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育孩子的120個國學經典故事(91

91、一葉蔽目

三國時期邯鄲淳《笑林》裡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楚國有一個書生,家裡很窮。一次,他在讀淮南王劉安所著的《淮南子》時,看到書中寫著:“螳螂捕蟬時用來遮蔽身體的那片樹葉,具有隱身的功能。”於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葉子,那該多好呀!”從這天起,他整天在樹林裡轉來轉去,尋找螳螂捉蟬時藏身的葉子。

一天,他果然看到一隻螳螂藏身在一片樹葉下,正準備捕捉它前面的蟬。他興奮極了,連忙撲上去摘下那片葉子,

誰知,由於太激動了,居然沒有拿住,那片樹葉就飄飄搖搖地掉落在樹下,與滿地的落葉混在一起,再也分辨不出了。於是他找來一隻簸箕,把地上的落葉全都收拾起來,帶回家去,打算一片一片地試。

書生拿起一片樹葉,遮住自己的眼睛,然後問妻子:“你看得見我嗎?”妻子回答:“看得見。”他又舉起一片樹葉問:“你能看得見嗎?”如此反復,妻子開始總是回答說“看得見”,就這樣整整被問了一天,

妻子實在是厭煩疲倦得無法忍受,就隨口答道:“看不見了!”他一聽喜出望外,連忙帶著這片葉子到集市上去,拿了別人的東西就走。店主十分驚奇,把他抓住送往官府。

縣官也覺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東西,便問他究竟是怎麼回事。書生說了原委,縣官聽後大笑,說道:“你真是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呀!”

智慧小語:凡事要看清全域,就要拓寬心量,學會適時地放下曾經的失意,

勇敢地面對未來;要保持理智,就要捐棄狹隘與偏執的固守,讓心靈在平和中更加明朗。移開樹葉,或許眼前會豁然開朗。

92、神來之筆

有一年,孫權在自己的書房中新添了一道屏風,精美的木架上蒙了雪白的絹素。畫家曹不興應召為其在絹素上配畫。

曹不興拿起筆,蘸了墨,準備作畫。哪知道稍不留神,毛筆誤點下去,他急忙收筆,但已經來不及了,雪白的絹面上頓時出現了一個小墨點。

旁邊的人都惋惜道:“敗筆,真可惜。”

曹不興對著小墨點仔細端詳了片刻,不慌不忙把小墨點改畫成一隻蒼蠅,再在旁邊畫了許多花花草草。整個畫面佈局勻稱,生動逼真,尤其是那只蒼蠅更栩栩如生,好像真的一樣。圍觀的人都驚歎不已。

後來,孫權觀賞這幅畫時,發現了畫中這只蒼蠅,想趕走它,便伸手去彈了幾下,可是蒼蠅並沒有飛走。他很是疑惑,

再仔細一看,方知是曹不興畫上去的,忍不住贊道:“好!實乃神來之筆。”

智慧小語:有時候往往看起來是壞事,卻因為個人的態度不同而變成了好事。所以,問題來的時候,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和解決,壞事說不定就變成了好事呢!

93、世恩夜待

明朝陳世恩,是明神宗萬曆年間的進士,他有兄弟三人。長兄是一個學問道德都很好的人,孝順廉潔,得到鄉里的敬重。陳世恩是老二,當時還沒有成就。但是,他的德行也如兄長一樣為眾人所稱許,尤其是他那種謙遜有禮、平易近人的態度,更讓人敬佩。但他們的三弟整日無所事事,還結交了一幫不好的朋友,到處遊蕩,經常是一大早就不見了人影,深更半夜才回來。

俗話說:“長兄如父”。三弟的年少輕狂大哥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只要有機會,就苦口婆心地勸他:“三弟呀!不要再在外面流蕩了!要早點回家免得讓家人擔心啊!”

