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BUG級大神……你不知道的中國版達芬奇

果然,夠BUG

關於牛逼的人物,超模君已經介紹過不少,

但是今天這位大神,超模君只能說:沒有最牛,只有更牛……

他是首位獲得麻省理工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他用三年半的逆天速度拿下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創造了當時麻省理工的記錄;

他是中國電機、無線電和航空教育的奠基人,是國際上公認的電機權威和自動控制理論的先驅;

他是清華大學工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的創始人;

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人文和科學領域取得世界公認成就的大師;

他是科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也是戲劇家、音樂家、佛學家;

他是著作包括:《四次方程通解法》、《電機瞬變分析》、《電工原理》、《戰時教育的回憶》、《中國經濟的改造》、《一個家庭,兩個世界》、《唐宋歌譜廿五調》、《禪宗師承記》……

他就是顧毓琇。

1902年,顧毓琇出生於江蘇無錫的一個書香世家,是明代思想家顧憲成之後,而他祖母是北宋大詩人秦觀的後人,母親是“書聖”王羲之的後裔,父親精通數學、地理和物理,思想開明。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顧家養成了五個博士。

“一門五博士”:顧毓琦(德國漢堡大學博士)、顧毓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顧毓瑔(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顧毓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顧毓瑞(中國研究院授予名譽博士)。

在祖母的影響下,顧毓琇自小就對詩詞歌賦特別在行,6歲時,他就以第一名的好成績,考進我國最早的新式學堂“俟實學堂”。

俟實學堂

13歲,顧毓琇進入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當時他的國文老師是國學大師錢基博(錢鐘書的父親),

英文老師是著名翻譯家林語堂。

在清華就讀的8年裡,顧毓琇結識了梁實秋、聞一多、梁思成、吳文藻、孫立人等一眾才子,他們發起了“清華文學社”,而顧毓琇就擔任戲劇組主席。

18歲到19歲,僅僅一年的時間,顧毓琇就翻譯了莫泊桑的《肥與瘦》、泰戈爾的《勝利》等14篇短篇小說和戲劇作品;

20歲不到就寫出中篇小說《芝蘭與茉莉》,是新文化運動史上,繼魯迅《阿Q正傳》之後的第四部中篇小說;

20歲,就發表了現代話劇劇本《孤鴻》,這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最早的四幕話劇。

顧毓琇(中排右一)、聞一多(中排左二)

誰都沒想到的是,如此沉迷于搞文學創作的顧毓琇,於1923年以優秀成績從清華畢業,並獲得公費留學的資格之後,竟然選了個完全無關的專業——電機工程,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秒變理工男。

胡適看過顧毓琇的文藝作品後,曾勸他改學文學,然而顧毓琇卻說:“我既選定了麻省理工大學,選定了電機工程,就決不改行。”

不過,來到麻省理工之後,顧毓琇表示還是不忍心放下自己鍾愛的文學,他大部分時間仍然是放在寫劇本、研究文學上,創作了《荊軻》、《項羽》、《蘇武》、《西施》和《琵琶記》等歷史劇,以及《國手》、《國殤》、《天鵝》等現代劇……

1925年,他就將我國的傳統戲《琵琶記》,改編成了話劇,在美國波士頓美術劇院進行的公演,轟動一時,引起了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基督教箴言報》、《波士頓新聞報》等都以醒目位置配上大幅照片予以報導,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這場公演聚集了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最強的陣容:顧毓琇擔任編劇、導演並扮演劇中宰相,冰心扮演宰相之女,梁實秋扮演蔡中郎。聞一多負責佈景和舞美,趙太侔則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舞臺燈光效果。

這時,估計很多人都困惑了,說好的變身理工男呢?

笑話,人家當然記得。

顧毓琇本碩博連讀僅僅用了3年半的時間,創下麻省理工的記錄,同時也成為了第一位獲得麻省理工科學博士的中國人。

在攻讀碩士期間,顧毓琇在美國《數理雜誌》上發表了論文《四次方程通解法》,這是基礎數學一項創造性、突破性的成果,在電腦求解方程的演算法領域,基於此“通解”的基本思路一直沿用至今。

在攻讀博士期間,顧毓琇發表《電機瞬變分析》,運用獨創性的方法解決了電機學難題,該運算方法後來稱為“顧氏變數”,初步奠定了他在國際科學界的地位。

話說,顧毓琇的兩位導師也是牛得一逼。

一位是著名物理學家珀西·布裡奇曼,由於發明超高壓裝置和在高壓物理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還參與過曼哈頓計畫,協助研製原子彈。

