,生於前年,罹此痛,猶賴素曾留意於無生法,故粗能自遣,幸聽愚者之言。彥博 。

文彥博 《左藏帖》

釋文:左藏至親人至得書知安甚慰知 非久上京別求 差遣不知所求如何事理可否恐枉 去略示其所圖何如冬初加重彥博諮

文彥博《三劄卷》

故宮博物院所藏這件《三劄卷》為行書,紙本,縱43.6釐米,橫223釐米。此卷沒有具體書寫年份,不能遽斷具體寫於何年。就文彥博現存的幾件書跡看,書法水準及風格也不盡相同,可能和他書寫的時間跨度大有關係。就《三劄卷》看,書風也不完全一致,可能也不是一個時期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