三弟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大哥勸一次、兩次還罷,次數多了,他覺得十分反感。陳世恩見此情景,與大哥約定,由他來勸三弟。

當晚,陳世恩手裡拿著院子大門的鑰匙,在門前等弟弟回來。弟弟沒料到是二哥在等他,有點不知所措。“趕快進來吧!外面冷。”

第二天一大早,弟弟又溜出去了,仍然是一整天也沒有回來,陳世恩和前一天一樣,晚上仍在院子門口等弟弟。還給他泡了茶,囑咐他早點歇息。這下弟弟可有些睡不著了!假如二哥也像大哥那樣罵自己幾句,自己倒覺得無所謂,但是二哥卻半點也沒責怪自己。回想起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的情形,弟弟覺得臉上有些發燒。

此後連續幾天,弟弟在外面開始呆不住了,眼前盡是哥哥深夜翹首企盼自己歸家的情形。他對朋友們提出要先告辭,朋友們嘲笑他說:“急什麼?難道怕家裡的大棒槌嗎?”弟弟只好又和他們玩到天黑,趕回家時,二哥又是一臉關切地撫著他的肩頭,問他有沒有哪裡不舒服。弟弟不覺羞慚交加,心頭一酸,“哇”地一下哭出聲來,跪下去對二哥說:“我錯了,請二哥責罰!”

從此以後,弟弟像換了個人一樣,再也不和那一幫朋友一起混了。在兩位哥哥的精心教導下,他認真學習,發奮圖強,成了一位德才兼備的人。

智慧小語:家是一個人最溫暖的港灣,兄弟之間互相扶持才能風雨同舟。一個人如果要勸勉對方,一定要懂得善巧。除了懂得善巧之外,還要讓對方能感動,在此基礎上曉以大義,才有辦法令他悔改。

94、兩個神童

北宋景德年間,兩名才華超群的神童被地方官同時推薦給了朝廷。他倆一個叫晏殊,另一個叫做蔡伯俙(xī)。

真宗皇帝聽說國家出了這樣奇異的人才,非常高興,親自召見神童,出題考試他倆的才學。若論才學,蔡伯俙與晏殊不相上下;若論品德,卻大不一樣。蔡伯俙有心要壓倒晏殊,一看試題出得容易,立刻眉飛色舞地揮筆疾書。而晏殊見到這個試題恰是自己十天前在家裡曾經做過的,就老老實實地對皇帝講了,並請求另出一個更難的題目。這樣一來,蔡伯俙搶先交了頭卷。他暗暗笑話晏殊是一個小傻瓜。

真宗皇帝對晏殊、蔡伯俙的答卷都很滿意,便破例賜給他倆官職,留在朝廷裡伴同皇太子讀書。皇太子年紀也很小,性好嬉玩,不願讀書。晏殊總是苦口婆心地規勸他,惹得皇太子有些生厭。而蔡伯俙小小年紀就學會了迎合,處處討皇太子的歡心。宮裡的門檻很高,皇太子跨不過去,蔡伯俙就趴在地上,用脊背給他墊腳。

有一次,真宗皇帝要檢查皇太子的學業。皇太子做不出文章,要晏殊代做一篇。晏殊認為這是弄虛作假,高低不答應。蔡伯俙卻諂媚地趕寫了一篇文章,送給皇太子一字不漏地照抄。真宗皇帝發現文章不像皇太子做的,追問下來,晏殊如實稟告了。這下子更得罪了皇太子,他惡狠狠地指著晏殊的鼻子罵道:“我將來當了皇帝,要殺你的頭!”晏殊毫無懼色地回答:“就是殺我的頭,我也不說假話,不做假事。”

後來,皇太子長大了。真宗皇帝死後由他繼位,當了仁宗皇帝。蔡伯俙自以為和仁宗皇帝關係不錯,這下子一定要做大官了,誰知仁宗皇帝卻任命晏殊為宰相。蔡伯俙很不服氣,去問仁宗皇帝。仁宗說:“當時我年幼不懂事,現在知道應該怎樣來識別真正的人才。不錯,你和晏殊都頗有才華,可是你為人不誠實,欠正派,讓人放心不下。宰相身負國家重任,應該由晏殊這種德才兼備的人來擔任。”

智慧小語:人才並不難得,最難得的是德才兼備。古人把德育放在首位,有了這個基礎後,才要求學習文化知識。所謂“德才兼備”,而不是“才德兼備”,即先有了六種“德”以後,再去具備“才”。如果沒受過這種教育,長大後雖有一點學問,可是做人很差勁,仍然會處處碰壁。

