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致敬艾青: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週末讀詩040期

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1928年入杭州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學習。

1929年赴法國留學,1932年回國,在上海參加左翼美術家聯盟,同年被捕入獄。他在獄中寫成《大堰河——我的保姆》,從此登上詩壇。抗戰爆發後輾轉山西、廣西、重慶等地,1941年去延安,曾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1949年起任《人民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協副主席。有二十年他受到政治上的迫害。著有《大堰河》、《向太陽》、《北方》、《黎明的通知》、《歸來的歌》等。

致敬艾青: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江弱水

最近四十年裡,艾青在詩壇的地位逐漸下降,大家讀得少了,也談得少了。評論者對其詩的語言頗多詬病。餘光中就曾經批評過艾青的詩“語言西而不化,像是生手的譯文,既乏古典的老練,又欠西文的鮮活”。他說艾青的句法只是以名詞墊底,然後一個個形容詞堆上去,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我摸著新換上的衣服上的絲的和貝殼的紐扣”,《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中的“由於你們的/刻滿了痛苦的皺紋的臉/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的/歲月的艱辛”,

果然“的的不休”。高行健懷疑這與艾青居留法國三年有關,因為法語的“de”字也是很多的。

在我看來,艾青是吃了他自己的虧,他堅持詩要有散文美,所以他索性既不凝練,也不含蓄,總是說一不二,而非以一當十,所以最少潛臺詞,最不留空白,也最欠缺給讀者以智性方面的滿足。

像下面這樣的表達,“圓圓的——燃燒著的/orange/orange是我心的比喻”,真是膚淺、幼稚得很。

艾青說,“目前中國新詩的主流,是以自由的、樸素的語言,加上明顯的節奏和大致相近的腳韻作為形式。”在他所理想的自由和樸素還不那麼失控的情況下,艾青寫出了他最能持久的作品,這便是1942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的《北方》。在這個薄薄的詩集中,艾青充分體現了他對“豐富的現實的緊密而深刻的觀照”。

艾青本來是學繪畫的,所以他戲稱自己“母雞下了鴨蛋”,但即使在《北方》的詩中,我們也能領略到他的繪畫藝術修養。幾個短篇的靜物寫生和人物素描,說明他善於勾勒(“乞丐用固執的眼/凝視著你/看你在吃任何食物/和你用指甲剔牙齒的樣子”);而幾幅長卷裡,他又善於渲染。人物焦點集中,質感豐富的整個背景更令人難忘。甚至這已不是背景,它本身就成了詩的主題。
如下麵這首《手推車》,寫於1938年初,屬於艾青少有的完美之作:

在黃河流過的地域

在無數的枯乾了的河底

手推車

以唯一的輪子

發出使陰暗的天穹痙攣的尖音

穿過寒冷與靜寂

從這一個山腳

到那一個山腳

徹響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凍的日子

在貧窮的小村與小村之間

手推車

以單獨的輪子

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

穿過廣闊與荒漠

從這一條路

到那一條路

交織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這首詩,語法上只是兩個句子,單純而又複雜,樸素而又精密,可謂增之一字則長,減之一字則短。“尖音”故“徹響”,訴諸聽覺;“轍跡”故“交織”,訴諸視覺,而上下兩節如雙聯畫一樣形成對仗,形式感極強。關鍵的是,整首詩視野無限開闊,而焦點無比集中。“北國”何其大,“黃河”何其長,而“手推車”何其小,小大懸殊的對比,令人震撼。北國的山河、道路、村落,構成了質感突出的背景,而通過畫面的重複,詩人讓一種沉重的基調貫穿了全詩。“地域”“天穹”“山腳”“冰雪”和“道路”,這些基本的意象,結合了 “悲哀”“寒冷”“靜寂”“荒涼”“廣漠”等重量級形容詞,仿佛天然的、粗拙的石塊,只略事安排,而不加雕飾,創造出一種素樸而悲壯的美。

艾青最好的詩就是如此,比如同是寫於1938年的《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最後兩行是名句,直抒胸臆,感人肺腑,證明好詩有時也可以不假比興而純用直言其事的賦的手法。但是,這兩行之所以成功,正因為有前八行的鋪墊。八行裡,一連排比好幾個長句,形成了激越的情緒上的準備,指向一個高☆禁☆潮。總之,如果不是前八行盤馬彎弓,蓄勢已滿,後兩行不可能一舉中的。

交織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這首詩,語法上只是兩個句子,單純而又複雜,樸素而又精密,可謂增之一字則長,減之一字則短。“尖音”故“徹響”,訴諸聽覺;“轍跡”故“交織”,訴諸視覺,而上下兩節如雙聯畫一樣形成對仗,形式感極強。關鍵的是,整首詩視野無限開闊,而焦點無比集中。“北國”何其大,“黃河”何其長,而“手推車”何其小,小大懸殊的對比,令人震撼。北國的山河、道路、村落,構成了質感突出的背景,而通過畫面的重複,詩人讓一種沉重的基調貫穿了全詩。“地域”“天穹”“山腳”“冰雪”和“道路”,這些基本的意象,結合了 “悲哀”“寒冷”“靜寂”“荒涼”“廣漠”等重量級形容詞,仿佛天然的、粗拙的石塊,只略事安排,而不加雕飾,創造出一種素樸而悲壯的美。

艾青最好的詩就是如此,比如同是寫於1938年的《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最後兩行是名句,直抒胸臆,感人肺腑,證明好詩有時也可以不假比興而純用直言其事的賦的手法。但是,這兩行之所以成功,正因為有前八行的鋪墊。八行裡,一連排比好幾個長句,形成了激越的情緒上的準備,指向一個高☆禁☆潮。總之,如果不是前八行盤馬彎弓,蓄勢已滿,後兩行不可能一舉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