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您”知道敬稱代詞“您”是怎麼來的嗎?

在漢語中,「您」這種敬稱代詞甚至「您」這個字本身,出現的時間其實都很短。

在諸如《爾雅》《說文解字》《廣韻》等現存的唐宋時代及以前的辭典、字書或韻書中,「您」字並不存在。而唐宋時代及以前的書籍著作包括文章詩詞中,

也都找不到「您」字的身影。

最早的「您」,應當出現于金代或元代的漢文文獻中,而在這時「您」的意義還不是一個第二人稱敬語,而是用來表示第二人稱複數,也就是現代漢語中「你們」的意思。

nín

在古代漢語,特別是秦漢及以前的上古漢語中,

人稱代詞往往不會標明複數。諸如「予」「我」「爾」「汝」等第一、第二人稱代詞,都既可指代「我」「你」又可以指代「我們」「你們」。

而到了魏晉隋唐時期,上古漢語逐漸演變為中古漢語,漢語人稱代詞開始區分單複數,並出現了用於標示複數的詞綴如「爾等」的「等」、「吾儕」的「儕」、「我輩」的「輩」和「爾曹」的「曹」等。

成書於南北朝時期的《三國志注》中出現的「吾儕」

不過這時漢語人稱代詞單複數的區分依舊不嚴格,加上書面語擬古風尚的盛行,一個人稱代詞可以同時表示單數和複數的情況依舊廣泛存在。而漢語特別是普通話與官話方言中的人稱代詞複數標誌「們」的前身,一般認為應該是受到了西域和北方民族的影響。

據研究,「們」字最早的祖先應為唐代翻譯佛經是對梵語中人稱代詞複數的對譯,

隨著佛教的傳播而滲透到各地方言中。在不同古漢語方言裡,「們」類的人稱代詞複數標記最早「彌」「弭」等字。

這些字在當時的中古漢語中,讀音都近似 /mjɛ/(類似現代漢語 mie 或 mié 的發音),且可能是「爾」(中古漢語音 /ȵiɛ/,類似現代漢語的 nié)字或「輩」(中古漢語音)字失去本來含義,變成純語法標記的結果。

到後來,尤其是到了宋代,人稱代詞複數標記逐漸又從「彌」「弭」等字變成了「瞞」「滿」 「門」,

其讀音為 /muɑn/ 或 /muən/(近似今天漢語中的 muan, muán 或 muen)。這些語法現象也同時傳入了與宋朝接壤的遼與西夏等國,並在金朝、元朝統治時期保留了下來。

遼、宋、西夏三國對峙圖。

根據對現存契丹語材料的分析,至少在遼代的契丹與使用者人群中,

緊接著母音的 /-n/ 音會脫落,如 /man/ 在契丹語使用者口中就會變成 /ma/。而這個現象在同屬阿勒泰語系的女真語和蒙古語中也同樣存在。

因此,至少在宋遼時代的北方漢語中,受到北方民族讀音的影響,「瞞」「滿」 「門」等人稱代詞複數標記在很多情況下失去了尾音 /-n/,讀音變成了 /muɑ/ 或 /muɛ/,更進一步被寫成了發音相近的「每」字(中古漢語音 /muʌi/,宋元漢語讀音 /muɛ/),原先的「爾滿」或「你門」就成了「你每」。

在傳到今天的宋元時代戲文和話本等用口語寫作的民間通俗文學中,「你每」這樣的詞彙形式就已經隨處可見。

到了金朝和元朝,北方阿勒泰語民族更是先後統治了中原北部以至整個漢地。金朝的女真語和元朝的蒙古語嚴重影響了漢語口語。在金元話本、戲曲或散曲小令(即通常意義上的「元曲」)以及元代蒙古式漢語中,「你每兩位」這樣的話就已經成了標準配置。

元朝歷代秘藏的「寶書」《蒙古秘史》(又稱《元朝秘史》)

