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徽味:這個冬天,讓美食來溫暖你

上周小編推送了徽菜上篇:徽味:《舌尖上的中國3》來了,一起來看冬日裡的徽味吧

大家是不是覺得還不夠?

冬日裡的徽菜還有什麼呢?

徽州一品鍋

梁實秋先生品嘗了一品鍋之後

曾撰文做了詳盡描述:

“一隻大鐵鍋,口徑差不多二尺

熱騰騰地端上來,裡面還在滾沸

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一層油豆腐

點綴著一些蛋餃

緊底下是蘿蔔、青菜,味道好極”。

一品鍋是徽州山區冬季常吃的特色傳統美食

菜裡配的很多料都有寓意

八個蛋餃代表著八方來財

十個鴿蛋代表著十全十美

徽州一品鍋,也叫“胡適一品鍋”

據說它是胡適先生家飯桌上常見的一道菜

民間相傳這道菜與七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有關

一次乾隆一行人微服來到徽州

徽州農婦就用家中所剩的

蘿蔔、幹角豆、紅燒肉、豆腐包等材料

做成一鍋,端給乾隆皇帝

乾隆用後覺得這乃是人間美味

於是賜名為“一品鍋”

黃山雙石

關於徽州的地形,素來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之說,在那山水之間有取之不盡的山珍野味。

黃山雙石,即石耳燉石雞,

石雞屬蛙類,是黃山的特產,也是大補食品;

石耳形狀和木耳相似,但比木耳大,也是山珍名菜。

黃山雙石是一道以石雞和石耳為主材料的知名徽菜,成菜清淡,開胃宜人,原汁鮮香濃郁,有滋補強身養顏之功效。

在黃山高山峽谷的清澈溪流石洞中,棲息著許多肉味鮮嫩的石雞(一種野生蛙類),因肉味鮮美,好似雞肉,被當地稱為“石雞”。具有清肝明目、解毒功效。

據不完全統計,徽州山區可食用的蔬果、菌、根莖、竹筍、野菜、河鮮等就多達八百多種,且每一種都是味蕾上的獨特享受。比如這“盛開在絕壁的花兒——黃山石耳”。

黃山石耳生長於百丈高的懸崖峭壁之上,飽經日曬雨淋,需得六七年才能長成,因此黃山石耳有個別名叫“石壁花”。

既然是“絕壁之花”,採摘難度可想而知。

石耳生長在三四十丈的深谷,而藥農懸于半空,所有依憑不過一根麻繩,此味原是險中求,也難怪黃山石耳一直是餐桌上的奢侈品!

《本草綱目拾遺》中稱石耳“作羹餉食,最為珍品”。

“石耳生陰崖,人間絕此味。”

若非徽州人敢冒奇險的魄力,這“壁上花”又怎能化作舌尖美味?

太白魚頭

太平湖的魚肉質嫩滑,味道鮮美,魚身紅燒的話,那魚頭就可以用來燉湯啦~

關於太白魚頭還有個小故事:

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來歙拜訪隱士許宣平,卻相遇不相識。不覺已是傍晚,腹感饑餓,見河邊有一酒肆,便步入其間。但廚中菜已用盡,只剩一個魚頭和兩塊豆腐,酒家只得將豆腐與魚頭一起放入鍋內煮,還加了些青菜,菜上桌後,李白一見,兩個菜色澤鮮豔,特別是魚頭燉豆腐只見鍋內湯汁濃白,香氣四溢。李白嘗了一口,鮮美異常,十分滿意,灑墨成詩:“天臺國清寺,天下稱四絕。我來興唐遊,與中更無別。卉木劃斷雲,高峰頂參雪。檻外一條溪,幾回流碎月”。一首傳誦千年的佳篇就這樣留下來了,此菜也流傳成徽州傳統名菜,定名為:太白魚頭。

烹飪方法及養生功效

【主輔食材】

1、主料:太平湖鰱魚頭(淳牌有機魚)、豆腐

2、輔料:火腿、菜心、生薑、蔥

3、調料:鹽、胡椒粉、糖、白酒

【做法】

1、將魚頭清洗淨,切對半。

2、熱油鍋,將魚頭下鍋煸炒至兩面金黃色。

3、再將煎過的魚頭放入燉鍋,加白酒、生薑、蔥段,用井泉水燉60分鐘後至魚頭酥透,湯汁濃,呈乳白色。

4、放入豆腐、火腿、菜心,再用文火燉10分鐘。

5、最後加入鹽、糖、胡椒粉。

【食補養生】

1、養分分析:魚頭肉質細嫩、營養豐富,除了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B1,它還含有魚肉中所缺乏的卵磷脂,可增強記憶、思維和分析能力,讓人變得聰明。魚頭還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使大腦細胞異常活躍,可極大增強推理、判斷力。

