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曹操氣吞萬里的古詩名篇,在詩歌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 關注【文學名句】溫暖情懷的文學,動人心坎的名句 → 記得點贊 ←

曹操《觀滄海》這首詩,是我國古代寫景詩中出現較早,而又寫得非常成功的名篇之一,在詩歌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下面對其進行賞析,記得點個贊!

【原 文】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 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 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 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漢粲爛, 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 歌以詠志。

賞 析

《觀滄海》是曹操樂府組詩《步出夏門行》中的一章,寫于北征烏桓途中。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大獲全勝的戰爭,在勝利回師途中,路經碣石,詩人乘興登臨,即景抒情,寫下了這篇豪邁的詩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碣石,即碣石山,面對渤海。詩篇開始,一個東字,點明了方向。緊接的臨字,既寫明詩人登臨碣石山俯瞰大海的鏡頭,

又點出這次觀賞是帥軍經過臨時順便流覽。觀字則提領全篇,展開視野。詩人登山俯瞰,茫茫滄海盡收眼底,那波瀾壯闊的景象,正恰似詩人那氣吞萬里的氣概和寬廣胸襟。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亦緊承觀字而來,澹澹是形容波浪起伏動盪不定的樣子。

何是“多麼”的意思,寫出了詩人對浩瀚大海的驚異讚歎之情。“山島竦峙”指碣石山高峻挺拔。茫茫大海,波濤翻湧,壯闊無比,而高聳挺拔的海中山島,更給人以不可動搖的強勁向上之感,真使人心曠神怡。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兩句是寫島上的風光。這裡樹木蔥郁,百草繁茂,儘管是九月深秋,但在詩人眼中和筆下的景象卻是欣欣向榮,蘊含著無限生機和活力,

秋天的海島,仍是生機盎然,毫無蕭條之狀。

接著又轉而寫海面“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既點出了登臨的時間,又描繪了大海為秋所吹,掀起萬頃波濤,澎湃向前的奇景。

爾後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粲爛若出其裡”四句,把詩的境界推向高峰,意思是說:太陽和月亮每天從東方升起,

又向西方落下,就象從海中升起,又落到海中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長空,其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那銀河就象似發源于這蒼茫大海。

詩人以豐富的想像,連用形象比喻,準確地寫出一望無際的遼闊海面那種與天相連的奇觀。太陽、月亮和燦爛的銀河,本是天體中偉大的形象,然而滄海則能吞吐日月,包容星漢,此乃真有吞吐宇宙的氣勢,如此博大的境界也正出自詩人那博大的襟懷。

最後兩句,是合樂時所加,與正文意思無關。意思是說:非常慶倖,用詩歌來言志詠懷。

詩篇通過遠近高低的景物描繪展示了大海的雄姿,景境開闊,句句皆是寫景,但情在其中,這裡融注了詩人觀滄海時的感受,抒發了詩人的雄心壯志,展示了詩人那叱吒風雲的豪邁氣概和開闊的胸襟。即景抒情,借觀海而抒懷,足見詩人氣概的豪邁。

詩篇寫景的層次性很強,詩人先寫登臨時所見滄海的全貌,接著近處山島上的自然景象,再舉目遠望寫海中隨風而起的波濤,由此作者產生了豐富想像,寫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種宇宙間的奇觀。詩的描寫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並 融入豐富的想像,落筆平穩,景象開闊,使讀者隨著詩人的目光而欣賞著大海的壯觀奇景,也隨詩人的情感變化而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你喜歡曹操的和他的詩歌嗎?留言說一說。

關注【文學名句】遇見動人語言是美妙的緣,總有貼心文字溫暖著你我

↓↓ 記得點贊、分享和收藏,別浪費 ↓↓

最後兩句,是合樂時所加,與正文意思無關。意思是說:非常慶倖,用詩歌來言志詠懷。

詩篇通過遠近高低的景物描繪展示了大海的雄姿,景境開闊,句句皆是寫景,但情在其中,這裡融注了詩人觀滄海時的感受,抒發了詩人的雄心壯志,展示了詩人那叱吒風雲的豪邁氣概和開闊的胸襟。即景抒情,借觀海而抒懷,足見詩人氣概的豪邁。

詩篇寫景的層次性很強,詩人先寫登臨時所見滄海的全貌,接著近處山島上的自然景象,再舉目遠望寫海中隨風而起的波濤,由此作者產生了豐富想像,寫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種宇宙間的奇觀。詩的描寫由遠及近,再由近及遠,並 融入豐富的想像,落筆平穩,景象開闊,使讀者隨著詩人的目光而欣賞著大海的壯觀奇景,也隨詩人的情感變化而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你喜歡曹操的和他的詩歌嗎?留言說一說。

關注【文學名句】遇見動人語言是美妙的緣,總有貼心文字溫暖著你我

↓↓ 記得點贊、分享和收藏,別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