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漢陰縣實施“4567模式”推進社區教育工作實踐與探索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教育放在民生之首,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

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落實全民終身教育要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提高國民素質。

漢陰縣地處秦巴腹地,全縣轄10個鎮141個行政村和8個社區,總人口31.3萬。近年來,該縣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

深入挖掘優勢文化資源,依託地域特色文化,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和貼近群眾的目標,探索實施“四保障、五陣地、六融合、七舉措”的4567模式推進社區教育工深入開展,打造出“三沈故里”社區教育特色品牌,2017年被省教育廳確定為社區教育實驗區。

強化四大保障 推動社區教育落地生根

緊緊圍繞創建省級教育強縣和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為契機,以促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學習型社會為目標,

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和職業技能為宗旨,以健全社區教育制度為著力點,健全四大保障體系構建開放融合的終身教育體系,為建設幸福漢陰釋放人民群眾的創新活力。

強化組織保障。縣委、縣政府將社區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規劃,擺在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以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各有關部門、各鎮為成員單位的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健全聯席會議制度、資源分享制度、隊伍建設制度、經費投入制度,形成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部門主管、部門配合、社會積極支持、社區自主活動、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教育的體制和運行機制,

促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的常態化運行。

強化經費保障。建立政府投入、部門社會捐贈等管道籌措投入機制,不斷拓寬社區教育經費來源,把社區教育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基地建設、設備添置等費用由縣財政專項撥付,並隨經濟的增長而同步增長。實行“政府撥一點、單位出一點、社會集一點、個人交一點”的辦法,按常住人口人均投入為1.25元,近幾年累計投入經費達200萬元,

僅2017年縣財政用於社區教育專項經費達31萬元,為社區教育提供了有力經費保障。

強化師資保障。壯大社區教育隊伍建設,招賢納才,廣泛彙聚農林科技、人社、衛計、全縣五老人員、在職黨政領導、在職教師、退休教師、企業成功人士100余人為授課兼職教師,並編寫圖文並茂的地方特色教材,定期開展社區教育專兼職管理人員培訓,提升社區教育工作者業務水準。

強化評價督導保障。印發《漢陰縣創建陝西省社區教育實驗區實施方案》,轉發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做好創建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和示範區工作的通知》和《陝西省社區教育實驗區評估指標體系》,完善了目標責任制度、評估檢查激勵制度等系列社區教育規章制度,把社區教育工作納入各鎮、各有關部門的履職督導評估之列,結果記入年度目標考核。

建立五大教育陣地 實現社區教育基地全覆蓋

漢陰縣建立五大教育基地,形成了“以社區學院為龍頭、鎮農民學校為骨幹、社區教育學習點為輔助”的縣鎮村三級社區教育網路系統。

建立社區教育學院。發揮縣職教中心和縣委黨校的龍頭作用,在職教中心掛牌成立社區教育學院和老年大學,設立中青年技能培訓班和老年大學培訓班,學院負責課程開發、教育示範、業務指導、理論研究等,負責組織實施社區教育活動,並指導鎮村社區學校的工作,為居民提供靈活便捷的教育服務。

建立農民培訓學校。發揮技能培訓在農民致富、創業就業、貧困脫貧的基礎作用,將全縣中小學教育資源整合後的閒置校舍和各鎮成人技術培訓進行優化,按照區域優勢、人員規模、分片集中合理重組,在全縣10個鎮建立農民培訓學校,並因地制宜,建立115個村級流動培訓點,壯大了社區教育辦學覆蓋面。

建立社區教育居民培訓中心。結合社區實際,擴大社區的職能範圍,在縣城四個社區和人口密集的鎮共8個居民社區服務中心加掛社區居民教育培訓校牌,培訓工作在縣社區教育學院統一指導下進行,培訓範圍覆蓋城區和川道大集鎮所有居民。

建立縣校外活動培訓中心。建立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落實人員編制和辦公經費,並以校外活動為軸心,在城區川道及部分鄉鎮學校設立校外培訓輔導站,每年開展藝術興趣班和各類素質教育培訓達100場次,參與青少年達2000餘人次,讓廣大親少年在校學習之外有一個廣闊學習教育基地。

