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書法家的小錯誤,你發現了嗎?

現在的書法展中,參賽作品中錯字屢見不鮮,飽受詬病。那麼古人是不是就沒有犯錯的時候呢?其實不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古人也有犯錯的時候,碑帖中那些錯別字就是例證。

▼漢《張遷碑》隸書

《張遷碑》中“爰既且于君,蓋其繵縺。”顧炎武《金石文字記》:“而又有雲‘爰既且於君’,則‘暨’之誤。”王念孫《漢隸拾遺》:“‘爰既且於君’,義不可通,明是‘爰暨於君’之誤。《魏元丕碑》:‘爰暨於君’,即其明證矣。”是說原文“既且”當為“暨”字,書碑者誤將一字上下分離為兩字,

遂成“既且”。

《墨緣》點評:“兩位學者的考證,鐵證如山!”

▼唐《文賦》行書

陸柬之《文賦》有多處硬傷:“物昭哲而牙進”,“牙”字應該是“互”字,《昭明文選》此句即作“互”。如果把“牙”字寫成“互”的俗字,那麼一撇必須寫成一捺。“於是沉辭拂悅”,拂悅,《昭明文選》作“怫悅”,“拂”為“怫”之訛。

《墨緣》點評:“陸柬之抄寫這通《文賦》,

態度好像有點,不嚴謹!”

▼唐《倪寬贊》楷書

褚遂良《倪寬贊》中,“奮”下“田”寫成“臼”;“舊”下“日”成了“田”。

《墨緣》點評:”該寫的沒寫,不該寫的卻寫上。該怎麼說好呢?”

▼唐《陰符經》楷書

褚遂良所作《陰符經》,乃楷書經典之作。行筆極為靈活,點畫、轉折有行書筆意,

部分重捺筆劃還有隸書意味,輕重與虛實結合得很好。筆勢縱橫清晰,天趣自然。然而其中也有一些錯別字。

“執”字“丸”多一點。“私”字“厶”成了“麼”。

“瞽”字左上成了“幸”。“故”字右部成了“久”。“殺”字多了一個“×”。

《墨緣》點評:“臨習時可以‘照搬’,創作時切忌出錯。”

▼宋《新歲展慶帖》行書

蘇軾《新歲展慶帖》“試令依樣造看”中的“樣”,不知所宗。

《墨緣》點評:“像‘樣’又像‘朴’,其實都不像。臆造!”

▼宋《赤壁賦》行楷

蘇軾書“淩萬頃之茫然”的“淩”寫成“陵”;帶“癶”的字,

多數寫成了“祭”的上部,如《赤壁賦》中“登”,《西樓蘇帖》中“燈”等。

《墨緣》點評:“大家之錯,亦無風度!”

小編注:後世趙孟頫和啟功的書法中,登字也有左側寫兩點的,不知是受蘇軾影響,還是另有出處。

▼宋《西樓蘇帖》及其他楷書、行書

“敖”字左側部首,應是上“土”下“方”,蘇軾作品中則多寫了一橫。且所有帶“敖”的字,如《洞庭春色·中山松醪賦》中的“熬、螯”,《赤壁賦》中的“遨”,都多寫了一橫。

《墨緣》點評:“‘真是橫’空出世!”

▼宋《諸上座帖》草書

黃庭堅的草書經典《諸上座帖》,有一段出錯很多,接連打上墨點。

《墨緣》點評:“按照時下展覽的標準,是要靠邊站的。”

▼宋《閏月帖》行書

米芾《閏月帖》中第二列首字“孰”字“丸”部中多出一點。

《墨緣》點評:“一點之余,名家亦為過!”

都多寫了一橫。

《墨緣》點評:“‘真是橫’空出世!”

▼宋《諸上座帖》草書

黃庭堅的草書經典《諸上座帖》,有一段出錯很多,接連打上墨點。

《墨緣》點評:“按照時下展覽的標準,是要靠邊站的。”

▼宋《閏月帖》行書

米芾《閏月帖》中第二列首字“孰”字“丸”部中多出一點。

《墨緣》點評:“一點之余,名家亦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