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金堂味道|有種金堂味道叫“周家婆”“家”為食材 “愛”當調料

說起美食的味道,總會想起電影《飲食男女》中郎雄所扮演的父親朱師傅做飯的場景:伴隨著民族傳統音樂,朱師傅簡直就像在進行一項藝術創作。在朱家的餐桌上,我們領略了中國飲食的豐富多彩,

甚至看到了諸如“叫花雞”之類的中國傳統名菜。在水城的藍天城市廣場內有一個很特別的小木屋,抬眼望去,小小門鋪上“周家婆”三個大字十分醒目。走進小木屋,裡面陳設十分整潔,所有食材擺列有序,瞧那集“鮮”“香”“辣”於一體的食物展現在你的面前時,一種視覺上的“味蕾”已經衝擊而來。

一提起“周家婆”,周曉麗的眼睛裡迸發出亮光,似有揮灑不完的熱情。回想起她與烹飪美食的緣分還得從小的時候說起,從“家婆”做的食物說起。

定名“周家婆”/只為傳承與紀念

周曉麗之所以將品牌名定為“周家婆”,為的是紀念已故的外婆,也是為了傳承從外婆那裡學到的手藝。“自古以來中國女性有她們對美食的獨特見解,

每個人的炒制手法與料包都有自己的獨家秘方,而‘家婆’卻能將這種食物之美恰如其分地呈現出來。”對於美食,周曉麗也有自己的見解,她秉承著“味緣水城,尋味記憶”的初衷,讓外婆的手藝一直傳承下去。

周曉麗回憶道,小時候,因父母常年在外工作,

她基本上是在外婆家長大,外婆一個人要照看幾個表兄妹,家裡經常是鬧開了花。“記憶中外婆好像就沒有空閒的時候,身上常系著條圍裙。外婆圍裙上有個大大的口袋,她常常從口袋裡拿出一些糖果、甜食之類的吃食,分給我們這些“小饞貓”。外婆的眼睛有點毛病,時常看不清周邊的事物,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她對做美食的渴望。她時常把我們姐妹幾個叫到跟前,
手把手地教我們如何用最簡單的食材做出最美味的食物。”也是在那個時候,周曉麗與美食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在農村,家裡條件並不寬裕,但在外婆一雙巧手下做出的各種小菜,常讓大家垂涎欲滴,即使是最普通的冬瓜、茄子、豆腐,在外婆的烹調下也都成了一道道美味的佳餚。

每逢過年,外婆就會做大家最愛吃的幹煸辣子雞。“那是我們最喜歡吃的菜,嗅著特別的香味,會讓食欲不好的你胃口大開。”在外婆看來,如何做好辣子雞,新鮮的食材最為關鍵,尤其是幹辣椒。“作為四川人,離不開的就是辣。我家的幹辣椒都是自家栽種、晾曬、炒制的,而煉製出來的辣椒香而不辣。”外婆告訴周曉麗:做辣子雞首先將肉炒熟,再與炒制好的辣椒一起翻炒。小徒弟們以“不入味、肉質不夠鮮嫩”為由提過意見後,不斷改良,最終定下來:先燒制菜油,將花椒、蒜瓣、薑塊、幹辣椒等佐料翻炒出香味,再放入雞塊煸炒至熟,最後加水燜至肉爛。辣椒及調料的香味經過炒、燜兩道工序,已深深地沁入雞肉之中,吃完雞肉,再用那菜湯泡上一碗白飯,真是最美好的享受了。

可是時隔多年,當她再一次做了兒時記憶中的食物時,卻連嘗一口的勇氣都沒有,有的只剩下哽咽。

在溫暖憂戚的歲月,有一些人、一些事早已融入我們的生命中,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去銘記。世間的萬物都有屬於自已的味道,或濃或淡地充斥著我們的味覺。“有一種味道,早已沁入心脾,那淡淡的滋味有時會漫溢舌尖,從而勾起我一些久遠的記憶。一種最質樸而親切的味道一直縈繞身邊,這就是外婆的味道。”周曉麗感慨。

偏愛改良 / 傳承有了新思路

“時隔幾十年,兒時的小姐妹們已經長大成人,但卻沒有一個人把外婆的‘味道’傳承下去。雖然外婆已經過世多年,但是外婆的‘愛’依然圍繞在我們身邊不曾遠去。”周曉麗想把“家婆的味道”一直延續下去。直至2015年10月,“周家婆”冷吃鋪正式成立。在那段忙碌的時間裡,周曉麗除了要兼顧公司的總體裝修設計、佈置以外,對外推廣也是由她主導。作為一個沒有固定工作、固定收入的女人來說,她承擔了太多的外界壓力。

