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無問西東》到寒門博士自殺,我們到底遺失了什麼?

Jan.

26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作者 | 非非馬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非非馬(feifeima-uk)

週末看了《無問西東》,兩遍。然後,恰看到我們讀者群在討論寒門博士自殺溺亡事件,以及,因寫婆媳劇而出名的女作家六六對此事的“驚人”點評。那就,一起說說吧。

我特別喜歡《無問西東》,一部很善良、有正氣的電影,縱有百般不足,可它的好,足以讓我願意忽略它所有的缺點。

如果,《無問西東》拍出的那種幾近失傳的美好傳承,今日能被普遍承繼,寒門博士的自殺悲劇多半可以倖免,著名女作家也未必會發出如此令人愕然的言論吧。而這樣事情的存在,恰說明了《無問西東》在今日之珍貴。

據媒體報導,西安交通大學年僅28歲的在讀博士楊寶德日前被發現自殺,其後,他受女導師周某“欺壓奴役”的事被曝光。根據楊的女友披露出的私信截屏內容,

楊寶德于博士在讀期間,被自己的導師當作私人生活助理一般“使喚”,替導師處理的各種與學業沒有任何關係的雜務包括裝窗簾、買菜、打掃衛生等家務活兒,以及接送、逛超市、擦車洗車、飯桌上擋酒等,甚至還要陪打麻將。

周某和六六這樣的,最該看看《無問西東》,可惜,她們這樣的,多半不會覺得《無問西東》好。

做學生的,本是來跟導師求學問,追求人生和科學的真理;做導師的,本是來傳業授道解惑的。

當年的北大、清華,當年的西南聯大,從梅貽琦傳承到吳嶺瀾,那整個脈絡上閃亮史冊的名字如傅斯年、王國維、陳寅恪、錢穆、馮友蘭等等,他們追求知識和真理本身,一身風骨,愛學問、愛學生。

油畫,左起依次為: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校長梅貽琦詢問吳嶺瀾求學目的那段對話,再到為師後的吳嶺瀾在防空洞裡給沈光耀他們講泰戈爾,特別符合我對那個最壞也最好的年代的文化想像,極其動人。

可今天,名校博士生導師周某,收了博士卻是要當自家傭人般來使喚的。不僅如此,竟還有六六之類公開支持這樣的可鄙行為。因為,這樣的想法和現象,在今日中國,本就不是孤例。

讀者群裡,有讀者問我怎麼看,我說,這在今日中國恐怕多少已有點“中國特色”了。我很幸運,從沒遇見過一個這樣不配為師的師,但很多學校裡,不少博士、碩士導師,多少都會支使學生幫自己辦與學業無關的雜事;社會上,不少單位裡,不少領導也多少會支使下屬幫自己辦理與工作無關的私事。

假公濟私的行為背後,是公私不分,是少了正直、操守與真義在心。

為師,為上,卻不尊。

居尊,不再首先是人格為尊、為人表率,反而是像得了一把濫用權力的庇護傘。

而另一面,是諸多居於權力劣勢或下游的人,為了追求一己的“功名利祿”,在權力面前逢迎做低,並光明正大將之美化為“情商”。初心早失。

逢迎權力的人,他日一旦自己手中握權,也必然會濫施權力。

可以合理預測,覺得“伺候伺候”老師是應該的六六之類,它日一旦自己為師,也必然是如此期待被學生/弟子如此“伺候”的。

找人在生活上照顧自己不是不可以,可那個工作崗位叫生活保姆、生活助理,而不是“學生”,或者“下屬”。

所以,對有《無問西東》這樣的電影去拍馮友蘭、吳嶺瀾等在空襲的警報聲與隆隆戰機聲中,在防空洞裡還給學生們講黑格爾、泰戈爾,我從心裡為之擊掌、感動,淚盈於睫。

特別喜歡風雨中陋室上課,師生“靜坐聽雨”那段,自信 、篤定、從容,那才是師的風骨,是教育的真境界。

寒門博士之死,與師之無德無品有關,同時,也暴露出另一個問題,我們今天的教育裡,普遍缺乏一個核心的哲學教育:即叩問人生裡最重要的問題,追問生命之意義,我們為何而活?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的人生應該怎樣度過?並且,認知到自己的珍貴,活出自己的珍貴。

人在這個重要問題面前失問失思時,很容易陷入迷惘與焦慮,陷入選擇的困境。

一如《無問西東》裡年輕時的吳嶺瀾。

對於人生,他有個模糊的方向,但卻是未經哲學思考過、因而也混沌的方向:

最好的學生都是學實科的。我只知道,這個年紀最重要的就是學習,何用管我學什麼。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心裡就覺得踏實。

梅貽琦答他:

你還忽略了一件事,真實。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

“什麼是真實?”

