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歐洲小國,對俄羅斯充滿仇視,公開羞辱俄羅斯人

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位於俄羅斯西部波羅的海沿岸,在沙俄幾百年向西邊海洋擴張的歷史上,這三國被沙俄佔領了上百年,一戰之後,三國享受了20年短暫的獨立,

但到了1940年二戰期間,小國寡民的三個國家,又被蘇聯全面佔領。這三個國家,對俄羅斯人有著幾百年的刻骨仇恨和擔驚受怕,其中,拉脫維亞反俄情緒最為強烈。

1940年6月,按照蘇德密約劃分的勢力範圍,蘇聯佔領了拉脫維亞,在二戰前後,為了懲罰那些和德國合作以及反對蘇聯的人,

蘇聯前後將6萬多拉脫維亞人流放到西伯利亞,其中很多人都死在那裡。終於熬到冷戰結束,1991年,拉脫維亞獨立,立刻就倒下了西方,加入了北約,成為西方對抗俄羅斯的前沿陣地。

二戰前的拉脫維亞軍隊,妥妥的德式裝備

拉脫維亞獨立後,立刻把拉脫維亞語作為國語,將原來的國語俄語變成了英德語之後的外語,為了羞辱俄羅斯族人,拉脫維亞對全體國民進行甄別,如果拉脫維亞語說的不好的國民,則無法獲得拉脫維亞的國籍,那俄族人不會啊,那就必須學,而且在正式場合,不允許說俄語。在國家輿論的潛意識裡,俄羅斯永遠是被羞辱的名詞,不能為俄羅斯說好話。

拉脫維亞作為一個200萬人的小國,

獨立之後民族意識極其強烈,也無奈數百年沙俄和蘇聯對拉脫維亞人的迫害,所以從國家意志到民間輿論,都忘不了俄羅斯的威脅。在2005年,拉脫維亞一度還要求俄羅斯給千億美金,以賠償蘇聯時期對拉脫維亞造成的損失,這也引發了俄羅斯民意的強烈反彈。俄羅斯政府自然不會搭理,這主要在兩國民間互相怒懟。

俄族人雖然被稱為戰鬥民族,但在拉脫維亞土生土長的俄羅斯人也夠悲催的,在該國簡直二等公民的存在,他們也被視為侵略者的後代,若不是俄國目前的爪子還足夠強悍,讓拉脫維亞人有些忌憚,俄族人估計會更加悲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