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海內三寶,潘有其二”

一言九鼎,大名鼎鼎,定鼎,問鼎……,帶“鼎”字的詞語都特有分量。

古人認為,祖先、神靈也是要吃飯的。於是,供獻食物包括酒就成了祭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盛放、烹煮這些食物的用品就要用最好的材料、最高的技術和最大的人力物力來製作。

雖然這些物品的原型脫胎於日常實用器,但擔負起祭祀功能後就成為禮器。鼎就是禮器的重要代表。

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並稱為海內三寶。三寶之一的毛公鼎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其銘文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三寶中的另外兩寶,體量比毛公鼎大,但銘文字數少於毛公鼎。其中,大盂鼎藏於國家博物館的《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專題陳列廳展出;大克鼎在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青銅館中展出。

這兩件重器都是潘達于女士捐贈。

潘家是蘇州望族,李鴻章曾經送匾“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就是這麼牛。“碩士”算是沒文化。

同治間左宗棠以重金購得大盂鼎,“報恩”送潘祖蔭。潘祖蔭收藏大盂鼎15年後又收藏了大克鼎。收藏大克鼎後一年病故,無子,過繼其弟子為嗣,亦早夭。

其弟帶大盂鼎大克鼎從京城返回蘇州。其弟的小兒子亦早夭。故過繼同族一孫,此孫亦夭折。只能再過繼第二個,這個孫子終於長大娶妻丁素珍。而新婚三個月這位新郎就病故。這是潘家年輕一輩只剩下這個年輕的孫媳婦。潘祖年不再過繼孫子,讓這孫媳婦改姓為潘,起名潘達於。守護潘家文物的重任就落在這個年僅二十歲的潘達於身上。潘奶奶護寶、現寶的故事在“國家寶藏”節目中已經講述了。

潘奶奶威武!

大盂鼎,西周康王時期,清道光年陝西省岐山縣禮村出土,同治間左宗棠以重金購得,送蘇州潘祖蔭。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大盂鼎造型端莊穩重,渾厚雄偉,典麗堂皇,為世間瑰寶。在鼎的內壁上有291字銘文,是三千年前的“禁酒令”。

1860年,有人向咸豐皇帝檢舉要彈劾左宗棠,潘祖蔭出來力保了左宗棠。後來,左宗棠出任甘陝總督,在1873年他得知大盂鼎出現在了西安,他就想起潘祖蔭最愛的就是青銅器,於是讓自己的部下買下了這個大盂鼎,送給了潘祖蔭。

潘祖蔭收藏大盂鼎15年後又收藏了大克鼎。

大克鼎又稱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被奉為上博分量最重、地位最高、經歷最為曲折的青銅器。

鼎高93.1釐米,重201.5千克 ,口徑75.6釐米。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

鼎腹內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記錄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的內容。

歡迎評閱:《愛上博物館之霸氣王后的的專屬花樣青銅器》

《愛上博物館之上海博物館裡的夏代青銅器》

《愛上博物館之山西博物院的青銅精品》

鼎高93.1釐米,重201.5千克 ,口徑75.6釐米。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

鼎腹內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記錄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的內容。

歡迎評閱:《愛上博物館之霸氣王后的的專屬花樣青銅器》

《愛上博物館之上海博物館裡的夏代青銅器》

《愛上博物館之山西博物院的青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