2、食補功效:具有疏肝解鬱、健脾利肺、補虛弱、祛風寒、益筋骨的功效;可用於咳嗽、水腫、肝炎、眩暈、腎炎和身體虛弱的治療。

中和湯

小時候,最歡喜的一件事莫過於吃酒席,當時只覺得有很多好吃的菜,後來認識的人多了,才發現不同地方的酒席還有著不同的講究,尤其是第一道菜。比如徽州祁門,上的第一道菜一定是中和湯。

在小編的印象裡,湯一般都是最後才上的,為什麼祁門人會用它作為宴請賓客的第一道菜呢?這還要從它的來歷說起!

湯中的鄉愁與祈願:這道祁門人最重視的菜最早並不叫中和湯,而是中河湯。相傳在南宋時期,祁門人方岳曾離開家鄉到江西鄱陽做官,雖然背井離鄉對古徽州人已是常態,但方嶽對故土始終心存依戀,巧的是,他的衙署旁邊就是鄱陽湖,而彙聚成湖的三條河流中恰好有一條發源自祁門,即中河!

沒有公務的時候,方嶽經常來此泛舟,欣賞從家鄉遠道而來的秀水,以慰藉思鄉之情。若是待得久了,他還會在船上煮些吃的。有次煮豆腐的時候,方岳一時興起從河裡撈了一些小蝦做佐料,誰曾想味道竟異常的好,便為此湯取名“中河”,並把它帶回了祁門!

此後,祁門人又從山間采得香菇、冬筍,配上自家醃制的火腿,將中河湯變成了中和湯,取中和百味之意。因為它容納了祁門山水的味道,加上“和”寓意著和睦、和氣、和平,所以逐漸成為祁門人宴請賓客時最重要的一道佳餚。

時間釀就的美味。若要置辦酒席,或是有親朋好友說好登門造訪,祁門人總會早早起床,將昨日買好的排骨放入鍋中慢慢燉著,準備熬制這道請客必備的中和湯。

不同人家會在湯中放不一樣的食材,不過豆腐總是必不可少的,且以老豆腐為佳,以免煮久了會化掉。豆腐要先切成丁狀,再在熱水中焯(chāo)一下,除去豆腥氣。其他食材的處理方法差不多,都是切成小塊,只是選材上各有講究,比如香菇要是新鮮採摘的,筍以冬春兩季出產的最妙,而肉則需肥瘦兼具,才能煮出乳白色的湯汁。

食材準備齊全後,骨頭湯也差不多了。撈出排骨,把豆腐、香菇、冬筍等一起倒入湯中,用大火煮開,之後再用小火煨著,讓骨頭湯的味道在時間的助力中慢慢與其他食材融為一體。等到中午開飯時盛出來,味道剛剛好,再撒上一把蔥花,嘗一口,鮮嫩不膩,滋味綿長,更重要的,是大家坐在一起說說笑笑,恰似這中和之名——和氣美滿!

筍乾燒肉

筍是竹的嫩芽,其種類因竹而異。其中毛竹冬筍,被譽為“黃山山珍”。它脆嫩鮮美,營養豐富素有宮延美食之稱。筍乾,是竹筍經蒸煮、烘烤製成的一種乾菜,為味鮮色美,脆香爽口,營養豐富的佐餐佳品,具有排除人體脂肪剩餘物的功能。

處理筍乾:

筍乾用清水泡上,至少一天,中間換水,並清洗若干次,至發白變軟。第二日取一高壓鍋加壓10分鐘,無高壓鍋要煮30—45分鐘。將煮好的筍再泡上一天,這樣就不會淡淡的澀味。

1.備好香料:小蔥、生薑、山楂、八角和桂皮。

2.將有肥有廋的肉(五花肉最好)泡水一小時,泡去血水,這樣做與焯水類似。

3.取一炒鍋用不要放油,小火將肉炒幹。

注:炒的過程還會有血沫水浮出,將血沫水倒掉,繼續炒一直到無血沫水為止。

4.水分炒幹後下香料。

將香料炒香,倒入老抽、加鹽和糖調味。

5.炒均,加入處理好的筍乾。

6.加少量的水,煮開。

7.轉入高壓鍋,加壓15分鐘。注:無高壓鍋就在原鍋中,大火煮開後轉小 火燉40分鐘左右。

8.再倒入炒鍋,收幹水分,到此筍乾燒肉就完成了。

隔著螢幕聞到香味了嗎?

