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是中國人的,這回真的得轉:中國發動機品質墊底,原因讓人哭

2017年年底,美國一家發動機評定公司,將各國車企的發動機品質報表做了一個匯總,公佈了各國汽車發動機品質排行榜。

這張榜單主要採用百車故障數(PPH)作為評判標準,如果PHH值越低,

說明發動機故障率越低,品質就越好!可以看到,榜單上只有中國和法國沒有達到行業平均值,中國發動機故障率高達47個,比倒數第二的法國機還多12個!遠遠低於平均線!

鐵蛋君悲傷地將這份排行榜,發給在某超大型汽車國企技術研發中心工作的同學看,

問他,現代汽車發動機原理已經毫無秘密可言的情況下,國產發動機怎麼還這麼差?我們造得出火箭造得出飛機,就造不出好的發動機嗎?

他的回復發自肺腑,叫人淚目:

我大學畢業後就到XX汽車的研發中心和技術中心工作,(我發現)實際已沒有了研發發動機的能力,基本就是靠山寨和合資,所謂合資也就是負責裝配,根本沒有研發!

擴大化一點說,就是我們造不出優秀的“大規模數量的複雜工藝的工業品”。

我們做“大規模數量的簡單工藝的工業品”,可以;做“小規模數量的複雜工藝的工業品”,也可以,但是想要兩者兼顧,很難,如果還要再加上“優秀”,就更做不到了。

鐵蛋君搜集了一些這方面業內人士的分析,基本上,和鐵蛋君這位同學的觀點大同小異。

基礎原材料水準差異大

比如說我們買了本田的發動機,進行複製生產。中國的生產成本和日本的採購相比,

便宜了將近一倍。這裡邊除了人力資源,省了一點點錢以外,省錢最多的地方是在原材料上。

國產化的前提是你必須用國產化的原材料,可國產原材料又基本上控制在國營企業中。說一句傷自尊的話,國產的最優質的鋼鐵和鋁材與日本生產的相比,差的也不是一點半點的距離。

這就導致,即使是我們複製別人的發動機,在耐久性和抗疲勞性上,始終達不到同級別發動機標準的原因。在做一些燒機實驗時,國產發動機的使用壽命能夠達到同等級別發動機的70%就很不錯了。

人文習慣的缺陷

我們不缺好的加工設備和高精度的檢測手段,缺的是嚴謹的態度和規章。

比如說活塞環和缸體的加工。

日本企業要求的是缸體的圓柱度必須達到5‰個毫米以內,而國內卻分了三個級別,也就是說,控制精度在15‰個毫米以內都算可以的。

當然如果真能控制在這個之內,其實對發動機的影響也不大。可關鍵是中國的檢驗人員,平時吃拿卡要的,大多少都能夠放得過去。

為什麼一些供應商企業,他願意給檢驗人員這麼大的好處,因為誰都知道,這一個尺寸超標,就表示這個產品,就報廢了。畢竟中國的管理還是人情管理。中國人文環境決定了檯面上講的嚴嚴格格,檯面下稀稀鬆松。

缺乏進取的壓力和體制

我們缺乏有拓展精神的設計專家和企業家,導致無法進行一些拓展性的創新,基本上滿足於搞搞逆向開發和逆向改進就行了。

要知道,一款新的發動機的問世,開發設計成本高得嚇人,企業本來就不願意掏,更何況在中國缺乏智慧財產權保護,只要你有了,別人就肯定有。還沒等你把投入的本錢賺回來,可能別人賣得已經比你還要火了。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發動機逆向開發,並沒有遇到多少官司?因為我們的政策,只要你修修改改相似之處不多,就算你成功了。說白了,就是一種合法抄襲。所以沒有一個企業會傻到自己去開發。不僅僅是發動機,看看我們一些汽車的外形、內飾,不都是這樣!這種事還少嗎!

