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育孩子的120個國學經典故事(101

101、庭堅滌穢

北宋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善書法,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他自小就非常聰明,秉賦過人,而且讀書速度非常快,記憶力比一般小孩都強。歷史記載,他看了幾遍書,就能過目稱誦。

他的舅舅每次到他家裡,就會順手拿起書架上的書來問庭堅。每次提問,他都能對答如流,所以舅舅非常喜歡他,也特別願意到他家裡,每次去都發覺他學問一日千里。

黃庭堅二十三歲就考上了進士,很快就做了太史。雖然他貴為太史,但是他奉養母親非常盡孝,

對母親的生活仍照顧得體貼入微。

黃母生病多年,庭堅日夜守護在母親身邊喂湯喂藥、端屎端尿,衣不解帶。

因母親愛乾淨,他每夜必親自為母親洗涮便桶,以安母心。他絲毫沒有鬆懈盡兒子的孝道,從來不用家裡奴婢來做這些事,認為這是為人子女應該盡的本分。

當時,蘇東坡讚歎黃庭堅的為人和文章:獨立萬物之表,巍立于文壇,萬世不滅奇光。

智慧小語: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的人,

請從真正孝順父母開始。孝順父母一天不難,而真正能夠做到語言、行為和內心都孝順父母,一輩子都是這樣的人,才是最值得我們敬佩的。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有出息的人。

102、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我國北宋時代的大學問家。他小時候和哥哥弟弟們一起學習,自己覺得記憶力比較差,便想辦法克服這個弱點。每當教師講完書,哥哥弟弟們讀上一會兒,

勉強背得出來,便一個接一個丟開書本,跑到院子裡玩。只有他不肯走,輕輕地關上門窗,集中注意力高聲朗讀,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能夠流暢地,不錯一字地背誦,才肯休息。

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後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臥具,再也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臥具很簡單:一架木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

為什麼要用圓木枕頭呢?說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困倦的時候,一睡就是一大覺。圓木枕頭放在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一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智慧小語:現在,形形色色的文化令人眼花繚亂,我們的思想也隨之此起彼伏,天天忙於毫無意義的玩樂,

以至於有意義的事情沒有時間,沒有意義的事情有的是時間。我們應該學習古人的勤奮精神,把這種時間搶過來,用有意義的事情占滿。

103、行善要及時

莊周生活貧困,家裡經常缺米糧。有一回,他向朋友監河侯借三升小米。監河侯卻對他說:“可以啊!不過我家現在沒有很多米糧,你稍等一段時間,等我向老百姓收一點稅之後,再借你三百兩黃金。”

聽了監河侯的話,莊周很感慨地打了個譬喻:“我來您家的途中,聽到有魚兒對我呼喚、求救,我回頭一看,看到路上有一個坑洞裡的水快幹了,那魚兒希望我能在坑裡倒幾杯水。”

“於是我對魚兒說:'我先到南方向吳王、越王商討借水,然後再將西江水引來這裡救你,讓你回到東海。’那尾魚很生氣地說:'我失去了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現在只求升鬥的水就可以活命了,你卻這麼回答我,不如你明早就去賣魚店看,那時候我的身體都已經變成魚幹了!’”

莊周的肚子餓是眼前最迫切的問題,所需要的只是果腹充饑的三升小米而已,根本不必多求其它東西,更無法等待那遙不可及的三百兩黃金。

所謂“救命要救急”!他以魚兒做諷喻,魚兒已命在旦夕,若時間拖太長了,就算給它再多的水,也發揮不了效用、救不了命啊!

智慧小語:一般人常常覺得自己所擁有的太少,永遠不滿足,也吝於佈施。然而,求助者也許所求不多,只需要微少的東西而已!若不肯及時幫助遇到困難、逆境的人,往往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悔恨。行善,貴在誠意、貴在量力而為,也貴在隨緣佈施。

104、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

孔子說:“我死以後,子夏的學問會越來越好,子貢的學問卻會退步。”曾子疑惑地問:“為什麼呢?”

