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鈕文新:郭樹清給力!

1、從打今年2月24日開始,郭樹清接任中國銀監會主席不足兩個月,

《關於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關於開展銀行業“違法、違規、違章”行為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關於開展銀行業“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針對中國銀行業務的“三大監管檔”於4月10日出臺。尤其是針對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以下簡稱“三套利”)的專項治理,給力!

2、之所以認為針對“三套利”專項治理給力,因為這項措施使得“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根本原則將獲得有效維護。

而此前,《關於提升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指導意見》——這個原則性的檔已經面世,現在出臺的“三大監管檔”都將是為了把原則具體落實,尤其是對“三套利”的專項治理,所針對的具體問題很細、很准,而且監管態度非常明確。

3、當然有遺憾,遺憾的是“有點晚了”,早能如此,何至今日?為什麼發出這樣的感慨?因為現在的亂子已經很大了,

業界的習慣已經養成了,要改,談何易?不僅是惡習難改,更重要的是規模難縮。比如債券市場的杠杆問題,縮減了杠杆,補足的資金從何而來?沒有“與去杠杆等額資金”接盤,這個杠杆去得掉嗎?是不是會引發債市恐慌?所以,郭樹清必須謹小慎微,在保證大廈所有四梁八柱都要完好無損、甚至比過去還要牢固的前提下,實施大規模的改造工程,也真夠難為的。

4、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為什麼中國金融會“脫實向虛”?這恐怕不只是監管放鬆的問題,而更為核心的問題是:中國貨幣政策操作長期“鎖長放短”,迫使中國金融不斷走向短期化、貨幣化、投機化,而這又是“中國金融改革向華爾街學習”的必然結果。如果不承認、不顧及這個根本問題,那“脫實向虛”之症不僅無法根治,而且會按下葫蘆起了瓢,越演越烈。這就像一個生病,如果我們沒有發現或不承認病人胃疼是氣滯寒瘀所致,
而只是給點止痛藥物,那只能是治標不治本,掩蓋病症,反而會使病症越治越重。

5、所以,央行也好,銀監會也罷,所有中國金融主管機構都必須看清、認准病症的根源,拋棄“金融資本主義”的一套改革方案,中國經濟才有可能實現“脫虛入實”。憑什麼得出這樣的判斷?金融“脫實向虛”的邏輯機理在於“長期鎖長放短導致‘貨幣金融’膨脹、‘資本金融’萎縮——金融結構扭曲”,

同時任由“貨幣市場套利投機”無度發育的必然結果。

6、全國政協委員、原工信部部長李毅中“兩會”期間發言指出:中國全部106.6萬億貸款餘額,工業占比不超過20%,最少的省份只有13%。與之相應的股票市場存量資金越來越少,而貨幣基金規模越來越大。這實際表明中國金融貨幣化傾向的嚴重性。關鍵是:在貨幣總量給定的前提下,貨幣金融、套利投機的無度發育必然擠佔“資本金融”的份額,並導致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

7、所以我認為,“三套利”的專項治理,對於實體經濟而言,其重要性不管怎樣強調都不過分,但更關鍵的問題是必須剷除“三套利”生長的土壤,剷除導致中國金融短期化、貨幣化的機制。

並導致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

7、所以我認為,“三套利”的專項治理,對於實體經濟而言,其重要性不管怎樣強調都不過分,但更關鍵的問題是必須剷除“三套利”生長的土壤,剷除導致中國金融短期化、貨幣化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