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代童謠的殺傷力有多恐怖?堪比“核武器”嗎?

古代童謠不單純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江河散人

《西遊•降魔篇》中,驅魔人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天殘腳靠那雙巨大無比的腳,空虛公子用的是空虛劍法,段小姐憑藉的是祖傳的手環。

唯獨唐三藏的法器卻是一本兒歌三百首。

一開始,這本兒歌集根本毫無用處。但最後卻變成了大日如來真經,唐三藏憑著它練成了如來神掌,收復了妖王孫悟空。

後來開始取經。《西遊•伏妖篇》中,每當孫悟空不聽命令,妖性蠢蠢欲動時,唐三藏都會吟唱那首兒歌,“孩子,孩子,為何你這麼壞…”孫悟空便隨即舞蹈,妖性就暫時被壓制住了。

為啥一本兒歌能降妖除魔?電影裡,

玄奘的師傅說,因為它可以喚醒人心中的真善美,從而除去心中的魔性。它其實有無窮的力量。

電影裡,兒歌可以降妖除魔。歷史上,兒歌甚至可以斷人生死,預言未來。

(圖)《西遊•降魔篇》劇照

自帶預言屬性的童謠

兒歌,書面稱呼是童謠。謠的本意是沒有配樂、清嗓唱的歌。

童謠一般都比較簡短,節奏鮮明,琅琅上口。《三國演義》中就有許多這樣的童謠。

原書第三回,何進想要除掉宦官,卻不料反被宦官所殺。袁紹一怒之下率兵闖入皇宮,見宦官就殺。張讓等十常侍只得帶著少帝和陳留王,慌忙從後門逃出皇宮。

經過一番折騰,流落在外的少帝和陳留王才被大臣們尋到,簇擁著回宮。這時書裡寫道:先是洛陽小兒謠曰“帝非帝,王非王,

千乘萬騎走北邙。”

這句童謠的意思是,皇帝不像皇帝,藩王不像藩王,千軍萬馬逃亡北邙山。正是剛剛才發生的事情,居然被之前的童謠給說中了。

再比如原書第九回,董卓入主洛陽後,先是廢除少帝,另立陳留王為漢獻帝。然後自封為相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遷都長安後,又自封為尚父,出入都用天子的儀仗。他殘害百姓,濫殺無辜,飛揚跋扈到了極點。

於是司徒王允便使用連環計來謀殺董卓。

先是用貂蟬離間了呂布與董卓的關係,之後把呂布爭取到了自己陣營,與他一道密謀除去董卓。計畫定好後,王允便派李肅到董卓處,以天子的名義讓他明天入宮,討論禪讓的事情。

董卓聽到後大喜,當晚就返回長安,在相府休息,準備第二天入宮。這時,小說裡寫道:是夜有十數小兒于郊外作歌,風吹歌聲入帳。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蔔,不得生”。

這首童謠什麼意思呢?其實它是用了拆字法。

千里草,合起來是董字。十日蔔,合起來是卓字,連起來就是董卓。何青青,意思是,為什麼那麼青啊?是感歎董卓為什麼那麼得志。不得生,就是將要死的意思。綜合起來,這首童謠說的是,董卓,你雖然現在很得志,但馬上就要死了。

(圖)呂布,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

三國演義裡,類似的童謠還有不少。

但想必大家都發現了,這些童謠跟我們印象中的兒歌並不一樣。諸如“小白兔白又白”這類的歌謠,才是我們所熟知的兒歌。它們歌詞簡單通俗,節奏歡快,內容貼近兒童生活。

而上面所寫的,無論是“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還是“千里草,何青青,十日蔔,不得生”,歌詞難懂不說,還都是與政治相關的,跟幼兒生活相距十萬八千里。哪裡是兒童喜聞樂見,願意歌唱的歌謠呢?

更詭異的是,這些歌謠所唱的內容,後來都一一發生了。

於其說是童謠,不如說是預言才對。

這些童謠僅僅小說作者的一種寫作手法嗎?

其實並不是,它們大都是記錄在史書中的,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小說家自己編撰的。

而且,不僅僅是後漢三國時期,很多朝代都有類似的童謠。比如隋末時,有首著名的童謠,“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裡。勿浪語,誰道許?”

