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類最古老印刷術是如何在中國刻經傳人的手下“活”起來的

▲金陵刻經處 (攝:小鬱)

【導讀】今年三月底,上海著名遊藝場“大世界”重新開張,

又一次喚醒公眾對傳統文化,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技藝傳承的關注。而就在距離上海不遠的南京,有一家創辦於1866年的金陵刻經處,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印刷術“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在此活態傳承,一代又一代刻經藝人安守寂寞,為手藝加冕,將匠人精神相傳。

初訪金陵刻經傳人

四年前的初夏,得友人引薦,我有幸拜訪了金陵刻經傳人馬萌青老師。

馬萌青老師是金陵刻經處第六代刻版傳人,也是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國家級代表傳承人。

▲金陵刻經傳人馬萌青老師

在3歲時,馬老師因為注射青黴素過敏,雙耳失聰,但他執拗地不肯學習啞語,

而是一直堅持用唇語與人交流。1981年,馬老師進入金陵刻經處,一年後,跟隨刻字廠老師學習刻字,學了三年滿師。此後,在金陵刻經處一待就待了三十餘年。馬老師的左手無名指有一小塊殘缺,那是十多年前在補一塊老版時,由於發力太大,不小心削去一截手指。在馬老師看來,如果不握著刻刀,那就是一雙廢手。可是一旦握上了刻刀,那只手就又成了天底下最靈巧、最完美的手。

▲上世紀80年代拍攝的馬萌青工作照

金陵刻經處:世界非遺——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傳承保護基地

▲金陵刻經處入口 (攝:小鬱)

據史料記載,

中國雕版印刷術,起源於西元七世紀的民間,最初被用於印刷佛教經像。從那時開始,雕版印刷術便正式成為隋唐以後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

西元1866年(清同治五年),中國近代著名佛學家楊仁山居士(1837-1911)于南京創辦金陵刻經處,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家由私人創辦的融經書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學業內就於一體的佛經出版機構,使中國古代佛經、佛像木刻雕版印刷技藝得以傳承。

聽馬萌青老師講:“金陵刻經處最早在南京的北極閣樓,後遷至長府街。1897年楊仁山居士將延齡巷的私宅捐出,作為刻經之所。”

▲金陵刻經處創始人,楊仁山居士中年照片(攝于光緒初年)

一個多世紀以來,金陵刻經處雖幾經戰亂,但慧燈不熄,仍較完整地保存了中國雕版印刷、木刻浮水印、線裝函套等傳統工藝,成為世界範圍內漢文木刻佛經的出版中心。

▲馬萌青從經版樓裡擺滿經版的檔案架走過

馬萌青老師帶我們一一參觀了經版樓、祗洹精舍、深柳堂和楊仁山居士墓塔等遺跡,並很自豪地說,“目前金陵刻經處收藏有漢文佛經版12萬五千餘塊,佛像版18種,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收藏漢文佛教經像版的寶庫”。經版樓裡收藏的印刷用的雕版,馬老師說,如果一個人來刻,按一人一天80個字算,可能需要一萬一千年。

▲經版樓珍藏的清光緒年間金陵刻經處鏤版《靈山法會》

值得高興的是,2009年,金陵刻經處與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四川德格印經院一起申報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作為中國古代“印刷術”的代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金陵刻經處也因此成為瀕臨失傳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傳承保護單位,這對馬萌青老師以及金陵刻經處所有的工作人員來說都是莫大的鼓舞。

▲2009年,金陵刻經處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6年7月5日,金陵刻經處成立150周年,中國佛教協會和南京市政府為此舉辦了一系列文化紀念活動,當時星雲大師特別受邀出席,讚揚了刻經處創始人楊仁山居士為佛學事業所做的偉大貢獻。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也發表致辭:“150年來,金陵刻經處完整保存了中國傳統雕版印刷、木刻浮水印、線裝函套的全套工藝,並至今保持其活力,體現了我們今天現代化建設仍在呼喚的中華‘工匠精神’。”

2016年12月27日,國家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金陵刻經處傳習所”在金陵刻經處揭牌,馬萌青老師受聘為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第19位傳習導師。馬老師表示他和他的徒弟們將全力以赴,共同努力,將金陵刻經印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