真實就是,你看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真是令人羡慕的哲學教育。它,其實應該發生在我們生命中更早的階段。

那個問題,不該是一個令我們感到羞恥的問題,而是我們首要應該思考清楚的大問題。

梅貽琦的敲打與追問,迫得吳嶺瀾在“麻木的踏實”中停下腳步,苦思自己生的意義。

而泰戈爾在清華的一席話——真實對自己是多麼重要,讓他從思考生命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

原來,這些卓越的人物,也認為花時間思考這些(生命意義),談論這些,是重要的 。

1924年泰戈爾受邀抵京,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

圖為《清華週刊》對泰戈爾訪華的報導。

找到了人生方向和意義的吳嶺瀾,留校任教。

他又把泰戈爾的詩介紹給了自己的學生,“希望你們今後,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正是這堂課和那場轟炸,原先迫於家訓放棄當兵念頭的沈光耀,棄筆從戎。

人這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做選擇,所有關於取捨的選擇背後,托底的其實是我們對自己的界定:我是誰,我為何而生,我想如何過這一生。

想清楚這一點,我們會撥雲見日,很多事情也不再成為遮眼迷霧。

如果,楊寶德博士,意識到自己的珍貴,對生的意義有更清晰的認識,他在面對外壓內患時,會更多些勇氣與信心,恐怕不會那麼輕易地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

只可惜,我們而今的絕大部分教育,大體已淪為應試教育,是圍繞成績而設置的教學,而忽略了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教育。

一百年來,時代固然在變遷,可每一代人都有屬於每一代人的險惡和難題要面對。

戰火紛飛的年代,“華北之大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

舉國失序狂躁的年代,一個小謊言、一次所謂檢舉揭發,就可能演變為性命之災,群眾蠻荒的暴力可以輕易毀掉一條鮮活的生命。

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年代,在爾虞我詐的職場裡潔身自好,做一個好人似乎都不那麼容易。

都是既壞又好的時代。

不變的,其實仍是那個最古老的命題:問清自己的來路與去向,面對自己的真實、真心。

《無問西東》裡的吳嶺瀾、沈光耀、陳鵬、張果果要面對這個問題;楊寶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

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義,那麼對你來說,生存就將依然是沒有意義的。

這是我的書友斯涵在我們“倫敦讀書群”裡分享的一段話,來自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

所以,在最近回答不少讀者諮詢我的問題時——包括比如畢業後的就業選擇、是否跳槽換工作、一段感情的去留、和生/養父母的糾紛等等,我都會說,其實這都要歸結為自己回答自己那個最終極的問題。

只有明確了自己的真心和人生方向,按照那個方向去積極建設自己的人生,我們才有機會真正幸福,並且在跨過那征途上的山丘、坎坷時,可以更勇敢、更堅定、更有力。

關於真實面對自我,尋找自我的問題,大時代裡的個體選擇,既與自己有關,也與環境、他人有關。

王敏佳撒的與毛主席合影的虛榮謊言,是只可能發生在那個時代的荒謬;李想為了“支邊”這個崇高的理想選擇犧牲老同學王敏佳的利益,而“支邊”其實是場艱苦卓絕、甚至可能要丟掉性命的人生選擇,如此在今天看來很難理解的荒謬矛盾,在當時卻那麼令人信服地發生;王敏佳是被淑芬鬧到醫院的“揭發”行為給害了的,可她自己又何嘗沒採用類似的方式,寫匿名信、並揚言要寫信去單位揭發淑芬……

人活在社會之網裡,一個社會會以各種方式來顯性地、隱性地雕塑每一個個體的價值觀,進而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選擇。人,要分得清“自己想要的”,和“被社會綁架了的自認為想要的”。

