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熊園:人民幣猛漲與美元大跌背後的原因

導讀:

鑒於今後3年我國將聚焦打好防控金融風險的攻堅戰,

適當的外匯管理仍有必要。今年人民幣升值的可能性大於貶值,預計人民幣將總體走穩但雙向波動幅度加大,最高有望升至6.3甚至更高,最為關鍵的變數是歐央行收緊貨幣的節奏,一旦超預期,歐元將對美元形成巨大壓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迎來新一輪大漲。

開年前後,人民幣開啟了新一輪漲勢,對美元中間價連破6.5、6.45、6.42大關並逼近6.4,即期匯率更是一度升破6.4;美元則跌至3年來低點,

90的壓力位“搖搖欲墜”。綜合來看,人民幣本次升值主要是歐美主導,同時也與我國經濟超預期有關。

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向好,2017年GDP將增長6.9%,自2011年以來首次年度回升。毫無疑問,我國經濟的強韌性大超預期,這也是去年以來人民幣不跌反升的一大支撐。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2017年初人民幣同樣經歷了一輪快速升值,當時主因是我國當局加強外匯管制以及特朗普不希望強勢美元的表態。

那麼,站在現在時點看,人民幣會否延續去年的升值態勢?一般來說,判斷一國匯率走勢,中短期內主要看兩國利差水準與通脹水準,長期內主要看經濟實力(嚴格來說是貿易競爭力)。除此之外,重要相關國家的匯率、市場資金情緒、地緣政治等衝擊因素也需加以考量。

就當前而言,美聯儲加息週期已步入後半程,我國則堅持“強監管、防風險、抑泡沫、去杠杆”的政策主基調,

貨幣實際上易緊難松,以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來計量的中美利差也穩定在130個基點以上(屬於歷史較高水準);此外,中美兩國通脹水準總體同步,兩國經濟韌性均比較強。對比下來,特朗普的“不靠譜”程度以及歐央行貨幣政策的真實動向等“協力廠商”因素反倒成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主導。

據此不難判斷,今年人民幣升值的可能性大於貶值,

預計人民幣將總體走穩但雙向波動幅度加大,最高有望升至6.3甚至更高,最為關鍵的變數是歐央行收緊貨幣的節奏,一旦超預期,歐元將對美元形成巨大壓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迎來新一輪大漲。然而,考慮到去年市場上絕大多數人都看錯了(人民幣並未“破7”反而大升),還是有必要多一分清醒,多一分冷靜。

回頭來看,2017年對人民幣的一致性誤判,固然可以歸因為美元大幅走弱出乎意料、我國外匯管理成效出乎意料以及我國經濟走穩出乎意料,

但背後最為本質的原因,還是在於人民幣匯率的真實定價權其實並未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簡單推演可知,2017年人民幣升值6.2%,主要是美元大跌10%帶動,美元大跌則主要是歐元升值13%拖累,歐元升值則主要是市場低估了歐元區經濟復蘇的力度、歐央行收緊貨幣的節奏以及歐洲政局的穩定性。應該說,歐元升值顯然不是中國直接起作用。換言之,當前我國經濟實力雖然穩居世界第二,但人民幣還不足以代表我國的真實國力,因為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還不夠,我國金融市場(尤其是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也還不夠,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更是不夠。

強國需要強幣。中國的崛起,必然需要強有力的人民幣。我國有關當局應著力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全面提升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逐步減少常態化的外匯干預,並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得益於人民幣貶值預期和資本外流壓力均大大緩解,眼下部分管制措施已開始有了鬆動。當然,鑒於今後3年我國將聚焦打好防控金融風險的攻堅戰,適當的外匯管理仍有必要。■

文章首發於證券時報

責任編輯:徐雅芬

歐元升值顯然不是中國直接起作用。換言之,當前我國經濟實力雖然穩居世界第二,但人民幣還不足以代表我國的真實國力,因為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還不夠,我國金融市場(尤其是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也還不夠,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更是不夠。

強國需要強幣。中國的崛起,必然需要強有力的人民幣。我國有關當局應著力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全面提升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程度,逐步減少常態化的外匯干預,並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得益於人民幣貶值預期和資本外流壓力均大大緩解,眼下部分管制措施已開始有了鬆動。當然,鑒於今後3年我國將聚焦打好防控金融風險的攻堅戰,適當的外匯管理仍有必要。■

文章首發於證券時報

責任編輯:徐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