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給牛穿草鞋,你可聽說過?永嘉有種非遺叫:牛草鞋

在界坑村辦公大樓內的非遺展覽館內,牆上掛著多只用稻草編制的草製品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因曾經採訪過我縣的草鞋製作,雖然編織的有些像卻不同。

陪同的村民金國其告訴記者,

這是他們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牛草鞋”。牛草鞋,顧名思義,給牛穿上草鞋,你可聽說?

原來當時界坑因鹽行的興盛,

成為商家聚集貿易之地,其中牛市場就是當時的一個興盛產業。據金國其介紹,我縣屬於丘陵地帶多,山路崎嶇,土質淺薄,適宜養殖黃牛,因黃牛體型小靈活,但力氣也小。

金華、蘭溪平原等地,土地肥沃,需養殖水牛,體型大力氣也大。因雙方各有所需,就相互交易。不過牛腳蹄受不了長途崎嶇山路磨損,若牛蹄出現破損或出血,就賣不到好價錢了。為了保護好耕牛,必須給它穿上牛草鞋。

界坑也因此出現 “打牛草鞋”產業,當時尤其以婦女在家編制“牛草鞋”為多。

2017年,“牛草鞋編織”成為了永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金雨果成為了第三代傳承人。在其老屋內,金雨果現場為我們展示了牛草鞋編織的過程。牛草鞋原料以稻草為主,成本低,編制簡單,一人即可完成。

只見他先把稻草繩搓成兩股像兔子的耳朵一樣,再合成一股,搓成腰圍長短,系在腰上。兩隻“耳朵”狀的稻草繩固定在草鞋靶上,再一圈一圈的繞緊末端,作為草鞋的牛鼻子,大約5-6釐米後,中間用稻草扭成一個圈當鞋扣,

再上下穿插編織5-6釐米,中途用“草鞋凹”(工具)不停的敲打,使草鞋結實。牛草鞋的後腳跟也有兩個7-8釐米的扣子,就是之前掛在草鞋靶上的兩隻 “兔耳朵”樣。

草鞋鼻子前系有一條長70釐米的小繩子,也相當於鞋的帶子,穿在牛蹄上,必須穿越三個扣子,然後捆綁在牛腳上。因當時穿牛草鞋的都是牛販子,一般需要兩人合作。處於安全考慮,現場沒演示給牛穿草鞋。

金雨果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因家境貧苦,沒錢上學,只得跟著父親下地幹活,下雨天跟著父親學制草鞋。自幼娶界坑村金鳳翠的女兒為妻。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界坑村的牛市場再次繁榮,買賣耕牛的販子眾多,賣牛草鞋的生意也供不應求。

岳母金鳳翠就把編制牛草鞋技藝傳承給他,他也成為編制牛草鞋的第三代傳承人。因交通事業的發展,運輸的便利化,販賣耕牛利用交通運輸,也不再需要穿牛草鞋。

雖然現今牛草鞋已失去市場,但牛草鞋也體現過去勞動人民的辛勤耕作與勞苦日子。為了保護傳承牛草鞋編制技藝,金雨果積極到文化禮堂現場表演,展示牛草鞋編織技藝。

在界坑村,“永嘉花帶”、“草氈”、“蓑衣”等編制技藝也都是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個村有四項非物質文化,實屬難得。

小編又長見識了

原來牛也需要穿鞋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界坑村的牛市場再次繁榮,買賣耕牛的販子眾多,賣牛草鞋的生意也供不應求。

岳母金鳳翠就把編制牛草鞋技藝傳承給他,他也成為編制牛草鞋的第三代傳承人。因交通事業的發展,運輸的便利化,販賣耕牛利用交通運輸,也不再需要穿牛草鞋。

雖然現今牛草鞋已失去市場,但牛草鞋也體現過去勞動人民的辛勤耕作與勞苦日子。為了保護傳承牛草鞋編制技藝,金雨果積極到文化禮堂現場表演,展示牛草鞋編織技藝。

在界坑村,“永嘉花帶”、“草氈”、“蓑衣”等編制技藝也都是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個村有四項非物質文化,實屬難得。

小編又長見識了

原來牛也需要穿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