而自省自察就是明辨的第一步。

社會上都說實科救國是好的,但未必是最適合吳嶺瀾的,文科也不是不能救國。

放在封建體系裡,“三代五將”的榮耀是功名利祿,上戰場是沈家認為的謀功名,是“人生的幻光”,可放到抗日戰爭的場景中,那是保家衛國的存亡之戰。

張果果在電影的結尾也有很長的反思:

世俗是這樣的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人們也總是不自覺地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我們會在意的,比如佔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

可是,如果我們始終記得自己的珍貴,對自己真實,那麼我們無論在何樣的環境裡,也有機會做出忠於自己的選擇,做出自己認為“最有生命價值”的選擇。

它可能是沈光耀那樣上戰場為國家為人民從容赴死,可能是李想那樣選擇為隊友犧牲;也可能是陳鵬那樣想要一生照顧所愛之人;也可能是張果果那樣的日行小善。

人們也有權力做出百樣的選擇,只要它是忠實於自我的,並且是不傷害他人與大眾利益的。

我們每個人如何選擇,雖受到外界的影響,但其實也可以超越環境施以的局限。

而我們自己的選擇,不僅事關自己,也事關他人,影響著那個“大環境”。

就好像,楊寶德的導師周某的行為影響到了楊寶德的生命品質,而他的死亡又在社會掀起漣漪。而周某的行為,又何嘗不是被影響的?

如果,楊寶德博士遇到的是梅貽琦那樣的導師,命運何至於此。

吳嶺瀾們幸而遇見梅貽琦們;沈光耀們幸而遇見了吳嶺瀾們;孤兒陳鵬又幸而遇見了行善的沈光耀;王敏佳幸而遇見了陳鵬;陳鵬、李想幸而遇見了許伯常;張果果的父母又幸而遇見了李想,揀回兩條命,這才有了張果果;張果果幸而聽到了這樣的犧牲故事;四胞胎一家,幸而遇到了重新找到自己的張果果。

這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文明傳承的力量。所以,我們今日選擇的意義,不僅在於自身的生命價值實現,也關係我們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鏈條上的一分子,選擇傳承什麼留給我們的社會,留給未來。

我特別喜歡電影引用的泰戈爾在清華演講的一段發言:

現在我正在訪問中國,我問你們,也問我自己,我們兩個民族最尊貴的擁有是什麼?你們有什麼是可以從自己的民族裡拿出來,送給這個新世紀最好的禮物?

是啊,我以為這段話就是解讀《無問西東》的題眼了,也是能回答我們自己很多人生問題的題眼。

我們都在傳承的鏈條上。而《無問西東》這樣的作品之誕生本身,也構成了一種傳承。一種讓人疑心已近乎失傳、卻又讓人看到複燃有望的傳承。是啊,那麼多觀眾喜愛這部電影,為它打動,就是我們的希望和信心所在。

最後,我想說:

當一個國家,能一直推崇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時,這個國家是永遠年輕的。

當一個人,能不失初心,愛我所愛,行我所行,無問西東時,這個人是永遠年輕的。

所以,《無問西東》的英文名,“Forever Young”,“永遠年輕”, 很貼切。

青春,是種精神氣質,無關年歲。

—THE END—

☀作者:非非馬,而立之年赴英學電影,曾為著名文化國企英國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現為斜杠青年,創業/專欄作者/中英電影節英國首席代表。本文來自非非馬( ID:feifeima-uk )。 灼見經授權發佈。