而當人把「你每」這個詞說得更快更連續時,「每」字的母音也進一步脫落,僅剩了一個 /m/ 音。這個音就附加在「你」(宋元時代發音類似今天的 nǐ)字之後,變成了一個 /nim/ 音,而被寫作「您」。而在更早一些的時候,這個讀音也會寫作「恁」,因為這個字在中古音中也可讀作 /njim/。

在元代編纂的記錄了當時北方漢語音韻的《中原音韻》中,「您」字正是被分配在「侵尋」這個韻部。這個韻部裡的字,韻母均為 /im/,也就是說在這時「您」字就是讀 /nim/。而這時「您」也還有一種愛稱或昵稱的意義在裡面,因此在造字時選擇了「心」字為底。

收錄於元代韻書《中原音韻》中的「您」字,可見這個字在當時與「枕」「飲」「怎」字等字有相同的韻母和聲調。

在之前的古代漢語中,對他人的敬稱一般是通過諸如「聖上」「明公」「閣下」「先生」等頭銜式或代稱式名詞表現出來。除了早已不用的上古代詞「子」以外,專門用作第二人稱敬語的代詞並不存在。

無獨有偶,在亞歐大陸的另一端,廣泛分佈于歐洲、西亞、南亞的印歐語系的很多語言同樣有這種用第二人稱複數代詞(你們)來表示第二人稱敬稱(您),並區分「你」和「您」的現象。

在語言學中,這種語言現象稱為「T-V 區分」(T–V distinction)。這個名稱中的 T 和 V 分別來自拉丁語中用以表示「你」的詞 tu 和用來表示「你們」的詞 vos。

如在法語中,表示「你」的意思的單詞為 tu 而表示「你們」和「您」意思的單詞均為 vous;在俄語中,「你」是 ты(ty)而「你們」和「您」則都是 вы(vy)。

幫助英語國家的法語學習者,

區分 tu(你)和 vous(你們/您) 含義的漫畫

而在另一些印歐語系語言中,「T-V 區分」則沒有那麼嚴格、或者變化較多、甚至完全消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語。

莎士比亞時代的近代英語中用以表示「你」的意思的單詞 thee 在今天已經基本消失,僅在某些早期著作、宗教文本、詩歌或者仿古文體中出現。而近代英語中用以表示「你們」和「您」的意思的 you,在今天則既可表示「你」又可以表達「你們」的意思,其敬稱含義則已完全消失。

在很長一段時期裡,「您」依舊既可以表示敬語又可以表示「你們」。即使到了明朝初期,在使用蒙古式漢語翻譯元朝史書《蒙古秘史》時,「您」仍舊可以表示複數(如「您眾人離了紮木合」,即「你們眾人從紮木合那裡離開」)。

《蒙古秘史》中的相關段落

直至後來,到了近現代時期,「您」字也僅存在於書面語或官話方言中。就拿不同時期北京話作品來進行定量分析:

1.《兒女英雄傳》中的第二人稱表敬形式

在《兒女英雄傳》中,“你老人家”(及其縮略形式“你老”)是最主要的第二人稱表敬形式。雖然此時“您”的漢字形式尚未出現,但有兩點變化值得注意:

第一,“你老”的表敬功能擴大,不再局限于尊稱長者。例如:

(1)“親家太太,你老往後瞧著罷,聽說著的呢!”(12回)

(2) 那跑堂兒的瞧見,連忙的把煙袋杆望巴掌上一拍,磕去煙火,把煙袋掖在油裙裡,走來問公子道:“要開壺啊,你老?”(同上)

(3) 那白臉兒狼看見,說:“我合他一塊兒去,少爺,你老也支給我兩吊,我買雙鞋,瞧這鞋,不跟腳了。”(4回)

句(1)中“張太太”用“你老”稱呼與之年齡相仿的親家“安太太”,句(2) 、(3)中的“少爺”年紀尚輕,但“夥計”也尊稱其為“你老”,在書中類似的用例還有很多。此時“你老”在用法上和後來的敬稱代詞“您”已十分接近,而書中的“你們”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表敬傾向。

第二,產生了新的表敬形式“你那”(《語言自邇集》中寫作“你納”,《小額》中寫作“你哪”)。例如:

(4)“我平日見老弟你那不愛聽戲,等閒連個戲館子也不肯下,我只說你過於呆氣,誰知敢則這樁事真氣得壞人!”(32回)

(5)“姑老爺不用管我們的事,我們不能像你那開口就是‘詩雲’,閉口就是‘子曰’的。”(33回)[5]

以往研究者的注意力均為漢字形式“您”所吸引,上述“你那”的用例並未引起注意,而在創作時間略晚的《語言自邇集》中,“你納”開始大量出現。由此,我們認為:“你那/納/哪”的出現非常重要,它是“你老”發展為“您”的過渡階段。

2.《語言自邇集》中的第二人稱表敬形式

《語言自邇集》是一部北京官話口語教科書,反映了19世紀中期北京話的面貌,書中第四章和第五章基本保持了第一版(1867)的原貌(不包括第四章第十部分)。我們對這兩章進行考察後有三點發現:

第一,“你納”發展勢頭十分強勁,已經取代了“你老”的地位。

較之《兒女英雄傳》,《語言自邇集》中“你老”使用頻率大幅度降低;而在《兒女英雄傳》中尚屬萌芽階段的“你那/納”,在《語言自邇集》中則達49例之多。例如:

(6) [少年] 兄台,你納看我射箭,比從前出息了沒有?(《談論篇之十》)

(7) [少年] 兄台,瞧瞧我的翻譯,求你納略改一改。(《談論篇之七》)

(8) 兄台,我這件事,實實在在的仗著你納了。(《談論篇之八十三》)

“你納”在句(6)中充當主語,在句(7)、(8)中分別充當句中賓語和句末賓語,表敬功能和《兒女英雄傳》中的“你老”很接近。因此,我們推測“你納”(ni-na)應該是“你老”(nǐ lǎo)音變而成的新形式。曾有人用“嘴裡含著熱豆腐”來打趣北京人說話含混不清、鼻音濃重的特點,脫音、吞音現象在北京話中也並不鮮見,因此出現上述變化——“你老”(nǐlǎo)音變為“你納”(ni-na)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出現了《兒女英雄傳》未見的新形式“您納”(14例)。例如:

(9) 您納騎的不是我們這兒的馬麼?(《問答章第二》)

(10) 那兒敢戲耍您納?(同上)

(11) 您納太急,回來就明白了。(《問答章第七》)

由於連讀的緣故,“你納”(ni-na)中“納”(na)的聲母(n)實際上充當了“你”(nǐ)的韻尾,人們用新的文字形式“您”代替“你納”中的“你”正是為了適應這種語音上的變化。由於字形的變化總是滯後於語音的發展,因此,雖然在《兒女英雄傳》中漢字“您”尚未出現,但從音義結合的標準出發,我們認為:第二人稱敬稱形式“nín”在《兒女英雄傳》就以非自由語素的形式存在於“ni-na”(你那)中,到了《語言自邇集》中,“nín”擺脫了“na”的束縛,獨立地充當句子成分,它才取得第二人稱敬稱代詞的地位,並擁有了新的漢字形式“您”。

第三,第二人稱敬稱代詞“nín”首次單獨以“您”的文字形式出現,比《燕京婦語》還要早四十年左右。並且作者威妥瑪已經明確指出當時:“在北京說‘您nin’比用‘你老’更常見。”例如:

(12) 我不知道,您問他本人兒就知道了。(《問答章第一》)

(13) [少年] 我早就要瞧您來著,不想叫一件旁不相干兒的事情絆住了。(《談論篇之七十一》)

(14) [主人] 老兄台咯,是該當送的,方才還要叫人請您去來著,你納是知道的,就是這幾個奴才們,宰豬的宰豬,收拾雜碎的收拾雜碎,那個都不費手呢?(《談論篇之八十八》)

句(12)、(13)中“您”分別充當主語和賓語,句(14)中“您”和“你納”對舉,顯示兩者用法接近。作為新興形式,代詞“您”(12例)的數量還不及“你納”(49例)和“您納”(14例),威妥瑪的注釋也證實了這點。我們推測“您”(nín)是由“你/您納”(ni-na)發展出來的新形式,它們的關係類似於“你那”和“你老”的關係。