那麼,為何會有這種預言類型的童謠呢?

(圖)三國五虎將

童謠還是讖緯?

對未來的預言,古代有一個專門的名詞:讖緯。讖和緯最開始是兩件事,在東漢以後基本合二為一了。

作為一種預言,讖緯並不是直截了當地告訴你,未來會發生什麼事,而是採用隱語的形式來表達。

比如那句著名的讖語,“亡秦者胡”。它預言秦帝國將滅亡,但具體的原因是什麼,又有些模糊,只說與胡有關。

秦始皇理解為北面的匈奴等胡人,所以派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北上。

秦國二世而亡以後,因為秦二世叫胡亥,有個胡字,後人又把讖緯的胡解釋為秦二世胡亥。

可以看出,上面所說的童謠,其實就是一種讖緯,只不過是披著歌謠的外衣罷了。

而且二十五史中記載的許多童謠,很多都是具有讖緯性質的。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呢?讖緯為什麼要借助於童謠來表達呢?

(圖)秦朝(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07年),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我們不妨從產品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跟產品一樣,讖緯當然也是人生產出來的,它有自己的目標客戶,同時也是為了滿足某種需求,或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產生的。

產品生產出來後,首要問題就是行銷,讖緯也是如此。

首先,你得告訴別人你的產品很牛,這是塑造產品價值。其次,你得設法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產品,這是要解決傳播問題。

如何塑造產品價值呢?方法很多,其中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就是訴諸來源。一瓶紅酒,你說產自中國溫州,那就是十塊錢的價格,如果說產自法國波爾多,那就身價百倍了。

同樣一條讖緯,你如果說是自己建構了一整套數學模型,推算出來的。可以預料的結局是,對面的聽眾會來一句:滾犢子。而如果你說這是上天告訴你的,那大家就會有所敬畏。

如果你還能更具體地說出,是哪位神仙,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什麼方式告訴了你,但你最初不知所以然,後來歷經波折才悟出其中的預言,這樣就更完美了。

描述越具體,過程越曲折,越能塑造出讖緯的價值。

但這有個問題,你可能會被以妖言惑眾的罪名坐牢,甚至處死,畢竟讖緯不是一個單純的商品。

秦始皇的坑儒不就是個前車之鑒嘛。

所以一方面要塑造讖緯的價值,另一方面還不能讓人知道是誰,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民謠。

(圖)秦始皇貨幣

童謠就是天意

傳統中國是個中央集權國家,但同時它又非常重視民意。

因為民意,一方面反映了老百姓對自己統治的滿意與否,這是世俗的。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他又代表著天意,這是神聖的。

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上天通過老百姓的眼睛和耳朵來觀察皇帝的統治,無論滿意或不滿意,都會通過老百姓來傳遞。怎麼傳遞呢?一種方式就是通過民謠。

民謠代表天意,除了儒家理論這樣說外,還因為民謠通常很難找出到底是哪一個人所做的,這自然就會產生神秘感。既然找不到具體的人,就很可能是上天所做的。

因為民謠的重要性,東漢政府特地設置了采風官,專門採集民謠民諺,並以它來考核官員。朝廷會按照民謠所反映的民意,來懲罰或者升遷相應的官員。

而在民謠中,童謠更是其中特殊的一類。

我們如果說一個人單純,常說他有一顆小孩子的心,就是赤子之心。

因為兒童心思單純,說話做事沒有特別的、功利性的目的。所以在古人的觀念裡,兒童更貼近自然,也就是離“天”更近。

兒童的某種無心之言,無意唱出的某種歌謠,就很有可能夾帶著私貨——上天的意志。

民謠表達民意,民意又體現著天意。

而以兒童為載體的民謠,就更進一步地表達著天意。所以童謠天然適合與讖緯,價值無窮。而且,童謠還能保護製作者的安全,可謂一舉兩得。

(圖)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歷經一百九十五年,又稱後漢,與西漢合稱漢朝。

童謠更利於傳播

我們上面說了這麼多,只講了如何塑造讖緯的產品價值,還沒說傳播的問題。

但是古代沒有這樣發達的網路媒體,加上活字印刷術是在宋代才發明的,而在這之前,一般人家裡更是連書也買不起。這種情況下,如何讓一條讖緯快速的傳播開來呢?別無選擇,只能要靠人了。相比成人,兒童更是最佳的選擇。

