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們每個人都有對“好”身材說NO!的權利|PG娜就這樣

曾幾何時,越來越多的機構或是主流媒體開始對身材的好壞進行標準化定義,

配合著大眾健身意識的覺醒,人們對身材的審美開始悄然發生改變,原來大家瞄準的是單純的瘦,“好女不過百”架空真實的生理指標,讓女性的體重永遠控制在兩位數內。而如今卻在“不努力就去死”的健身雞湯與充滿性暗示的照片中,讓人的目光瞄準了被塑造出來的好身材——原來那些靠“過午不食”、“巫婆湯”、“不吃主食”、“7日斷食”近乎絕食的方法下瘦下來的軟塌紙片人早已不受寵愛,
現在的審美早已轉向了無論男女都要擁有肌肉打底凹凸有致的火辣身材,而且每個可以通過健身塑造出來的身體部位,都被扣以了擬物化的名詞,代表體脂率的“馬甲線”和“A4腰”,以及象徵性能力的“蜜桃臀”等等。

隨著這股健身風潮的來勢洶湧,骨瘦如柴的傻白甜註定要被擁有蜜桃臀的小麥胴☆禁☆體一屁股坐死。

而人們對肌肉美的欣賞並不是在今天才爆發,它起源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美國。兩屆奧斯卡影后Jane Fonda在拍攝電影《中國綜合症》期間扭傷了腳踝,複健期間,

她偶然接觸到了有氧運動,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於是在1982年發行了第一套真人出演示范的運動錄影帶——《Jane Fonda健身操》,全球累計銷量高達一千七百萬張,讓整個80年代都勁吹健體風潮。

在亞洲,同樣有一位流行許久的健身操教母級人物,鄭多燕。年近50的她至今依然保持著火辣姣好的身材,

而她獨創的這套健身操隱含著一個能夠引起諸多共鳴的勵志故事,而讓女人紛紛加入她的行列——婚後的鄭多燕的體重從48公斤一路飆升至68公斤,因為一句老公的夢話,“我真懷念你婚前的樣子”,受到打擊後,更因肥胖引起的背痛問題而在三個月內瘦身成功。後來擁有“健康肉體美”的鄭多燕在資本市場的運作下,開拓市場,紅到日本,被媒體譽為“女人理想的身材”,
直到2011年,鄭多燕的風暴蔓延至中國,人們紛紛加入了她的健身行列。

看看鄭多燕的故事,擁有好身材和想要擁有好身材的起因所引發的共鳴,皆是因為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永生的追求。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同時保持健康和性☆禁☆欲就意味著永生,而這兩種因素是青春的見證,我們會為了它而非常擅長保鮮自己,這就是為什麼護膚品和保健品行業熱度絲毫不見減退的原因,相比之下,健身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成本較低的手段。

為此,人們紛紛加入了與“工業化”機械博弈的行列,重複完成抗阻力練習,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 一次又一次的腹肌撕裂者見證了自我對身體極限的支配,每次汗水濕透衣背,面對著鏡子裡喘出性☆禁☆感與高☆禁☆潮的自己,打敗時間的快感仿佛讓我們離永恆的青春又進了一步。

你一定會在自己的朋友圈裡發現,常年待在健身房裡擼鐵的人在展示好身材的自拍照時,會配上一大段勵志雞湯,“每天努力,總有一天會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亦或“不奔跑的人一輩子也不會明白,你翻山越嶺時看到的風景”云云,在充滿性暗示的彎弓射大雕六塊肌排和豐乳肥腿九頭身材的視覺衝擊力下,我們的感官和大腦輕易被資訊所馴化,至此你得到了一種“標準化身材”的範本,即使你自己的身材在別人看來並不是那麼差,但伴隨著這種刺激你還是無法容忍那個在“標準化審美”下不努力的自己,或是一抬胳膊上的那二兩贅肉。好像每個身材好的人都是一個會督促你通向成功之路的勵志大師。