3.《小額》、老舍及王朔作品中的第二人稱表敬形式

《小額》又有了新變化,“您”取代“你/您哪”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後者總共只有8例。

在老舍和王朔的作品中,“您”的這種優勢進一步加強,具體表現在:“你那/納”已無用例,“你老”(老舍作品13例,王朔作品僅3例)也呈現出被“您老”(老舍作品8例,王朔作品7例)取代的趨勢。

綜上所述,通過對《兒女英雄傳》、《語言自邇集》和《小額》三個階段的語料分析,發現“您”的產生過程是:

你老(nǐ lǎo)> 你/您納(ni-na)> 您(nín)

顯然中間並沒有經歷一個象呂叔湘先生所指出的母音脫落的過程。

呂叔湘先生認為“你老”發展成“您”要經過一個“老”字脫落母音的階段:“老字脫落母音,只剩下‘l-’的時候,漢語裡既沒有用‘l-’作韻尾的習慣,就轉成發音部位相同的-n,現在口語中有時說成您哪,……您哪(nína)是您(nín)湊上老(lao)字留下的-a-。”依呂先生觀點,“您”(nín)的發展路徑則歸納為:

你老(nǐ lǎo)> 您(nín)> 您納(nína)

話說回來,對於作為敬語人稱代詞的「您」字,往往會忽略「您」字而一律不加區分地使用「你」,甚至會很冤枉地被一些「講究」的北方人視為「沒禮貌」。

在傳到今天的宋元時代戲文和話本等用口語寫作的民間通俗文學中,「你每」這樣的詞彙形式就已經隨處可見。

到了金朝和元朝,北方阿勒泰語民族更是先後統治了中原北部以至整個漢地。金朝的女真語和元朝的蒙古語嚴重影響了漢語口語。在金元話本、戲曲或散曲小令(即通常意義上的「元曲」)以及元代蒙古式漢語中,「你每兩位」這樣的話就已經成了標準配置。

元朝歷代秘藏的「寶書」《蒙古秘史》(又稱《元朝秘史》)

而當人把「你每」這個詞說得更快更連續時,「每」字的母音也進一步脫落,僅剩了一個 /m/ 音。這個音就附加在「你」(宋元時代發音類似今天的 nǐ)字之後,變成了一個 /nim/ 音,而被寫作「您」。而在更早一些的時候,這個讀音也會寫作「恁」,因為這個字在中古音中也可讀作 /njim/。

在元代編纂的記錄了當時北方漢語音韻的《中原音韻》中,「您」字正是被分配在「侵尋」這個韻部。這個韻部裡的字,韻母均為 /im/,也就是說在這時「您」字就是讀 /nim/。而這時「您」也還有一種愛稱或昵稱的意義在裡面,因此在造字時選擇了「心」字為底。

收錄於元代韻書《中原音韻》中的「您」字,可見這個字在當時與「枕」「飲」「怎」字等字有相同的韻母和聲調。

在之前的古代漢語中,對他人的敬稱一般是通過諸如「聖上」「明公」「閣下」「先生」等頭銜式或代稱式名詞表現出來。除了早已不用的上古代詞「子」以外,專門用作第二人稱敬語的代詞並不存在。

無獨有偶,在亞歐大陸的另一端,廣泛分佈于歐洲、西亞、南亞的印歐語系的很多語言同樣有這種用第二人稱複數代詞(你們)來表示第二人稱敬稱(您),並區分「你」和「您」的現象。

在語言學中,這種語言現象稱為「T-V 區分」(T–V distinction)。這個名稱中的 T 和 V 分別來自拉丁語中用以表示「你」的詞 tu 和用來表示「你們」的詞 vos。

如在法語中,表示「你」的意思的單詞為 tu 而表示「你們」和「您」意思的單詞均為 vous;在俄語中,「你」是 ты(ty)而「你們」和「您」則都是 вы(vy)。