整體體系協同能力落後

不管國產車還是合資車,大家是否都有一個感覺?除非你沒有正常保養,否則發動機體是很難壞的,壞的往往是一些發動機上的電器元件。

中國想造出好的發動機,技術上其實不太難。難的是從原材料到最終的組裝成品,一共有上萬道工序,有千家協力的廠家配套,要協同好每一道關口,才能做出好的發動機。

把所有的東西都能夠自己做下來,獨立推行自己的品質控制標準,這才是體系控制的難點。

為什麼中國的火箭也好,飛機也好,導彈也好,這些“小規模數量的複雜工藝的工業品”就能做得精良和領先呢?因為小規模的它們,可以保證在同一個體制下集中運行同樣一個高品質的控制標準,最終的產品肯定是很優秀的。

而中國汽車的發動機或者往大了說,變速箱、整車等等,說白了,全是拼裝貨,全是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各管各的,體系約束能力非常差勁,你如何讓它的品質好?別說搞發動機和變速箱製造了,你就是去給車繳個稅費,你都會發現,每個部門要求都不一樣!

所以,要想讓中國汽車的發動機乃至變速箱、整車能夠在世界有一席之地,那就需要統一一個我們自己的強有力的品質控制標準和管理體系,加強基礎材料產業研究,建立產業整合協調力,放眼長遠、不再護短、嚴格保護智慧財產權,鼓勵民間資金投入到發動機行業中去。

—看完幫鐵蛋君點贊轉發吧—

你對“中國發動機”有何建議?

歡迎在文末留言發表你的意見

為什麼一些供應商企業,他願意給檢驗人員這麼大的好處,因為誰都知道,這一個尺寸超標,就表示這個產品,就報廢了。畢竟中國的管理還是人情管理。中國人文環境決定了檯面上講的嚴嚴格格,檯面下稀稀鬆松。

缺乏進取的壓力和體制

我們缺乏有拓展精神的設計專家和企業家,導致無法進行一些拓展性的創新,基本上滿足於搞搞逆向開發和逆向改進就行了。

要知道,一款新的發動機的問世,開發設計成本高得嚇人,企業本來就不願意掏,更何況在中國缺乏智慧財產權保護,只要你有了,別人就肯定有。還沒等你把投入的本錢賺回來,可能別人賣得已經比你還要火了。

那麼為什麼中國的發動機逆向開發,並沒有遇到多少官司?因為我們的政策,只要你修修改改相似之處不多,就算你成功了。說白了,就是一種合法抄襲。所以沒有一個企業會傻到自己去開發。不僅僅是發動機,看看我們一些汽車的外形、內飾,不都是這樣!這種事還少嗎!

整體體系協同能力落後

不管國產車還是合資車,大家是否都有一個感覺?除非你沒有正常保養,否則發動機體是很難壞的,壞的往往是一些發動機上的電器元件。

中國想造出好的發動機,技術上其實不太難。難的是從原材料到最終的組裝成品,一共有上萬道工序,有千家協力的廠家配套,要協同好每一道關口,才能做出好的發動機。

把所有的東西都能夠自己做下來,獨立推行自己的品質控制標準,這才是體系控制的難點。

為什麼中國的火箭也好,飛機也好,導彈也好,這些“小規模數量的複雜工藝的工業品”就能做得精良和領先呢?因為小規模的它們,可以保證在同一個體制下集中運行同樣一個高品質的控制標準,最終的產品肯定是很優秀的。

而中國汽車的發動機或者往大了說,變速箱、整車等等,說白了,全是拼裝貨,全是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各管各的,體系約束能力非常差勁,你如何讓它的品質好?別說搞發動機和變速箱製造了,你就是去給車繳個稅費,你都會發現,每個部門要求都不一樣!

所以,要想讓中國汽車的發動機乃至變速箱、整車能夠在世界有一席之地,那就需要統一一個我們自己的強有力的品質控制標準和管理體系,加強基礎材料產業研究,建立產業整合協調力,放眼長遠、不再護短、嚴格保護智慧財產權,鼓勵民間資金投入到發動機行業中去。

—看完幫鐵蛋君點贊轉發吧—

你對“中國發動機”有何建議?

歡迎在文末留言發表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