孔子道:“子夏喜歡與比他賢德的人在一起,而子貢卻喜歡與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不瞭解他的兒子,可以看看他的父親;不瞭解一個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不瞭解君主,可看他所任用的人;不瞭解一個地方的土質如何,看那兒長出的草木狀況便可知道。所以說,跟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長滿香花草的房子裡,時間久了之後,也不覺得香了,因為已經與它同化。而跟不善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走進出售鮑魚的店裡,時間久了,也不覺得臭了,因為也被它同化了。朱砂放的地方,往往會變成紅色;而貯藏漆的地方,就變成了黑色。因此,君子必然謹慎地選擇與自己在一起的人。”

智慧小語:選擇朋友,對我們的一生至關重要。如何選擇好的朋友,《論語》中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正直的朋友,寬厚仁恕的朋友,博學廣識的朋友,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105、許衡心主

元朝有一個叫許衡的人。在一年盛夏,他路經河南,天氣很熱,口乾舌燥。路旁邊有一棵梨樹,一些人見了就搶著去摘梨子吃,只有許衡獨自一個人端正地坐著,也不看他們。

有個人問他:“為什麼不吃梨子來解解渴呢?”

許衡說:“不是我的東西,是不可以拿的。”

那個人又說:“天下已經大亂了,這是沒有主人的呀!”

許衡說:“梨子沒有主,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了嗎?”始終不去拿梨子來吃。

後來,許衡居住的鄉村裡,有棵果樹,果子熟透了掉在地上,連小孩子走過,都一眼不看就走了。

智慧小語:如今的社會,用現在的話來說,是越來越進步了,可是人心失去了控制,很多痛苦會紛至遝來。所以,做人誠實、老實很重要。以前的老人看起來很吝嗇、很保守,但實際上,他們非常本分,屬於自己的就保護好,而屬於別人的,根本不去動。不像現在有些人,喜歡什麼就拿走,從來也不打招呼,事雖然看似不大,但卻是一種不好的習氣。

106、楊黼(fǔ)活佛

明朝時有個叫楊黼的人,一心想要修行,要得到解脫。他辭別了母親到四川去拜訪禪宗一位很有名的祖師──無際大師。

走到了半路上,楊黼遇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問他要到哪裡去?楊黼說:“我要去拜訪無際大師。”

老和尚說:“你要去拜訪無際?那不如去見活佛呀!”

楊黼說:“見活佛?佛在哪裡呢?”

和尚說:“你只要向東方回去,到時候,看見一個披著棉被、倒穿拖鞋的人,就是活佛了。”

楊黼聽了和尚的話,於是就回去了。正在半夜的時候,走到了自家門口,去敲門:“開門哪!我回來啦!”他的母親在屋內一聽兒子回來了,高興得不得了,來不及穿衣著襪,隨手抓起棉被披在身上、套著拖鞋就出來開門了,在匆忙中,連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

楊黼一看這位“披著棉被、倒穿拖鞋的人”,竟然是自己的母親,當下就感悟修行應該從何處下手了,曉得家裡的爹娘,就是活佛呀!從此以後,他竭力孝順母親,並且注釋了一部幾萬字的《孝經》。他活到八十歲,誦念經偈而逝世。

智慧小語:人在寒夜遠歸,敲別人家的門很少有回應。只有慈母聽到孩子回來心生歡喜,甚至來不及系扣子,等不及把鞋穿好,就趕忙開門。這樣的慈悲心,與活佛有什麼不同呢?其實每一個家裡都有活佛,而我們卻總是捨近求遠,到處去尋找。

107、楊震四知

東漢時,楊震在東萊(今山東龍口)做太守。有一個叫王密的人,曾經被楊震推薦做了秀才,這時候已經做到了昌邑縣令。

在一天夜裡,王密身攜十余斤黃金悄悄送給楊震。楊震很不高興地說:“老朋友曉得你的心意,可是你卻不知道老朋友的心。”

王密說:“深夜裡是沒有人知道的。”

楊震說:“天也知道,地也知道,你也知道,我也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

王密聽了這番話,很慚愧地回去了。

楊震為人公正廉潔,不受人家私下的謁見,他的孫子常常只吃蔬菜,出門時候也沒有車子,只是步行。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說:“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意思是說:拿著空的器皿,要像拿著盛滿東西的器皿一樣小心;進入無人的房間,要像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約束自己。做人要小心謹慎,高貴正直的品行就像珠寶,無論放在什麼環境下,都會散發出璀璨的光芒。

108、君子的仁愛之劍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

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執劍使用武力呢?”