紅紅火火的一口,

小編祝您新年快樂:)

黃山雙石,即石耳燉石雞,

石雞屬蛙類,是黃山的特產,也是大補食品;

石耳形狀和木耳相似,但比木耳大,也是山珍名菜。

黃山雙石是一道以石雞和石耳為主材料的知名徽菜,成菜清淡,開胃宜人,原汁鮮香濃郁,有滋補強身養顏之功效。

在黃山高山峽谷的清澈溪流石洞中,棲息著許多肉味鮮嫩的石雞(一種野生蛙類),因肉味鮮美,好似雞肉,被當地稱為“石雞”。具有清肝明目、解毒功效。

據不完全統計,徽州山區可食用的蔬果、菌、根莖、竹筍、野菜、河鮮等就多達八百多種,且每一種都是味蕾上的獨特享受。比如這“盛開在絕壁的花兒——黃山石耳”。

黃山石耳生長於百丈高的懸崖峭壁之上,飽經日曬雨淋,需得六七年才能長成,因此黃山石耳有個別名叫“石壁花”。

既然是“絕壁之花”,採摘難度可想而知。

石耳生長在三四十丈的深谷,而藥農懸于半空,所有依憑不過一根麻繩,此味原是險中求,也難怪黃山石耳一直是餐桌上的奢侈品!

《本草綱目拾遺》中稱石耳“作羹餉食,最為珍品”。

“石耳生陰崖,人間絕此味。”

若非徽州人敢冒奇險的魄力,這“壁上花”又怎能化作舌尖美味?

太白魚頭

太平湖的魚肉質嫩滑,味道鮮美,魚身紅燒的話,那魚頭就可以用來燉湯啦~

關於太白魚頭還有個小故事:

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來歙拜訪隱士許宣平,卻相遇不相識。不覺已是傍晚,腹感饑餓,見河邊有一酒肆,便步入其間。但廚中菜已用盡,只剩一個魚頭和兩塊豆腐,酒家只得將豆腐與魚頭一起放入鍋內煮,還加了些青菜,菜上桌後,李白一見,兩個菜色澤鮮豔,特別是魚頭燉豆腐只見鍋內湯汁濃白,香氣四溢。李白嘗了一口,鮮美異常,十分滿意,灑墨成詩:“天臺國清寺,天下稱四絕。我來興唐遊,與中更無別。卉木劃斷雲,高峰頂參雪。檻外一條溪,幾回流碎月”。一首傳誦千年的佳篇就這樣留下來了,此菜也流傳成徽州傳統名菜,定名為:太白魚頭。

烹飪方法及養生功效

【主輔食材】

1、主料:太平湖鰱魚頭(淳牌有機魚)、豆腐

2、輔料:火腿、菜心、生薑、蔥

3、調料:鹽、胡椒粉、糖、白酒

【做法】

1、將魚頭清洗淨,切對半。

2、熱油鍋,將魚頭下鍋煸炒至兩面金黃色。

3、再將煎過的魚頭放入燉鍋,加白酒、生薑、蔥段,用井泉水燉60分鐘後至魚頭酥透,湯汁濃,呈乳白色。

4、放入豆腐、火腿、菜心,再用文火燉10分鐘。

5、最後加入鹽、糖、胡椒粉。

【食補養生】

1、養分分析:魚頭肉質細嫩、營養豐富,除了含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B1,它還含有魚肉中所缺乏的卵磷脂,可增強記憶、思維和分析能力,讓人變得聰明。魚頭還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使大腦細胞異常活躍,可極大增強推理、判斷力。

2、食補功效:具有疏肝解鬱、健脾利肺、補虛弱、祛風寒、益筋骨的功效;可用於咳嗽、水腫、肝炎、眩暈、腎炎和身體虛弱的治療。

中和湯

小時候,最歡喜的一件事莫過於吃酒席,當時只覺得有很多好吃的菜,後來認識的人多了,才發現不同地方的酒席還有著不同的講究,尤其是第一道菜。比如徽州祁門,上的第一道菜一定是中和湯。

在小編的印象裡,湯一般都是最後才上的,為什麼祁門人會用它作為宴請賓客的第一道菜呢?這還要從它的來歷說起!