95、救濟鄉里

明末的時候,桐城地方有一個張老員外,心存慈善,喜歡施捨。有一年,遇到荒收,米價上漲,一些狡猾奸詐的商人,看到這個情形,反而把米糧囤積起來,不肯出售,於是,老百姓們沒有米吃,就起了大恐慌。政府官員向朝廷報告這個災情,卻一直沒有得到朝廷的回復和撥糧。

張老員外看到這個情形,很是憂急。於是,他把家裡的存米半價出售,為的是讓老百姓們有米吃。大家聽到這個消息,當然是快樂得不得了。但是,張老員外又想到一般貧苦的人,沒有錢買米,仍然在挨餓,所以,他又辦了一個施粥廠,受施的人隔天領餐券,統計了人數,煮著大量的粥,按照餐券發送,一日三餐,每餐白粥一大碗,鹹菜一小碟,許多人空著肚子來,吃得飽飽的回去,大家都稱頌張老員外是個活菩薩。而員外卻很謙虛地說:“荒年米價比較貴,半價出售是為了怕奸商乘機賺錢,害得大家沒有米吃,至於施粥的費用也不多,只要大家都有飯吃,我就覺得很安慰了。”

張老員外不斷地將米半價出售,又持續地施粥給窮人,家裡的錢也漸漸地用完了,但是,荒收的現象不可能馬上平復,因此做善事當然不能半途中止,老員外心裡十分焦急,他想:“我這時候如果把救濟的事業停止了,一般貧民就會有餓死的可能,那我當初的救濟不就等於白費了嗎?救人必須救到底,現在我還有一部分家產,我應該把這些產業變賣了,繼續救濟鄉里才是啊!”想定了主意,張老員外就去和夫人商量,他的夫人也是十分賢德的,聽了他的話,非常贊成,並且說:“積存產業給子孫,如果不是積德,萬一子孫不成才、沒出息,就算是金山銀山也會用盡,如果積德給子孫,雖然沒有留家產給他們,但是將來如果子孫好,還是會富裕起來的!田地房屋,就由你作主變賣,我也有許多珠寶首飾也一起賣了吧!”員外聽了,一直稱讚夫人。於是,兩人賣了值錢的東西,繼續做善事,直到饑荒的現象消除了,他們才停止。

老員外過世後,到了第五代子孫張英,做到了宰相的位置,張英的兒子張廷玉,也繼續著父親的職位,以後的子孫,一代代都有官職,家中也都有產業,這些都是員外救濟鄉人所積的德。

智慧小語:歷史是一面鏡子,因為好心,才能讓世代的子孫享受祖先的福份,一代代都發達過好日子。好的教導是以仁心、善行以身作則,父母所積累的德行才是留給孩子可靠的財富。

96、師道尊嚴

明代著名畫家唐伯虎從小就喜歡文學和畫畫,師從當時著名畫家沈周學畫。

轉眼一年過去了,他畫技大長,所畫的畫已經顯現出大家風範,在附近很有名氣。唐伯虎開始有點洋洋自得,覺得比起老師的畫來自己也毫不遜色,從他那裡再也學不到什麼。於是,他藉口母親需要照顧,向老師提出想早點回去。他還拿出自己的畫作請老師點評,實際上是想炫耀自己的畫藝。

沈周老師知道他的心思。他既沒有強留唐伯虎,也沒有看他的畫作,只是請他到自己房間來吃飯送別。這個房間只有一扇窗戶,窗外景色怡人,沈周老師就讓唐伯虎過去開窗通風。

唐伯虎朝窗戶走去,可誰知那“窗”怎麼開也開不了。唐伯虎問,“窗戶上鎖了嗎?”沈周笑笑說:“哈哈,你看仔細了再開。”

唐伯虎揉揉眼睛,仔細一看,才發現這哪是什麼窗戶,而是老師掛在牆上的一幅畫。老師這畫畫得十分逼真,以至於讓唐伯虎誤認作是窗戶。

唐伯虎羞愧地對老師說,“請老師原諒我的膚淺驕傲,我願意再跟您學習三年。”