幫助英語國家的法語學習者,

區分 tu(你)和 vous(你們/您) 含義的漫畫

而在另一些印歐語系語言中,「T-V 區分」則沒有那麼嚴格、或者變化較多、甚至完全消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英語。

莎士比亞時代的近代英語中用以表示「你」的意思的單詞 thee 在今天已經基本消失,僅在某些早期著作、宗教文本、詩歌或者仿古文體中出現。而近代英語中用以表示「你們」和「您」的意思的 you,在今天則既可表示「你」又可以表達「你們」的意思,其敬稱含義則已完全消失。

在很長一段時期裡,「您」依舊既可以表示敬語又可以表示「你們」。即使到了明朝初期,在使用蒙古式漢語翻譯元朝史書《蒙古秘史》時,「您」仍舊可以表示複數(如「您眾人離了紮木合」,即「你們眾人從紮木合那裡離開」)。

《蒙古秘史》中的相關段落

直至後來,到了近現代時期,「您」字也僅存在於書面語或官話方言中。就拿不同時期北京話作品來進行定量分析:

1.《兒女英雄傳》中的第二人稱表敬形式

在《兒女英雄傳》中,“你老人家”(及其縮略形式“你老”)是最主要的第二人稱表敬形式。雖然此時“您”的漢字形式尚未出現,但有兩點變化值得注意:

第一,“你老”的表敬功能擴大,不再局限于尊稱長者。例如:

(1)“親家太太,你老往後瞧著罷,聽說著的呢!”(12回)

(2) 那跑堂兒的瞧見,連忙的把煙袋杆望巴掌上一拍,磕去煙火,把煙袋掖在油裙裡,走來問公子道:“要開壺啊,你老?”(同上)

(3) 那白臉兒狼看見,說:“我合他一塊兒去,少爺,你老也支給我兩吊,我買雙鞋,瞧這鞋,不跟腳了。”(4回)

句(1)中“張太太”用“你老”稱呼與之年齡相仿的親家“安太太”,句(2) 、(3)中的“少爺”年紀尚輕,但“夥計”也尊稱其為“你老”,在書中類似的用例還有很多。此時“你老”在用法上和後來的敬稱代詞“您”已十分接近,而書中的“你們”沒有表現出明顯的表敬傾向。

第二,產生了新的表敬形式“你那”(《語言自邇集》中寫作“你納”,《小額》中寫作“你哪”)。例如:

(4)“我平日見老弟你那不愛聽戲,等閒連個戲館子也不肯下,我只說你過於呆氣,誰知敢則這樁事真氣得壞人!”(32回)

(5)“姑老爺不用管我們的事,我們不能像你那開口就是‘詩雲’,閉口就是‘子曰’的。”(33回)[5]

以往研究者的注意力均為漢字形式“您”所吸引,上述“你那”的用例並未引起注意,而在創作時間略晚的《語言自邇集》中,“你納”開始大量出現。由此,我們認為:“你那/納/哪”的出現非常重要,它是“你老”發展為“您”的過渡階段。

2.《語言自邇集》中的第二人稱表敬形式

《語言自邇集》是一部北京官話口語教科書,反映了19世紀中期北京話的面貌,書中第四章和第五章基本保持了第一版(1867)的原貌(不包括第四章第十部分)。我們對這兩章進行考察後有三點發現:

第一,“你納”發展勢頭十分強勁,已經取代了“你老”的地位。

較之《兒女英雄傳》,《語言自邇集》中“你老”使用頻率大幅度降低;而在《兒女英雄傳》中尚屬萌芽階段的“你那/納”,在《語言自邇集》中則達49例之多。例如:

(6) [少年] 兄台,你納看我射箭,比從前出息了沒有?(《談論篇之十》)

(7) [少年] 兄台,瞧瞧我的翻譯,求你納略改一改。(《談論篇之七》)

(8) 兄台,我這件事,實實在在的仗著你納了。(《談論篇之八十三》)

