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知道蚊子是怎麼“愛”上你的嗎?

如果搞一個“最討厭的動物”評選,蚊子絕對榜上有名。

蚊子“勞作”中……有沒有想一把拍死的衝動?

飛來飛去也就算了,還嗡嗡叫;嗡嗡叫也就算了,還吸血;吸血不僅會導致皮膚瘙癢,而且能傳播疾病。

比如,中華按蚊是瘧疾傳播的重要媒介,淡色庫蚊和致倦庫蚊,即平常所說的家蚊,是班氏絲蟲病和流行性乙型腦炎的重要推手。

中華按蚊和淡色庫蚊,平常襲擊我們的,就是右邊那位穿條紋裝的。所以,一到夏天,各種驅蚊、殺蚊產品都會暢銷。惹不起,咱還躲不起嗎?

避蚊胺(diethyltoluamide,DEET)就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驅蚊成分。一開始,避蚊胺以農藥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應對叢林環境,美國軍方開始把避蚊胺當作驅蚊劑;其後,1954年,美國政府正式允許避蚊胺用作驅蚊劑。至此,

避蚊胺開始走向千家萬戶。

據統計,在美國,平均每年銷售3000萬盒避蚊胺試劑,在全球,至少30%的人,正在使用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驅蚊產品。

那麼,避蚊胺到底是怎麼避蚊的呢?

這要從蚊子的吸血方式開始說起。

蚊子要想吸取人的血液,必須先模糊判斷人的位置,然後精准定位人裸☆禁☆露在外的皮膚,最後通過口器刺破皮膚、尋找血管。其中的關鍵,是前兩步。

為了適應吸血需求,在雌蚊的頭部,

有兩條長長的觸角。觸角分為15節,第1節稱為柄節,第2節稱為梗節,第3節之後,普遍細長,稱之為鞭節。鞭節上有一種特殊的短毛,可以辨別空氣中的化學物質變化,對二氧化碳和濕度尤其敏感。

圖:雌蚊模式圖

而人體呢,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新陳代謝。

所謂“新陳代謝”,就是吸收對人體需要的成分、排出人體的代謝廢物。比如,吸入空氣、呼出二氧化碳。

所以,只要人在的地方,二氧化碳的濃度就會升高,於是,蚊子就知道,“哦,這個屋子裡有人”。

蚊子找到人之後,還必須找到裸☆禁☆露的皮膚。隔著衣服,顯然是沒辦法吸血的。

夏天的時候,人體為了維持體溫的穩定,會排出大量汗液。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氯化鈉次之,尿素又次之,此外還含有微量的有機化合物,

比如,1-辛烯-3-醇。1-辛烯-3-醇又稱蘑菇醇,之所以取了這麼個名字,是因為它也出現在蘑菇裡,而且很有可能是蘑菇香氣的來源。

圖:淺色庫蚊在埋頭吸血

雖然說是“微量”,但對於蚊子敏銳的嗅覺感受器來說,已經足夠了,所以,蚊子吸血的第二步,也是在人體的幫助下完成的……

蚊子的嗅覺感受器和人的鼻子差不多,上面分佈著大量的氣味受體,可以與空氣中相應的氣味物質結合,引起神經衝動。

2008年3月,洛克菲勒大學的學者們,把蚊子的這些受體分離了出來,進行實驗。首先,不加避蚊胺,檢驗受體對蘑菇醇的反應;接著加入避蚊胺,再檢驗受體對蘑菇醇的反應。

結果顯示,加入避蚊胺以後,嗅覺感受器對蘑菇醇的活性大為降低。據此,他們認為,避蚊胺能避蚊,是因為干擾了蚊子對蘑菇醇的感覺;蚊子雖然知道房間裡有人,但不能精准地定位裸☆禁☆露皮膚。

不過,科學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到了2008年8月,這一學說已經被推翻了……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者們,設法記錄了蚊子的神經反應。結果顯示,避蚊胺並不會阻斷蚊子的嗅覺感受,但,避蚊胺可以引起蚊子神經興奮,而且避蚊胺濃度越高,神經興奮越強。

換句話說,蚊子可能只是不喜歡避蚊胺的氣味兒,有意躲開。

總之,要想正確地驅蚊,就得注意驅蚊用品的成分。既不能迷信“純天然”,又要注意用法、用量和適用範圍。

避蚊胺的驅蚊效果和有效時長,跟避蚊胺的濃度和用量有關,不過,當濃度大於30%時,驅蚊的效果差異就不再明顯。

此外,對於兩歲以下的嬰幼兒,不推薦使用避蚊胺,對於成年人,應該儘量避免傷口接觸避蚊胺。

也是在人體的幫助下完成的……

蚊子的嗅覺感受器和人的鼻子差不多,上面分佈著大量的氣味受體,可以與空氣中相應的氣味物質結合,引起神經衝動。

2008年3月,洛克菲勒大學的學者們,把蚊子的這些受體分離了出來,進行實驗。首先,不加避蚊胺,檢驗受體對蘑菇醇的反應;接著加入避蚊胺,再檢驗受體對蘑菇醇的反應。

結果顯示,加入避蚊胺以後,嗅覺感受器對蘑菇醇的活性大為降低。據此,他們認為,避蚊胺能避蚊,是因為干擾了蚊子對蘑菇醇的感覺;蚊子雖然知道房間裡有人,但不能精准地定位裸☆禁☆露皮膚。

不過,科學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到了2008年8月,這一學說已經被推翻了……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者們,設法記錄了蚊子的神經反應。結果顯示,避蚊胺並不會阻斷蚊子的嗅覺感受,但,避蚊胺可以引起蚊子神經興奮,而且避蚊胺濃度越高,神經興奮越強。

換句話說,蚊子可能只是不喜歡避蚊胺的氣味兒,有意躲開。

總之,要想正確地驅蚊,就得注意驅蚊用品的成分。既不能迷信“純天然”,又要注意用法、用量和適用範圍。

避蚊胺的驅蚊效果和有效時長,跟避蚊胺的濃度和用量有關,不過,當濃度大於30%時,驅蚊的效果差異就不再明顯。

此外,對於兩歲以下的嬰幼兒,不推薦使用避蚊胺,對於成年人,應該儘量避免傷口接觸避蚊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