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好學校

我知道,很多家長都信奉這個邏輯,而且,正在按這個邏輯去進行孩子的教育。

但是,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打破這個該死的鏈條,一次不行,就十次,十次不行,就一百次。

因為按照這個邏輯,成功的永遠是少數;每一個階段,都會淘汰掉多數人,成就少數人。

從概率上講,我們,包括你的孩子,我的孩子,考不上北大清華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 2017年全國高考共923.42萬人,北大清華共錄取3941,錄取率為萬分之四,也就是說,每個省份幾十萬個考生,命中北清的只有寥寥兩三百人而已

一場高考,決定了近一千萬人的命運,一等人只有不到4000人,其他的人,分門別類就此被劃分了等級;

這些生命才剛剛成長了18年,就已經被剝奪了絕大多數發展的機會,可悲的是,正是這些被淘汰的人,反而繼續認命並支持這個體系,

使之繼續延續。

就是說,我們的孩子,從念書的第一天起,就有99%的可能性,是註定失敗的,是註定被淘汰的,是註定當炮灰的;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一邊成為犧牲品,一邊還要認可這是公平的教育呢?!

這個如此牢不可摧的鏈條,讓絕大多數人成為失敗者,還讓這些失敗者去承認它,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效呢?我們不妨從這個社會上最成功的億萬富豪這個頂尖人群去分析一下。

那麼,我們來看看第一個因素,“好學校”。據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17社會大學英雄榜”顯示,登上胡潤百富榜的2000多位資產達20億級以上的企業家中,有一半人沒有全日制本科或研究生學歷。

也就是說,其實最有錢的人裡面,其實不都是考入“好學校”的,甚至,有一半的人連”普通大學“也沒有進入,那麼,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結果,就學歷而言,要想擁有財富的成功,”好學校“絕對不是必要條件。

那我們再來看這個鏈條上的第二個“好工作”。其實就更簡單了,絕大多數擁有大量財富的人,第一份工作也都不是那麼光鮮的。

比如,馬雲、劉永好、俞敏洪的第一份工作都是老師,劉強東開餐廳,馬化騰做碼農,王石是工人,許家印是煉鋼工人,宗慶後是農場挖鹽工,李書福是街頭照相師,陳天橋當公司職員,主要負責放映幻燈片……就是說,現在我們認為是最成功的那些人,

他們最初的工作一點兒也不算是“好工作”。

再來看第三個,“好收入”,這就更有意思了。我們發現最後獲得成功的人,都是自己給自己創造了“工作”的人,是自己給自己“發工資”的人。也就是說,都是自己創業,白手起家的。

而我們都知道,自己創業可不算有什麼“好收入”,很多企業的創始人,往往很多年都是入不敷出的狀態,哪裡會一下子就飛黃騰達的。他們能夠獲得多少的財富,絕對和他們付出的努力,承擔的風險是相匹配的。也就是說,這個好收入,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掙來的。

我想,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也就很容易地發現,其實“好收入”並不等於“好生活”。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擁有多少財富,就要承擔多少責任。

一個人可以擁有億萬的財富,但也要承擔起億萬的責任。他們每天要考慮的,是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工作和收入,他們還要為幾百萬甚至上億人提供服務和產品……如果純從生活的角度,成功人士能夠用來享受生活的時間絕對是很少很少的。

從最成功人士的路徑上,我們發現這個鏈條是不成立的。

那麼,有人說了,我可不期望我的孩子會成為億萬富豪,只是想讓孩子上個好學校,考不上北大清華,是個985、211就可以了,畢業後找個好工作,也不要去創業冒那麼大的風險,平安幸福地過日子就可以了。