珀西·布裡奇曼(Percy Bridgman)

另一位是著名數學家、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和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標誌著人類邏輯思維的巨大進步,是永久性的偉大學術著作之一,同時也創立了20世紀最偉大的形而上學體系。

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顧毓琇畢業之後,被美國通用電器高薪聘為工程師,不過,不到半年,報國心切的顧毓琇就選擇了回國。

回國後,顧毓琇創立了《電工》雜誌,成立了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並擔任會長,後來,他又被選為中國工程師學會副會長,先後發表《感應電動機之串聯運行》、《雙反應學說對多相同步機之應用》等50多篇論文。

在1928至1949年間,顧毓琇先後擔任國立浙江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兼主任,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主任、無線電研究所所長、航空研究所所長、工學院院長,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上海市教育局局長兼交通大學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反正就是數不清

1949年,隨著國民黨從大陸全線撤退,顧毓琇被勒令離開大陸,但當時他不願去臺灣,因此選擇回到麻省理工從事學術研究。

已經年過半百的他,時隔20年,重新回到科研領域,專注於非線性自動控制的研究,發明了“顧氏圖解法”和“顧氏定則”,成為了世界公認的現代控制理論的先驅。

顧毓琇(前排左三)曾邀請控制論奠基人維納(前排左四)到清華講學

1972年,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協會( IEEE) ,授予顧毓琇有電機領域的“諾貝爾獎”之稱“蘭姆”金質獎章。

2000年,IEEE為了表彰顧毓琇在數學、電機以及控制論領域的卓越貢獻,又授予顧毓琇IEEE金禧獎章和IEEE千禧獎章。

顧毓琇是世界上唯一同時獲得過此三項大獎的科學家。

中國也設立了顧毓琇電機工程獎來紀念顧毓琇的突出貢獻。

上面超模君所介紹的顧毓琇的人生夠牛逼、豐富了吧,然而,這僅僅是顧毓琇其中的一個小愛好,一個專業而已。。。

他是文學家、詩人

顧毓琇一生發表散文、小說43篇,創作詩詞歌賦八千多首,出版詩歌詞曲集34部,是中國歷史上僅次於陸遊的最高產詩人。

顧毓琇詩作不僅高產,還高質。

他的詩作在海內外都享譽頗高:

顧毓琇曾被海外學術界和出版物評為20世紀中華民族的大詩人之一;

1975年,被巴西人文學術院授予金質獎章;

1976年,被世界詩人大會授予“國際桂冠詩人”稱號。

他是戲劇家、音樂家

作為戲劇家,顧毓琇一生中,自編自導話劇數十部,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進行過巡迴公演,代表作《琵琶記》、《白娘娘》、《古城烽火》等。

他是中國現代話劇的發軔人、“國劇運動”的發起者和推動者之一。他創辦了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就是後來成為三大戲劇學院之一的上海戲劇學院。。。

作為音樂家,顧毓琇是中國古典音樂的泰斗級人物,他創辦了青木關國立音樂院(中央音樂學院前身),並擔任首屆院長、國立交響樂團團長、國立禮樂館館長。

憑藉著扎實的文學功底和嫺熟的德文基礎,顧毓琇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

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翻譯成中文,成為把《歡樂頌》完整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憑藉這深厚的數學、物理功底,經過細密的計算和與西洋音律的比較,顧毓琇制定了中國黃鐘標準音,發表文章《黃鐘定音記》,重新奠定了國樂的基礎。

除此之外,顧毓琇還整理出了明代刻印古詩詞樂譜,將明末“工尺譜”翻譯成簡譜及五線譜,將姜白石的自度曲翻譯成五線譜。

他還是佛學家

顧毓琇對宗教的研究,造詣頗深,尤其是在佛學方面的建樹,影響深遠。

他曾走遍各地名山寺院,拜訪了虛雲、太虛等高僧,出版了《禪宗師承記》和《日本禪宗師承記》等專著。

1979年,顧毓琇憑藉英文巨著《禪史》(《History of Zen》)震撼國際佛學界。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柏林禪寺住持明海法師對《禪史》大加讚揚:

“禪的歷史是人對人、生命對生命、心對心的傳承史,把這一超越了語言文字的智慧傳承的歷史梳理敘述出來,是很具挑戰的。顧毓琇先生的《禪史》很好地完成了這一任務。他立足于世界文化的大語境,在充分佔有中西古今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除了學術的嚴謹之外,書中時時流露出他對禪獨到的體悟。這不禁讓我們猜測:顧老一生貫通文理、跨越中西的傑出成就也許得益于禪的智慧?!”

