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瞿秋白“內心的真相”——《多餘的話》

文/張家康

1935年5月22日,囚禁中的瞿秋白用六天的時間,

完成二萬言的《多餘的話》,此時距離他從容就義僅有27天。他將寫作這份絕命之作,稱之為“最後‘談天’的機會”,他要“說一說內心的話,徹底暴露內心的真相”。正是這些“內心的真相”,無保留地坦露了他涉身人世,投身革命的經歷和感受。瞿秋白坦然無私,光明磊落,無情地解剖自己,表現出勇者的膽略和胸懷。

一個最愉快的夢想

瞿秋白1899年1月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知書識禮、大家閨秀的母親是他的啟蒙老師。

母親寫得一手工整娟秀的小楷,又會吟詩填詞。這種特有的文化背景,加上他特有的悟性,瞿秋白自幼便與文學結下不解之緣。他跟著母親習字讀詩,琅琅上口的唐詩,將他領入文學藝術的殿堂,他盡情地吮吸文學藝術的乳汁,為日後的文學藝術修養和造詣,奠定了最初的基礎。他還在父親和伯父的傳授下,學習山水畫和金石篆刻。13歲那年,他所作的詠菊詩,
便展露出其文學方面的天賦:“今歲花開盛,宜栽白玉盆,只緣秋色淡,無處覓霜痕。”詩意淡雅、境界疏遠。更為難得的是,他的名、號:霜、秋白三字都巧妙地嵌入其中。

瞿秋白的父親瞿世瑋除擅長畫畫山水外,一身別無長物,難以安身立命,全家的生活來源,全仗在杭州做官的四伯父接濟。四伯父卸任後,家庭經濟急轉直下,只能靠典當衣物,變賣金石書畫維持生活。寅吃卯糧、債臺高築的淒慘家境,

使母親徹底絕望。1916年春節期間,母親自殺,以抗議黑暗、無情的世道人心。母親慘然絕命後,瞿秋白為生計和學業而奔波勞累。次年春,他隨堂兄瞿純白由武昌來到北京,本想“能夠考進北大,研究中國文學,將來做個教員度過這一生”。可是,驚人的學膳費令他不敢問津。

正巧到了9月,外交部俄文專修館招生,這是“一個既不要學費又有‘出身’的”學校,他順利地考進俄文專修館。

三年的俄文學習,他的成績一直領先。同學沈穎回憶說:“秋白在校每考必列第一或第二名。”他一直自信自己的俄語水準,“講到我僅有的一點具體智識,那就只有俄國文罷。”此時,他已“能夠查看字典看俄國文學名著”,於是,“注意力就大部分放在文藝方面了”。

他讀過普希金、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和契訶夫的許多作品,並且,最早向中國讀者介紹和翻譯俄羅斯文學。

他甚至想翻譯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復活——》。俄羅斯文學已使他心醉魂迷,為之神往,稱之為“自己的家”,憑著他的執著追求和嚴謹學風,本可以成為一個很有造詣的文學家,本可以在俄羅斯文學的翻譯和研究上取得豐碩的成果。

◆1920年,瞿秋白赴俄之前,他中學時的同學李子寬和在北京大學一起學習的金誠夫前往送別,合影留念,左起金誠夫、瞿秋白、李子寬。

但是,命運的安排總是不以個人的意願為轉移。1920年10月,他應北京《晨報》的聘請,以特派記者的身份赴俄國考察。此時,他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他在《多餘的話》中說:“我想看一看那‘新國家’,尤其是借此機會把俄國文學好好研究一下,的確是一件最愜意的事。”顯而易見,十月革命後的“新國家”,對於像他這樣的進步青年,不能說沒有新奇感,然而,對他產生最大影響的還是俄羅斯文學。他說:“為著繼續深入地研究俄文和俄國文學,我則又不能不到世界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去。”

剛到俄國,他沒有改變研習俄羅斯文學的初衷,甚至“誤會著加入了黨就不能專修文學——學文學仿佛就是不革命的概念,在當時已經通行了”。而恰恰是此時,他於不知不覺中與“文學”割斷了情愫。他以《晨報》記者的身份,參加聯共。”

