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天瞭解一個人——愛葛莎·克利斯蒂 銷量僅次於聖經和莎士比亞

愛葛莎·克利斯蒂,英國女偵探小說家、劇作家,與日本的松本清張,英國的亞瑟·柯南·道爾並稱三大推理文學宗師。著有《尼羅河謀殺案》和現在火熱上映的《東方快車謀殺案》等。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61年的報告,愛葛莎·克利斯蒂是當時世界上作品最暢銷的作家。其著作曾翻譯成超過103種語言,總銷突破20億本。美國雜誌《紐約人》指出,克利斯蒂的作品其銷售量在書籍發行史上僅次於莎士比亞的作品和《聖經》,是當之無愧的“偵探女王”。

孩子的起跑線——可並不是所有人都擅長跑步

都說沒有在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愛葛莎的一生可謂命運多舛,像極了小說裡那跌宕起伏的情節。出生於1890年的愛葛莎,她從小獲得的文化素養完全來源於母親的教育。她的母親是一位個性獨特、思維活躍的女性。她有1個姐姐和1個哥哥。他們都在英國頂級的寄宿學校上學,可唯獨到了愛葛莎這裡,母親卻又靈感突發地認為應該保護孩子的視力和大腦,

不讓她在8歲前接受教育。用現在的話說就叫:孩子已經早早地輸在了起跑線。

說到教育,我一下子就想起因材施教的故事。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

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
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後來由於家庭經濟原因,隨家人在法國居住了半年。回到英國後,父親因急性肺炎離開人世。姐姐出嫁哥哥從軍。因此家中只剩下愛葛莎與母親相依為命。此時的愛葛莎開始閱讀一些英法名著,每次去探望姨婆也都有機會到劇院觀看舞臺劇和音樂劇,

就這樣耳濡目染,愛葛莎的創作欲萌發了。1905年,愛葛莎隨母親前往巴黎求學,主修鋼琴演奏和聲樂。雖然嗓音一度被認為很有前途,但她的表演恐懼症還是使她不得不理智地放棄了音樂家之路。1909年,伴隨患病的母親到埃及療養,未滿20歲的愛葛莎在逐漸嘗試接觸社會,與此同時愛葛莎完成了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習作《白雪覆蓋的荒漠》,並得到了鄰居——小說家伊登·菲爾波茨的熱心指點。

愛葛莎失蹤事件——婚姻如果是愛情的墳墓,那背叛就是感情的終結

“情侶們總會吵架的,因為他們相互不理解。等到他們真的彼此理解了,他們也就不再相愛了。”——《褐衣男子》

1912年,愛葛莎與年輕的少尉阿奇博爾德在一次舞會上相識。阿奇博爾德用他的熾熱激情感化了愛葛莎,她滿懷歉疚地取消了與炮兵少校雷吉的婚約。後來突然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竟促成了他們於1914年耶誕節前一天完婚。阿奇隨即奔赴法國戰場,匆忙的新婚之後就是久別。過近兩年的學習與磨練,愛葛莎在醫院從一個病房護士變成了一名擁有合法資質的藥劑師,為她之後小說中的藥物使用增強了說服力。1916年,阿奇從法國戰場被調回倫敦。被退稿幾次後,愛葛莎心灰意冷地把《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投給了博得利·黑德出版公司,隨即一心投入了全新的幸福生活。1920年,《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經修改後出版,愛葛莎·克利斯蒂這個名字在英國文壇初露頭角。1922年,拮据中的愛葛莎夫婦面臨一次難得的機會——以大英帝國博覽會先遣巡視團成員的身份周遊世界。在這次旅行中完成了以阿奇為範本的《褐衣男子》,並用稿酬買了一輛莫里斯小汽車。1926年,就在新出版的小說《羅傑疑案》一炮打響的時候,厄運紛至遝來,母親突然因病離世。在愛葛莎悲痛欲絕地在母親家料理後事時,阿奇突然告訴她,自己愛上了一個年輕女孩,要跟她結婚。如果說母親的去世抽走了愛葛莎一半的精力,那麼阿奇的坦白就把她整個掏空了。

