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史北鎮|醫巫閭山深受遼代帝王的崇拜

中國歷史名山醫巫閭山,雄峙於中國遼寧省西部,是遼西走廊的天然屏障。居於陰山東西複雜構造帶,中段東端與大興安嶺至太行山脈新華夏系構造隆起帶的交接部位,南北長200餘公里,

東西寬150余公里,南至渤海,北至遼河中上游。

醫巫閭山風景奇麗,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景觀歷史悠久、風格獨特,現在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重點名勝風景區。雄偉壯觀的北鎮廟,為全國五大鎮山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大型鎮山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醫巫閭山古稱於微閭、無慮山、醫巫慮山、扶梨山,是古代東胡語音譯,意為大山。醫巫閭山是古代帝王封禪的神山。早在舜封十二名山時,醫巫閭山即為幽州之鎮;夏商周時期的禹把醫巫閭山封為九州的幽州鎮山;西漢時,封為北方鎮山,

名列中國“五嶽五鎮”之中;隋朝時就山立祠,修建北鎮神祠——北鎮廟;唐朝時期封“廣寧公”;遼金時期封“廣甯王”;元朝時期封“貞德廣甯王”;明代時期封醫巫閭山神,北鎮已“禮秩居他鎮之首”。

歷代帝王為祈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奉按《會典》,或遣重臣,或親自到醫巫閭山拜祭。

遼王朝把醫巫閭山視為龍興之地,其皇家陵寢坐落在醫巫閭山的峰巒穀坳之間,遼國的九位皇帝,有三位葬于醫巫閭山。

有八位皇帝三十五次到醫巫閭山謁幸。著名的蕭太后蕭綽隨丈夫耶律賢皇帝也葬于醫巫閭山乾陵。山中遺存的中國最早的立竿祭天遺址,是遼王朝祭天告廟的大型祭壇。而遼代奉先軍中渤海國遺民的佛祖神像,至今仍秘藏於山谷之中。

這些國內絕無僅有的北方民族封禪文化遺存,賦予了醫巫閭山無窮的魅力。醫巫閭山的中段,覆蓋著鬱鬱蔥蔥的華北植物區系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油松林。這裡的動植物種類多達2000餘種,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園。而新生代的造山運動,又賜給了醫巫閭山斷層褶皺的山體風貌;山峰聳立,怪石如林,岩洞泉壑,飛瀑右棚。這奇詭多姿的石形山貌,猶如琳琅滿目的地質博物館,

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遼代帝王把北鎮醫巫閭山視為生命之髓和興國的保護神。

本文摘自:《遼代北鎮蹤涵》

編 著:董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