中國革命是那一代共產黨人所面臨的嶄新課題,成功經驗的取得,來自實踐中的摸索,如同改革開放的今天一樣,“摸著石頭過河”,錯誤和挫折自然在所難免。當時,共產國際在指導中共時,提出“無間斷的革命”的思想,這正迎合黨內日益滋長的急躁冒進的情緒。1927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臨時政治局會議,以瞿秋白為首的臨時中央局,開始推行“左”傾冒險主義路線,給中國革命造成惡劣的影響。怎樣看待這次“左”傾錯誤呢?李維漢在《對瞿秋白“左”傾盲動主義的回憶與研究》中說:“應當看到,以秋白為首的臨時中央政治局所犯的‘左’傾冒險主義,不同于因勝利而驕傲起來的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更不同于篡黨奪權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因為我們是在執行八七會議總方針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又說,“這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一個人負主要責任,主要責任更在國際代表。”瞿秋白在《多餘的話》中回憶道,中共“六大”時,“許多同志反對我,也有許多同志贊成我。我的進退成為黨的政治主張的聯帶問題。所以,我雖然屢次想說:‘你們饒了我吧,我實在沒有興趣和能力負擔這個領導工作了。’但是,終於沒有說出口。當時形格勢禁,舊幹部中沒有別人,新幹部起來領導的形勢還沒有成熟,我只得仍舊擔著這個名義”。中共“六大”後,他仍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並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留在莫斯科。其實,早在一年前,他就萌發退出政治職務的想法,他為不能實際參與革命的軍事和組織工作,而只是發發指示,作作論文,“感覺到空談無聊”,打算“退出領導地位”,可是,“又感到好象是拆臺。這樣,勉強著自己度過了這一時期”。

在莫斯科清黨運動的影響下,中山大學也掀起風潮,中大學生王明在副校長米夫的支持下,誣陷俞秀松等人有所謂“江浙同鄉會”的小組織活動。瞿秋白等人經過調查,“覺得互相攻訐批評的許多同志都是好的,聽他們所說的事情卻往往有些非常出奇,似乎都是故意誇大事實,奉為‘打倒’對方的理由。”他採取如此態度,無疑是引火焚身,米夫和王明因而批評他為“機會主義和異己分子庇護者”。接著,他的弟弟、中大學生瞿景白突然失蹤。他在有理難辯、欲說不能的情景下,只能將憂悶和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

◆圖為瞿秋白從德國返回莫斯科時與夫人楊之華及女兒瞿獨伊合影。

1930年8月,瞿秋白回到上海,共產國際代表米夫也受命來到中國,並一手操縱中共六屆四中全會,親手扶植王明一步登天,進入中央領導崗位。他在《多餘的話》中說:“一九三一年一月的共產黨四中全會開除了我的政治局委員之後,我的精神狀態的確是‘心中空無所有’的情形,直到現在還是如此。”這次全會,把他的錯誤無限上綱,反復批判,輪番糾纏。他誠懇地給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寫信,表明承認錯誤的真實心情,甚至在政治高壓下,說了一些違心的話。這正是他在《多餘的話》中所反復檢討的“真正的懦夫”的個性所在。在與王明之流的“陰謀家”周旋時,他不願與之沆瀣一氣,只得虛與委蛇,“工作是‘但求無過’的態度,全國的政治形勢實在懶得問。”“老實說,在四中全會之後,我早已成為十足的市儈——對於政治問題我竭力避免發表意見。”

對此,他常常捫心自問,惴惴不安,為什麼自己不能“認真的為著自己的見解去鬥爭”呢?除了客觀的政治因素之外,他作為一個“讀書的高等遊民”,身上還有著濃重的“文人必然的性格”,“優柔寡斷,隨波逐流”,“往往連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做的是什麼”。他的滿身的書卷氣,已銷蝕了政治家的手腕和策略,他清楚地意識到,“根本上我不是一個政治動物”,不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他與政治太疏遠、太陌生了。

我渴望甜蜜的休息

瞿秋白“從一九一九年就得了吐血病”,在俄國工作期間,俄國正在試行新經濟政策,物質生活資料匱乏。在饑餓和疾病的折磨下,他因營養不良和勞累過度而病倒,醫生診斷他的左肺有病,並建議他回國治療。可是,他放棄不下莫斯科東方大學的工作,仍然帶病備課、講課。好友曹靖華曾回憶,瞿秋白“講課時,有時累得面色蒼白,連氣都接不上來”,但“還是誨人不倦地講著”。終因病情惡化,不得不住進莫斯科高山療養院。在這裡的一個多月,他雖然躺在病床上,卻是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工作。曹靖華經常來看望他,每次來都見他“躺在床上,床頭沒有檯燈,就把吊燈拉到床頭,拴在床架上,俯在枕上寫文章”。

1922年1月,他帶病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期間,他的肺病復發,整日高燒不退,並有血痰出現,於是,又住進高山療養院。他在病中和病後,寫了許多文章,由莫斯科寄給北京《晨報》,《晨報》以《莫斯科通信》專欄予以發表。年底,他回到國內,擔負的工作更加艱巨而繁重,這樣,他的肺病便“一直沒有好好醫治的機會”。“肺結核的發展曾經在一九二六年走到非常危險的階段,那年幸而勉強醫好了。可是立即趕到武漢去,立即又是半年最忙碌緊張的工作”。

八七會議後,他的擔子更沉重了,每天的工作排程得滿滿的,除了要撰寫大量的理論文章外,還要開會,找人談話,“精神的緊張自然是很厲害的,往往十天八天連續地不安眠,為著寫一篇政治論文或者報告。”他不堪負荷,神經衰弱,夜不成眠,有時睡到半夜,也會突然從床上跳起,而口裡卻不住地淌著涎水。他對夫人楊之華說:“我只有絲毫的精力支持著自己的軀殼。”

