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挑戰不可能》嚴虎憑一幅畫洞悉人心 繪畫心理學有多神?

2018年1月25日訊,僅憑一幅畫,就能看透一個人性格、心理的全部秘密?央視播出的《挑戰不可能》第五期節目中,就來了這樣一位挑戰者嚴虎。與參加此節目的諸多挑戰者不同,他成功挑戰的項目不是一門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的技藝,

更不是魔術,而是立論于嚴謹邏輯體系的一門科學——繪畫心理學。

兒童繪畫心理學是嚴博士深耕十餘年的專業領域,在心理學業內無人不知,而將其作為挑戰專案帶上綜藝節目,接受採訪時他坦言身負巨大壓力,

因其一旦失敗,便不僅僅是對他個人專業能力的質疑,還有可能傷及學科。幾經思考,嚴虎還是登臺挑戰,他最終希望傳播一種教育理念,希望更多家長知道畫畫是瞭解孩子的絕佳途徑,而家長對孩子的瞭解關乎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他也強調作為心理治療手段,繪畫並沒有“神奇”到無所不能。

繪畫心理學有多“神”?

節目現場十分熱鬧,隨機從一百名二年級小學生中,

由評委董卿、李昌鈺和庾澄慶挑選出20名孩子來到現場。根據評委命題“孫悟空在山上吃桃”,孩子們當場作畫。三位評委隨後挑選三幅畫作,並在畫上隨意添加內容後,交到挑戰者嚴虎手中。他需要在30分鐘內觀察在遊戲區玩耍的孩子行為,並提出一些簡單問題後,找到三幅畫作的原作者,並將其中添加元素識別出,以及指出添加者是哪位評委。這樣的挑戰難度讓三位評委覺得不可思議,
華人神探李昌鈺更是直接指出,曾在破案過程中使用繪畫心理學,但收效甚微,因為繪畫受人的年齡、教育、心理很多因素影響,準確性並不理想。按節目規定,只要嚴虎準確判斷其中兩幅畫作即算挑戰成功。

這是一次帶有多重隨機性加持的挑戰,嚴虎現場觀察畫作和孩子,又對孩子們提出諸如“你最喜歡上什麼課”,“你想和爸爸媽媽說什麼話”,以及對評委們提出諸如“你喜歡什麼樣的小孩”,

“睡前無事可做你會幹什麼”這樣的幾個簡單問題。22分鐘後,他宣佈自己的判斷結果,以100%的成功率完成挑戰,並將清晰地闡明了他的推論邏輯,節目中是鏡頭隨意掃到的各種現場觀眾不可置信的表情以及多次起立鼓掌。

和《挑戰不可能》中眾多持天賦絕藝而來的挑戰者不同在於,嚴虎展示的並非絕學神技,而是一門嚴謹的應用科學——繪畫心理學。

僅憑一幅畫就能輕鬆洞悉人心?接受採訪時,時任溫州醫科大學精神醫學院藝術治療中心主任的嚴虎博士告訴記者,這項挑戰的難度在於繪畫心理學研究的是方向性與可能性,並非絕對的精確。節目播出後,讓他意外的是收到很多公安機關和幼教機構的諮詢,請他以繪畫心理學的方式協助測試重刑犯的自殺傾向和篩查幼教職工的虐☆禁☆童傾向。他也只能回答,“理論上是可以,而只是可能性,不是絕對。”雖然在節目中表現得近乎神技,但繪畫心理學畢竟是一門科學。

請家長擅用繪畫瞭解孩子

嚴虎介紹,自己所從事的繪畫心理學在心理學領域早已被廣泛認可,但學術之外的人群對此並不甚瞭解。他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也是國內這一領域裡所做研究和發表論文最多的學者。早期他研究青少年繪畫心理學,雖然繪畫是與孩子溝通的好方法,但來接受治療的青少年問題多已固化,到了很難解決的程度。他開始思索為什麼不可以在孩子更小一點的時候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於是轉向研究兒童繪畫,並發現繪畫幾乎是兒童天生的遊戲,他們是對繪畫最沒有抗拒,也毫無偽飾的群體。嚴虎曾經遇到一個孩子,突然不說話了,媽媽帶著孩子幾乎找遍了所有的心理諮詢師,孩子就是不開口。嚴虎試著讓孩子畫一幅畫,通過畫跟他交流,治療全程都在談他的畫,談他喜歡的東西,孩子奇跡般地開始說話了。工作中,嚴虎接觸最多的病案是那些在學校被稱為調皮搗蛋小霸王的孩子,讓家長和老師無解。通過交流畫畫,這些孩子很快把嚴虎視為最瞭解自己的人,他們會感慨:我的天呀!你比我爸爸、媽媽瞭解我。“雖然繪畫不能解決心理問題,但以它作為瞭解對方建立信任的途徑,有了信任,之後的問題解決也變得比較簡單了”,嚴虎介紹說。