▲馬萌青老師(右二)與他三位徒弟合影

二十餘道手工工序,匠心營造,印經刻經技藝

自1866年創立以來,金陵刻經處完整地保存了雕版浮水印和線裝函套等傳統工藝,它主要由三個環節組成:

1、刻版,包括寫樣、上樣、雕刻等工序;

2、印刷,包括放版、刷墨、複紙、壓擦、揭紙等工序;

3、裝訂,包括分頁、折頁、撮齊、捆紮壓實、數書、齊欄、串紙撚、貼封面封底、配書、切書、打裝訂眼、帖書名簽條等工序。

當日,由馬萌青老師帶領我們首先參觀金陵刻經處的印刷室。在工作中的師傅安之若素,從未抬起頭來看我們這些“突訪者”。

▲(攝:小鬱)

印刷室的兩位師傅並排坐著,一手拿著一把掃帚狀的圓錐形工具,一手拿著一把長方形的“黑盒子”利索地交替著使用。然後,一張張印著經書的紙就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其實是三個環節的第二步水墨印刷。掃帚狀的圓錐形工具名為“帚子”,長方形的“黑盒子”名為“擦子”,是印刷過程中兩個關鍵性的工具。

▲印刷室 (攝:小鬱)

▲帚子 (攝:小郁)

金陵刻經處的手工印刷採用飛印的方式,方便迅速,工作效率較高。先將經版放在托板上,夾緊使之不易移動;用刷子蘸墨汁塗於一邊的木板上,再用帚子從木板上蘸墨汁均勻塗刷在經版上;將宣紙覆蓋在經版上,紙張上版,上下大小全靠目測經驗,版框處的天頭地角都有一定的標準,“三分腳子七分頭”,即上面天頭留七分,地腳留三分。用擦子在宣紙上反復壓擦,最後將宣紙揭下,印刷完成。

▲飛印 (攝:小鬱)

印刷過程中有相應的要求,即“用墨勻淨,四角到,魚尾黑。”視經版新舊加減用墨,新版墨宜重,老版墨宜輕。拿帚子應平整、力足,宜用軟勁。

▲“用墨勻淨,四角到,魚尾黑。” (攝:小鬱)

印刷環節的“先刷後印”的實際操作程式,讓人們知道了漢語“印刷”這個詞的實際所指應該是“刷印”。所以,這套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是有它具體而微的文化意義的。

▲“先刷後印” (攝:小郁)

隨後,馬老師帶我們進了旁邊的刻版室。那是一間很樸素的辦公室,屋裡的桌椅,隱約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光影,牆上貼了觀音與釋迦摩尼的畫像,空氣中飄著墨汁和梨木的清香。

一盞橘黃色的檯燈下,一位師傅正拿著一把刻刀在木版上專心致志地刻著......要完成一塊經版需要花費許多功夫。一塊經版正反兩面一般要雕刻800字左右,即使是嫺熟技藝的刻工,也得足足花上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刻完。

▲刻版 (攝:小郁)

一本經書需經過刻版、印刷、抽頁、對折、齊欄等二十餘道純手工工序才能完成。刻版只是第一步。僅刻版就有三個步驟,其一是“寫樣”,用的是老宋體字,寫這種字體的技術遵循歷代師徒相傳的六筆頭歌訣:“橫平,豎直,點似瓜子,撇如刀,勾如皂刺,捺如鍬。”其二是“上樣”,先將木板用水浸濕,再將紙樣覆蓋上去,待半幹後用手指將紙質輕輕搓去,最後黑墨字跡就顯印在木板上了。其三是雕刻,金陵刻經處刻版選用的是棠梨木,砍成數段,放在水中微火熏烤一天一夜,目的是煮出棠梨木中的糖分,這樣日後存放時就不會出現蟲蛀的情況。煮好的木板要在陰涼處晾乾,不能放在太陽下照射,以免木板開裂脆化。最後推光刨平以待日後雕刻。雕刻前先在木板上塗一層油(可使木質疏鬆,易於雕刻),然後先發刀(刻字的左邊)、再挑刀(刻字的右邊),“發刀深透,挑刀快速”。