湯中的鄉愁與祈願:這道祁門人最重視的菜最早並不叫中和湯,而是中河湯。相傳在南宋時期,祁門人方岳曾離開家鄉到江西鄱陽做官,雖然背井離鄉對古徽州人已是常態,但方嶽對故土始終心存依戀,巧的是,他的衙署旁邊就是鄱陽湖,而彙聚成湖的三條河流中恰好有一條發源自祁門,即中河!

沒有公務的時候,方嶽經常來此泛舟,欣賞從家鄉遠道而來的秀水,以慰藉思鄉之情。若是待得久了,他還會在船上煮些吃的。有次煮豆腐的時候,方岳一時興起從河裡撈了一些小蝦做佐料,誰曾想味道竟異常的好,便為此湯取名“中河”,並把它帶回了祁門!

此後,祁門人又從山間采得香菇、冬筍,配上自家醃制的火腿,將中河湯變成了中和湯,取中和百味之意。因為它容納了祁門山水的味道,加上“和”寓意著和睦、和氣、和平,所以逐漸成為祁門人宴請賓客時最重要的一道佳餚。

時間釀就的美味。若要置辦酒席,或是有親朋好友說好登門造訪,祁門人總會早早起床,將昨日買好的排骨放入鍋中慢慢燉著,準備熬制這道請客必備的中和湯。

不同人家會在湯中放不一樣的食材,不過豆腐總是必不可少的,且以老豆腐為佳,以免煮久了會化掉。豆腐要先切成丁狀,再在熱水中焯(chāo)一下,除去豆腥氣。其他食材的處理方法差不多,都是切成小塊,只是選材上各有講究,比如香菇要是新鮮採摘的,筍以冬春兩季出產的最妙,而肉則需肥瘦兼具,才能煮出乳白色的湯汁。

食材準備齊全後,骨頭湯也差不多了。撈出排骨,把豆腐、香菇、冬筍等一起倒入湯中,用大火煮開,之後再用小火煨著,讓骨頭湯的味道在時間的助力中慢慢與其他食材融為一體。等到中午開飯時盛出來,味道剛剛好,再撒上一把蔥花,嘗一口,鮮嫩不膩,滋味綿長,更重要的,是大家坐在一起說說笑笑,恰似這中和之名——和氣美滿!

筍乾燒肉

筍是竹的嫩芽,其種類因竹而異。其中毛竹冬筍,被譽為“黃山山珍”。它脆嫩鮮美,營養豐富素有宮延美食之稱。筍乾,是竹筍經蒸煮、烘烤製成的一種乾菜,為味鮮色美,脆香爽口,營養豐富的佐餐佳品,具有排除人體脂肪剩餘物的功能。

處理筍乾:

筍乾用清水泡上,至少一天,中間換水,並清洗若干次,至發白變軟。第二日取一高壓鍋加壓10分鐘,無高壓鍋要煮30—45分鐘。將煮好的筍再泡上一天,這樣就不會淡淡的澀味。

1.備好香料:小蔥、生薑、山楂、八角和桂皮。

2.將有肥有廋的肉(五花肉最好)泡水一小時,泡去血水,這樣做與焯水類似。

3.取一炒鍋用不要放油,小火將肉炒幹。

注:炒的過程還會有血沫水浮出,將血沫水倒掉,繼續炒一直到無血沫水為止。

4.水分炒幹後下香料。

將香料炒香,倒入老抽、加鹽和糖調味。

5.炒均,加入處理好的筍乾。

6.加少量的水,煮開。

7.轉入高壓鍋,加壓15分鐘。注:無高壓鍋就在原鍋中,大火煮開後轉小 火燉40分鐘左右。

8.再倒入炒鍋,收幹水分,到此筍乾燒肉就完成了。

隔著螢幕聞到香味了嗎?

紅紅火火的一口,

小編祝您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