建立家長學校。發揮中小學校教育主管道、主陣地的作用,會同縣婦聯、教育部門、團縣委在各鎮中心小學、單設初中和縣直學校等20餘所學校設立家長學校,各校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期組織家長召開家庭教育培訓、親子教育培訓。

實施六大有機融合 推進社區教育特色化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居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職業技能為主的通識教育外,將縣域內地方特色文化有機融合,豐富教育資源,推進“通識教育+特色教育”,構建社區教育新活力、特色化。

與“三沈文化”有機融合。漢陰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享譽世界的文化大師沈仕遠、沈尹默、沈兼仕昆仲故里得天獨厚的三沈文化,將社區教育資源延伸到與新中國文化巨匠、新文化運動先驅、北大著名教授、國學大師一門三傑兄傳承文化有機融合,組織廣大社區居民和中小學生參觀緬懷先烈,弘揚“三沈”事蹟,潛移默化受到先輩少年立志,勤學苦讀、追求卓越、積極向上優良作風。

與沈氏家訓有機融合。為傳承弘揚漢陰沈氏家族先祖們艱苦創業、自力更生優良傳統,將沈氏祠堂作為當地幹部教育和社區居民教育基地,將沈氏家訓等二十條家訓翻譯成現代文作為培訓教材,並將中紀委網站推選的《漢陰沈氏:勤儉承家風 清廉為鏡鑒》紀錄片作為社區教育支部活動的電教片,由讓好家風家訓得到傳承。

與新民風建設有機融合。將“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納入社區教育教學內容,在廣大群眾中開展“ 轉觀念強化教育引導、立規矩健全一約四會、治頑疾宣導移風易俗、樹典型開展道德評議、提素質深化文明創建”和踐行村規民約、推行紅白喜事理事會等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好媳婦、好婆婆、孝老敬親、助人為樂”等模範評選表彰活動達100餘場次,表彰先進達1000餘人次,推進移風易俗,淳化善化民風,促使優良民風引領社會人群進步。

與紅色文化有機融合。為傳承抗戰期間產生的漢陰籍何振亞、沈啟賢和揚棄共和國開國將軍寶貴紅色文化財富,定期組織廣大幹部群眾和中小學生前往該縣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紀念碑緬懷革命先烈,弘揚紅色文化,使紅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影響、傳承、滲透到現代人群大眾文化之中,體現以紅色文化引領全民族文化的價值導向,增強新時代紅色文化的時代感和現實感,推動社區教育發展凝聚強大合力。

與移民文化有機融合。借助“湖廣填川陝”移民大縣,將語言體系、居住習俗、飲食文化、耕種文化、茶文化、待客禮儀等反應出的獨特性、道德倫理和民俗鄉情與本土文化融合。通過移民優良傳統習俗與當地文化結合,作為社區教育教學內容予以灌輸傳承,擴寬教育空間,豐富教育資源。

與民俗文化有機融合。貫徹國務院《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該縣將長期以來形成地方文化及非物質文化與社區教育緊密結合,根據地方節日風俗習慣予以改編,將文化活動與社區居民教育有機融合,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落實七大舉措擴展教育載體 撬動社區教育結碩果

積極探索資源分享、優勢互補的社區教育理念,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管道的社區教育活動,提升居民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

抓好就業技能培訓。以縣社區教育學院為龍頭,以各鎮農民教育和社區培訓學校培訓為輔,按照“項目整合、資金捆綁、管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人社、農林、扶貧、教育等部門培訓項目和資金,推行“2+5”和“1+1”培訓模式,實施2天扶志培訓和5天技能培訓與實踐操作培訓,開展各項技能培訓,實現“培訓一人、帶動一片、造福一方”的目標。

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為引導廣大青少年從自身做起,提倡踐行感恩父母、感恩社會,縣政府堅持每年為未成年人落實“愛心捐贈活動、創作生產一批少兒文藝精品”等10件實事,在中小學推行“德育作業”,開展“文明小公民、美德少年、身邊好學生”評選活動,組織“中國夢我的夢”主題班隊會、徵文、演講、三愛教育、核心價值觀三進等教育活動。目前已連續開展三屆100名“文明小公民”表彰活動,每年其他主題教育活動達100餘場次,實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全覆蓋”,縣教體局2014年被省委授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進單位,擁有市縣級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先進學校達10餘所。