▲光刻版就有三個步驟:寫樣、上樣與雕刻

雕版這項古老的手工藝所需工具種類繁多,拳刀、圓鑿、平鏨刀、扡鑿、彎鑿、刮刀等,且由於這些工具造型特殊,需要刻工自己打造。

▲刻工自己打造工具

在參觀完印刷室、刻版室之後,我們便進了裝訂房。這裡的師傅相對比較多,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裝訂房 (攝:小郁)

一位師傅左手戴著兩個指套,右手戴著一個指套,先將印刷好的書一字排開,然後,麻利地一路走下來,一本書就分完了。其他師傅負責折書,即按照每張經書中間的一道黑線,將經書對折。然後,就按照齊欄、上紙撚、貼封面、切邊、打眼、線裝、帖簽條等工序,如此一來,一本經書就完成了。

▲分頁 (攝:小鬱)

▲折頁 (攝:小鬱)

▲齊欄 (攝:小鬱)

▲上紙撚 (攝:小郁)

除了切邊是使用機器外,其它二十余道工序全靠手工完成的。除此之外,三本以上的經書還要加裝函套。

師徒三代同堂,傳承千年雕版技藝

金陵刻經處的木刻浮水印技藝,是在世界印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中國古老雕版印刷的遺存,歷來為師徒世代口授身傳,至今已傳到第六、七代。資歷最老的是馬老師,此外,他還帶了三個徒弟。

相比于簡單易操作的數碼印刷,雕版印刷顯得過於落後與陳舊。在金陵刻經處未申遺前,刻工只有兩位,一位是馬萌青老師,另一位是他的女徒弟,鄧清之。雖然她的刻板技術能獨當一面,雕版技藝依舊無法完整傳承。因為其中有一項補版技藝要求先挖掉舊的部分再裁切新木塊補上,是個力氣活,而身材嬌小的鄧老師體力跟不上,沒法學。故而,馬老師一直在招徒弟,只想著有千年歷史的雕版技藝能完整地傳下去。

令馬老師欣慰的是,除了原本跟隨其學藝20余載的鄧清之,從2012年開始,刻經處多了兩名新徒弟——學習古籍修復專業的王康和劉鼎一。兩名90後的到來,也為刻經處增添了幾分朝氣。儘管師徒三代同堂,一共只有4個人,但在馬老師心裡,卻有種人丁興旺的滿足。

▲馬萌青的徒弟鄧清之正在經版上寫樣

而當初鄧清之進入這裡,完全是因為興趣。1992年自幼學習書法的鄧清之進入金陵刻經處,跟隨馬萌青老師學習刻經。在她看來,能將愛好與工作結合,無疑是一種幸運。但很快,鄧清之發現刻經處的工作並不是自己想的那樣,日復一日地刻字,讓她對這門手藝慢慢失去了熱情。“書法主要要求的是變,但這邊刻字要求的是不變,它每個字要求的是一樣的,一直幹下來,就會覺得枯燥無味。”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鄧清之 (攝:小郁)

徒弟情緒上的變化,馬萌青老師看在眼裡,儘管在交流上並不順暢,但他卻用自己的行動,讓鄧清之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匠人精神。 鄧清之感言:“他整個人身上就體現了我們說的一個技藝的傳承者的這種最優秀的品質。就是執著然後是細心,我在他身上學到的就是堅持吧。幾十年做這一行,堅持是非常不容易的。”

傳統價值的堅守,手藝的溫度

全世界已經通行了將近一個世紀的電腦製版印刷,恐怕只有金陵刻經處依然堅定地延續著木刻書這種古老的出版方式,開創一百五十餘年來,代代相傳。

累計到今天,金陵刻經技藝已有了八代傳人:第一代到第三代傳人由於年代久遠缺乏記載,已難以知道姓名。第四代傳承人多達十九人,第五代傳承人是周保倫和王金碌,第六代傳承人是馬萌青,第七代傳承人是鄧清之,第八代傳承人是劉鼎一、王康。一代又一代的刻經人,用漫長的時間薪火相承,為手藝加冕!