“一隻羸弱的馬拖著幾千斤的輜重車,走上了險峻的山坡,一步步地往上爬,要往後退是不可能,要往前去是實在不能勝任了。我在負責政治領導的時期,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欲罷不能的疲勞使我永久感覺一種無可形容的重壓。精神上政治上的倦怠,使我渴望甜蜜的休息,以至於腦筋麻木,停止一切種種的思想。”

他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在複雜的政治背景下,他的揮之不去的“文人積習”,即天真樸實的個性,加上他的“身體本來不強壯”,以至在政治實踐的運作中,欲罷不能、力不從心的艱難窘境。他抱怨道:“我是多麼脆弱,多麼不禁磨練呵!”儘管他身處逆境,仍然恪盡職守、毫不懈怠。十多年來,“除卻躺在床上不能行動神智昏瞀的幾天以外——我的腦筋從沒有得到休息的日子”。“這連續十幾年的不休息,也許是我精神疲勞和十分厲害的神經衰弱的原因,然而究竟我離衰老時期還很遠”。

六屆四中全會後,他在上海治病時,又回到“自己的家”,寫下大量的文章,度過了極其短暫的愉悅時光。他雖已感到“自己的氣力也已經衰憊了”,但是,他對文學還是有著“幹一干,‘以度餘年’的”奢望。可是,1934年1月7日,中央通知他儘快返回中央蘇區瑞金,他的奢望終成泡影。此時的中央蘇區,王明路線更為猖獗,他被安排“擔任了人民委員的清閒職務”,因此,他“不必出席黨的中央會議,不必參與一切政策的最初討論和決定”。這時,他的“身體根本弄壞了,虛弱的簡直是一個廢人”。他甘願接受這項“清閒職務”,因為“最主要的是我沒有氣力再跑了,我根本沒有精力再作政治的和社會科學的思索了,Stop。”

◆1930年7月瞿秋白與楊之華在莫斯科留影。

在上海養病時,夫人楊之華隨侍照料。離滬時,他曾要求楊之華一同前往,可是,卻遭到組織拒絕。黨內政治上的排斥異己,竟然連起碼的人道主義的情感都喪失殆盡,多病而又孱弱的他又能說些什麼呢?他只能苦苦地等待,等待著與“我的之華”相會的那一天,然而,這種期待竟成為永訣。當他在獄中書寫這篇《多餘的話》時,對自己的夫人充滿著深深的思念之情,“我留戀什麼?我最親愛的人,我曾經依傍著她度過了這十年的生命。是的,我不能沒有依傍。……我不會組織自己的生活,我不會做極簡單極平等的瑣事。我一直依傍著我的親人,我唯一的親人。我如何不留戀?”

這相依相傍的十年,他有過短暫的輝煌,而更多的是長長的灰暗,黨內路線鬥爭的是是非非,已經無辜株連楊之華。他默默忍受,婉言勸慰,以至自己真實的心理狀況,“也只露一點口風”。他深自內疚,為沒能向楊之華“徹底的坦白”,為自己“精神上的懦怯”,而“覺得十分難受,因為我許多次對不起我這個親人”。

王明路線給中央蘇區帶來極大的危害,根據地大片喪失,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他耳聞目睹這一切,是有自己的“獨立思索”的,“要完全不問政治又辦不到。我就在敷衍塞責,厭倦著政治即又不得不略為問一問政治的狀態中間,”但是,“我自己不願意有什麼和中央不同的政見。我總是立刻‘放棄’這些錯誤的見解。”他在兩難境地中難以自拔,在強勢壓力下身不由己。在敵人的監禁中,他料想生日無多,由此,又有一種超脫感,慶倖自己終能擺脫“政治的糾葛”。“我時常說,感覺到十年二十年沒有睡覺似的疲勞,現在可以得到永久的‘偉大的’可愛的睡眠了。”“我去休息了,永久去休息了,你們更應當祝賀我。”

最後的最坦白的話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瞿秋白曾要求隨軍行動。可是,中央最高三人團還是拒絕了他的要求,將他留在瑞金。中央紅軍剛剛撤離蘇區,國民黨即以十萬大軍實行血腥的“全面清剿”。次年2月24日,他在轉移的途中,於長汀縣境內被國民黨保安十四團二營俘獲。4月25日,他的真實身份暴露。敵人如獲至寶,將他移押在長汀中學監禁。他身陷囹圄,十分清楚自己生命的最後結局,“願意趁這餘剩的生命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寫一點最後的最坦白的話”,從5月17日到22日,他寫完這篇自傳體文章——《多餘的話》,全文分為“何必說?(代序)”、“歷史的誤會”、“脆弱的二元人物”、“我和馬克思義”、“盲動主義和立三路線”、“文人”和“告別”七節。