此後,唐伯虎改變了目空一切的態度,認真領會老師的教導,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智慧小語:《禮記·學記》中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只有對老師懷有尊敬之心,學生才會仔細聆聽老師講授的內容,然後才能恭敬地對待學習、知識,最後學而有成。

97、閻立本觀畫

被人稱為“丹青神化”的唐代畫家閻立本。出生在雍州萬年(今西安市)一個繪畫藝術之家。他在父親和哥哥的培養下,十六七歲就已落筆不俗,名噪鄉里。但閻立本卻總覺得自己的水準還比不上一些古代的名畫家。

有一天,有人告訴他,在長江之濱的荊州,新近發現了一塊張僧繇(yáo)的繪畫石刻。閻立本一聽,喜形於色,暗想,張僧繇是南北朝時代的“畫聖”之一,尤其是他畫的龍,栩栩如生,令人叫絕。我何不前往荊州,一飽眼福啊!

於是,他毅然帶上筆墨紙硯,踏上了千里行程。

經過兩個多月的跋山涉水,閻立本終於平安到達了荊州。他住進旅店,風塵未洗,就請店家領他去看繪畫石刻。繪畫石刻是在一家菜園的角落裡,上面已被塗上了許多污泥,不少地方難以辨認。石刻周圍,荒草叢生,烏鴉鼓噪,陰森森的。

閻立本打眼一看,大失所望:“原來不過如此,我白來一趟了。”可回店之後,他又覺得自己有點太輕率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原處,擦掉污泥,細看一番,才發現畫中果然有不少妙處。

第三天,他提來一桶水,把石刻認真沖刷了幾遍,再細心端詳,反復揣摩,更覺得張僧繇的技藝高人一籌。他越看越入迷,白天看不夠,晚上又打起燈籠繼續觀賞。

就這樣,閻立本在石刻前竟一坐就是十幾天。

智慧小語:牛頓曾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只有謙虛地吸取各家之長,才能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98、蘇武牧羊

匈奴自從被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後,平靜了好長一段時間。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西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覆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匈奴的上層發生了內訌,蘇武一行人也受到了牽連。匈奴單于扣留了蘇武,要他背叛漢朝。蘇武不願,單于便許以高官厚祿。再次被蘇武嚴詞拒絕後,單于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願殺他,但也不願放他回去,便將他發配到北海牧羊。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麼人都沒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日子久了,旌節上的穗子也掉完了。一直到西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

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稱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麼說他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鬍鬚、頭髮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一天,人們都出來迎接他。人們瞧見白鬍鬚、白頭發的蘇武手裡拿著光杆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都說他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智慧小語:有氣節的人,不管走到哪裡,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人們對這種人的印象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逝,反而會隨著時間的打磨越來越清晰。

99、泰伯采藥

商朝末年的時候,有個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泰伯,是諸侯周太王的長子。他有兩個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曆。季曆的兒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文王生下來的時候,有一雙赤色的雀子嘴裡銜了丹書,停在門戶上,表示聖人出世的祥瑞。

周太王看到了季曆生兒子時有瑞相,再看到這個小孫子姬昌的確有不凡之才,所乙太王有意將王位傳給季曆,再由季曆傳位給姬昌。泰伯知道父親的意思,就和大弟仲雍商量約定,應該如何順從親意。這時,剛好周太王生病了,於是泰伯就跟仲雍以采藥為名離開周國,到南方荊蠻之地,一是逃避父王派人追查;二是表示自己希望把周國的王位讓給季曆。

他父親去世的時候,兩個長兄也沒有回去奔喪,順理成章讓季曆繼承王位。當時,有許多人到荊蠻尋找泰伯,泰伯為了不被認出來,就披髮文身。

季曆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兩個哥哥如此禮讓他,就不負眾望,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後把王位傳給姬昌,這就是歷史上很聞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讓”,他成全了父母的心願;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個社會的風氣。後來,孔子表揚泰伯,說他已經到了至德的地步。

智慧小語:泰伯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對父母的孝順,對兄弟的友愛。為了不讓父親為難,他找藉口離開家裡。而對兄弟的禮讓,讓他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100、上善若水

孔子觀賞著向東流去的水,子貢見了向夫子問道:“君子一見到大水便要前去觀賞,這是為何呢?”

