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醫眼中的“水”和“火”

《尚書·洪范》曰:“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火曰炎上”是指火有溫熱、升騰的作用或性質,“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特性。水克火是指火遇水便熄滅。

眾勝寡,故水勝火也。

水的甲骨文字形是水流動的樣子,《說文解字·水部》雲:“水,准也,北方之行。”段玉裁注:“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因此,古代匠人建設需要水準尺。

水是生命的源泉,追溯古代的著名文明,如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等等,其發祥地附近都有大的河流。

如古埃及就是橫跨尼羅河兩岸,因為充沛的雨水和灌溉,最終形成尼羅河三角洲,給古埃及人民帶來了豐富的物產,促進了埃及文明古國的強大,時至今日埃及金字塔也是舉世公認的世界奇跡之一。

在古代,人民認為水和火都是神的力量,對水神和火神都是頂禮膜拜。中國古代的水神有很多,根據《廣雅·釋天》的記載,江神為“奇相”,而掌管黃河的神是冰夷。

另外民間樸素地認為,在天地眾神中,龍是掌管江河湖海的水神。舊時遇到大旱,人們會在河邊擺出豐盛的祭品向龍王求雨,至今有些地方老人們還稱自來水管為“水龍頭”,就是古老文明的遺跡。

水是流動的,流動的水才有生機,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水又是清涼的,人們從滴水成冰領悟到水的本質——寒涼;水流向下,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中,

水因寒涼,故歸屬於北方。根據取象比類的原則,凡是具有寒涼、向下、滋潤、流動的特徵的,都歸屬于水。

《尚書·洪范》說:“水曰潤下。”水與火的性質剛好相反,“火曰炎上”,我們常說水火不相容,就是這個道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鹹,鹹生腎。”把五臟中的腎歸屬于水,同時把膀胱、骨、發、耳、二陰等與腎相關的事物統統都歸屬于水。這是一種推演絡繹法,

是傳統醫學的認識方法,目的是便於臨床上的分析和治療。

通過這種方法,中醫學也同樣對肺、肝、心、脾進行歸屬,把與之相關的五腑、五體(骨、肉等)、五官(耳、口等)進行了相應的歸類,從而建立了以五行為中心、以五方為基本空間、以人體五臟為基本架構的整體思想,人體的各個組織部位都與自然界有機的緊密聯繫起來,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也由自然界的事物關係得到了很好的解釋。

我們要理解傳統醫學的理論,首先要形成自然萬物一體的觀念方法,做到萬事萬物都在醫者的心中,取象比類,順應自然。

水是生命之源,腎也被稱為人體的先天之本。古人認為腎中藏有腎精,腎精又稱為“先天之精”,它稟受于父母,是構成胚胎的原始物質。《靈樞·本神》有“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的記載,強調腎精在人體發育中的重要地位。

如前所述,腎歸屬于水,所以補腎的方法,通常也被稱為“滋水法”,如著名的滋水涵木法,就是通過滋養腎陰以養肝陰的方法,又稱滋腎養肝法、滋補肝腎法等等,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以及肝陽偏亢之證,代表的方劑是民國著名醫家張錫純的“鎮肝熄風湯”,該方由白芍、天冬、玄參、龜板、代赭石、茵陳、龍骨、牡蠣、麥芽、懷牛膝、甘草、川楝子等藥物組成。

其中玄參、龜板、天冬都有補益腎水的作用,腎水充足自然能夠涵養肝木,使肝風平息,對於頭暈頭痛、四肢震顫、耳鳴耳聾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火”是物體燃燒時所產生的光和焰。甲骨文的火就像是火焰熊熊燃燒的形狀,而古陶文的火好像是一個架起的火堆,後世的火字雖歷經變化但基本保留了這一形狀。

學會用火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教會先民使用火的人往往被奉為始祖或神靈,相傳我們華夏民族的火祖是“燧人氏”。《韓非子·五蠹》篇載:在遠古時期,人們吃生食,茹毛飲血,這些食物“腥臊惡臭,傷害腸胃,民多疾病”。

後來,人們發現火烤熟的食物味美且易消化,但因雷擊等產生的自然火很少而且人們很難保留火種。這時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百姓,讓大家學會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火能燒烤食物、照明取暖、冶煉金屬等等,人類生活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後世尊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燧”是在木塊上鑽洞,其目的是取火,燧人就是“取火者”的意思。燧人氏被尊奉為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之一,《尚書·大傳》雲:“燧人為燧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

除了火祖“燧人氏”的傳說,相傳火神祝融也為人類帶來了光明。相傳他從上界光明宮裡取來火種,教人們把打來的野獸放在火上烤熟了吃,大家非常敬愛火神祝融,真心誠意地祭祀他。

這種行為觸怒了水神共工,共工和祝融打了起來,結果共工抵擋不住祝融,逃到天邊,一頭撞倒了不周山。“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史記·補三皇本紀》),可見當時的戰況多麼慘烈。