不僅如此,在廣告和流行語的輪番轟炸下,不努力揮汗如雨的運動就相當於慢性自殺,沒有好身材的人就無法成為“更好的自己”,也看不到“淩晨6點的太陽”,甚至鼓吹著“要麼瘦,要麼死”。當然也有語氣溫和的勵志語,“按照你自己的意志,不取悅別人”卻搭配了一張金髮美女的照片——她的身材凹凸有致,皮膚滲著汗珠,正在努力做著深蹲,再比對下正躺在沙發上的自己,不禁讓人摸著自己肚子上的一小圈贅肉羞紅了臉。

在這種市場行銷的催化下,擁有好身材與成功人生劃上了等號,同時,好身材也成為了高品質生活的外在象徵,好像沒有好身材就是失敗,就相當於沒有未來。不可置否,“身體產業”的行銷在中國相當成功。看看那些健身類的行銷號就知道了,評論裡每個人都如同拜物教般由衷讚美亦或焦慮不安。

面對著馬甲線和蜜桃臀的洶湧來襲,我們可以對用成功學來標榜的好身材說“NO!”嗎?我們可以對那些用數字來衡量或是被擬物化的身體部位視而不見嗎?或者我們可以通過別的方式擺脫自負嗎?甚至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再通過運動刺激的方式得到那些能夠使人快樂的多巴胺嗎?

(注*多巴胺是由大腦分泌的神經遞質,可以讓人感覺心情愉悅。)

去年,英國倫敦的地鐵站裡貼出了一張廣告海報,大致內容是“你的身材達到去沙灘的標準了嗎?”在這句廣告語的中間豎著一個身材火辣穿著比基尼的女麻豆,緊接著,這個“敬業”的廣告一角出現了獲得這種沙灘美體的妙招——某減肥產品。這個廣告商本以為如此有創意的廣告能為自己帶來巨大的銷量,沒想到一時間,整個英國被這條廣告炸了鍋,因為每個走過這張海報的女人,對比著自己的小腹和大腿,能夠達到廣告商所謂的標準實在少之又少。

這種為了販售減肥產品而灌輸了女人完美身材假像的行為,引起了大量市民的不滿,沒過多久,塗鴉黨就給這張海報做了“FUCK OFF”的批註,那一頭facebook也出現了海量的聲討言論,“趕緊給我停止誘導女性節食減肥虐待自己的行為!”還有人說,“不論什麼樣子,如果我的身體在沙灘上了,那就是準備好了!感謝提醒!”,最後,這張海報在多達5萬人的聯名抵制下被撤銷。

相類似的輿論事件還發生在美國,來自洛杉磯的32歲華裔母親Maria Kang因在Facebook上傳了自己的健身照而飽受爭議——照片中的她穿著運動內衣露出平坦光滑的小腹,前面是她的3個孩子,不僅如此,她還為這張照片取了“你有什麼藉口(沒有好身材)?”的“惹火”標題。

這張照片吸引了近20000條網友留言,雖然大多數人表示備受鼓舞,但仍有不少人指責她“令人生厭”,是一個“羞辱胖子的惡霸”。

其中一位名叫Sarah的網友,聲稱自己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同時也是一個健身愛好者,她在生了孩子以後腹部就出現了妊辰紋,這是很多女性生育以後都會遭遇的情況,為此,她每天堅持運動跑步,但身材卻並不好,Sarah在留言中寫道,“你公開這樣的照片只會讓我失聲痛哭,因為我知道如果自己不經過手術,我永遠不可能像你一樣,而我的藉口就是:我沒有你那樣完美的遺傳基因。”

無心之失的Maria Kang在面對指責時解釋道,在自己的減肥過程中也在和基因做鬥爭,為此她積極鍛煉,調整飲食方案,而已經生育了三個孩子的Maria Kang也承認自己有妊辰紋,但這些細紋是鼓勵她不斷努力的動力。可事後如此這般解釋,似乎也沒有多少個被激怒的網友買帳。

兩起事件,都試圖在用標準化審美壓迫著人們脆弱的神經,傳達著沒有好身材的人就不應該去展示自己,不應該去沙灘,甚至鼓吹要讓好身材變成一種生活的必需品,如果沒有這種必需品你就得不到事業、愛情和外界一切豔羨的目光。