孔子回答:“因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卻不以為自己有什麼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處還是流向屈折,姿勢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這就像'義’;水勢盛大,永沒有窮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瀉,到很深的溪穀也毫無懼色,這如同是'勇’;它能作為衡量地平面的標準,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滿之後,不需用什麼刮平,自然平正、端正,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細微的地方,這又有些像'明察’;不論從哪裡發源,它一定是向東流去,不變其志,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東西因此變得潔淨,像是它善於教化和感化。水的德性有這麼好,所以君子見到水一定要前去觀賞。”

智慧小語:老子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像水一樣,利益萬物而無所爭。孔子于最平常的水中,便能得到智慧的啟迪,從水的不同形態中,就感悟到許多人生哲理。他將萬物當成了自己的老師,於是時時處處便有所啟發。懷著一顆謙虛好學的心,才能開啟智慧,在生活中領悟真理。

點擊以下你感興趣的標籤

立即閱讀相關好文章

......

德州教育

我們提供新鮮、實用、有價值的教育資訊

關注微信|德州教育(dezhoujy)

網站|edu.dezhoudaily.com

合作:微信dzxjy9098 QQ:648821480 電話:18553439098

但是,他的德行也如兄長一樣為眾人所稱許,尤其是他那種謙遜有禮、平易近人的態度,更讓人敬佩。但他們的三弟整日無所事事,還結交了一幫不好的朋友,到處遊蕩,經常是一大早就不見了人影,深更半夜才回來。

俗話說:“長兄如父”。三弟的年少輕狂大哥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只要有機會,就苦口婆心地勸他:“三弟呀!不要再在外面流蕩了!要早點回家免得讓家人擔心啊!”

三弟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大哥勸一次、兩次還罷,次數多了,他覺得十分反感。陳世恩見此情景,與大哥約定,由他來勸三弟。

當晚,陳世恩手裡拿著院子大門的鑰匙,在門前等弟弟回來。弟弟沒料到是二哥在等他,有點不知所措。“趕快進來吧!外面冷。”

第二天一大早,弟弟又溜出去了,仍然是一整天也沒有回來,陳世恩和前一天一樣,晚上仍在院子門口等弟弟。還給他泡了茶,囑咐他早點歇息。這下弟弟可有些睡不著了!假如二哥也像大哥那樣罵自己幾句,自己倒覺得無所謂,但是二哥卻半點也沒責怪自己。回想起自己在外面花天酒地的情形,弟弟覺得臉上有些發燒。

此後連續幾天,弟弟在外面開始呆不住了,眼前盡是哥哥深夜翹首企盼自己歸家的情形。他對朋友們提出要先告辭,朋友們嘲笑他說:“急什麼?難道怕家裡的大棒槌嗎?”弟弟只好又和他們玩到天黑,趕回家時,二哥又是一臉關切地撫著他的肩頭,問他有沒有哪裡不舒服。弟弟不覺羞慚交加,心頭一酸,“哇”地一下哭出聲來,跪下去對二哥說:“我錯了,請二哥責罰!”

從此以後,弟弟像換了個人一樣,再也不和那一幫朋友一起混了。在兩位哥哥的精心教導下,他認真學習,發奮圖強,成了一位德才兼備的人。

智慧小語:家是一個人最溫暖的港灣,兄弟之間互相扶持才能風雨同舟。一個人如果要勸勉對方,一定要懂得善巧。除了懂得善巧之外,還要讓對方能感動,在此基礎上曉以大義,才有辦法令他悔改。