他在《多餘的話》中透露出這樣的心境,即對王明的中央始終處於權威認同、路線質疑的矛盾之中,“霧裡看花的隔膜的感覺,使人覺得異常的苦悶、寂寞和孤獨。”為了要“顧全大局”,他“極勉強的用我所學到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創造新的情感、新的感覺方法”。他說,“我始終戴著假面具”,可是,當他面對嚴重的現實時,又覺得“心上有不能自己的衝動和需要”。總想“說一說內心的話,徹底暴露內心的真相”。他知道所寫這些,是要被正統的“布林塞維克”們斥之為“小布爾喬亞智識者的自我分析的脾氣”,並推測:假如他們“能夠早些時聽到我這裡寫的一切,那我想早就應當開除我的黨籍”。

1930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六屆三中全會,會議由從莫斯科回國的瞿秋白和周恩來主持,三中全會結束了立三路線錯誤領導。瞿秋白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對待李立三的錯誤,他說:“立三路線是我的許多錯誤觀念——有人說是瞿秋白主義——的邏輯發展,……假定‘六大’之後,留在中國直接領導的不是立三而是我,那麼,在實際上我也會走到這樣的錯誤路線,不過不至於像立三這樣魯莽,也可說,不會有立三那樣的勇氣。我當然間接地負著立三路線的責任。”

他的與人為善換來的又是什麼呢?12月底,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召集國際東方部,專題討論六屆三中全會和李立三的錯誤,參加這次會議的共有11人,張國燾、黃平、蔡和森和李立三參加了會議。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瞿秋白竟成為重點批評的對象。與會的中國同志異口同聲地批評瞿秋白:“兩面派的對待共產國際”,“反對國際的領導”,“真正小團體的代表秋白同志”。甚至連李立三也批評他,把自己的錯誤說成是“在秋白同志影響之下”,並說,“秋白同志的確用了兩面派的手段”。十二月國際討論會,是在瞿秋白不在場的情況下,對他所作的缺席批判。

時隔一個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王明對瞿秋白施行全面的攻勢。這次全會幾乎使中國共產黨陷於滅頂之災,它帶給瞿秋白就不僅僅是政治的失勢,甚至導致他後來的過早夭亡。毛澤東曾說,瞿秋白的被害,是“王明、博古他們有意把瞿秋白當作包袱甩給敵人造成的”,“客觀上做了借刀殺人的事”。黨內黨同伐異的政治態勢,把瞿秋白推向政治的邊緣,“於是四中全會後……就決定開除我的政治局委員。我呢,象上面已經說過的,正感謝這一開除,使我卸載了千鈞萬擔。我第二次回國是一九三O年八月中旬,到一九三一年一月七日,我就離開了中央政治領導機關。這期間只有半年不到的時間。可是這半年對於我幾乎比五十年還長!”半年長於五十年,這半年的歲月浸漬著屈辱、酸辛的苦水,一向溫良恭讓的瞿秋白,也不能不表示既委婉而又強烈的抗議和審辯。

“我留下這幾頁給你們——我的最後的最坦白的老實話。永別了!判斷一切的當然是你們,而不是我。”是的,判斷一切的當然是後來者。當你乍一接觸到這些發自肺腑的真實話語時,竟然會有一種迷惘之感,甚至會產生一種無可名狀的情緒。不過,只要你細心研讀和體味,便不難發現,這篇文章可謂是真心可憫,用心良苦。文章中常常出現這樣的字句,“我本是一個半吊子‘文人’而已”,“文人結習未除”,“我潛伏的紳士意識”,“弱者的道德”、“一個戲子”等等,透過這些尖刻自責的字句,我們恍然大悟,作者正是通過這些字句,對自己進行嚴厲的道德靈魂的自我鞭笞。

當然,他確實有著一些“懦怯的‘婆婆媽媽’的書生”意氣,“向來沒有為著自己的見解而奮鬥的勇氣”,嚮往的是“大家不要爭論,和和氣氣的過日子”。他對黨內鬥爭已是“十分厭倦了”。黨內鬥爭的殘酷性逼迫他“對於政治問題”,“竭力避免發表意見”。他已“沒有自己的政治思想(我以中央思想為思想)”。但是,他又時常地忖度著,如此敷衍、塞責,是與馬克思主義“完全處於敵對的地位”。他常常想,如此下去,“我正是一個最壞的黨員”,處此尷尬的兩難境地,必然塑就他的相互矛盾的二元人格。

當我們理清了上世紀30年代黨內鬥爭的複雜背景,當我們瞭解了作者所處的地位和境遇時,我們便會對《多餘的話》中謎一般的語句所表現出的情緒和怨歎,具有了認同和理解的充足的理由。

“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他的這首絕命詩富有深遠的禪意,就要結束伶俜孤獨的心靈獨白,回歸生命的生生死死的自然之中,他感到超脫瀟灑,飄逸似仙。行刑前,他安詳平靜地對行刑者說:“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後我要大休息了。”他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出對於生命結束的從容不迫的態度。

“這世界對於我仍然是非常美麗的。一切新的、鬥爭的、勇敢的都在前進。那麼好的花朵、果子,那麼清秀的山和水,那麼雄偉的工廠和煙囪,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以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別了,美麗的世界!”