兒童心思單純,好遊戲,喜歡新鮮事物。只要讖緯的內容有節奏,琅琅上口,兒童就可以把它當作一種遊戲,忘情的投入其中。

而且,兒童彼此間傳播還很快,“一兒習之,可為諸兒流布;童時習之,可為終身體認”。

相比一般的成人民謠,童謠傳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因為可以代表天意,又有很好的傳播能力,還可免於刑罰,童謠便成了讖緯的一種良好載體。

隨著時間推移,作為讖緯的童謠更進一步被理論化了。

至少在晉朝,就已經出現了童謠熒惑論。

熒惑星就是火星,因為火星外表是金紅色,亮度又有深有淺,熒熒似火。而且,火星常常亂跑,找不到一定的規律,令人迷惑,所以便稱為熒惑。

(圖)晉朝,晉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

《晉書•天文志》裡記載,天上的五星有時會降下凡間。歲星變成朝廷上的大官,熒惑變成兒童,唱歌玩耍。填星變為老人婦女,太白星變為精壯男子,在山林之中出沒。辰星變為女子。

自晉以後,關於“熒惑”的說法更是源源不斷,唐代的潘炎甚至作了一首《童謠賦》,“熒惑之星兮列天文,降為童謠兮告聖君。”由此可見童謠熒惑說在當時的流行。

於是,本該是最天真無邪的兒童,在政治面前,也是無處可遁。

諸如“小白兔白又白”這類的歌謠,才是我們所熟知的兒歌。它們歌詞簡單通俗,節奏歡快,內容貼近兒童生活。

而上面所寫的,無論是“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還是“千里草,何青青,十日蔔,不得生”,歌詞難懂不說,還都是與政治相關的,跟幼兒生活相距十萬八千里。哪裡是兒童喜聞樂見,願意歌唱的歌謠呢?

更詭異的是,這些歌謠所唱的內容,後來都一一發生了。

於其說是童謠,不如說是預言才對。

這些童謠僅僅小說作者的一種寫作手法嗎?

其實並不是,它們大都是記錄在史書中的,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小說家自己編撰的。

而且,不僅僅是後漢三國時期,很多朝代都有類似的童謠。比如隋末時,有首著名的童謠,“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繞揚州,宛轉花園裡。勿浪語,誰道許?”

那麼,為何會有這種預言類型的童謠呢?

(圖)三國五虎將

童謠還是讖緯?

對未來的預言,古代有一個專門的名詞:讖緯。讖和緯最開始是兩件事,在東漢以後基本合二為一了。

作為一種預言,讖緯並不是直截了當地告訴你,未來會發生什麼事,而是採用隱語的形式來表達。

比如那句著名的讖語,“亡秦者胡”。它預言秦帝國將滅亡,但具體的原因是什麼,又有些模糊,只說與胡有關。

秦始皇理解為北面的匈奴等胡人,所以派蒙恬帶領三十萬大軍北上。

秦國二世而亡以後,因為秦二世叫胡亥,有個胡字,後人又把讖緯的胡解釋為秦二世胡亥。

可以看出,上面所說的童謠,其實就是一種讖緯,只不過是披著歌謠的外衣罷了。

而且二十五史中記載的許多童謠,很多都是具有讖緯性質的。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發生呢?讖緯為什麼要借助於童謠來表達呢?

(圖)秦朝(西元前221年-西元前207年),是由戰國後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我們不妨從產品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跟產品一樣,讖緯當然也是人生產出來的,它有自己的目標客戶,同時也是為了滿足某種需求,或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產生的。

產品生產出來後,首要問題就是行銷,讖緯也是如此。

首先,你得告訴別人你的產品很牛,這是塑造產品價值。其次,你得設法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產品,這是要解決傳播問題。

如何塑造產品價值呢?方法很多,其中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就是訴諸來源。一瓶紅酒,你說產自中國溫州,那就是十塊錢的價格,如果說產自法國波爾多,那就身價百倍了。