94、兩個神童

北宋景德年間,兩名才華超群的神童被地方官同時推薦給了朝廷。他倆一個叫晏殊,另一個叫做蔡伯俙(xī)。

真宗皇帝聽說國家出了這樣奇異的人才,非常高興,親自召見神童,出題考試他倆的才學。若論才學,蔡伯俙與晏殊不相上下;若論品德,卻大不一樣。蔡伯俙有心要壓倒晏殊,一看試題出得容易,立刻眉飛色舞地揮筆疾書。而晏殊見到這個試題恰是自己十天前在家裡曾經做過的,就老老實實地對皇帝講了,並請求另出一個更難的題目。這樣一來,蔡伯俙搶先交了頭卷。他暗暗笑話晏殊是一個小傻瓜。

真宗皇帝對晏殊、蔡伯俙的答卷都很滿意,便破例賜給他倆官職,留在朝廷裡伴同皇太子讀書。皇太子年紀也很小,性好嬉玩,不願讀書。晏殊總是苦口婆心地規勸他,惹得皇太子有些生厭。而蔡伯俙小小年紀就學會了迎合,處處討皇太子的歡心。宮裡的門檻很高,皇太子跨不過去,蔡伯俙就趴在地上,用脊背給他墊腳。

有一次,真宗皇帝要檢查皇太子的學業。皇太子做不出文章,要晏殊代做一篇。晏殊認為這是弄虛作假,高低不答應。蔡伯俙卻諂媚地趕寫了一篇文章,送給皇太子一字不漏地照抄。真宗皇帝發現文章不像皇太子做的,追問下來,晏殊如實稟告了。這下子更得罪了皇太子,他惡狠狠地指著晏殊的鼻子罵道:“我將來當了皇帝,要殺你的頭!”晏殊毫無懼色地回答:“就是殺我的頭,我也不說假話,不做假事。”

後來,皇太子長大了。真宗皇帝死後由他繼位,當了仁宗皇帝。蔡伯俙自以為和仁宗皇帝關係不錯,這下子一定要做大官了,誰知仁宗皇帝卻任命晏殊為宰相。蔡伯俙很不服氣,去問仁宗皇帝。仁宗說:“當時我年幼不懂事,現在知道應該怎樣來識別真正的人才。不錯,你和晏殊都頗有才華,可是你為人不誠實,欠正派,讓人放心不下。宰相身負國家重任,應該由晏殊這種德才兼備的人來擔任。”

智慧小語:人才並不難得,最難得的是德才兼備。古人把德育放在首位,有了這個基礎後,才要求學習文化知識。所謂“德才兼備”,而不是“才德兼備”,即先有了六種“德”以後,再去具備“才”。如果沒受過這種教育,長大後雖有一點學問,可是做人很差勁,仍然會處處碰壁。

95、救濟鄉里

明末的時候,桐城地方有一個張老員外,心存慈善,喜歡施捨。有一年,遇到荒收,米價上漲,一些狡猾奸詐的商人,看到這個情形,反而把米糧囤積起來,不肯出售,於是,老百姓們沒有米吃,就起了大恐慌。政府官員向朝廷報告這個災情,卻一直沒有得到朝廷的回復和撥糧。

張老員外看到這個情形,很是憂急。於是,他把家裡的存米半價出售,為的是讓老百姓們有米吃。大家聽到這個消息,當然是快樂得不得了。但是,張老員外又想到一般貧苦的人,沒有錢買米,仍然在挨餓,所以,他又辦了一個施粥廠,受施的人隔天領餐券,統計了人數,煮著大量的粥,按照餐券發送,一日三餐,每餐白粥一大碗,鹹菜一小碟,許多人空著肚子來,吃得飽飽的回去,大家都稱頌張老員外是個活菩薩。而員外卻很謙虛地說:“荒年米價比較貴,半價出售是為了怕奸商乘機賺錢,害得大家沒有米吃,至於施粥的費用也不多,只要大家都有飯吃,我就覺得很安慰了。”