多年的臨床治療經歷讓嚴虎意識到,很多家長和孩子缺少溝通,缺少互相的理解,“我覺得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學一點兒心理學,可以更瞭解孩子,很多時候孩子的需求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其實孩子是表達過的,但因為家長不瞭解,而且永遠在站在自己的角度,按自己的意願指責和要求孩子,把孩子扭來扭去,無法按他們的天性成長。”嚴虎說,作為精神科醫生,他建議家長從孩子兩三歲起就開始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發現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及時給予要安慰,需要幫助時候,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孩子無法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繪畫就是了解他們的最佳途徑。“我建議家長們,拿出一支筆,讓自己的孩子畫一幅家庭圖,看這個孩子先畫什麼,代表他最在乎和重視什麼,可以看出孩子跟親人關係疏遠的問題。可以看孩子把誰畫大畫小,越大代表在他心中的權威越大、地位越高。還可以看他筆下的人物角色是不是很清晰,如果孩子畫一個火柴人,那說明可能他不太自信。如果畫面上還畫了其他東西,那都是他比較在乎重視的。”

嚴虎坦言,參加《挑戰不可能》是鼓足失敗的勇氣,他說服自己放下得失心,即使失敗,也起到了宣傳兒童教育理念,讓更多家長知道可以通過繪畫瞭解孩子,這一意義遠大於挑戰本身。關於兒童繪畫心理治療的更多內容,在嚴虎的著作《兒童心理畫》中有更詳細的介紹。

“理論上是可以,而只是可能性,不是絕對。”雖然在節目中表現得近乎神技,但繪畫心理學畢竟是一門科學。

請家長擅用繪畫瞭解孩子

嚴虎介紹,自己所從事的繪畫心理學在心理學領域早已被廣泛認可,但學術之外的人群對此並不甚瞭解。他是一名精神科醫生,也是國內這一領域裡所做研究和發表論文最多的學者。早期他研究青少年繪畫心理學,雖然繪畫是與孩子溝通的好方法,但來接受治療的青少年問題多已固化,到了很難解決的程度。他開始思索為什麼不可以在孩子更小一點的時候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於是轉向研究兒童繪畫,並發現繪畫幾乎是兒童天生的遊戲,他們是對繪畫最沒有抗拒,也毫無偽飾的群體。嚴虎曾經遇到一個孩子,突然不說話了,媽媽帶著孩子幾乎找遍了所有的心理諮詢師,孩子就是不開口。嚴虎試著讓孩子畫一幅畫,通過畫跟他交流,治療全程都在談他的畫,談他喜歡的東西,孩子奇跡般地開始說話了。工作中,嚴虎接觸最多的病案是那些在學校被稱為調皮搗蛋小霸王的孩子,讓家長和老師無解。通過交流畫畫,這些孩子很快把嚴虎視為最瞭解自己的人,他們會感慨:我的天呀!你比我爸爸、媽媽瞭解我。“雖然繪畫不能解決心理問題,但以它作為瞭解對方建立信任的途徑,有了信任,之後的問題解決也變得比較簡單了”,嚴虎介紹說。

多年的臨床治療經歷讓嚴虎意識到,很多家長和孩子缺少溝通,缺少互相的理解,“我覺得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學一點兒心理學,可以更瞭解孩子,很多時候孩子的需求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其實孩子是表達過的,但因為家長不瞭解,而且永遠在站在自己的角度,按自己的意願指責和要求孩子,把孩子扭來扭去,無法按他們的天性成長。”嚴虎說,作為精神科醫生,他建議家長從孩子兩三歲起就開始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發現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及時給予要安慰,需要幫助時候,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孩子無法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繪畫就是了解他們的最佳途徑。“我建議家長們,拿出一支筆,讓自己的孩子畫一幅家庭圖,看這個孩子先畫什麼,代表他最在乎和重視什麼,可以看出孩子跟親人關係疏遠的問題。可以看孩子把誰畫大畫小,越大代表在他心中的權威越大、地位越高。還可以看他筆下的人物角色是不是很清晰,如果孩子畫一個火柴人,那說明可能他不太自信。如果畫面上還畫了其他東西,那都是他比較在乎重視的。”

嚴虎坦言,參加《挑戰不可能》是鼓足失敗的勇氣,他說服自己放下得失心,即使失敗,也起到了宣傳兒童教育理念,讓更多家長知道可以通過繪畫瞭解孩子,這一意義遠大於挑戰本身。關於兒童繪畫心理治療的更多內容,在嚴虎的著作《兒童心理畫》中有更詳細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