金陵刻經藝人在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須具備的特質。這種特質的培養,只能依賴於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這是現代大規模機械複製的方式無法承載的。正如馬萌青老師對鄧清之和他的徒弟們的影響,“工匠精神”依靠言傳身教式地自然傳承,無法用文字記錄,以程式指引,它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傳統師徒制度與技藝傳承的歷史價值。

紙墨的馨香,慢慢飄散在古舊的房間中,再細看書裡內容,版式疏朗,字大悅目,刻印得十分考究。經書裡,句與句之間無標點,皆以“○”標識句讀,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這門手藝的溫度。

此番,金陵經書雕版、印刷、裝訂的工藝流程也參觀完畢。有時候,會難以想像舉世聞名的最大的木刻版佛經出版中心竟是在兩小排平房內

因為工序複雜,產量極少,“金陵本”在機器制書的時代,只能是珍貴但微小的存在了。一百多年前,金陵刻經處刻印的經卷,在風雨飄搖的近代中國延續著佛學的傳承。如今,印刷工藝日新月異,這些一刀一筆手工雕刻出來的字,將何去何從?

▲金陵本 (攝:小鬱)

在這個電腦打字、機器排版、數碼印刷的時代裡,刻經人依舊借著昏黃的燈光,在木板上刻出一個又一個標準的宋體反字,這不是在與時代逆行,而是在堅守傳統的價值,手藝的尊嚴。

但慧燈不熄,仍較完整地保存了中國雕版印刷、木刻浮水印、線裝函套等傳統工藝,成為世界範圍內漢文木刻佛經的出版中心。

▲馬萌青從經版樓裡擺滿經版的檔案架走過

馬萌青老師帶我們一一參觀了經版樓、祗洹精舍、深柳堂和楊仁山居士墓塔等遺跡,並很自豪地說,“目前金陵刻經處收藏有漢文佛經版12萬五千餘塊,佛像版18種,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收藏漢文佛教經像版的寶庫”。經版樓裡收藏的印刷用的雕版,馬老師說,如果一個人來刻,按一人一天80個字算,可能需要一萬一千年。

▲經版樓珍藏的清光緒年間金陵刻經處鏤版《靈山法會》

值得高興的是,2009年,金陵刻經處與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四川德格印經院一起申報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作為中國古代“印刷術”的代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金陵刻經處也因此成為瀕臨失傳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傳承保護單位,這對馬萌青老師以及金陵刻經處所有的工作人員來說都是莫大的鼓舞。

▲2009年,金陵刻經處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6年7月5日,金陵刻經處成立150周年,中國佛教協會和南京市政府為此舉辦了一系列文化紀念活動,當時星雲大師特別受邀出席,讚揚了刻經處創始人楊仁山居士為佛學事業所做的偉大貢獻。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也發表致辭:“150年來,金陵刻經處完整保存了中國傳統雕版印刷、木刻浮水印、線裝函套的全套工藝,並至今保持其活力,體現了我們今天現代化建設仍在呼喚的中華‘工匠精神’。”

2016年12月27日,國家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金陵刻經處傳習所”在金陵刻經處揭牌,馬萌青老師受聘為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第19位傳習導師。馬老師表示他和他的徒弟們將全力以赴,共同努力,將金陵刻經印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好。

▲馬萌青老師(右二)與他三位徒弟合影

二十餘道手工工序,匠心營造,印經刻經技藝

自1866年創立以來,金陵刻經處完整地保存了雕版浮水印和線裝函套等傳統工藝,它主要由三個環節組成:

1、刻版,包括寫樣、上樣、雕刻等工序;

2、印刷,包括放版、刷墨、複紙、壓擦、揭紙等工序;

3、裝訂,包括分頁、折頁、撮齊、捆紮壓實、數書、齊欄、串紙撚、貼封面封底、配書、切書、打裝訂眼、帖書名簽條等工序。

當日,由馬萌青老師帶領我們首先參觀金陵刻經處的印刷室。在工作中的師傅安之若素,從未抬起頭來看我們這些“突訪者”。

▲(攝:小鬱)

印刷室的兩位師傅並排坐著,一手拿著一把掃帚狀的圓錐形工具,一手拿著一把長方形的“黑盒子”利索地交替著使用。然後,一張張印著經書的紙就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其實是三個環節的第二步水墨印刷。掃帚狀的圓錐形工具名為“帚子”,長方形的“黑盒子”名為“擦子”,是印刷過程中兩個關鍵性的工具。