張老員外不斷地將米半價出售,又持續地施粥給窮人,家裡的錢也漸漸地用完了,但是,荒收的現象不可能馬上平復,因此做善事當然不能半途中止,老員外心裡十分焦急,他想:“我這時候如果把救濟的事業停止了,一般貧民就會有餓死的可能,那我當初的救濟不就等於白費了嗎?救人必須救到底,現在我還有一部分家產,我應該把這些產業變賣了,繼續救濟鄉里才是啊!”想定了主意,張老員外就去和夫人商量,他的夫人也是十分賢德的,聽了他的話,非常贊成,並且說:“積存產業給子孫,如果不是積德,萬一子孫不成才、沒出息,就算是金山銀山也會用盡,如果積德給子孫,雖然沒有留家產給他們,但是將來如果子孫好,還是會富裕起來的!田地房屋,就由你作主變賣,我也有許多珠寶首飾也一起賣了吧!”員外聽了,一直稱讚夫人。於是,兩人賣了值錢的東西,繼續做善事,直到饑荒的現象消除了,他們才停止。

老員外過世後,到了第五代子孫張英,做到了宰相的位置,張英的兒子張廷玉,也繼續著父親的職位,以後的子孫,一代代都有官職,家中也都有產業,這些都是員外救濟鄉人所積的德。

智慧小語:歷史是一面鏡子,因為好心,才能讓世代的子孫享受祖先的福份,一代代都發達過好日子。好的教導是以仁心、善行以身作則,父母所積累的德行才是留給孩子可靠的財富。

96、師道尊嚴

明代著名畫家唐伯虎從小就喜歡文學和畫畫,師從當時著名畫家沈周學畫。

轉眼一年過去了,他畫技大長,所畫的畫已經顯現出大家風範,在附近很有名氣。唐伯虎開始有點洋洋自得,覺得比起老師的畫來自己也毫不遜色,從他那裡再也學不到什麼。於是,他藉口母親需要照顧,向老師提出想早點回去。他還拿出自己的畫作請老師點評,實際上是想炫耀自己的畫藝。

沈周老師知道他的心思。他既沒有強留唐伯虎,也沒有看他的畫作,只是請他到自己房間來吃飯送別。這個房間只有一扇窗戶,窗外景色怡人,沈周老師就讓唐伯虎過去開窗通風。

唐伯虎朝窗戶走去,可誰知那“窗”怎麼開也開不了。唐伯虎問,“窗戶上鎖了嗎?”沈周笑笑說:“哈哈,你看仔細了再開。”

唐伯虎揉揉眼睛,仔細一看,才發現這哪是什麼窗戶,而是老師掛在牆上的一幅畫。老師這畫畫得十分逼真,以至於讓唐伯虎誤認作是窗戶。

唐伯虎羞愧地對老師說,“請老師原諒我的膚淺驕傲,我願意再跟您學習三年。”

此後,唐伯虎改變了目空一切的態度,認真領會老師的教導,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智慧小語:《禮記·學記》中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只有對老師懷有尊敬之心,學生才會仔細聆聽老師講授的內容,然後才能恭敬地對待學習、知識,最後學而有成。

97、閻立本觀畫

被人稱為“丹青神化”的唐代畫家閻立本。出生在雍州萬年(今西安市)一個繪畫藝術之家。他在父親和哥哥的培養下,十六七歲就已落筆不俗,名噪鄉里。但閻立本卻總覺得自己的水準還比不上一些古代的名畫家。

有一天,有人告訴他,在長江之濱的荊州,新近發現了一塊張僧繇(yáo)的繪畫石刻。閻立本一聽,喜形於色,暗想,張僧繇是南北朝時代的“畫聖”之一,尤其是他畫的龍,栩栩如生,令人叫絕。我何不前往荊州,一飽眼福啊!

於是,他毅然帶上筆墨紙硯,踏上了千里行程。

經過兩個多月的跋山涉水,閻立本終於平安到達了荊州。他住進旅店,風塵未洗,就請店家領他去看繪畫石刻。繪畫石刻是在一家菜園的角落裡,上面已被塗上了許多污泥,不少地方難以辨認。石刻周圍,荒草叢生,烏鴉鼓噪,陰森森的。

閻立本打眼一看,大失所望:“原來不過如此,我白來一趟了。”可回店之後,他又覺得自己有點太輕率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原處,擦掉污泥,細看一番,才發現畫中果然有不少妙處。