實施特殊群體關愛全覆蓋行動。通過開展“黨員在行動、點亮微心願”行動,組織廣大黨員開展慰問社區特殊群體,健康知識、平安知識一對一講座。開展特留守兒童關愛行動,按照“1+1”或“1+N”的方式,即1名教職工與1名或多名貧困學生建立結對幫扶關係,實施“理想扶志教育、學習幫扶扶智、生活幫扶扶困”幫扶機制。創新推行“一戶一卡、一生一策、一教一幫”“三個一”幫扶模式,在“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安排、資助上優先保障的“四個優先”,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教師結對幫扶貧困學生全覆蓋,使貧困學生安心完成學業、建立自信、立志成才、健康成長。

開展家庭教育擴寬覆蓋面。發揮“家長學校”教育平臺作用,開展“千名家長進校園進社區,重新學習做家長”家庭教育活動,通過每學期家長會開展家庭鄰里關係、法制教育、育人育子方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普及力度,提高家長的法制觀念,使家長學校成為傳播育人知識、傳遞教育理念的途徑與視窗。開展“育人標兵、教育世家、示範家庭、學習型家庭、書香家庭”表彰活動。

深入開展“道德講堂”活動。按照“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講一個故事、誦一段經典、談一番感悟、送一份吉祥”的規定流程,以機關幹部道德講堂、社區道德講堂、校園道德講堂、企業道德講堂、師生道德講堂等為教育載體。近三年累計開展道德講堂觀摩、巡講活動700餘場次,100多個道德講堂視頻被網友廣泛轉播分享受教育人數達10萬余人次,道德講堂在漢陰已經成為傳播社會新風、群眾自我教育的重要平臺。

全民閱讀提高全民素養。推行全民閱讀工程,以縣級圖書閱覽室為軸心,在各鎮各部門和村支部建立圖書角,配發科技、文化等書籍。推進全縣農家書屋建設,目前有村級文化廣場55個,村級閱覽室等社區教育資源共141處,完善了借閱登記制度,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開展“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社區教育宣傳日”等系列活動,營造“人人在學習、處處有學習、時時都學習”社會風氣;推進“少年兒童的閱讀工程”,在全縣中小學開展“書香校園”和“讀書育人示範校”工作,縣政府每年投入40余萬元為學生免費配發國學教材,將國學、書法、地方優秀特色文化有機融合作推廣,開展“讀書之星”表彰活動激勵閱讀興趣;創建學習型組織,以廣大學生、機關幹部和廣大群眾自行組織建立“彩虹花讀書協會”,擁有成員達1500余人。從社區到家庭,從企業到學校,全縣上下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僅2017年學習型黨政機關創建率已達78%,以開展書香家庭、書香校園活動為抓手,在縣、鎮、社區開展“好書進家,幸福萬家”活動,圍繞“書香家園,生活美滿”主題家庭讀書節活動,目前擁有學習型社區共4個,創建率達50%,湧現書香家庭2258個,優秀讀者6000余人。

強化評價督導保障。印發《漢陰縣創建陝西省社區教育實驗區實施方案》,轉發省教育廳《關於進一步做好創建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和示範區工作的通知》和《陝西省社區教育實驗區評估指標體系》,完善了目標責任制度、評估檢查激勵制度等系列社區教育規章制度,把社區教育工作納入各鎮、各有關部門的履職督導評估之列,結果記入年度目標考核。

建立五大教育陣地 實現社區教育基地全覆蓋

漢陰縣建立五大教育基地,形成了“以社區學院為龍頭、鎮農民學校為骨幹、社區教育學習點為輔助”的縣鎮村三級社區教育網路系統。

建立社區教育學院。發揮縣職教中心和縣委黨校的龍頭作用,在職教中心掛牌成立社區教育學院和老年大學,設立中青年技能培訓班和老年大學培訓班,學院負責課程開發、教育示範、業務指導、理論研究等,負責組織實施社區教育活動,並指導鎮村社區學校的工作,為居民提供靈活便捷的教育服務。