火在五行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傳統醫學認為火屬陽中之陽。因為火性炎上,所以性質屬火的多佔有上位,比如太陽。就東西南北的方位來說,古文尚書認為,“火”在中央,制約著其他方位;今文尚書認為,“火”在南方,與炎熱的性質相符合。

現在一般認為“火”主南方。在人體,火與心的關係非常密切,《黃帝內經》載“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中醫學認為,在五臟之中,心為君主,屬火,其體熱,其用陽,所以心陽又稱心火。心為君主之官,統領全身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主持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故心火又被稱為君火。腎中陽氣,曰腎陽,亦即命門之火,又稱腎火、相火等。

腎陽為人身陽氣之根本,與生俱來,是生命的原動力。《素問·天元紀大論篇》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就是說心為君主,腎為根本,君火為用,相火為根,相火要在君火的統帥下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君火得其常,則神明乃彰;而相火宜其藏,故曰相火以位。

傳統醫學採取取象比類的方法,因為“火”具有溫煦的功能,所以患者如果出現手腳冰冷、大便溏薄、月經淡黯、陽痿、早洩等一系列寒象,往往被認為是陽氣不足,這裡的陽氣與相火的關係非常密切,臨床上經常會用巴戟天、肉蓯蓉甚至鹿角片等溫補之品。

總之,火不僅在生產生活中擁有重要的地位,在人體也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在正常的狀態下,生命之“火”給人體持續的溫煦和助力,如同太陽普照大地,熠熠生輝。

文章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門診部

所以補腎的方法,通常也被稱為“滋水法”,如著名的滋水涵木法,就是通過滋養腎陰以養肝陰的方法,又稱滋腎養肝法、滋補肝腎法等等,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以及肝陽偏亢之證,代表的方劑是民國著名醫家張錫純的“鎮肝熄風湯”,該方由白芍、天冬、玄參、龜板、代赭石、茵陳、龍骨、牡蠣、麥芽、懷牛膝、甘草、川楝子等藥物組成。

其中玄參、龜板、天冬都有補益腎水的作用,腎水充足自然能夠涵養肝木,使肝風平息,對於頭暈頭痛、四肢震顫、耳鳴耳聾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火”是物體燃燒時所產生的光和焰。甲骨文的火就像是火焰熊熊燃燒的形狀,而古陶文的火好像是一個架起的火堆,後世的火字雖歷經變化但基本保留了這一形狀。

學會用火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教會先民使用火的人往往被奉為始祖或神靈,相傳我們華夏民族的火祖是“燧人氏”。《韓非子·五蠹》篇載:在遠古時期,人們吃生食,茹毛飲血,這些食物“腥臊惡臭,傷害腸胃,民多疾病”。

後來,人們發現火烤熟的食物味美且易消化,但因雷擊等產生的自然火很少而且人們很難保留火種。這時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百姓,讓大家學會了人工取火的方法。火能燒烤食物、照明取暖、冶煉金屬等等,人類生活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後世尊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燧”是在木塊上鑽洞,其目的是取火,燧人就是“取火者”的意思。燧人氏被尊奉為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之一,《尚書·大傳》雲:“燧人為燧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

除了火祖“燧人氏”的傳說,相傳火神祝融也為人類帶來了光明。相傳他從上界光明宮裡取來火種,教人們把打來的野獸放在火上烤熟了吃,大家非常敬愛火神祝融,真心誠意地祭祀他。

這種行為觸怒了水神共工,共工和祝融打了起來,結果共工抵擋不住祝融,逃到天邊,一頭撞倒了不周山。“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史記·補三皇本紀》),可見當時的戰況多麼慘烈。

火在五行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傳統醫學認為火屬陽中之陽。因為火性炎上,所以性質屬火的多佔有上位,比如太陽。就東西南北的方位來說,古文尚書認為,“火”在中央,制約著其他方位;今文尚書認為,“火”在南方,與炎熱的性質相符合。

現在一般認為“火”主南方。在人體,火與心的關係非常密切,《黃帝內經》載“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中醫學認為,在五臟之中,心為君主,屬火,其體熱,其用陽,所以心陽又稱心火。心為君主之官,統領全身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主持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故心火又被稱為君火。腎中陽氣,曰腎陽,亦即命門之火,又稱腎火、相火等。

腎陽為人身陽氣之根本,與生俱來,是生命的原動力。《素問·天元紀大論篇》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就是說心為君主,腎為根本,君火為用,相火為根,相火要在君火的統帥下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君火得其常,則神明乃彰;而相火宜其藏,故曰相火以位。

傳統醫學採取取象比類的方法,因為“火”具有溫煦的功能,所以患者如果出現手腳冰冷、大便溏薄、月經淡黯、陽痿、早洩等一系列寒象,往往被認為是陽氣不足,這裡的陽氣與相火的關係非常密切,臨床上經常會用巴戟天、肉蓯蓉甚至鹿角片等溫補之品。

總之,火不僅在生產生活中擁有重要的地位,在人體也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在正常的狀態下,生命之“火”給人體持續的溫煦和助力,如同太陽普照大地,熠熠生輝。

文章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門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