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

智慧小語:以暴制暴不能解決問題,是非高下之風,來源於不平的心境。心是根本,喜愛、貪戀由心所生,敵對、怨恨也從心而生,一切外在的環境,都是我們內心的反映。縱然不動真刀槍,可心念在不平之中,每天在算計,內心裡是波濤翻滾,甚至是烽煙疊起,人與人的關係,如何能和睦得起來呢?

109、一枕黃粱

有一個書生非常貧困,在旅店裡向一個道士哭訴自己沒有享受過榮華富貴,如何如何的痛苦。

道士就給他一個枕頭,說:“這沒什麼,你先好好休息一下吧。”

結果,他睡著之後夢到自己娶了妻子,生了五個孩子,進京考中進士,後來還當了宰相。

皇帝對他非常器重,他臨死時給皇帝寫信說:“我一生中對你忠心耿耿……”然後就壽終正寢了。

在這個漫長的夢境中,他從年輕時娶妻生子、享盡榮華富貴,一直到最後死亡,整個一生都經歷完了,可是一夢醒來,旅店主人做的黃米飯還沒熟呢!

剛才,他準備睡覺時,米才剛剛下鍋,不到一個小時就經歷了一生。所以,人們經常用它來比喻人生如夢。

智慧小語:人生短暫而虛幻,大多數人都迷失在其中。其實,在短短的幾十年裡,最有價值的不是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而是對人生的徹悟。

110、一個半朋友

從前有一個廣交天下豪傑的、很仗義的武夫。他臨終前對兒子說:“別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

兒子納悶不已。他的父親就貼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後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我的這一個半朋友,朋友的要義你自然會懂得。”

兒子先去了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裡。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容不得思索,趕忙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將衣服換下,穿在這個並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讓自己的兒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兒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候,那個能與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捨自己的親生骨肉來搭救你的人,可以稱做你的一個朋友。

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裡,抱拳相求,把同樣的話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這裡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告發你……”

兒子明白了:在你患難時刻,那個能夠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稱做你的半個朋友。

智慧小語:患難見真情,真正的朋友只有在患難中才能認出來。晉將軍蘇浚在《雞鳴偶記》中按不同的交往方式把朋友分成四種類型:能相互勸勉、相互鼓勵,及時指出朋友的錯誤,並説明朋友改正錯誤、彌補不足,這是畏友或諍友;當朋友處於患難之際,能挺身而出,鼎力相助,不惜一切把朋友救出困境,這是密友;湊在一起吃喝玩樂,說些互相恭維的話,以酒肉為基礎,這是昵友,也即人們常說的酒肉朋友;臭味相投,結成死黨,而一旦分贓不均,就大動干戈、互相殘殺,這是賊友。

點擊以下你感興趣的標籤

立即閱讀相關好文章

......

德州教育

我們提供新鮮、實用、有價值的教育資訊

關注微信|德州教育(dezhoujy)

網站|edu.dezhoudaily.com

合作:微信dzxjy9098 QQ:648821480 電話:18553439098

聽到有魚兒對我呼喚、求救,我回頭一看,看到路上有一個坑洞裡的水快幹了,那魚兒希望我能在坑裡倒幾杯水。”

“於是我對魚兒說:'我先到南方向吳王、越王商討借水,然後再將西江水引來這裡救你,讓你回到東海。’那尾魚很生氣地說:'我失去了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現在只求升鬥的水就可以活命了,你卻這麼回答我,不如你明早就去賣魚店看,那時候我的身體都已經變成魚幹了!’”

莊周的肚子餓是眼前最迫切的問題,所需要的只是果腹充饑的三升小米而已,根本不必多求其它東西,更無法等待那遙不可及的三百兩黃金。

所謂“救命要救急”!他以魚兒做諷喻,魚兒已命在旦夕,若時間拖太長了,就算給它再多的水,也發揮不了效用、救不了命啊!