但是,這個看起來挺穩健、樸實的願望,其實也是很難用這個鏈條去保證的。

其一,好好學習的人,並不一定能夠考上好的學校。這裡面有一個誤區,大家常常認為考試成績好,就是學習好。其實,考試成績好,最能體現的就是”擅長考試“的能力。

我們要認可”擅長考試“的人裡面,有很多是”真正學習好“的人。但是,還是有很多擁有實際能力的人,不擅長考試;還有很多實際上有用的能力,是考試永遠不考的。

比如,好奇心、創造力、交際能力、行銷能力、經營能力、動手能力、聯想能力、自我學習的能力、公眾表達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這些實際上非常有用的能力,根本都沒有在考試中體現出來。就是說,有那麼多擁有這些寶貴能力的人,根本就不可能進入到好學校裡。

其二,上了好學校,並不一定學到好的能力。很多好的大學,在基本能力上並沒有體現出真正的“品質保證”。

比如,在很多行業裡,並不是好的大學的畢業生成就最高,而且,就連基本的能力,也不一定是好的大學就一定好。

我在新聞行業做了近20年,遇到太多太多的優秀的記者、編輯、作家,不僅不是名校的畢業生,甚至很多壓根兒大學學的就不是新聞系和中文系。我也在很多其他的行業裡,遇到過類似的現象,往往“野路子”出身,本身熱愛某個領域,又擁有很強自我學習能力的人,最容易獲得好的能力。

其三,用好學校的敲門磚,得到了好工作也不會長久。我們過於相信這個鏈條,就會把前一個條件作為下一個階段的“敲門磚”。似乎只要有了一張文憑,會考試,得到了一份好的工作,就萬事大吉了。

而實際上呢,這僅僅是一個開始。現在無論是什麼性質的單位,外企也好,國企也好,就算當了公務員,也都要面臨著政策的變化,行業的變化,更不用說技術的更新、科技發展的衝擊了。所謂的好工作,就算有,也都是暫時的,別說保你一輩子的安穩了,能夠有個三年五年的保障,就算是燒高香了。

所以,綜上所述,很多人信奉的“四好邏輯”,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大多數人只是憑直覺,覺得這個鏈條看起來挺順暢的,而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其實,只要你稍微多想一下,就會發現真的是不靠譜。

那麼,為什麼還有很多家長願意相信這個鏈條呢?是因為這些都是簡單的、外在的、可衡量的、可比較的、有具體標準的。

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人的成長、發展,事業的成就,和生活的幸福,是很複雜的,根本不能用公式去套用的。所以,這個企圖用這麼簡單的一個鏈條來設定人生的想法,從根子上就是錯的。

如果說一個人的命運,是上天來決定的,那麼,上天絕對不會用這麼一個偷懶的方式來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有另外一個邏輯存在著。這個邏輯不是針對少數成功者的,而是關乎每個人的,這就是每個人去尋找自我價值的邏輯。

這個邏輯,其實也就是教育的本質。教育就是我們用所有的努力,去幫助孩子找到他自己價值的過程。

一個人,只要找到了自我的價值,也就知道從哪裡去學習,去做什麼事情;當他做自己熱愛的事情的時候,自然還會終身去不斷學習;只要他這樣堅持了下去,是更容易獲得很好的財富回報的;一個人,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就是幸福了嗎?

如果我們認可了這個邏輯,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成長,無論是早教、興趣班培訓班,還是小升初、高考填志願,畢業後找工作等等問題,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我們作為家長,無非是尊重孩子的興趣和天賦,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和信任,也就夠了。

___END___

童書媽媽三川玲

作者簡介

白滔滔: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週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詩300首》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讀書會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專案。他還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兒的爸爸,是女兒小丸子眼中永不斷電的故事機。

絕對和他們付出的努力,承擔的風險是相匹配的。也就是說,這個好收入,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掙來的。

我想,到了這個時候,我們也就很容易地發現,其實“好收入”並不等於“好生活”。這個世界是公平的,擁有多少財富,就要承擔多少責任。

一個人可以擁有億萬的財富,但也要承擔起億萬的責任。他們每天要考慮的,是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工作和收入,他們還要為幾百萬甚至上億人提供服務和產品……如果純從生活的角度,成功人士能夠用來享受生活的時間絕對是很少很少的。