“這美麗世界欣欣向榮的兒童,我的女兒,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們。我替他們祝福。”

讀著這些動人之心、移人之情的語句,我們的心都要為之破碎,我們已沒有理由再對《多餘的話》提出莫名的質疑,他嘔心瀝血,苦心孤詣所表示的歷史責任心,已是不言而喻的了。

(文中引文除標明出處外,均引自《多餘的話》,見《多餘人心史》,東方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感恩回饋

新年之際,為了回饋廣大粉絲

黨史博采準備了圖書

每天贈送給大家!

本期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提供的

《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

贈予黨史博采的忠實粉絲。

本次活動為期一周

每天送出五本

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

本書由京滬五位中青年學者連袂創作,上市一週三大網店全部售空,出版至今熱銷58萬冊,榮登2017年當當年度好書榜社科文化類第5名、中央黨校發佈的黨政領導幹部2015年春季熱銷書推薦榜。

本書高揚社會主義理念,直面“中國問題”,以貫通中西、跨學科的學術視野,從文明、政治、社會、基層、經濟各方面分析了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治理的優勢與問題,探討了中國共產黨如何克服重重危機與挑戰,並回答了幹部群眾關注和困惑的一些重大問題。

想得到這本圖書很簡單

請抓緊參與我們的活動吧。

我們將在每天的留言中,篩選出五名優質留言粉絲贈書一冊。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轉載請注明轉自《黨史博采》。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采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1920年10月,他應北京《晨報》的聘請,以特派記者的身份赴俄國考察。此時,他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他在《多餘的話》中說:“我想看一看那‘新國家’,尤其是借此機會把俄國文學好好研究一下,的確是一件最愜意的事。”顯而易見,十月革命後的“新國家”,對於像他這樣的進步青年,不能說沒有新奇感,然而,對他產生最大影響的還是俄羅斯文學。他說:“為著繼續深入地研究俄文和俄國文學,我則又不能不到世界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去。”

剛到俄國,他沒有改變研習俄羅斯文學的初衷,甚至“誤會著加入了黨就不能專修文學——學文學仿佛就是不革命的概念,在當時已經通行了”。而恰恰是此時,他於不知不覺中與“文學”割斷了情愫。他以《晨報》記者的身份,參加聯共。”

中國革命是那一代共產黨人所面臨的嶄新課題,成功經驗的取得,來自實踐中的摸索,如同改革開放的今天一樣,“摸著石頭過河”,錯誤和挫折自然在所難免。當時,共產國際在指導中共時,提出“無間斷的革命”的思想,這正迎合黨內日益滋長的急躁冒進的情緒。1927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臨時政治局會議,以瞿秋白為首的臨時中央局,開始推行“左”傾冒險主義路線,給中國革命造成惡劣的影響。怎樣看待這次“左”傾錯誤呢?李維漢在《對瞿秋白“左”傾盲動主義的回憶與研究》中說:“應當看到,以秋白為首的臨時中央政治局所犯的‘左’傾冒險主義,不同于因勝利而驕傲起來的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更不同于篡黨奪權的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因為我們是在執行八七會議總方針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又說,“這不是他一個人的責任,也不是他一個人負主要責任,主要責任更在國際代表。”瞿秋白在《多餘的話》中回憶道,中共“六大”時,“許多同志反對我,也有許多同志贊成我。我的進退成為黨的政治主張的聯帶問題。所以,我雖然屢次想說:‘你們饒了我吧,我實在沒有興趣和能力負擔這個領導工作了。’但是,終於沒有說出口。當時形格勢禁,舊幹部中沒有別人,新幹部起來領導的形勢還沒有成熟,我只得仍舊擔著這個名義”。中共“六大”後,他仍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並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留在莫斯科。其實,早在一年前,他就萌發退出政治職務的想法,他為不能實際參與革命的軍事和組織工作,而只是發發指示,作作論文,“感覺到空談無聊”,打算“退出領導地位”,可是,“又感到好象是拆臺。這樣,勉強著自己度過了這一時期”。

在莫斯科清黨運動的影響下,中山大學也掀起風潮,中大學生王明在副校長米夫的支持下,誣陷俞秀松等人有所謂“江浙同鄉會”的小組織活動。瞿秋白等人經過調查,“覺得互相攻訐批評的許多同志都是好的,聽他們所說的事情卻往往有些非常出奇,似乎都是故意誇大事實,奉為‘打倒’對方的理由。”他採取如此態度,無疑是引火焚身,米夫和王明因而批評他為“機會主義和異己分子庇護者”。接著,他的弟弟、中大學生瞿景白突然失蹤。他在有理難辯、欲說不能的情景下,只能將憂悶和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