12月3日晚上11點鐘,無止境的黑暗和寒冷終於壓垮了她心底最後的防線,愛葛莎離家出走。1926年12月6日,英國《每日郵報》刊登了愛葛莎失蹤的消息後轟動全國。有人說12月3日早上在山坡附近幫她發動過汽車,當時她正“雙手抱著腦袋呻吟”;12月4日她心愛的莫里斯小汽車在南部薩里郡的灌木叢中被發現,車內沒有人,汽車前輪懸空,引擎開著,車上有一件毛皮大衣、一個手提箱和一本署名愛葛莎的過期駕駛證;負責此案的員警推斷愛葛莎不慎將車駛出路面,她跌落穀底,倖存的可能性極低;500名員警正在周邊丘陵和池塘間大面積搜尋,潛水夫搜索了附近的深湖……,此事還引起了福爾摩斯的創造者柯南·道爾的關注,他研究了愛葛莎遺留下來的一隻手套後預言:“克利斯蒂決不可能自殺,我相信她在一個月內會出現在廣大讀者面前”。這個36歲的漂亮女人、剛剛因為出版《羅傑疑案》而成名的小說家,竟然真的成了懸疑故事的主角!最後在歷時12天的大規模搜尋後,愛葛莎被發現以特麗莎·內萊的化名棲身于約克郡哈羅蓋特的海卓酒店,原來當時在一個山坡上,她徘徊了大半夜,最終鬆開刹車,掛空擋,用雙手將小車推向山谷。這場充滿疑點、被媒體反復猜測的車禍,其實是她與過去決絕的一刀兩斷。在這段人生中的低潮期,愛葛莎·克利斯蒂創造了簡·馬普爾小姐這個終身未嫁的可愛老太太形象。

禍福相依——藝術的高度來源於苦難的饋贈

“嫁給考古學家最大的好處,就是妻子越老,他反而越愛她。”——愛葛莎

1929年,愛葛莎在朋友的建議下登上東方快車(為《東方快車謀殺案》現實模型),遠赴中東。特異的風土人情翻開了她生命中嶄新的一頁。她慕名參觀了考古學家倫納德·伍利在烏爾的發掘地,並和伍利夫婦成為好友。1930年,當愛葛莎·重訪此地時,伍利的助手馬克斯被委派接待她,並陪她在返回英國的路途中一路遊歷。然而不期而至的電報傳來女兒羅莎琳德患上肺炎的消息,令她驚慌失措。善解人意的馬克斯護送愛葛莎回到英國。看到女兒已在姐姐的照料下逐漸康復,她如釋重負。生活仿佛又將歸於平靜。然而,比她年輕14歲的馬克斯的突然求婚打破了平靜,令她又驚又喜。在反復權衡並徵求了家人的意見後,1930年9月,愛葛莎再次步入婚姻的殿堂,成為小她14歲的考古學家的妻子。

這以後,寫作和一年一度的探親成為愛葛莎·克利斯蒂生活的主旋律。她懷著對生活的熱愛把她細緻觀察到的點點滴滴都寫進了自己的偵探小說。不過戰爭再次來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秩序。馬克斯參軍,作為中東專家被派往北非。愛葛莎在忙亂中又參與了當地醫院的志願工作,業餘時間仍然奉獻給寫作。獻給女兒羅莎琳德的《帷幕》和獻給馬克斯的《神秘的別墅》在炮火聲中寫就,這分別是波洛和馬普爾小姐的最後一案,直到完稿後30年才公佈於世。她為保險起見,還專門將手稿的副本保存在保險箱裡。1975年《帷幕》出版,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許多西方報刊爭相刊登了波洛的訃告。1976年,《神秘的別墅》出版,這是馬普爾小姐的謝幕。兩本書分別登上了當年英美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

《控方證人》——評分最高,為何所有人都對結尾存在爭議

我依然堅持這種結尾,如果不同意我的意見,我寧可不讓這個劇碼公演。——愛葛莎

愛葛莎自傳寫道:《控方證人》的首演之夜全然不同。這是我最得意的劇作之一。我幾乎對這部劇得意忘形。我原來並沒想創作這樣一部劇,心裡曾有些躊躇。是彼得·桑德斯敦促我動筆的,他很善於說服人。在他的影響和說服下,我閱讀了多卷《著名審判案例》叢書,並請教了許多有關初級律師和高級律師的問題。後來我對此產生了興趣,並且突然感到自己過得很快活,這是寫作時出現的興奮時刻。雖然這種興奮時間不長,卻使人有種被海浪沖向岸邊的那種飄飄然的感覺。它是進行觀察想像的寶貴的時刻。這種觀察不是以舞臺為背景,而是用心靈去揣度。一切都表露無遺,真實的事件,真實的法庭,一個在我腦海中略有印象的真實的法庭。我仿佛看到了那個仁立在碼頭上的、神經質的、絕望的小夥子,那個不為她的戀人而為了君王毅然上證人席出庭作證的不可思議的女人。這是我寫作速度最快的作品。我事先看完有關材料,僅用了兩三個星期就完成了這部《控方證人》。