同樣一條讖緯,你如果說是自己建構了一整套數學模型,推算出來的。可以預料的結局是,對面的聽眾會來一句:滾犢子。而如果你說這是上天告訴你的,那大家就會有所敬畏。

如果你還能更具體地說出,是哪位神仙,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什麼方式告訴了你,但你最初不知所以然,後來歷經波折才悟出其中的預言,這樣就更完美了。

描述越具體,過程越曲折,越能塑造出讖緯的價值。

但這有個問題,你可能會被以妖言惑眾的罪名坐牢,甚至處死,畢竟讖緯不是一個單純的商品。

秦始皇的坑儒不就是個前車之鑒嘛。

所以一方面要塑造讖緯的價值,另一方面還不能讓人知道是誰,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民謠。

(圖)秦始皇貨幣

童謠就是天意

傳統中國是個中央集權國家,但同時它又非常重視民意。

因為民意,一方面反映了老百姓對自己統治的滿意與否,這是世俗的。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他又代表著天意,這是神聖的。

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上天通過老百姓的眼睛和耳朵來觀察皇帝的統治,無論滿意或不滿意,都會通過老百姓來傳遞。怎麼傳遞呢?一種方式就是通過民謠。

民謠代表天意,除了儒家理論這樣說外,還因為民謠通常很難找出到底是哪一個人所做的,這自然就會產生神秘感。既然找不到具體的人,就很可能是上天所做的。

因為民謠的重要性,東漢政府特地設置了采風官,專門採集民謠民諺,並以它來考核官員。朝廷會按照民謠所反映的民意,來懲罰或者升遷相應的官員。

而在民謠中,童謠更是其中特殊的一類。

我們如果說一個人單純,常說他有一顆小孩子的心,就是赤子之心。

因為兒童心思單純,說話做事沒有特別的、功利性的目的。所以在古人的觀念裡,兒童更貼近自然,也就是離“天”更近。

兒童的某種無心之言,無意唱出的某種歌謠,就很有可能夾帶著私貨——上天的意志。

民謠表達民意,民意又體現著天意。

而以兒童為載體的民謠,就更進一步地表達著天意。所以童謠天然適合與讖緯,價值無窮。而且,童謠還能保護製作者的安全,可謂一舉兩得。

(圖)東漢(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西漢、新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歷經一百九十五年,又稱後漢,與西漢合稱漢朝。

童謠更利於傳播

我們上面說了這麼多,只講了如何塑造讖緯的產品價值,還沒說傳播的問題。

但是古代沒有這樣發達的網路媒體,加上活字印刷術是在宋代才發明的,而在這之前,一般人家裡更是連書也買不起。這種情況下,如何讓一條讖緯快速的傳播開來呢?別無選擇,只能要靠人了。相比成人,兒童更是最佳的選擇。

兒童心思單純,好遊戲,喜歡新鮮事物。只要讖緯的內容有節奏,琅琅上口,兒童就可以把它當作一種遊戲,忘情的投入其中。

而且,兒童彼此間傳播還很快,“一兒習之,可為諸兒流布;童時習之,可為終身體認”。

相比一般的成人民謠,童謠傳播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因為可以代表天意,又有很好的傳播能力,還可免於刑罰,童謠便成了讖緯的一種良好載體。

隨著時間推移,作為讖緯的童謠更進一步被理論化了。

至少在晉朝,就已經出現了童謠熒惑論。

熒惑星就是火星,因為火星外表是金紅色,亮度又有深有淺,熒熒似火。而且,火星常常亂跑,找不到一定的規律,令人迷惑,所以便稱為熒惑。

(圖)晉朝,晉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

《晉書•天文志》裡記載,天上的五星有時會降下凡間。歲星變成朝廷上的大官,熒惑變成兒童,唱歌玩耍。填星變為老人婦女,太白星變為精壯男子,在山林之中出沒。辰星變為女子。

自晉以後,關於“熒惑”的說法更是源源不斷,唐代的潘炎甚至作了一首《童謠賦》,“熒惑之星兮列天文,降為童謠兮告聖君。”由此可見童謠熒惑說在當時的流行。

於是,本該是最天真無邪的兒童,在政治面前,也是無處可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