MORE

但很多學校裡,不少博士、碩士導師,多少都會支使學生幫自己辦與學業無關的雜事;社會上,不少單位裡,不少領導也多少會支使下屬幫自己辦理與工作無關的私事。

假公濟私的行為背後,是公私不分,是少了正直、操守與真義在心。

為師,為上,卻不尊。

居尊,不再首先是人格為尊、為人表率,反而是像得了一把濫用權力的庇護傘。

而另一面,是諸多居於權力劣勢或下游的人,為了追求一己的“功名利祿”,在權力面前逢迎做低,並光明正大將之美化為“情商”。初心早失。

逢迎權力的人,他日一旦自己手中握權,也必然會濫施權力。

可以合理預測,覺得“伺候伺候”老師是應該的六六之類,它日一旦自己為師,也必然是如此期待被學生/弟子如此“伺候”的。

找人在生活上照顧自己不是不可以,可那個工作崗位叫生活保姆、生活助理,而不是“學生”,或者“下屬”。

所以,對有《無問西東》這樣的電影去拍馮友蘭、吳嶺瀾等在空襲的警報聲與隆隆戰機聲中,在防空洞裡還給學生們講黑格爾、泰戈爾,我從心裡為之擊掌、感動,淚盈於睫。

特別喜歡風雨中陋室上課,師生“靜坐聽雨”那段,自信 、篤定、從容,那才是師的風骨,是教育的真境界。

寒門博士之死,與師之無德無品有關,同時,也暴露出另一個問題,我們今天的教育裡,普遍缺乏一個核心的哲學教育:即叩問人生裡最重要的問題,追問生命之意義,我們為何而活?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的人生應該怎樣度過?並且,認知到自己的珍貴,活出自己的珍貴。

人在這個重要問題面前失問失思時,很容易陷入迷惘與焦慮,陷入選擇的困境。

一如《無問西東》裡年輕時的吳嶺瀾。

對於人生,他有個模糊的方向,但卻是未經哲學思考過、因而也混沌的方向:

最好的學生都是學實科的。我只知道,這個年紀最重要的就是學習,何用管我學什麼。每天把自己交給書本,心裡就覺得踏實。

梅貽琦答他:

你還忽略了一件事,真實。人把自己置身於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

“什麼是真實?”

真實就是,你看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真是令人羡慕的哲學教育。它,其實應該發生在我們生命中更早的階段。

那個問題,不該是一個令我們感到羞恥的問題,而是我們首要應該思考清楚的大問題。

梅貽琦的敲打與追問,迫得吳嶺瀾在“麻木的踏實”中停下腳步,苦思自己生的意義。

而泰戈爾在清華的一席話——真實對自己是多麼重要,讓他從思考生命意義的羞恥感中釋放出來:

原來,這些卓越的人物,也認為花時間思考這些(生命意義),談論這些,是重要的 。

1924年泰戈爾受邀抵京,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

圖為《清華週刊》對泰戈爾訪華的報導。

找到了人生方向和意義的吳嶺瀾,留校任教。

他又把泰戈爾的詩介紹給了自己的學生,“希望你們今後,不要放棄對生命的思索,對自己的真實。”正是這堂課和那場轟炸,原先迫於家訓放棄當兵念頭的沈光耀,棄筆從戎。

人這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做選擇,所有關於取捨的選擇背後,托底的其實是我們對自己的界定:我是誰,我為何而生,我想如何過這一生。

想清楚這一點,我們會撥雲見日,很多事情也不再成為遮眼迷霧。

如果,楊寶德博士,意識到自己的珍貴,對生的意義有更清晰的認識,他在面對外壓內患時,會更多些勇氣與信心,恐怕不會那麼輕易地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

只可惜,我們而今的絕大部分教育,大體已淪為應試教育,是圍繞成績而設置的教學,而忽略了最根本、最重要的核心教育。

一百年來,時代固然在變遷,可每一代人都有屬於每一代人的險惡和難題要面對。

戰火紛飛的年代,“華北之大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

舉國失序狂躁的年代,一個小謊言、一次所謂檢舉揭發,就可能演變為性命之災,群眾蠻荒的暴力可以輕易毀掉一條鮮活的生命。

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年代,在爾虞我詐的職場裡潔身自好,做一個好人似乎都不那麼容易。

都是既壞又好的時代。

不變的,其實仍是那個最古老的命題:問清自己的來路與去向,面對自己的真實、真心。

《無問西東》裡的吳嶺瀾、沈光耀、陳鵬、張果果要面對這個問題;楊寶德,我們每個人,都需要。

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去揭示生存的意義,那麼對你來說,生存就將依然是沒有意義的。

這是我的書友斯涵在我們“倫敦讀書群”裡分享的一段話,來自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

所以,在最近回答不少讀者諮詢我的問題時——包括比如畢業後的就業選擇、是否跳槽換工作、一段感情的去留、和生/養父母的糾紛等等,我都會說,其實這都要歸結為自己回答自己那個最終極的問題。