“你納”在句(6)中充當主語,在句(7)、(8)中分別充當句中賓語和句末賓語,表敬功能和《兒女英雄傳》中的“你老”很接近。因此,我們推測“你納”(ni-na)應該是“你老”(nǐ lǎo)音變而成的新形式。曾有人用“嘴裡含著熱豆腐”來打趣北京人說話含混不清、鼻音濃重的特點,脫音、吞音現象在北京話中也並不鮮見,因此出現上述變化——“你老”(nǐlǎo)音變為“你納”(ni-na)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出現了《兒女英雄傳》未見的新形式“您納”(14例)。例如:

(9) 您納騎的不是我們這兒的馬麼?(《問答章第二》)

(10) 那兒敢戲耍您納?(同上)

(11) 您納太急,回來就明白了。(《問答章第七》)

由於連讀的緣故,“你納”(ni-na)中“納”(na)的聲母(n)實際上充當了“你”(nǐ)的韻尾,人們用新的文字形式“您”代替“你納”中的“你”正是為了適應這種語音上的變化。由於字形的變化總是滯後於語音的發展,因此,雖然在《兒女英雄傳》中漢字“您”尚未出現,但從音義結合的標準出發,我們認為:第二人稱敬稱形式“nín”在《兒女英雄傳》就以非自由語素的形式存在於“ni-na”(你那)中,到了《語言自邇集》中,“nín”擺脫了“na”的束縛,獨立地充當句子成分,它才取得第二人稱敬稱代詞的地位,並擁有了新的漢字形式“您”。

第三,第二人稱敬稱代詞“nín”首次單獨以“您”的文字形式出現,比《燕京婦語》還要早四十年左右。並且作者威妥瑪已經明確指出當時:“在北京說‘您nin’比用‘你老’更常見。”例如:

(12) 我不知道,您問他本人兒就知道了。(《問答章第一》)

(13) [少年] 我早就要瞧您來著,不想叫一件旁不相干兒的事情絆住了。(《談論篇之七十一》)

(14) [主人] 老兄台咯,是該當送的,方才還要叫人請您去來著,你納是知道的,就是這幾個奴才們,宰豬的宰豬,收拾雜碎的收拾雜碎,那個都不費手呢?(《談論篇之八十八》)

句(12)、(13)中“您”分別充當主語和賓語,句(14)中“您”和“你納”對舉,顯示兩者用法接近。作為新興形式,代詞“您”(12例)的數量還不及“你納”(49例)和“您納”(14例),威妥瑪的注釋也證實了這點。我們推測“您”(nín)是由“你/您納”(ni-na)發展出來的新形式,它們的關係類似於“你那”和“你老”的關係。

3.《小額》、老舍及王朔作品中的第二人稱表敬形式

《小額》又有了新變化,“您”取代“你/您哪”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後者總共只有8例。

在老舍和王朔的作品中,“您”的這種優勢進一步加強,具體表現在:“你那/納”已無用例,“你老”(老舍作品13例,王朔作品僅3例)也呈現出被“您老”(老舍作品8例,王朔作品7例)取代的趨勢。

綜上所述,通過對《兒女英雄傳》、《語言自邇集》和《小額》三個階段的語料分析,發現“您”的產生過程是:

你老(nǐ lǎo)> 你/您納(ni-na)> 您(nín)

顯然中間並沒有經歷一個象呂叔湘先生所指出的母音脫落的過程。

呂叔湘先生認為“你老”發展成“您”要經過一個“老”字脫落母音的階段:“老字脫落母音,只剩下‘l-’的時候,漢語裡既沒有用‘l-’作韻尾的習慣,就轉成發音部位相同的-n,現在口語中有時說成您哪,……您哪(nína)是您(nín)湊上老(lao)字留下的-a-。”依呂先生觀點,“您”(nín)的發展路徑則歸納為:

你老(nǐ lǎo)> 您(nín)> 您納(nína)

話說回來,對於作為敬語人稱代詞的「您」字,往往會忽略「您」字而一律不加區分地使用「你」,甚至會很冤枉地被一些「講究」的北方人視為「沒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