智慧小語:一般人常常覺得自己所擁有的太少,永遠不滿足,也吝於佈施。然而,求助者也許所求不多,只需要微少的東西而已!若不肯及時幫助遇到困難、逆境的人,往往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悔恨。行善,貴在誠意、貴在量力而為,也貴在隨緣佈施。

104、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

孔子說:“我死以後,子夏的學問會越來越好,子貢的學問卻會退步。”曾子疑惑地問:“為什麼呢?”

孔子道:“子夏喜歡與比他賢德的人在一起,而子貢卻喜歡與不如自己的人在一起。不瞭解他的兒子,可以看看他的父親;不瞭解一個人,可以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不瞭解君主,可看他所任用的人;不瞭解一個地方的土質如何,看那兒長出的草木狀況便可知道。所以說,跟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長滿香花草的房子裡,時間久了之後,也不覺得香了,因為已經與它同化。而跟不善的人在一起,就如同走進出售鮑魚的店裡,時間久了,也不覺得臭了,因為也被它同化了。朱砂放的地方,往往會變成紅色;而貯藏漆的地方,就變成了黑色。因此,君子必然謹慎地選擇與自己在一起的人。”

智慧小語:選擇朋友,對我們的一生至關重要。如何選擇好的朋友,《論語》中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正直的朋友,寬厚仁恕的朋友,博學廣識的朋友,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105、許衡心主

元朝有一個叫許衡的人。在一年盛夏,他路經河南,天氣很熱,口乾舌燥。路旁邊有一棵梨樹,一些人見了就搶著去摘梨子吃,只有許衡獨自一個人端正地坐著,也不看他們。

有個人問他:“為什麼不吃梨子來解解渴呢?”

許衡說:“不是我的東西,是不可以拿的。”

那個人又說:“天下已經大亂了,這是沒有主人的呀!”

許衡說:“梨子沒有主,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了嗎?”始終不去拿梨子來吃。

後來,許衡居住的鄉村裡,有棵果樹,果子熟透了掉在地上,連小孩子走過,都一眼不看就走了。

智慧小語:如今的社會,用現在的話來說,是越來越進步了,可是人心失去了控制,很多痛苦會紛至遝來。所以,做人誠實、老實很重要。以前的老人看起來很吝嗇、很保守,但實際上,他們非常本分,屬於自己的就保護好,而屬於別人的,根本不去動。不像現在有些人,喜歡什麼就拿走,從來也不打招呼,事雖然看似不大,但卻是一種不好的習氣。

106、楊黼(fǔ)活佛

明朝時有個叫楊黼的人,一心想要修行,要得到解脫。他辭別了母親到四川去拜訪禪宗一位很有名的祖師──無際大師。

走到了半路上,楊黼遇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問他要到哪裡去?楊黼說:“我要去拜訪無際大師。”

老和尚說:“你要去拜訪無際?那不如去見活佛呀!”

楊黼說:“見活佛?佛在哪裡呢?”

和尚說:“你只要向東方回去,到時候,看見一個披著棉被、倒穿拖鞋的人,就是活佛了。”

楊黼聽了和尚的話,於是就回去了。正在半夜的時候,走到了自家門口,去敲門:“開門哪!我回來啦!”他的母親在屋內一聽兒子回來了,高興得不得了,來不及穿衣著襪,隨手抓起棉被披在身上、套著拖鞋就出來開門了,在匆忙中,連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

楊黼一看這位“披著棉被、倒穿拖鞋的人”,竟然是自己的母親,當下就感悟修行應該從何處下手了,曉得家裡的爹娘,就是活佛呀!從此以後,他竭力孝順母親,並且注釋了一部幾萬字的《孝經》。他活到八十歲,誦念經偈而逝世。

智慧小語:人在寒夜遠歸,敲別人家的門很少有回應。只有慈母聽到孩子回來心生歡喜,甚至來不及系扣子,等不及把鞋穿好,就趕忙開門。這樣的慈悲心,與活佛有什麼不同呢?其實每一個家裡都有活佛,而我們卻總是捨近求遠,到處去尋找。

107、楊震四知

東漢時,楊震在東萊(今山東龍口)做太守。有一個叫王密的人,曾經被楊震推薦做了秀才,這時候已經做到了昌邑縣令。

在一天夜裡,王密身攜十余斤黃金悄悄送給楊震。楊震很不高興地說:“老朋友曉得你的心意,可是你卻不知道老朋友的心。”