建立農民培訓學校。發揮技能培訓在農民致富、創業就業、貧困脫貧的基礎作用,將全縣中小學教育資源整合後的閒置校舍和各鎮成人技術培訓進行優化,按照區域優勢、人員規模、分片集中合理重組,在全縣10個鎮建立農民培訓學校,並因地制宜,建立115個村級流動培訓點,壯大了社區教育辦學覆蓋面。

建立社區教育居民培訓中心。結合社區實際,擴大社區的職能範圍,在縣城四個社區和人口密集的鎮共8個居民社區服務中心加掛社區居民教育培訓校牌,培訓工作在縣社區教育學院統一指導下進行,培訓範圍覆蓋城區和川道大集鎮所有居民。

建立縣校外活動培訓中心。建立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落實人員編制和辦公經費,並以校外活動為軸心,在城區川道及部分鄉鎮學校設立校外培訓輔導站,每年開展藝術興趣班和各類素質教育培訓達100場次,參與青少年達2000餘人次,讓廣大親少年在校學習之外有一個廣闊學習教育基地。

建立家長學校。發揮中小學校教育主管道、主陣地的作用,會同縣婦聯、教育部門、團縣委在各鎮中心小學、單設初中和縣直學校等20餘所學校設立家長學校,各校成立家長委員會,定期組織家長召開家庭教育培訓、親子教育培訓。

實施六大有機融合 推進社區教育特色化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居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職業技能為主的通識教育外,將縣域內地方特色文化有機融合,豐富教育資源,推進“通識教育+特色教育”,構建社區教育新活力、特色化。

與“三沈文化”有機融合。漢陰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享譽世界的文化大師沈仕遠、沈尹默、沈兼仕昆仲故里得天獨厚的三沈文化,將社區教育資源延伸到與新中國文化巨匠、新文化運動先驅、北大著名教授、國學大師一門三傑兄傳承文化有機融合,組織廣大社區居民和中小學生參觀緬懷先烈,弘揚“三沈”事蹟,潛移默化受到先輩少年立志,勤學苦讀、追求卓越、積極向上優良作風。

與沈氏家訓有機融合。為傳承弘揚漢陰沈氏家族先祖們艱苦創業、自力更生優良傳統,將沈氏祠堂作為當地幹部教育和社區居民教育基地,將沈氏家訓等二十條家訓翻譯成現代文作為培訓教材,並將中紀委網站推選的《漢陰沈氏:勤儉承家風 清廉為鏡鑒》紀錄片作為社區教育支部活動的電教片,由讓好家風家訓得到傳承。

與新民風建設有機融合。將“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納入社區教育教學內容,在廣大群眾中開展“ 轉觀念強化教育引導、立規矩健全一約四會、治頑疾宣導移風易俗、樹典型開展道德評議、提素質深化文明創建”和踐行村規民約、推行紅白喜事理事會等主題教育活動,開展“好媳婦、好婆婆、孝老敬親、助人為樂”等模範評選表彰活動達100餘場次,表彰先進達1000餘人次,推進移風易俗,淳化善化民風,促使優良民風引領社會人群進步。

與紅色文化有機融合。為傳承抗戰期間產生的漢陰籍何振亞、沈啟賢和揚棄共和國開國將軍寶貴紅色文化財富,定期組織廣大幹部群眾和中小學生前往該縣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紀念碑緬懷革命先烈,弘揚紅色文化,使紅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影響、傳承、滲透到現代人群大眾文化之中,體現以紅色文化引領全民族文化的價值導向,增強新時代紅色文化的時代感和現實感,推動社區教育發展凝聚強大合力。

與移民文化有機融合。借助“湖廣填川陝”移民大縣,將語言體系、居住習俗、飲食文化、耕種文化、茶文化、待客禮儀等反應出的獨特性、道德倫理和民俗鄉情與本土文化融合。通過移民優良傳統習俗與當地文化結合,作為社區教育教學內容予以灌輸傳承,擴寬教育空間,豐富教育資源。

與民俗文化有機融合。貫徹國務院《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精神,該縣將長期以來形成地方文化及非物質文化與社區教育緊密結合,根據地方節日風俗習慣予以改編,將文化活動與社區居民教育有機融合,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落實七大舉措擴展教育載體 撬動社區教育結碩果

