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錢幣的兩面

再到後來,隨著黃巾軍造反,以及涼州之亂的此起彼伏,多次參加平叛的董卓,利用平叛之機,發揚自己土豪式的領軍風格,迅速俘獲了屬下人心。

經過多年的暗中經營,董卓逐漸積攢起了一支面上效忠朝廷,

實則唯其馬首是瞻的董家兵。

走過事業的青春期,董卓的拳頭,隨之變得越來越粗壯,他不再是從前那個,傻乎乎跟在別人屁股後面的傻大個,他開始擁有自己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特別是在平定涼州之亂後,他就基本趕上了皇甫嵩,也成了朝廷的中流砥柱。

和皇甫嵩那種口含金鑰匙出生的好命模式相比,董卓的起步和發家之路,是靠著自己不同凡響的魄力和霸氣,

在講究裙帶和依附關係的官場中,實打實硬生生地趟出來的。

董卓這種土豪式的領導方式,讓他的屬下不僅看到了過上好日子的希望,而且聚在一塊心齊有勁,所以一個個都像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地要跟著董卓幹。

不過任何事情,

都像一枚錢幣那樣,存在著陰陽兩面,在前臺耀眼奪目的光芒之下,背後往往還不可避免地,附帶著一段長長的陰影。

當董卓靠著魄力和豪爽,像海綿吸水一樣籠絡住屬下人心的時候,他的霸氣側漏,卻像刺蝟身上長長的刺,把那些和自己有過交集的同僚和上司,一個個給紮得嗷嗷直叫。

無論是在日常議事,還是談論行軍打仗,每次輪到董卓出場發言,那都是帶著一股鄉村重金屬式的粗野強勢,

這對講禮數、懂分寸的其他同僚來說,簡直是對自己權威的一種公然挑戰。

這種讓人窩火的冒犯,換誰都不樂意。

所以,在董卓的屬下們,被董卓的魄力和土豪所吸引,打算一輩子跟著董老大幹買賣的時候,他朝中的同僚還有上司們,則在每個月裡都會有那麼兩三天,忍不住想要掐死這個粗俗無禮、目中無人的董土炮。

至於說董卓和同僚、上司們的關係到底有多差,

來看看他和下面這三個人的關係,就可見一斑了。

第一個人是張奐。

前面說到,在平定鮮卑和羌族叛軍時,張奐是主帥,董卓則是時任主帥張奐手下的軍司馬,倆人此時開始了一段上下級關係的共事經歷。

到後來,張奐告老還鄉,

董卓則高升為了並州刺史、河東郡太守。

平步青雲之後的董卓,或許是出於對老上司的關懷,又或許是出於衣錦還鄉的故意嘚瑟,特意派人給隱居在在弘農郡華陰縣的老領導張奐,送去了一批上等好縑。

按理說,老部下升官高就之後,還惦記自己這個老領導,並且備上好禮送貨上門,張奐應該感到開心才對。

可沒想到,被董卓派去送禮的隊伍,在經過了十天半個月後,又把那一車車的上等好縑,給原封不動地拉了回來。

董卓一問原由,回答是:張奐拒收!

張奐之所以拒收,不是因為到手實物和賣家秀不符,而要求賣家退貨還款,而是因為,張奐對董卓當初霸道帶刺的處事方式,厭惡至今。

張奐和董卓的搭檔時間,其實很短,但在時隔數年之後,張奐卻依舊絲毫不顧董卓的臉面,以直接拒收退貨的方式,打臉董卓,可見他對董卓的厭惡有多深。

第二個人是張溫。

中平二年(185年)八月,韓遂、邊章等人作亂,率兵進犯三輔之地,朝廷於是拜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統領三輔軍區事務,並以董卓為破虜將軍,協助張溫出戰。

兩軍很快在美陽縣交上了火,政府軍初戰不利,形勢非常緊迫。

鑒於軍情危急,張溫便急忙召集董卓等人,集中指揮部商議軍機,結果,董卓竟然姍姍來遲。

在平時,董卓說話就渾身帶刺,我行我素,軍中同僚們每每看在眼裡,都是恨在心上。而作為軍中主帥,張溫當然也沒少被董卓激怒,但考慮到大局為重,很多事忍忍也就過去了。

可現在,事關戰局成敗的重大軍事會議,董卓居然依然這麼不知輕重好歹,目無軍紀,還優哉游哉遲個大到!

忍無可忍的張溫,氣得當場破口大駡。

要是一般人,惹得主帥如此震怒,那肯定得像個嚇壞的鵪鶉,耷拉著腦袋,戰戰兢兢地低頭認錯了。

可事情放在董卓身上,卻是另一種畫風。

面對張溫的怒不可遏,董卓牛逼轟轟的體質,再次促使他做出讓人驚掉下巴的事情來——他竟然反咬張溫一口說,戰局如此被動,是因為張溫的指揮不力!