在漫天橫飛的美好肉體和尖胸翹臀,以及產業利益驅動下令人血脈噴張的廣告標語的刺激下,我們早已分不清到底哪些是自己內心真正的期望,心甘情願或不情不願地加入“身體產業”的大軍,一遍又一遍地完成著對理想身材的塑造,重複著蜜桃臀的幻想,進行著“我最性☆禁☆感”的自我催眠。

可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不應該是以主觀判斷和私人體驗作為主導嗎?這些與自身實際的生理狀況和外界的評價非要有一定的必然聯繫嗎?我們每個人只要是在真正健康的情況下,都有對好身材說NO的權利。

不是擁有了一個好身材就意味著成功,就可以變相排斥那些正在努力減肥的胖子或是不將身材刻畫放在人生首位,你眼中的“弱雞”。管理好體重,控制住飲食也並不意味著就能夠擁有自主的人生,健身不是為了給別人勵志,也不是為了瘦下來又可以夜夜笙歌,而是為了取悅自己。同樣,只要健康、陽光、積極、開朗,即便不去大汗淋漓地擼鐵深蹲,刻意修飾身材,也是一種取悅自己的方式。

正如給倫敦地鐵事件的留言者所說,“喂!我愛去沙灘我就去,身體是我自己的,不是用來取悅別人的!”

而真正愛你的人,更不會在乎你的高矮胖瘦。

朋友們,今天發送的文章是過去經典文沒有聲明原創的!

而這兩種因素是青春的見證,我們會為了它而非常擅長保鮮自己,這就是為什麼護膚品和保健品行業熱度絲毫不見減退的原因,相比之下,健身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成本較低的手段。

為此,人們紛紛加入了與“工業化”機械博弈的行列,重複完成抗阻力練習,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 一次又一次的腹肌撕裂者見證了自我對身體極限的支配,每次汗水濕透衣背,面對著鏡子裡喘出性☆禁☆感與高☆禁☆潮的自己,打敗時間的快感仿佛讓我們離永恆的青春又進了一步。

你一定會在自己的朋友圈裡發現,常年待在健身房裡擼鐵的人在展示好身材的自拍照時,會配上一大段勵志雞湯,“每天努力,總有一天會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亦或“不奔跑的人一輩子也不會明白,你翻山越嶺時看到的風景”云云,在充滿性暗示的彎弓射大雕六塊肌排和豐乳肥腿九頭身材的視覺衝擊力下,我們的感官和大腦輕易被資訊所馴化,至此你得到了一種“標準化身材”的範本,即使你自己的身材在別人看來並不是那麼差,但伴隨著這種刺激你還是無法容忍那個在“標準化審美”下不努力的自己,或是一抬胳膊上的那二兩贅肉。好像每個身材好的人都是一個會督促你通向成功之路的勵志大師。

不僅如此,在廣告和流行語的輪番轟炸下,不努力揮汗如雨的運動就相當於慢性自殺,沒有好身材的人就無法成為“更好的自己”,也看不到“淩晨6點的太陽”,甚至鼓吹著“要麼瘦,要麼死”。當然也有語氣溫和的勵志語,“按照你自己的意志,不取悅別人”卻搭配了一張金髮美女的照片——她的身材凹凸有致,皮膚滲著汗珠,正在努力做著深蹲,再比對下正躺在沙發上的自己,不禁讓人摸著自己肚子上的一小圈贅肉羞紅了臉。

在這種市場行銷的催化下,擁有好身材與成功人生劃上了等號,同時,好身材也成為了高品質生活的外在象徵,好像沒有好身材就是失敗,就相當於沒有未來。不可置否,“身體產業”的行銷在中國相當成功。看看那些健身類的行銷號就知道了,評論裡每個人都如同拜物教般由衷讚美亦或焦慮不安。

面對著馬甲線和蜜桃臀的洶湧來襲,我們可以對用成功學來標榜的好身材說“NO!”嗎?我們可以對那些用數字來衡量或是被擬物化的身體部位視而不見嗎?或者我們可以通過別的方式擺脫自負嗎?甚至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再通過運動刺激的方式得到那些能夠使人快樂的多巴胺嗎?