積極探索資源分享、優勢互補的社區教育理念,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管道的社區教育活動,提升居民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

抓好就業技能培訓。以縣社區教育學院為龍頭,以各鎮農民教育和社區培訓學校培訓為輔,按照“項目整合、資金捆綁、管道不亂、用途不變、集中使用、各記其功”的原則,整合人社、農林、扶貧、教育等部門培訓項目和資金,推行“2+5”和“1+1”培訓模式,實施2天扶志培訓和5天技能培訓與實踐操作培訓,開展各項技能培訓,實現“培訓一人、帶動一片、造福一方”的目標。

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為引導廣大青少年從自身做起,提倡踐行感恩父母、感恩社會,縣政府堅持每年為未成年人落實“愛心捐贈活動、創作生產一批少兒文藝精品”等10件實事,在中小學推行“德育作業”,開展“文明小公民、美德少年、身邊好學生”評選活動,組織“中國夢我的夢”主題班隊會、徵文、演講、三愛教育、核心價值觀三進等教育活動。目前已連續開展三屆100名“文明小公民”表彰活動,每年其他主題教育活動達100餘場次,實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全覆蓋”,縣教體局2014年被省委授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進單位,擁有市縣級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先進學校達10餘所。

實施特殊群體關愛全覆蓋行動。通過開展“黨員在行動、點亮微心願”行動,組織廣大黨員開展慰問社區特殊群體,健康知識、平安知識一對一講座。開展特留守兒童關愛行動,按照“1+1”或“1+N”的方式,即1名教職工與1名或多名貧困學生建立結對幫扶關係,實施“理想扶志教育、學習幫扶扶智、生活幫扶扶困”幫扶機制。創新推行“一戶一卡、一生一策、一教一幫”“三個一”幫扶模式,在“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安排、資助上優先保障的“四個優先”,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教師結對幫扶貧困學生全覆蓋,使貧困學生安心完成學業、建立自信、立志成才、健康成長。

開展家庭教育擴寬覆蓋面。發揮“家長學校”教育平臺作用,開展“千名家長進校園進社區,重新學習做家長”家庭教育活動,通過每學期家長會開展家庭鄰里關係、法制教育、育人育子方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普及力度,提高家長的法制觀念,使家長學校成為傳播育人知識、傳遞教育理念的途徑與視窗。開展“育人標兵、教育世家、示範家庭、學習型家庭、書香家庭”表彰活動。

深入開展“道德講堂”活動。按照“唱一首歌曲、看一部短片、講一個故事、誦一段經典、談一番感悟、送一份吉祥”的規定流程,以機關幹部道德講堂、社區道德講堂、校園道德講堂、企業道德講堂、師生道德講堂等為教育載體。近三年累計開展道德講堂觀摩、巡講活動700餘場次,100多個道德講堂視頻被網友廣泛轉播分享受教育人數達10萬余人次,道德講堂在漢陰已經成為傳播社會新風、群眾自我教育的重要平臺。

全民閱讀提高全民素養。推行全民閱讀工程,以縣級圖書閱覽室為軸心,在各鎮各部門和村支部建立圖書角,配發科技、文化等書籍。推進全縣農家書屋建設,目前有村級文化廣場55個,村級閱覽室等社區教育資源共141處,完善了借閱登記制度,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開展“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社區教育宣傳日”等系列活動,營造“人人在學習、處處有學習、時時都學習”社會風氣;推進“少年兒童的閱讀工程”,在全縣中小學開展“書香校園”和“讀書育人示範校”工作,縣政府每年投入40余萬元為學生免費配發國學教材,將國學、書法、地方優秀特色文化有機融合作推廣,開展“讀書之星”表彰活動激勵閱讀興趣;創建學習型組織,以廣大學生、機關幹部和廣大群眾自行組織建立“彩虹花讀書協會”,擁有成員達1500余人。從社區到家庭,從企業到學校,全縣上下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僅2017年學習型黨政機關創建率已達78%,以開展書香家庭、書香校園活動為抓手,在縣、鎮、社區開展“好書進家,幸福萬家”活動,圍繞“書香家園,生活美滿”主題家庭讀書節活動,目前擁有學習型社區共4個,創建率達50%,湧現書香家庭2258個,優秀讀者6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