◆圖為瞿秋白從德國返回莫斯科時與夫人楊之華及女兒瞿獨伊合影。

1930年8月,瞿秋白回到上海,共產國際代表米夫也受命來到中國,並一手操縱中共六屆四中全會,親手扶植王明一步登天,進入中央領導崗位。他在《多餘的話》中說:“一九三一年一月的共產黨四中全會開除了我的政治局委員之後,我的精神狀態的確是‘心中空無所有’的情形,直到現在還是如此。”這次全會,把他的錯誤無限上綱,反復批判,輪番糾纏。他誠懇地給共產國際和中共中央寫信,表明承認錯誤的真實心情,甚至在政治高壓下,說了一些違心的話。這正是他在《多餘的話》中所反復檢討的“真正的懦夫”的個性所在。在與王明之流的“陰謀家”周旋時,他不願與之沆瀣一氣,只得虛與委蛇,“工作是‘但求無過’的態度,全國的政治形勢實在懶得問。”“老實說,在四中全會之後,我早已成為十足的市儈——對於政治問題我竭力避免發表意見。”

對此,他常常捫心自問,惴惴不安,為什麼自己不能“認真的為著自己的見解去鬥爭”呢?除了客觀的政治因素之外,他作為一個“讀書的高等遊民”,身上還有著濃重的“文人必然的性格”,“優柔寡斷,隨波逐流”,“往往連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做的是什麼”。他的滿身的書卷氣,已銷蝕了政治家的手腕和策略,他清楚地意識到,“根本上我不是一個政治動物”,不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家”,他與政治太疏遠、太陌生了。

我渴望甜蜜的休息

瞿秋白“從一九一九年就得了吐血病”,在俄國工作期間,俄國正在試行新經濟政策,物質生活資料匱乏。在饑餓和疾病的折磨下,他因營養不良和勞累過度而病倒,醫生診斷他的左肺有病,並建議他回國治療。可是,他放棄不下莫斯科東方大學的工作,仍然帶病備課、講課。好友曹靖華曾回憶,瞿秋白“講課時,有時累得面色蒼白,連氣都接不上來”,但“還是誨人不倦地講著”。終因病情惡化,不得不住進莫斯科高山療養院。在這裡的一個多月,他雖然躺在病床上,卻是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工作。曹靖華經常來看望他,每次來都見他“躺在床上,床頭沒有檯燈,就把吊燈拉到床頭,拴在床架上,俯在枕上寫文章”。

1922年1月,他帶病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期間,他的肺病復發,整日高燒不退,並有血痰出現,於是,又住進高山療養院。他在病中和病後,寫了許多文章,由莫斯科寄給北京《晨報》,《晨報》以《莫斯科通信》專欄予以發表。年底,他回到國內,擔負的工作更加艱巨而繁重,這樣,他的肺病便“一直沒有好好醫治的機會”。“肺結核的發展曾經在一九二六年走到非常危險的階段,那年幸而勉強醫好了。可是立即趕到武漢去,立即又是半年最忙碌緊張的工作”。

八七會議後,他的擔子更沉重了,每天的工作排程得滿滿的,除了要撰寫大量的理論文章外,還要開會,找人談話,“精神的緊張自然是很厲害的,往往十天八天連續地不安眠,為著寫一篇政治論文或者報告。”他不堪負荷,神經衰弱,夜不成眠,有時睡到半夜,也會突然從床上跳起,而口裡卻不住地淌著涎水。他對夫人楊之華說:“我只有絲毫的精力支持著自己的軀殼。”

“一隻羸弱的馬拖著幾千斤的輜重車,走上了險峻的山坡,一步步地往上爬,要往後退是不可能,要往前去是實在不能勝任了。我在負責政治領導的時期,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欲罷不能的疲勞使我永久感覺一種無可形容的重壓。精神上政治上的倦怠,使我渴望甜蜜的休息,以至於腦筋麻木,停止一切種種的思想。”

他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在複雜的政治背景下,他的揮之不去的“文人積習”,即天真樸實的個性,加上他的“身體本來不強壯”,以至在政治實踐的運作中,欲罷不能、力不從心的艱難窘境。他抱怨道:“我是多麼脆弱,多麼不禁磨練呵!”儘管他身處逆境,仍然恪盡職守、毫不懈怠。十多年來,“除卻躺在床上不能行動神智昏瞀的幾天以外——我的腦筋從沒有得到休息的日子”。“這連續十幾年的不休息,也許是我精神疲勞和十分厲害的神經衰弱的原因,然而究竟我離衰老時期還很遠”。

六屆四中全會後,他在上海治病時,又回到“自己的家”,寫下大量的文章,度過了極其短暫的愉悅時光。他雖已感到“自己的氣力也已經衰憊了”,但是,他對文學還是有著“幹一干,‘以度餘年’的”奢望。可是,1934年1月7日,中央通知他儘快返回中央蘇區瑞金,他的奢望終成泡影。此時的中央蘇區,王明路線更為猖獗,他被安排“擔任了人民委員的清閒職務”,因此,他“不必出席黨的中央會議,不必參與一切政策的最初討論和決定”。這時,他的“身體根本弄壞了,虛弱的簡直是一個廢人”。他甘願接受這項“清閒職務”,因為“最主要的是我沒有氣力再跑了,我根本沒有精力再作政治的和社會科學的思索了,Stop。”