自然,這部劇作在情節發展上略有變化,而且我還得為那個精心設計的結尾不被改動堅持一番。沒人喜歡這個結尾,女人更不讚賞它,誰都說這樣結尾會毀了整個劇。他們都認為幾年前寫的這篇短篇小說原作的結尾更可信。可是短篇小說畢竟不同劇本,小說中沒有法庭出現,沒有審判謀殺案的情節。那只是關於一個被告和一個不可思議的證人的故事。我堅持我的意見。其實我並不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人,因為我不總是信心十足,然而這一次我卻充滿了信心。我勝利了,演出也獲得了成功。有的觀眾說這是一個騙局,是引入上鉤,可我認為並不是這樣:它是合乎邏輯的。這種事是能夠發生,也是可能發生的,而且在我看來,或許將來還會發生這種事,只不過可能沒那麼多的暴力。這種心理是存在的,而且,那不引入注意的事實根據明顯地貫穿于全劇之中。

愛葛莎失蹤事件——婚姻如果是愛情的墳墓,那背叛就是感情的終結

“情侶們總會吵架的,因為他們相互不理解。等到他們真的彼此理解了,他們也就不再相愛了。”——《褐衣男子》

1912年,愛葛莎與年輕的少尉阿奇博爾德在一次舞會上相識。阿奇博爾德用他的熾熱激情感化了愛葛莎,她滿懷歉疚地取消了與炮兵少校雷吉的婚約。後來突然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竟促成了他們於1914年耶誕節前一天完婚。阿奇隨即奔赴法國戰場,匆忙的新婚之後就是久別。過近兩年的學習與磨練,愛葛莎在醫院從一個病房護士變成了一名擁有合法資質的藥劑師,為她之後小說中的藥物使用增強了說服力。1916年,阿奇從法國戰場被調回倫敦。被退稿幾次後,愛葛莎心灰意冷地把《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投給了博得利·黑德出版公司,隨即一心投入了全新的幸福生活。1920年,《斯泰爾斯的神秘案件》經修改後出版,愛葛莎·克利斯蒂這個名字在英國文壇初露頭角。1922年,拮据中的愛葛莎夫婦面臨一次難得的機會——以大英帝國博覽會先遣巡視團成員的身份周遊世界。在這次旅行中完成了以阿奇為範本的《褐衣男子》,並用稿酬買了一輛莫里斯小汽車。1926年,就在新出版的小說《羅傑疑案》一炮打響的時候,厄運紛至遝來,母親突然因病離世。在愛葛莎悲痛欲絕地在母親家料理後事時,阿奇突然告訴她,自己愛上了一個年輕女孩,要跟她結婚。如果說母親的去世抽走了愛葛莎一半的精力,那麼阿奇的坦白就把她整個掏空了。

12月3日晚上11點鐘,無止境的黑暗和寒冷終於壓垮了她心底最後的防線,愛葛莎離家出走。1926年12月6日,英國《每日郵報》刊登了愛葛莎失蹤的消息後轟動全國。有人說12月3日早上在山坡附近幫她發動過汽車,當時她正“雙手抱著腦袋呻吟”;12月4日她心愛的莫里斯小汽車在南部薩里郡的灌木叢中被發現,車內沒有人,汽車前輪懸空,引擎開著,車上有一件毛皮大衣、一個手提箱和一本署名愛葛莎的過期駕駛證;負責此案的員警推斷愛葛莎不慎將車駛出路面,她跌落穀底,倖存的可能性極低;500名員警正在周邊丘陵和池塘間大面積搜尋,潛水夫搜索了附近的深湖……,此事還引起了福爾摩斯的創造者柯南·道爾的關注,他研究了愛葛莎遺留下來的一隻手套後預言:“克利斯蒂決不可能自殺,我相信她在一個月內會出現在廣大讀者面前”。這個36歲的漂亮女人、剛剛因為出版《羅傑疑案》而成名的小說家,竟然真的成了懸疑故事的主角!最後在歷時12天的大規模搜尋後,愛葛莎被發現以特麗莎·內萊的化名棲身于約克郡哈羅蓋特的海卓酒店,原來當時在一個山坡上,她徘徊了大半夜,最終鬆開刹車,掛空擋,用雙手將小車推向山谷。這場充滿疑點、被媒體反復猜測的車禍,其實是她與過去決絕的一刀兩斷。在這段人生中的低潮期,愛葛莎·克利斯蒂創造了簡·馬普爾小姐這個終身未嫁的可愛老太太形象。