創業之初,她把自己所有積蓄都花在了食品採購研製上。她按照外婆教給她的食譜,一步一步去炒制,但是最後出來的味道總是哪裡不對。看著一碗又一碗的食物被PASS掉,她的內心幾乎崩潰。家人的抱怨,朋友的數落……各種負面的聲音圍繞在她耳邊,讓她生出放棄的念頭,但是外婆的“愛”給了她堅持的信念。每到夜深人靜時,周曉麗就把自己關在廚房裡反復調製醬料、炒制食材,把食材與佐料精確到多少克,油該幾成熱的時候食物才能下鍋,大火還是小火來煸炒,該煸炒多少時間……她相信按照外婆教給她的方法,她一定能做出兒時的味道。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次的配料和研製,周曉麗終於找回了兒時“家婆”的味道。

有一次,周曉麗把她炒制出來的辣子雞給大家試吃,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認可——這也讓她更多了些讓自家品牌“走出去”的信心。據周曉麗說,她想讓“周家婆”不止在四川銷售,更多的是能走出四川走向全國。“今年,我們打算在改良食物上多花點功夫,把食材選購、刀工的切法、料包的調製加以改進。在外婆傳統的手藝上加以昇華改良,秉著回歸食物的原始味道,無添加綠色健康的理念,讓食物的口感更為適應大眾群體。”

提到對未來的展望,周曉麗說:“希望能把‘川味’‘家味’推向全國,讓遠在他鄉的遊子能嘗到家鄉的味道,嘗到闊別已久的兒時味道。還希望把這‘味道’延續下去,把熱愛美食的人聚集到一起,為傳承美食文化繼續奮鬥下去。”

小徒弟們以“不入味、肉質不夠鮮嫩”為由提過意見後,不斷改良,最終定下來:先燒制菜油,將花椒、蒜瓣、薑塊、幹辣椒等佐料翻炒出香味,再放入雞塊煸炒至熟,最後加水燜至肉爛。辣椒及調料的香味經過炒、燜兩道工序,已深深地沁入雞肉之中,吃完雞肉,再用那菜湯泡上一碗白飯,真是最美好的享受了。

可是時隔多年,當她再一次做了兒時記憶中的食物時,卻連嘗一口的勇氣都沒有,有的只剩下哽咽。

在溫暖憂戚的歲月,有一些人、一些事早已融入我們的生命中,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去銘記。世間的萬物都有屬於自已的味道,或濃或淡地充斥著我們的味覺。“有一種味道,早已沁入心脾,那淡淡的滋味有時會漫溢舌尖,從而勾起我一些久遠的記憶。一種最質樸而親切的味道一直縈繞身邊,這就是外婆的味道。”周曉麗感慨。

偏愛改良 / 傳承有了新思路

“時隔幾十年,兒時的小姐妹們已經長大成人,但卻沒有一個人把外婆的‘味道’傳承下去。雖然外婆已經過世多年,但是外婆的‘愛’依然圍繞在我們身邊不曾遠去。”周曉麗想把“家婆的味道”一直延續下去。直至2015年10月,“周家婆”冷吃鋪正式成立。在那段忙碌的時間裡,周曉麗除了要兼顧公司的總體裝修設計、佈置以外,對外推廣也是由她主導。作為一個沒有固定工作、固定收入的女人來說,她承擔了太多的外界壓力。

創業之初,她把自己所有積蓄都花在了食品採購研製上。她按照外婆教給她的食譜,一步一步去炒制,但是最後出來的味道總是哪裡不對。看著一碗又一碗的食物被PASS掉,她的內心幾乎崩潰。家人的抱怨,朋友的數落……各種負面的聲音圍繞在她耳邊,讓她生出放棄的念頭,但是外婆的“愛”給了她堅持的信念。每到夜深人靜時,周曉麗就把自己關在廚房裡反復調製醬料、炒制食材,把食材與佐料精確到多少克,油該幾成熱的時候食物才能下鍋,大火還是小火來煸炒,該煸炒多少時間……她相信按照外婆教給她的方法,她一定能做出兒時的味道。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次的配料和研製,周曉麗終於找回了兒時“家婆”的味道。

有一次,周曉麗把她炒制出來的辣子雞給大家試吃,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認可——這也讓她更多了些讓自家品牌“走出去”的信心。據周曉麗說,她想讓“周家婆”不止在四川銷售,更多的是能走出四川走向全國。“今年,我們打算在改良食物上多花點功夫,把食材選購、刀工的切法、料包的調製加以改進。在外婆傳統的手藝上加以昇華改良,秉著回歸食物的原始味道,無添加綠色健康的理念,讓食物的口感更為適應大眾群體。”

提到對未來的展望,周曉麗說:“希望能把‘川味’‘家味’推向全國,讓遠在他鄉的遊子能嘗到家鄉的味道,嘗到闊別已久的兒時味道。還希望把這‘味道’延續下去,把熱愛美食的人聚集到一起,為傳承美食文化繼續奮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