◆1930年7月瞿秋白與楊之華在莫斯科留影。

在上海養病時,夫人楊之華隨侍照料。離滬時,他曾要求楊之華一同前往,可是,卻遭到組織拒絕。黨內政治上的排斥異己,竟然連起碼的人道主義的情感都喪失殆盡,多病而又孱弱的他又能說些什麼呢?他只能苦苦地等待,等待著與“我的之華”相會的那一天,然而,這種期待竟成為永訣。當他在獄中書寫這篇《多餘的話》時,對自己的夫人充滿著深深的思念之情,“我留戀什麼?我最親愛的人,我曾經依傍著她度過了這十年的生命。是的,我不能沒有依傍。……我不會組織自己的生活,我不會做極簡單極平等的瑣事。我一直依傍著我的親人,我唯一的親人。我如何不留戀?”

這相依相傍的十年,他有過短暫的輝煌,而更多的是長長的灰暗,黨內路線鬥爭的是是非非,已經無辜株連楊之華。他默默忍受,婉言勸慰,以至自己真實的心理狀況,“也只露一點口風”。他深自內疚,為沒能向楊之華“徹底的坦白”,為自己“精神上的懦怯”,而“覺得十分難受,因為我許多次對不起我這個親人”。

王明路線給中央蘇區帶來極大的危害,根據地大片喪失,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他耳聞目睹這一切,是有自己的“獨立思索”的,“要完全不問政治又辦不到。我就在敷衍塞責,厭倦著政治即又不得不略為問一問政治的狀態中間,”但是,“我自己不願意有什麼和中央不同的政見。我總是立刻‘放棄’這些錯誤的見解。”他在兩難境地中難以自拔,在強勢壓力下身不由己。在敵人的監禁中,他料想生日無多,由此,又有一種超脫感,慶倖自己終能擺脫“政治的糾葛”。“我時常說,感覺到十年二十年沒有睡覺似的疲勞,現在可以得到永久的‘偉大的’可愛的睡眠了。”“我去休息了,永久去休息了,你們更應當祝賀我。”

最後的最坦白的話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瞿秋白曾要求隨軍行動。可是,中央最高三人團還是拒絕了他的要求,將他留在瑞金。中央紅軍剛剛撤離蘇區,國民黨即以十萬大軍實行血腥的“全面清剿”。次年2月24日,他在轉移的途中,於長汀縣境內被國民黨保安十四團二營俘獲。4月25日,他的真實身份暴露。敵人如獲至寶,將他移押在長汀中學監禁。他身陷囹圄,十分清楚自己生命的最後結局,“願意趁這餘剩的生命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寫一點最後的最坦白的話”,從5月17日到22日,他寫完這篇自傳體文章——《多餘的話》,全文分為“何必說?(代序)”、“歷史的誤會”、“脆弱的二元人物”、“我和馬克思義”、“盲動主義和立三路線”、“文人”和“告別”七節。

他在《多餘的話》中透露出這樣的心境,即對王明的中央始終處於權威認同、路線質疑的矛盾之中,“霧裡看花的隔膜的感覺,使人覺得異常的苦悶、寂寞和孤獨。”為了要“顧全大局”,他“極勉強的用我所學到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創造新的情感、新的感覺方法”。他說,“我始終戴著假面具”,可是,當他面對嚴重的現實時,又覺得“心上有不能自己的衝動和需要”。總想“說一說內心的話,徹底暴露內心的真相”。他知道所寫這些,是要被正統的“布林塞維克”們斥之為“小布爾喬亞智識者的自我分析的脾氣”,並推測:假如他們“能夠早些時聽到我這裡寫的一切,那我想早就應當開除我的黨籍”。

1930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上海召開六屆三中全會,會議由從莫斯科回國的瞿秋白和周恩來主持,三中全會結束了立三路線錯誤領導。瞿秋白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對待李立三的錯誤,他說:“立三路線是我的許多錯誤觀念——有人說是瞿秋白主義——的邏輯發展,……假定‘六大’之後,留在中國直接領導的不是立三而是我,那麼,在實際上我也會走到這樣的錯誤路線,不過不至於像立三這樣魯莽,也可說,不會有立三那樣的勇氣。我當然間接地負著立三路線的責任。”

他的與人為善換來的又是什麼呢?12月底,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召集國際東方部,專題討論六屆三中全會和李立三的錯誤,參加這次會議的共有11人,張國燾、黃平、蔡和森和李立三參加了會議。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瞿秋白竟成為重點批評的對象。與會的中國同志異口同聲地批評瞿秋白:“兩面派的對待共產國際”,“反對國際的領導”,“真正小團體的代表秋白同志”。甚至連李立三也批評他,把自己的錯誤說成是“在秋白同志影響之下”,並說,“秋白同志的確用了兩面派的手段”。十二月國際討論會,是在瞿秋白不在場的情況下,對他所作的缺席批判。