顧毓琇的無敵是無限的,而伴隨他終身的身份就是教育家了。從他博士畢業回國在浙江大學任教開始,就不曾中斷過教書育人。

即便是在抗戰時期,他擔任教育部政務次長時也不曾停止到大學講課;

甚至直到他在百歲高齡在他鄉離世之時,他還擔任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榮譽退休教授的職位。

而顧毓琇也是名副其實的“桃李滿天下”,他的朋友圈囊括了各個領域的大神。

比如他的學生: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力學大師錢偉長、世界原子彈之母吳健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

比如他的朋友:張大千、梁思成、聞一多、蔡元培、胡適、梅貽琦、冰心、楊武之、錢鐘書、葉企孫……

還有與各界國際大神相交甚密:20世紀最偉大的航太工程學家馮·卡門、控制論先驅維納、世界語言大師蕭伯納、愛因斯坦、泰戈爾、邱吉爾、羅斯福、羅素……

進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秒變理工男。

胡適看過顧毓琇的文藝作品後,曾勸他改學文學,然而顧毓琇卻說:“我既選定了麻省理工大學,選定了電機工程,就決不改行。”

不過,來到麻省理工之後,顧毓琇表示還是不忍心放下自己鍾愛的文學,他大部分時間仍然是放在寫劇本、研究文學上,創作了《荊軻》、《項羽》、《蘇武》、《西施》和《琵琶記》等歷史劇,以及《國手》、《國殤》、《天鵝》等現代劇……

1925年,他就將我國的傳統戲《琵琶記》,改編成了話劇,在美國波士頓美術劇院進行的公演,轟動一時,引起了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基督教箴言報》、《波士頓新聞報》等都以醒目位置配上大幅照片予以報導,並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這場公演聚集了中國現代話劇史上最強的陣容:顧毓琇擔任編劇、導演並扮演劇中宰相,冰心扮演宰相之女,梁實秋扮演蔡中郎。聞一多負責佈景和舞美,趙太侔則帶來了當時最先進的舞臺燈光效果。

這時,估計很多人都困惑了,說好的變身理工男呢?

笑話,人家當然記得。

顧毓琇本碩博連讀僅僅用了3年半的時間,創下麻省理工的記錄,同時也成為了第一位獲得麻省理工科學博士的中國人。

在攻讀碩士期間,顧毓琇在美國《數理雜誌》上發表了論文《四次方程通解法》,這是基礎數學一項創造性、突破性的成果,在電腦求解方程的演算法領域,基於此“通解”的基本思路一直沿用至今。

在攻讀博士期間,顧毓琇發表《電機瞬變分析》,運用獨創性的方法解決了電機學難題,該運算方法後來稱為“顧氏變數”,初步奠定了他在國際科學界的地位。

話說,顧毓琇的兩位導師也是牛得一逼。

一位是著名物理學家珀西·布裡奇曼,由於發明超高壓裝置和在高壓物理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於194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還參與過曼哈頓計畫,協助研製原子彈。

珀西·布裡奇曼(Percy Bridgman)

另一位是著名數學家、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和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標誌著人類邏輯思維的巨大進步,是永久性的偉大學術著作之一,同時也創立了20世紀最偉大的形而上學體系。

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顧毓琇畢業之後,被美國通用電器高薪聘為工程師,不過,不到半年,報國心切的顧毓琇就選擇了回國。

回國後,顧毓琇創立了《電工》雜誌,成立了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並擔任會長,後來,他又被選為中國工程師學會副會長,先後發表《感應電動機之串聯運行》、《雙反應學說對多相同步機之應用》等50多篇論文。

在1928至1949年間,顧毓琇先後擔任國立浙江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兼主任,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國立清華大學電機系主任、無線電研究所所長、航空研究所所長、工學院院長,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上海市教育局局長兼交通大學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反正就是數不清