從最成功人士的路徑上,我們發現這個鏈條是不成立的。

那麼,有人說了,我可不期望我的孩子會成為億萬富豪,只是想讓孩子上個好學校,考不上北大清華,是個985、211就可以了,畢業後找個好工作,也不要去創業冒那麼大的風險,平安幸福地過日子就可以了。

但是,這個看起來挺穩健、樸實的願望,其實也是很難用這個鏈條去保證的。

其一,好好學習的人,並不一定能夠考上好的學校。這裡面有一個誤區,大家常常認為考試成績好,就是學習好。其實,考試成績好,最能體現的就是”擅長考試“的能力。

我們要認可”擅長考試“的人裡面,有很多是”真正學習好“的人。但是,還是有很多擁有實際能力的人,不擅長考試;還有很多實際上有用的能力,是考試永遠不考的。

比如,好奇心、創造力、交際能力、行銷能力、經營能力、動手能力、聯想能力、自我學習的能力、公眾表達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這些實際上非常有用的能力,根本都沒有在考試中體現出來。就是說,有那麼多擁有這些寶貴能力的人,根本就不可能進入到好學校裡。

其二,上了好學校,並不一定學到好的能力。很多好的大學,在基本能力上並沒有體現出真正的“品質保證”。

比如,在很多行業裡,並不是好的大學的畢業生成就最高,而且,就連基本的能力,也不一定是好的大學就一定好。

我在新聞行業做了近20年,遇到太多太多的優秀的記者、編輯、作家,不僅不是名校的畢業生,甚至很多壓根兒大學學的就不是新聞系和中文系。我也在很多其他的行業裡,遇到過類似的現象,往往“野路子”出身,本身熱愛某個領域,又擁有很強自我學習能力的人,最容易獲得好的能力。

其三,用好學校的敲門磚,得到了好工作也不會長久。我們過於相信這個鏈條,就會把前一個條件作為下一個階段的“敲門磚”。似乎只要有了一張文憑,會考試,得到了一份好的工作,就萬事大吉了。

而實際上呢,這僅僅是一個開始。現在無論是什麼性質的單位,外企也好,國企也好,就算當了公務員,也都要面臨著政策的變化,行業的變化,更不用說技術的更新、科技發展的衝擊了。所謂的好工作,就算有,也都是暫時的,別說保你一輩子的安穩了,能夠有個三年五年的保障,就算是燒高香了。

所以,綜上所述,很多人信奉的“四好邏輯”,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大多數人只是憑直覺,覺得這個鏈條看起來挺順暢的,而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其實,只要你稍微多想一下,就會發現真的是不靠譜。

那麼,為什麼還有很多家長願意相信這個鏈條呢?是因為這些都是簡單的、外在的、可衡量的、可比較的、有具體標準的。

但是,我們要知道,一個人的成長、發展,事業的成就,和生活的幸福,是很複雜的,根本不能用公式去套用的。所以,這個企圖用這麼簡單的一個鏈條來設定人生的想法,從根子上就是錯的。

如果說一個人的命運,是上天來決定的,那麼,上天絕對不會用這麼一個偷懶的方式來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有另外一個邏輯存在著。這個邏輯不是針對少數成功者的,而是關乎每個人的,這就是每個人去尋找自我價值的邏輯。

這個邏輯,其實也就是教育的本質。教育就是我們用所有的努力,去幫助孩子找到他自己價值的過程。

一個人,只要找到了自我的價值,也就知道從哪裡去學習,去做什麼事情;當他做自己熱愛的事情的時候,自然還會終身去不斷學習;只要他這樣堅持了下去,是更容易獲得很好的財富回報的;一個人,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就是幸福了嗎?

如果我們認可了這個邏輯,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成長,無論是早教、興趣班培訓班,還是小升初、高考填志願,畢業後找工作等等問題,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我們作為家長,無非是尊重孩子的興趣和天賦,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和信任,也就夠了。

___END___

童書媽媽三川玲

作者簡介

白滔滔: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週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詩300首》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讀書會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專案。他還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兒的爸爸,是女兒小丸子眼中永不斷電的故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