時隔一個月,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王明對瞿秋白施行全面的攻勢。這次全會幾乎使中國共產黨陷於滅頂之災,它帶給瞿秋白就不僅僅是政治的失勢,甚至導致他後來的過早夭亡。毛澤東曾說,瞿秋白的被害,是“王明、博古他們有意把瞿秋白當作包袱甩給敵人造成的”,“客觀上做了借刀殺人的事”。黨內黨同伐異的政治態勢,把瞿秋白推向政治的邊緣,“於是四中全會後……就決定開除我的政治局委員。我呢,象上面已經說過的,正感謝這一開除,使我卸載了千鈞萬擔。我第二次回國是一九三O年八月中旬,到一九三一年一月七日,我就離開了中央政治領導機關。這期間只有半年不到的時間。可是這半年對於我幾乎比五十年還長!”半年長於五十年,這半年的歲月浸漬著屈辱、酸辛的苦水,一向溫良恭讓的瞿秋白,也不能不表示既委婉而又強烈的抗議和審辯。

“我留下這幾頁給你們——我的最後的最坦白的老實話。永別了!判斷一切的當然是你們,而不是我。”是的,判斷一切的當然是後來者。當你乍一接觸到這些發自肺腑的真實話語時,竟然會有一種迷惘之感,甚至會產生一種無可名狀的情緒。不過,只要你細心研讀和體味,便不難發現,這篇文章可謂是真心可憫,用心良苦。文章中常常出現這樣的字句,“我本是一個半吊子‘文人’而已”,“文人結習未除”,“我潛伏的紳士意識”,“弱者的道德”、“一個戲子”等等,透過這些尖刻自責的字句,我們恍然大悟,作者正是通過這些字句,對自己進行嚴厲的道德靈魂的自我鞭笞。

當然,他確實有著一些“懦怯的‘婆婆媽媽’的書生”意氣,“向來沒有為著自己的見解而奮鬥的勇氣”,嚮往的是“大家不要爭論,和和氣氣的過日子”。他對黨內鬥爭已是“十分厭倦了”。黨內鬥爭的殘酷性逼迫他“對於政治問題”,“竭力避免發表意見”。他已“沒有自己的政治思想(我以中央思想為思想)”。但是,他又時常地忖度著,如此敷衍、塞責,是與馬克思主義“完全處於敵對的地位”。他常常想,如此下去,“我正是一個最壞的黨員”,處此尷尬的兩難境地,必然塑就他的相互矛盾的二元人格。

當我們理清了上世紀30年代黨內鬥爭的複雜背景,當我們瞭解了作者所處的地位和境遇時,我們便會對《多餘的話》中謎一般的語句所表現出的情緒和怨歎,具有了認同和理解的充足的理由。

“夕陽明滅亂山中,落葉寒泉聽不窮。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萬緣空。”他的這首絕命詩富有深遠的禪意,就要結束伶俜孤獨的心靈獨白,回歸生命的生生死死的自然之中,他感到超脫瀟灑,飄逸似仙。行刑前,他安詳平靜地對行刑者說:“人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後我要大休息了。”他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出對於生命結束的從容不迫的態度。

“這世界對於我仍然是非常美麗的。一切新的、鬥爭的、勇敢的都在前進。那麼好的花朵、果子,那麼清秀的山和水,那麼雄偉的工廠和煙囪,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以前更光明了。但是,永別了,美麗的世界!”

“這美麗世界欣欣向榮的兒童,我的女兒,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們。我替他們祝福。”

讀著這些動人之心、移人之情的語句,我們的心都要為之破碎,我們已沒有理由再對《多餘的話》提出莫名的質疑,他嘔心瀝血,苦心孤詣所表示的歷史責任心,已是不言而喻的了。

(文中引文除標明出處外,均引自《多餘的話》,見《多餘人心史》,東方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感恩回饋

新年之際,為了回饋廣大粉絲

黨史博采準備了圖書

每天贈送給大家!

本期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提供的

《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

贈予黨史博采的忠實粉絲。

本次活動為期一周

每天送出五本

大道之行: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

本書由京滬五位中青年學者連袂創作,上市一週三大網店全部售空,出版至今熱銷58萬冊,榮登2017年當當年度好書榜社科文化類第5名、中央黨校發佈的黨政領導幹部2015年春季熱銷書推薦榜。

本書高揚社會主義理念,直面“中國問題”,以貫通中西、跨學科的學術視野,從文明、政治、社會、基層、經濟各方面分析了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治理的優勢與問題,探討了中國共產黨如何克服重重危機與挑戰,並回答了幹部群眾關注和困惑的一些重大問題。

想得到這本圖書很簡單

請抓緊參與我們的活動吧。

我們將在每天的留言中,篩選出五名優質留言粉絲贈書一冊。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轉載請注明轉自《黨史博采》。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采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