1949年,隨著國民黨從大陸全線撤退,顧毓琇被勒令離開大陸,但當時他不願去臺灣,因此選擇回到麻省理工從事學術研究。

已經年過半百的他,時隔20年,重新回到科研領域,專注於非線性自動控制的研究,發明了“顧氏圖解法”和“顧氏定則”,成為了世界公認的現代控制理論的先驅。

顧毓琇(前排左三)曾邀請控制論奠基人維納(前排左四)到清華講學

1972年,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協會( IEEE) ,授予顧毓琇有電機領域的“諾貝爾獎”之稱“蘭姆”金質獎章。

2000年,IEEE為了表彰顧毓琇在數學、電機以及控制論領域的卓越貢獻,又授予顧毓琇IEEE金禧獎章和IEEE千禧獎章。

顧毓琇是世界上唯一同時獲得過此三項大獎的科學家。

中國也設立了顧毓琇電機工程獎來紀念顧毓琇的突出貢獻。

上面超模君所介紹的顧毓琇的人生夠牛逼、豐富了吧,然而,這僅僅是顧毓琇其中的一個小愛好,一個專業而已。。。

他是文學家、詩人

顧毓琇一生發表散文、小說43篇,創作詩詞歌賦八千多首,出版詩歌詞曲集34部,是中國歷史上僅次於陸遊的最高產詩人。

顧毓琇詩作不僅高產,還高質。

他的詩作在海內外都享譽頗高:

顧毓琇曾被海外學術界和出版物評為20世紀中華民族的大詩人之一;

1975年,被巴西人文學術院授予金質獎章;

1976年,被世界詩人大會授予“國際桂冠詩人”稱號。

他是戲劇家、音樂家

作為戲劇家,顧毓琇一生中,自編自導話劇數十部,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進行過巡迴公演,代表作《琵琶記》、《白娘娘》、《古城烽火》等。

他是中國現代話劇的發軔人、“國劇運動”的發起者和推動者之一。他創辦了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就是後來成為三大戲劇學院之一的上海戲劇學院。。。

作為音樂家,顧毓琇是中國古典音樂的泰斗級人物,他創辦了青木關國立音樂院(中央音樂學院前身),並擔任首屆院長、國立交響樂團團長、國立禮樂館館長。

憑藉著扎實的文學功底和嫺熟的德文基礎,顧毓琇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

德國著名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翻譯成中文,成為把《歡樂頌》完整引入中國的第一人。

憑藉這深厚的數學、物理功底,經過細密的計算和與西洋音律的比較,顧毓琇制定了中國黃鐘標準音,發表文章《黃鐘定音記》,重新奠定了國樂的基礎。

除此之外,顧毓琇還整理出了明代刻印古詩詞樂譜,將明末“工尺譜”翻譯成簡譜及五線譜,將姜白石的自度曲翻譯成五線譜。

他還是佛學家

顧毓琇對宗教的研究,造詣頗深,尤其是在佛學方面的建樹,影響深遠。

他曾走遍各地名山寺院,拜訪了虛雲、太虛等高僧,出版了《禪宗師承記》和《日本禪宗師承記》等專著。

1979年,顧毓琇憑藉英文巨著《禪史》(《History of Zen》)震撼國際佛學界。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柏林禪寺住持明海法師對《禪史》大加讚揚:

“禪的歷史是人對人、生命對生命、心對心的傳承史,把這一超越了語言文字的智慧傳承的歷史梳理敘述出來,是很具挑戰的。顧毓琇先生的《禪史》很好地完成了這一任務。他立足于世界文化的大語境,在充分佔有中西古今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除了學術的嚴謹之外,書中時時流露出他對禪獨到的體悟。這不禁讓我們猜測:顧老一生貫通文理、跨越中西的傑出成就也許得益于禪的智慧?!”

顧毓琇的無敵是無限的,而伴隨他終身的身份就是教育家了。從他博士畢業回國在浙江大學任教開始,就不曾中斷過教書育人。

即便是在抗戰時期,他擔任教育部政務次長時也不曾停止到大學講課;

甚至直到他在百歲高齡在他鄉離世之時,他還擔任著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榮譽退休教授的職位。

而顧毓琇也是名副其實的“桃李滿天下”,他的朋友圈囊括了各個領域的大神。

比如他的學生: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力學大師錢偉長、世界原子彈之母吳健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

比如他的朋友:張大千、梁思成、聞一多、蔡元培、胡適、梅貽琦、冰心、楊武之、錢鐘書、葉企孫……

還有與各界國際大神相交甚密:20世紀最偉大的航太工程學家馮·卡門、控制論先驅維納、世界語言大師蕭伯納、愛因斯坦、泰戈爾、邱吉爾、羅斯福、羅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