禍福相依——藝術的高度來源於苦難的饋贈

“嫁給考古學家最大的好處,就是妻子越老,他反而越愛她。”——愛葛莎

1929年,愛葛莎在朋友的建議下登上東方快車(為《東方快車謀殺案》現實模型),遠赴中東。特異的風土人情翻開了她生命中嶄新的一頁。她慕名參觀了考古學家倫納德·伍利在烏爾的發掘地,並和伍利夫婦成為好友。1930年,當愛葛莎·重訪此地時,伍利的助手馬克斯被委派接待她,並陪她在返回英國的路途中一路遊歷。然而不期而至的電報傳來女兒羅莎琳德患上肺炎的消息,令她驚慌失措。善解人意的馬克斯護送愛葛莎回到英國。看到女兒已在姐姐的照料下逐漸康復,她如釋重負。生活仿佛又將歸於平靜。然而,比她年輕14歲的馬克斯的突然求婚打破了平靜,令她又驚又喜。在反復權衡並徵求了家人的意見後,1930年9月,愛葛莎再次步入婚姻的殿堂,成為小她14歲的考古學家的妻子。

這以後,寫作和一年一度的探親成為愛葛莎·克利斯蒂生活的主旋律。她懷著對生活的熱愛把她細緻觀察到的點點滴滴都寫進了自己的偵探小說。不過戰爭再次來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秩序。馬克斯參軍,作為中東專家被派往北非。愛葛莎在忙亂中又參與了當地醫院的志願工作,業餘時間仍然奉獻給寫作。獻給女兒羅莎琳德的《帷幕》和獻給馬克斯的《神秘的別墅》在炮火聲中寫就,這分別是波洛和馬普爾小姐的最後一案,直到完稿後30年才公佈於世。她為保險起見,還專門將手稿的副本保存在保險箱裡。1975年《帷幕》出版,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許多西方報刊爭相刊登了波洛的訃告。1976年,《神秘的別墅》出版,這是馬普爾小姐的謝幕。兩本書分別登上了當年英美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

《控方證人》——評分最高,為何所有人都對結尾存在爭議

我依然堅持這種結尾,如果不同意我的意見,我寧可不讓這個劇碼公演。——愛葛莎

愛葛莎自傳寫道:《控方證人》的首演之夜全然不同。這是我最得意的劇作之一。我幾乎對這部劇得意忘形。我原來並沒想創作這樣一部劇,心裡曾有些躊躇。是彼得·桑德斯敦促我動筆的,他很善於說服人。在他的影響和說服下,我閱讀了多卷《著名審判案例》叢書,並請教了許多有關初級律師和高級律師的問題。後來我對此產生了興趣,並且突然感到自己過得很快活,這是寫作時出現的興奮時刻。雖然這種興奮時間不長,卻使人有種被海浪沖向岸邊的那種飄飄然的感覺。它是進行觀察想像的寶貴的時刻。這種觀察不是以舞臺為背景,而是用心靈去揣度。一切都表露無遺,真實的事件,真實的法庭,一個在我腦海中略有印象的真實的法庭。我仿佛看到了那個仁立在碼頭上的、神經質的、絕望的小夥子,那個不為她的戀人而為了君王毅然上證人席出庭作證的不可思議的女人。這是我寫作速度最快的作品。我事先看完有關材料,僅用了兩三個星期就完成了這部《控方證人》。

自然,這部劇作在情節發展上略有變化,而且我還得為那個精心設計的結尾不被改動堅持一番。沒人喜歡這個結尾,女人更不讚賞它,誰都說這樣結尾會毀了整個劇。他們都認為幾年前寫的這篇短篇小說原作的結尾更可信。可是短篇小說畢竟不同劇本,小說中沒有法庭出現,沒有審判謀殺案的情節。那只是關於一個被告和一個不可思議的證人的故事。我堅持我的意見。其實我並不是一個固執己見的人,因為我不總是信心十足,然而這一次我卻充滿了信心。我勝利了,演出也獲得了成功。有的觀眾說這是一個騙局,是引入上鉤,可我認為並不是這樣:它是合乎邏輯的。這種事是能夠發生,也是可能發生的,而且在我看來,或許將來還會發生這種事,只不過可能沒那麼多的暴力。這種心理是存在的,而且,那不引入注意的事實根據明顯地貫穿于全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