▲印刷室 (攝:小鬱)

▲帚子 (攝:小郁)

金陵刻經處的手工印刷採用飛印的方式,方便迅速,工作效率較高。先將經版放在托板上,夾緊使之不易移動;用刷子蘸墨汁塗於一邊的木板上,再用帚子從木板上蘸墨汁均勻塗刷在經版上;將宣紙覆蓋在經版上,紙張上版,上下大小全靠目測經驗,版框處的天頭地角都有一定的標準,“三分腳子七分頭”,即上面天頭留七分,地腳留三分。用擦子在宣紙上反復壓擦,最後將宣紙揭下,印刷完成。

▲飛印 (攝:小鬱)

印刷過程中有相應的要求,即“用墨勻淨,四角到,魚尾黑。”視經版新舊加減用墨,新版墨宜重,老版墨宜輕。拿帚子應平整、力足,宜用軟勁。

▲“用墨勻淨,四角到,魚尾黑。” (攝:小鬱)

印刷環節的“先刷後印”的實際操作程式,讓人們知道了漢語“印刷”這個詞的實際所指應該是“刷印”。所以,這套傳統工藝的保護與傳承,是有它具體而微的文化意義的。

▲“先刷後印” (攝:小郁)

隨後,馬老師帶我們進了旁邊的刻版室。那是一間很樸素的辦公室,屋裡的桌椅,隱約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光影,牆上貼了觀音與釋迦摩尼的畫像,空氣中飄著墨汁和梨木的清香。

一盞橘黃色的檯燈下,一位師傅正拿著一把刻刀在木版上專心致志地刻著......要完成一塊經版需要花費許多功夫。一塊經版正反兩面一般要雕刻800字左右,即使是嫺熟技藝的刻工,也得足足花上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刻完。

▲刻版 (攝:小郁)

一本經書需經過刻版、印刷、抽頁、對折、齊欄等二十餘道純手工工序才能完成。刻版只是第一步。僅刻版就有三個步驟,其一是“寫樣”,用的是老宋體字,寫這種字體的技術遵循歷代師徒相傳的六筆頭歌訣:“橫平,豎直,點似瓜子,撇如刀,勾如皂刺,捺如鍬。”其二是“上樣”,先將木板用水浸濕,再將紙樣覆蓋上去,待半幹後用手指將紙質輕輕搓去,最後黑墨字跡就顯印在木板上了。其三是雕刻,金陵刻經處刻版選用的是棠梨木,砍成數段,放在水中微火熏烤一天一夜,目的是煮出棠梨木中的糖分,這樣日後存放時就不會出現蟲蛀的情況。煮好的木板要在陰涼處晾乾,不能放在太陽下照射,以免木板開裂脆化。最後推光刨平以待日後雕刻。雕刻前先在木板上塗一層油(可使木質疏鬆,易於雕刻),然後先發刀(刻字的左邊)、再挑刀(刻字的右邊),“發刀深透,挑刀快速”。

▲光刻版就有三個步驟:寫樣、上樣與雕刻

雕版這項古老的手工藝所需工具種類繁多,拳刀、圓鑿、平鏨刀、扡鑿、彎鑿、刮刀等,且由於這些工具造型特殊,需要刻工自己打造。

▲刻工自己打造工具

在參觀完印刷室、刻版室之後,我們便進了裝訂房。這裡的師傅相對比較多,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裝訂房 (攝:小郁)

一位師傅左手戴著兩個指套,右手戴著一個指套,先將印刷好的書一字排開,然後,麻利地一路走下來,一本書就分完了。其他師傅負責折書,即按照每張經書中間的一道黑線,將經書對折。然後,就按照齊欄、上紙撚、貼封面、切邊、打眼、線裝、帖簽條等工序,如此一來,一本經書就完成了。

▲分頁 (攝:小鬱)

▲折頁 (攝:小鬱)

▲齊欄 (攝:小鬱)

▲上紙撚 (攝:小郁)

除了切邊是使用機器外,其它二十余道工序全靠手工完成的。除此之外,三本以上的經書還要加裝函套。

師徒三代同堂,傳承千年雕版技藝

金陵刻經處的木刻浮水印技藝,是在世界印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中國古老雕版印刷的遺存,歷來為師徒世代口授身傳,至今已傳到第六、七代。資歷最老的是馬老師,此外,他還帶了三個徒弟。