只有明確了自己的真心和人生方向,按照那個方向去積極建設自己的人生,我們才有機會真正幸福,並且在跨過那征途上的山丘、坎坷時,可以更勇敢、更堅定、更有力。

關於真實面對自我,尋找自我的問題,大時代裡的個體選擇,既與自己有關,也與環境、他人有關。

王敏佳撒的與毛主席合影的虛榮謊言,是只可能發生在那個時代的荒謬;李想為了“支邊”這個崇高的理想選擇犧牲老同學王敏佳的利益,而“支邊”其實是場艱苦卓絕、甚至可能要丟掉性命的人生選擇,如此在今天看來很難理解的荒謬矛盾,在當時卻那麼令人信服地發生;王敏佳是被淑芬鬧到醫院的“揭發”行為給害了的,可她自己又何嘗沒採用類似的方式,寫匿名信、並揚言要寫信去單位揭發淑芬……

人活在社會之網裡,一個社會會以各種方式來顯性地、隱性地雕塑每一個個體的價值觀,進而影響著我們的人生選擇。人,要分得清“自己想要的”,和“被社會綁架了的自認為想要的”。

而自省自察就是明辨的第一步。

社會上都說實科救國是好的,但未必是最適合吳嶺瀾的,文科也不是不能救國。

放在封建體系裡,“三代五將”的榮耀是功名利祿,上戰場是沈家認為的謀功名,是“人生的幻光”,可放到抗日戰爭的場景中,那是保家衛國的存亡之戰。

張果果在電影的結尾也有很長的反思:

世俗是這樣的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人們也總是不自覺地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我們會在意的,比如佔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麼才能被愛。

可是,如果我們始終記得自己的珍貴,對自己真實,那麼我們無論在何樣的環境裡,也有機會做出忠於自己的選擇,做出自己認為“最有生命價值”的選擇。

它可能是沈光耀那樣上戰場為國家為人民從容赴死,可能是李想那樣選擇為隊友犧牲;也可能是陳鵬那樣想要一生照顧所愛之人;也可能是張果果那樣的日行小善。

人們也有權力做出百樣的選擇,只要它是忠實於自我的,並且是不傷害他人與大眾利益的。

我們每個人如何選擇,雖受到外界的影響,但其實也可以超越環境施以的局限。

而我們自己的選擇,不僅事關自己,也事關他人,影響著那個“大環境”。

就好像,楊寶德的導師周某的行為影響到了楊寶德的生命品質,而他的死亡又在社會掀起漣漪。而周某的行為,又何嘗不是被影響的?

如果,楊寶德博士遇到的是梅貽琦那樣的導師,命運何至於此。

吳嶺瀾們幸而遇見梅貽琦們;沈光耀們幸而遇見了吳嶺瀾們;孤兒陳鵬又幸而遇見了行善的沈光耀;王敏佳幸而遇見了陳鵬;陳鵬、李想幸而遇見了許伯常;張果果的父母又幸而遇見了李想,揀回兩條命,這才有了張果果;張果果幸而聽到了這樣的犧牲故事;四胞胎一家,幸而遇到了重新找到自己的張果果。

這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文明傳承的力量。所以,我們今日選擇的意義,不僅在於自身的生命價值實現,也關係我們作為人類社會發展鏈條上的一分子,選擇傳承什麼留給我們的社會,留給未來。

我特別喜歡電影引用的泰戈爾在清華演講的一段發言:

現在我正在訪問中國,我問你們,也問我自己,我們兩個民族最尊貴的擁有是什麼?你們有什麼是可以從自己的民族裡拿出來,送給這個新世紀最好的禮物?

是啊,我以為這段話就是解讀《無問西東》的題眼了,也是能回答我們自己很多人生問題的題眼。

我們都在傳承的鏈條上。而《無問西東》這樣的作品之誕生本身,也構成了一種傳承。一種讓人疑心已近乎失傳、卻又讓人看到複燃有望的傳承。是啊,那麼多觀眾喜愛這部電影,為它打動,就是我們的希望和信心所在。

最後,我想說:

當一個國家,能一直推崇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時,這個國家是永遠年輕的。

當一個人,能不失初心,愛我所愛,行我所行,無問西東時,這個人是永遠年輕的。

所以,《無問西東》的英文名,“Forever Young”,“永遠年輕”, 很貼切。

青春,是種精神氣質,無關年歲。

—THE END—

☀作者:非非馬,而立之年赴英學電影,曾為著名文化國企英國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現為斜杠青年,創業/專欄作者/中英電影節英國首席代表。本文來自非非馬( ID:feifeima-uk )。 灼見經授權發佈。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