董卓的不按套路出牌,把張溫當時氣得腦門直充血,時任參軍孫堅,見狀實在氣不過,刷地起身拔刀,要求張溫斬殺董卓。

砍掉董卓的項上大冬瓜,痛快而解氣,張溫又何嘗不想!只是….他不能也不敢。

因為,如前所述,董卓經過多年的暗中發展,已經建立了一支甘願為其兩肋插刀,且實力強勁的董家軍了,自己真要和董卓動起手來,掉腦袋的,還不定是誰呢。

更何況,如今叛軍當前,如果自己內部起內訌,那最後肯定是雞飛蛋打,苦吞敗局,倒楣的還是自己。

想到這些,張溫只好咬牙制止孫堅,僅在心裡恨恨地問候了董卓的一家老小後,息事寧人。

第三個人是皇甫嵩。

關於皇甫嵩和董卓的關係,在前面已經提過,那簡直就是火藥和火苗的關係,不管在哪,也不管何事,只要一挨著,那就得炸。

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你和另一個人鬧矛盾,有可能是你不對,也有可能是對方不對;但如果任誰,你都能和人有矛盾,而且回回都是撕破臉皮,那甭管你的解釋是如何的仁義禮智信,我都可以斷定,有毛病的那個人,鐵定是你。

就像董卓和以上三人的關係,如果僅拿他和其中一人來論,你很難辨別這鬧矛盾的雙方,到底是誰對誰錯,因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實在很難區分認定。

但當把觀察的人數範圍擴大,你就會清晰地發現,造成董卓和同僚間產生花式矛盾的主因,其實正是董卓這種霸道土豪、天生拉仇恨的性格。

而隨著董卓結怨越來越多,桀驁不遜的名聲越來越大,一封封要求朝廷控制董卓繼續坐大,並提防其與羌人勾結造反的諫議書,開始雪片般地,從四面八方飛進了皇宮。

一場決定生死的危機,悄然降落在董卓的身上。

又把那一車車的上等好縑,給原封不動地拉了回來。

董卓一問原由,回答是:張奐拒收!

張奐之所以拒收,不是因為到手實物和賣家秀不符,而要求賣家退貨還款,而是因為,張奐對董卓當初霸道帶刺的處事方式,厭惡至今。

張奐和董卓的搭檔時間,其實很短,但在時隔數年之後,張奐卻依舊絲毫不顧董卓的臉面,以直接拒收退貨的方式,打臉董卓,可見他對董卓的厭惡有多深。

第二個人是張溫。

中平二年(185年)八月,韓遂、邊章等人作亂,率兵進犯三輔之地,朝廷於是拜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統領三輔軍區事務,並以董卓為破虜將軍,協助張溫出戰。

兩軍很快在美陽縣交上了火,政府軍初戰不利,形勢非常緊迫。

鑒於軍情危急,張溫便急忙召集董卓等人,集中指揮部商議軍機,結果,董卓竟然姍姍來遲。

在平時,董卓說話就渾身帶刺,我行我素,軍中同僚們每每看在眼裡,都是恨在心上。而作為軍中主帥,張溫當然也沒少被董卓激怒,但考慮到大局為重,很多事忍忍也就過去了。

可現在,事關戰局成敗的重大軍事會議,董卓居然依然這麼不知輕重好歹,目無軍紀,還優哉游哉遲個大到!

忍無可忍的張溫,氣得當場破口大駡。

要是一般人,惹得主帥如此震怒,那肯定得像個嚇壞的鵪鶉,耷拉著腦袋,戰戰兢兢地低頭認錯了。

可事情放在董卓身上,卻是另一種畫風。

面對張溫的怒不可遏,董卓牛逼轟轟的體質,再次促使他做出讓人驚掉下巴的事情來——他竟然反咬張溫一口說,戰局如此被動,是因為張溫的指揮不力!

董卓的不按套路出牌,把張溫當時氣得腦門直充血,時任參軍孫堅,見狀實在氣不過,刷地起身拔刀,要求張溫斬殺董卓。

砍掉董卓的項上大冬瓜,痛快而解氣,張溫又何嘗不想!只是….他不能也不敢。

因為,如前所述,董卓經過多年的暗中發展,已經建立了一支甘願為其兩肋插刀,且實力強勁的董家軍了,自己真要和董卓動起手來,掉腦袋的,還不定是誰呢。

更何況,如今叛軍當前,如果自己內部起內訌,那最後肯定是雞飛蛋打,苦吞敗局,倒楣的還是自己。

想到這些,張溫只好咬牙制止孫堅,僅在心裡恨恨地問候了董卓的一家老小後,息事寧人。

第三個人是皇甫嵩。

關於皇甫嵩和董卓的關係,在前面已經提過,那簡直就是火藥和火苗的關係,不管在哪,也不管何事,只要一挨著,那就得炸。

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你和另一個人鬧矛盾,有可能是你不對,也有可能是對方不對;但如果任誰,你都能和人有矛盾,而且回回都是撕破臉皮,那甭管你的解釋是如何的仁義禮智信,我都可以斷定,有毛病的那個人,鐵定是你。

就像董卓和以上三人的關係,如果僅拿他和其中一人來論,你很難辨別這鬧矛盾的雙方,到底是誰對誰錯,因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實在很難區分認定。

但當把觀察的人數範圍擴大,你就會清晰地發現,造成董卓和同僚間產生花式矛盾的主因,其實正是董卓這種霸道土豪、天生拉仇恨的性格。

而隨著董卓結怨越來越多,桀驁不遜的名聲越來越大,一封封要求朝廷控制董卓繼續坐大,並提防其與羌人勾結造反的諫議書,開始雪片般地,從四面八方飛進了皇宮。

一場決定生死的危機,悄然降落在董卓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