相比于簡單易操作的數碼印刷,雕版印刷顯得過於落後與陳舊。在金陵刻經處未申遺前,刻工只有兩位,一位是馬萌青老師,另一位是他的女徒弟,鄧清之。雖然她的刻板技術能獨當一面,雕版技藝依舊無法完整傳承。因為其中有一項補版技藝要求先挖掉舊的部分再裁切新木塊補上,是個力氣活,而身材嬌小的鄧老師體力跟不上,沒法學。故而,馬老師一直在招徒弟,只想著有千年歷史的雕版技藝能完整地傳下去。

令馬老師欣慰的是,除了原本跟隨其學藝20余載的鄧清之,從2012年開始,刻經處多了兩名新徒弟——學習古籍修復專業的王康和劉鼎一。兩名90後的到來,也為刻經處增添了幾分朝氣。儘管師徒三代同堂,一共只有4個人,但在馬老師心裡,卻有種人丁興旺的滿足。

▲馬萌青的徒弟鄧清之正在經版上寫樣

而當初鄧清之進入這裡,完全是因為興趣。1992年自幼學習書法的鄧清之進入金陵刻經處,跟隨馬萌青老師學習刻經。在她看來,能將愛好與工作結合,無疑是一種幸運。但很快,鄧清之發現刻經處的工作並不是自己想的那樣,日復一日地刻字,讓她對這門手藝慢慢失去了熱情。“書法主要要求的是變,但這邊刻字要求的是不變,它每個字要求的是一樣的,一直幹下來,就會覺得枯燥無味。”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鄧清之 (攝:小郁)

徒弟情緒上的變化,馬萌青老師看在眼裡,儘管在交流上並不順暢,但他卻用自己的行動,讓鄧清之感受到了一種久違的匠人精神。 鄧清之感言:“他整個人身上就體現了我們說的一個技藝的傳承者的這種最優秀的品質。就是執著然後是細心,我在他身上學到的就是堅持吧。幾十年做這一行,堅持是非常不容易的。”

傳統價值的堅守,手藝的溫度

全世界已經通行了將近一個世紀的電腦製版印刷,恐怕只有金陵刻經處依然堅定地延續著木刻書這種古老的出版方式,開創一百五十餘年來,代代相傳。

累計到今天,金陵刻經技藝已有了八代傳人:第一代到第三代傳人由於年代久遠缺乏記載,已難以知道姓名。第四代傳承人多達十九人,第五代傳承人是周保倫和王金碌,第六代傳承人是馬萌青,第七代傳承人是鄧清之,第八代傳承人是劉鼎一、王康。一代又一代的刻經人,用漫長的時間薪火相承,為手藝加冕!

金陵刻經藝人在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須具備的特質。這種特質的培養,只能依賴於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這是現代大規模機械複製的方式無法承載的。正如馬萌青老師對鄧清之和他的徒弟們的影響,“工匠精神”依靠言傳身教式地自然傳承,無法用文字記錄,以程式指引,它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傳統師徒制度與技藝傳承的歷史價值。

紙墨的馨香,慢慢飄散在古舊的房間中,再細看書裡內容,版式疏朗,字大悅目,刻印得十分考究。經書裡,句與句之間無標點,皆以“○”標識句讀,讓人真切地感受到這門手藝的溫度。

此番,金陵經書雕版、印刷、裝訂的工藝流程也參觀完畢。有時候,會難以想像舉世聞名的最大的木刻版佛經出版中心竟是在兩小排平房內

因為工序複雜,產量極少,“金陵本”在機器制書的時代,只能是珍貴但微小的存在了。一百多年前,金陵刻經處刻印的經卷,在風雨飄搖的近代中國延續著佛學的傳承。如今,印刷工藝日新月異,這些一刀一筆手工雕刻出來的字,將何去何從?

▲金陵本 (攝:小鬱)

在這個電腦打字、機器排版、數碼印刷的時代裡,刻經人依舊借著昏黃的燈光,在木板上刻出一個又一個標準的宋體反字,這不是在與時代逆行,而是在堅守傳統的價值,手藝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