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是中國近代史上挨駡最多的統治者,所有的一切都源於這件事

文 | 張鳴

可以說,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人物之一,不管誰來寫,都繞不過他去。但同時他也是近代歷史上挨駡最多的統治者,同樣是挨駡的主兒,慈禧至少清朝的遺老遺少不會罵她,

蔣公至少GMD人不會罵他。只有他袁世凱,清朝的遺老遺少罵,孫文和其身後的GMD罵,康梁黨人罵,甚至就連其遺下的軍閥子孫在想要表白自己的時候都罵。

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於他沒有成功,當然這個成功不是他沒有做成皇帝,

而是在於他作為中國現代轉換的中心人物,沒有完成或者說是推進這個轉換。不可否認他從清末到民初,為中國的制度轉型做了很多的事情,無論是軍事、教育還是行政等方面的改革,都有史可查。可偏偏就是在這轉型的關鍵環節,他沒有做好,從而導致了自己的身敗名裂。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就是以不正當的方式玩軍人干政的遊戲。

我們都知道,對於整個國家體制而言,

軍隊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玩得好就可成事,玩得差敗事就更容易了。所以人們往往會採取各種制度性的防範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或者是壓制軍人在政壇上的發言權。用我們古人的話來說就是可以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所以要提倡文治,以文制武,構建一個禮制框架。在這個框架中,武人的地位往往都是被邊緣化的。

就辛亥革命後的形勢而言,袁世凱不想去南方就職,隨便找點兒什麼理由都可以,革命黨人實際上是拿他沒有辦法的,否則也不會因為一次區區的兵變就全面讓步了。實際上,當時革命黨人如果真有力量的話,根本就不會把總統的位置讓出去,可自作聰明的袁世凱偏偏選擇了一個最爛的決策,

唆使軍隊鬧兵變,由此而產生自己留在北京的藉口。

要知道,不管是什麼時候,兵變都是歷代統治者最大的忌諱,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上面的人是不敢輕易走這一步的。雖說趙匡胤當年發動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但事後他立馬就玩了個杯酒釋兵權的遊戲,否則他很有可能就像五代時期所有的君主那樣,在下一次兵變中被同一夥武人玩死。

袁世凱玩了兵變,卻沒有玩杯酒釋兵權的遊戲,所以下場也就沒有古人好了。

自從“京保津兵變”之後,北洋大軍不但幫他掃清了南方的革命黨勢力,逼得孫中山、黃興等人再次流亡海外,同時還和流氓員警一起,包圍了國會,逼迫國會的議員們選其為正式的大總統。可惜的是好景不長,他手下的那些驕兵悍將們很快就找到了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和五代軍閥前輩的感覺,一開始是不聽命令,爭奪行政權利,到最後就連兵變都成了家常便飯。

此時的袁世凱雖說貴為大總統,可卻誰也指揮不動了。慌亂中驚醒過來的他連聲唱起了軍人不干政的高調,並策劃著廢除各地的督軍,可惜的是為時已晚。在怎麼著都沒轍的情況下,出主意的謀士和袁世凱自己一起懷念起昔日君主的威勢,於是大家就像演戲似的演出了一起“洪憲帝制”。結果蔡鍔的反袁大旗一舉,散落在各地的北洋將領們不僅不幫忙滅火,反倒是隔岸觀火,亦或是暗中助敵,更有甚者直接宣佈獨立,害得袁世凱在家天天聽噩耗,直到害病歸西。

袁世凱逼迫清廷退位的時候,當時很多人都罵他是曹操。當然他們所說的曹操,主要是《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不過單說行詐術這一點,袁世凱確實有點兒像他,只不過曹操玩的是天子,而袁世凱玩的是軍人。

可惜的是好景不長,他手下的那些驕兵悍將們很快就找到了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和五代軍閥前輩的感覺,一開始是不聽命令,爭奪行政權利,到最後就連兵變都成了家常便飯。

此時的袁世凱雖說貴為大總統,可卻誰也指揮不動了。慌亂中驚醒過來的他連聲唱起了軍人不干政的高調,並策劃著廢除各地的督軍,可惜的是為時已晚。在怎麼著都沒轍的情況下,出主意的謀士和袁世凱自己一起懷念起昔日君主的威勢,於是大家就像演戲似的演出了一起“洪憲帝制”。結果蔡鍔的反袁大旗一舉,散落在各地的北洋將領們不僅不幫忙滅火,反倒是隔岸觀火,亦或是暗中助敵,更有甚者直接宣佈獨立,害得袁世凱在家天天聽噩耗,直到害病歸西。

袁世凱逼迫清廷退位的時候,當時很多人都罵他是曹操。當然他們所說的曹操,主要是《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不過單說行詐術這一點,袁世凱確實有點兒像他,只不過曹操玩的是天子,而袁世凱玩的是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