王密說:“深夜裡是沒有人知道的。”

楊震說:“天也知道,地也知道,你也知道,我也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

王密聽了這番話,很慚愧地回去了。

楊震為人公正廉潔,不受人家私下的謁見,他的孫子常常只吃蔬菜,出門時候也沒有車子,只是步行。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說:“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意思是說:拿著空的器皿,要像拿著盛滿東西的器皿一樣小心;進入無人的房間,要像進入有人的房間一樣約束自己。做人要小心謹慎,高貴正直的品行就像珠寶,無論放在什麼環境下,都會散發出璀璨的光芒。

108、君子的仁愛之劍

有一天,子路身著戎裝,全副武裝地來拜見孔子,見到夫子後,拔起劍就舞了起來,問:“夫子,古時的君子,也是用劍來自衛的吧?”

孔子答道:“古時的君子,以忠義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雖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卻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的人,則用仁義來使他們安定。這樣,又何須執劍使用武力呢?”

子路聽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我今天才聽到這樣的話,我願從今以後,至誠恭敬地向您求教。”

智慧小語:以暴制暴不能解決問題,是非高下之風,來源於不平的心境。心是根本,喜愛、貪戀由心所生,敵對、怨恨也從心而生,一切外在的環境,都是我們內心的反映。縱然不動真刀槍,可心念在不平之中,每天在算計,內心裡是波濤翻滾,甚至是烽煙疊起,人與人的關係,如何能和睦得起來呢?

109、一枕黃粱

有一個書生非常貧困,在旅店裡向一個道士哭訴自己沒有享受過榮華富貴,如何如何的痛苦。

道士就給他一個枕頭,說:“這沒什麼,你先好好休息一下吧。”

結果,他睡著之後夢到自己娶了妻子,生了五個孩子,進京考中進士,後來還當了宰相。

皇帝對他非常器重,他臨死時給皇帝寫信說:“我一生中對你忠心耿耿……”然後就壽終正寢了。

在這個漫長的夢境中,他從年輕時娶妻生子、享盡榮華富貴,一直到最後死亡,整個一生都經歷完了,可是一夢醒來,旅店主人做的黃米飯還沒熟呢!

剛才,他準備睡覺時,米才剛剛下鍋,不到一個小時就經歷了一生。所以,人們經常用它來比喻人生如夢。

智慧小語:人生短暫而虛幻,大多數人都迷失在其中。其實,在短短的幾十年裡,最有價值的不是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而是對人生的徹悟。

110、一個半朋友

從前有一個廣交天下豪傑的、很仗義的武夫。他臨終前對兒子說:“別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

兒子納悶不已。他的父親就貼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後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我的這一個半朋友,朋友的要義你自然會懂得。”

兒子先去了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裡。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容不得思索,趕忙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將衣服換下,穿在這個並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讓自己的兒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兒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候,那個能與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捨自己的親生骨肉來搭救你的人,可以稱做你的一個朋友。

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裡,抱拳相求,把同樣的話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這裡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告發你……”

兒子明白了:在你患難時刻,那個能夠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稱做你的半個朋友。

智慧小語:患難見真情,真正的朋友只有在患難中才能認出來。晉將軍蘇浚在《雞鳴偶記》中按不同的交往方式把朋友分成四種類型:能相互勸勉、相互鼓勵,及時指出朋友的錯誤,並説明朋友改正錯誤、彌補不足,這是畏友或諍友;當朋友處於患難之際,能挺身而出,鼎力相助,不惜一切把朋友救出困境,這是密友;湊在一起吃喝玩樂,說些互相恭維的話,以酒肉為基礎,這是昵友,也即人們常說的酒肉朋友;臭味相投,結成死黨,而一旦分贓不均,就大動干戈、互相殘殺,這是賊友。

點擊以下你感興趣的標籤

立即閱讀相關好文章

......

德州教育

我們提供新鮮、實用、有價值的教育資訊

關注微信|德州教育(dezhoujy)

網站|edu.dezhoudaily.com

合作:微信dzxjy9098 QQ:648821480 電話:1855343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