(注*多巴胺是由大腦分泌的神經遞質,可以讓人感覺心情愉悅。)

去年,英國倫敦的地鐵站裡貼出了一張廣告海報,大致內容是“你的身材達到去沙灘的標準了嗎?”在這句廣告語的中間豎著一個身材火辣穿著比基尼的女麻豆,緊接著,這個“敬業”的廣告一角出現了獲得這種沙灘美體的妙招——某減肥產品。這個廣告商本以為如此有創意的廣告能為自己帶來巨大的銷量,沒想到一時間,整個英國被這條廣告炸了鍋,因為每個走過這張海報的女人,對比著自己的小腹和大腿,能夠達到廣告商所謂的標準實在少之又少。

這種為了販售減肥產品而灌輸了女人完美身材假像的行為,引起了大量市民的不滿,沒過多久,塗鴉黨就給這張海報做了“FUCK OFF”的批註,那一頭facebook也出現了海量的聲討言論,“趕緊給我停止誘導女性節食減肥虐待自己的行為!”還有人說,“不論什麼樣子,如果我的身體在沙灘上了,那就是準備好了!感謝提醒!”,最後,這張海報在多達5萬人的聯名抵制下被撤銷。

相類似的輿論事件還發生在美國,來自洛杉磯的32歲華裔母親Maria Kang因在Facebook上傳了自己的健身照而飽受爭議——照片中的她穿著運動內衣露出平坦光滑的小腹,前面是她的3個孩子,不僅如此,她還為這張照片取了“你有什麼藉口(沒有好身材)?”的“惹火”標題。

這張照片吸引了近20000條網友留言,雖然大多數人表示備受鼓舞,但仍有不少人指責她“令人生厭”,是一個“羞辱胖子的惡霸”。

其中一位名叫Sarah的網友,聲稱自己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同時也是一個健身愛好者,她在生了孩子以後腹部就出現了妊辰紋,這是很多女性生育以後都會遭遇的情況,為此,她每天堅持運動跑步,但身材卻並不好,Sarah在留言中寫道,“你公開這樣的照片只會讓我失聲痛哭,因為我知道如果自己不經過手術,我永遠不可能像你一樣,而我的藉口就是:我沒有你那樣完美的遺傳基因。”

無心之失的Maria Kang在面對指責時解釋道,在自己的減肥過程中也在和基因做鬥爭,為此她積極鍛煉,調整飲食方案,而已經生育了三個孩子的Maria Kang也承認自己有妊辰紋,但這些細紋是鼓勵她不斷努力的動力。可事後如此這般解釋,似乎也沒有多少個被激怒的網友買帳。

兩起事件,都試圖在用標準化審美壓迫著人們脆弱的神經,傳達著沒有好身材的人就不應該去展示自己,不應該去沙灘,甚至鼓吹要讓好身材變成一種生活的必需品,如果沒有這種必需品你就得不到事業、愛情和外界一切豔羨的目光。

在漫天橫飛的美好肉體和尖胸翹臀,以及產業利益驅動下令人血脈噴張的廣告標語的刺激下,我們早已分不清到底哪些是自己內心真正的期望,心甘情願或不情不願地加入“身體產業”的大軍,一遍又一遍地完成著對理想身材的塑造,重複著蜜桃臀的幻想,進行著“我最性☆禁☆感”的自我催眠。

可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不應該是以主觀判斷和私人體驗作為主導嗎?這些與自身實際的生理狀況和外界的評價非要有一定的必然聯繫嗎?我們每個人只要是在真正健康的情況下,都有對好身材說NO的權利。

不是擁有了一個好身材就意味著成功,就可以變相排斥那些正在努力減肥的胖子或是不將身材刻畫放在人生首位,你眼中的“弱雞”。管理好體重,控制住飲食也並不意味著就能夠擁有自主的人生,健身不是為了給別人勵志,也不是為了瘦下來又可以夜夜笙歌,而是為了取悅自己。同樣,只要健康、陽光、積極、開朗,即便不去大汗淋漓地擼鐵深蹲,刻意修飾身材,也是一種取悅自己的方式。

正如給倫敦地鐵事件的留言者所說,“喂!我愛去沙灘我就去,身體是我自己的,不是用來取悅別人的!”

而真正愛你的人,更不會在乎你的高矮胖瘦。

朋友們,今天發送的文章是過去經典文沒有聲明原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