第三天,他提來一桶水,把石刻認真沖刷了幾遍,再細心端詳,反復揣摩,更覺得張僧繇的技藝高人一籌。他越看越入迷,白天看不夠,晚上又打起燈籠繼續觀賞。

就這樣,閻立本在石刻前竟一坐就是十幾天。

智慧小語:牛頓曾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只有謙虛地吸取各家之長,才能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98、蘇武牧羊

匈奴自從被衛青、霍去病打敗以後,平靜了好長一段時間。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犯中原。

西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覆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匈奴的上層發生了內訌,蘇武一行人也受到了牽連。匈奴單于扣留了蘇武,要他背叛漢朝。蘇武不願,單于便許以高官厚祿。再次被蘇武嚴詞拒絕後,單于越發敬重蘇武的氣節,不願殺他,但也不願放他回去,便將他發配到北海牧羊。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麼人都沒有,唯一和他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日子久了,旌節上的穗子也掉完了。一直到西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

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稱蘇武已經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常惠還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厲責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隻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麼說他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鬍鬚、頭髮全白了。回到長安的那一天,人們都出來迎接他。人們瞧見白鬍鬚、白頭發的蘇武手裡拿著光杆子的旌節,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都說他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智慧小語:有氣節的人,不管走到哪裡,都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人們對這種人的印象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逝,反而會隨著時間的打磨越來越清晰。

99、泰伯采藥

商朝末年的時候,有個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泰伯,是諸侯周太王的長子。他有兩個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曆。季曆的兒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文王生下來的時候,有一雙赤色的雀子嘴裡銜了丹書,停在門戶上,表示聖人出世的祥瑞。

周太王看到了季曆生兒子時有瑞相,再看到這個小孫子姬昌的確有不凡之才,所乙太王有意將王位傳給季曆,再由季曆傳位給姬昌。泰伯知道父親的意思,就和大弟仲雍商量約定,應該如何順從親意。這時,剛好周太王生病了,於是泰伯就跟仲雍以采藥為名離開周國,到南方荊蠻之地,一是逃避父王派人追查;二是表示自己希望把周國的王位讓給季曆。

他父親去世的時候,兩個長兄也沒有回去奔喪,順理成章讓季曆繼承王位。當時,有許多人到荊蠻尋找泰伯,泰伯為了不被認出來,就披髮文身。

季曆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兩個哥哥如此禮讓他,就不負眾望,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後把王位傳給姬昌,這就是歷史上很聞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讓”,他成全了父母的心願;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個社會的風氣。後來,孔子表揚泰伯,說他已經到了至德的地步。

智慧小語:泰伯之所以偉大,在於他對父母的孝順,對兄弟的友愛。為了不讓父親為難,他找藉口離開家裡。而對兄弟的禮讓,讓他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100、上善若水

孔子觀賞著向東流去的水,子貢見了向夫子問道:“君子一見到大水便要前去觀賞,這是為何呢?”

孔子回答:“因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卻不以為自己有什麼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不管它流向低處還是流向屈折,姿勢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這就像'義’;水勢盛大,永沒有窮竭,又像是'道’;它奔流直瀉,到很深的溪穀也毫無懼色,這如同是'勇’;它能作為衡量地平面的標準,公平公正,又像是'法’;水盛滿之後,不需用什麼刮平,自然平正、端正,這像是'正’;它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細微的地方,這又有些像'明察’;不論從哪裡發源,它一定是向東流去,不變其志,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它流出流入,一切東西因此變得潔淨,像是它善於教化和感化。水的德性有這麼好,所以君子見到水一定要前去觀賞。”

智慧小語:老子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像水一樣,利益萬物而無所爭。孔子于最平常的水中,便能得到智慧的啟迪,從水的不同形態中,就感悟到許多人生哲理。他將萬物當成了自己的老師,於是時時處處便有所啟發。懷著一顆謙虛好學的心,才能開啟智慧,在生活中領悟真理。

點擊以下你感興趣的標籤

立即閱讀相關好文章

......

德州教育

我們提供新鮮、實用、有價值的教育資訊

關注微信|德州教育(dezhoujy)

網站|edu.dezhoudaily.com

合作:微信dzxjy9098 QQ:648821480 電話:1855343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