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自古到今,中國統一西域都是以人民的名義,也是“天意”

自古,中國統一西域都是以人民的名義,這種名義也是“天意”。人民的企盼永遠都不褪色、不過時,因為人民不死、人民萬歲。而唐朝時那首“高昌兵馬如霜雪,漢家兵馬如日月”的高昌童謠不過是道出了人民的心聲。

西域風情

不管到了什麼時候,百姓的心聲會同歷史一起被流傳下來,不分地域也不分人種。因為社會總在向文明美好的一面發展,所以,百姓的心聲在當時就像是一種神秘的預言,進而被後世完美現實。

唐滅高昌之戰是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命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兵擊滅高昌國(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舊址)的作戰。

在唐軍還未行動之前,高昌就流傳著這樣的童謠:

高昌兵馬如霜雪,

漢家兵馬如日月。

日月照霜雪,

回首自消滅。

美麗新疆

當時,來過唐都的高昌國王麴文泰認為高昌與長安相隔萬里,唐王朝不可能管著他。因此,他不但在絲綢之路上設卡攔截,

收取商人們的“過路費”,還與突厥勾結反叛唐朝,出兵攻打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員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國。絲綢之路甚至有被阻斷的可能。

唐太宗李世民召麴文泰入朝,麴文泰謊稱自己病了,不肯前去。唐太宗李世民隨即決定拔掉這顆釘子。唐朝大軍壓境後,麴文泰感到形勢不妙,嘴上雖然還很硬氣,但心裡著急上火,當聽說唐朝軍隊抵達磧口時,竟然“憂懼而死”。

他的兒子其子智盛即位後,唐軍攻下田地城(今新疆鄯善西南魯克沁),俘男女7000餘人,而後直趨高昌城。

麴智盛率軍迎戰,被擊敗後退保都城,隨後派人聯絡突厥。但麴智盛都沒想到的是,奉命前來救援高昌的西突厥軍畏懼唐軍威勢,竟然在可汗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投降。麴智盛見大勢已去,史好出城投降。

唐太宗

西域人民渴望統一的願望,在唐軍的勢如破竹中得心實現,高昌人民歡慶唐朝打通前往西域各國的通道,而唐朝也因此促進了和西方諸國的聯繫,對遏制西突厥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天,面對這樣的“戰果”,很多人都會說這童謠是神秘的預言。真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

漢代之前,廣袤的北方草原上有著太多的部落,

這些部落之間經常你爭我鬥,打打殺殺,人民深受戰爭之苦。雖然匈奴差不多與漢朝在同一時期,在草原建立了大一統政權,但這個政權實質上也是非常鬆散的部落聯盟,並沒有使部落與部落之間的爭鬥完全消除。所以,西域人民仍然從內心深處渴望一個真正的、文明的制度將西域完全統一起來,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點,在漢武帝手裡得到了實現,他擊潰了匈奴,將西域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使漢地的先進文化得以在西域傳播,即是將西域納入了中國文化圈。

高昌古城

西域人民心中對於統一的美好企盼,我們在讀《史記·大宛列傳》就能感受得到。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帶來了烏孫使者,他們看到漢朝人多而且財物豐厚,回去報告了國王,烏孫國就越發重視漢朝。過了一年多,張騫派出的溝通大夏等國的使者,多半都和所去國家的人一同回到漢朝。於是,西北各國從這時開始和漢朝有了交往。然而這種交往是張騫開創的,所以,以後前往西域各國的使者都稱博望侯,以此取信於外國,外國也因此而信任漢朝使者。“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這是西域的反應,也是西域人民的心聲,一個“博望侯”就能產明一切了。

因此,漢朝使者到達安息,安息王命令有關人率領二萬騎兵在東部國境上迎接。漢朝使者歸來,安息派使者隨漢使來觀察漢朝的廣大,把大鳥蛋和黎軒善變魔術的人獻給漢朝。至於大宛西邊的小國驩(歡)潛、大益,大宛東邊的姑師、扜罙、蘇薤(謝)等國,都隨漢朝使者來進獻貢品和拜見天子。“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漢使還,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及宛西小國驩潛、大益,宛東姑師、扜罙、蘇薤之屬,皆隨漢使獻見天子。”

張騫

漢朝內部的反應是,“自博望侯開外國道以尊貴,其後從吏卒皆爭上書言外國奇怪利害,求使。”即是自從博望侯因為開闢了通往外國的道路而得到尊官和富貴,以後跟隨出使的官吏和士卒都爭著上書,陳述外國的珍奇之物、怪異之事和利害之情,要求充當使者。

這種和平美好的景象當然地影響到了南方,“是時漢既滅越,而蜀、西南夷皆震,請吏入朝。”意思是這時漢朝已經滅亡了南越,蜀地和西南夷諸國都震恐,請求漢朝為他們設置官吏和入朝拜見漢天子。

現在,一些人認為,漢武帝發動擊潰匈奴的戰爭是侵略戰爭,其實這是一種缺乏常識的無知表現。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的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匈奴與漢族是同的個祖先,在我國古代的史籍中這樣的記載有不少,樂彥《括地譜》:“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另作獯鬻),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 。”怎麼可以把統一國家的一場戰鬥稱之為侵略戰爭呢?這不僅是史學常識的失缺,更是對西域人民想要統一美好渴望與企盼的視而不見。

漢武帝

《三國志》作者陳壽從軍事層面全我們闡述了這一問題:“自秦漢以來,匈奴一直在邊境侵擾。漢武帝雖平定四方少數民族的叛亂,如東邊平定東越、南越、朝鮮,西部討伐貳師、大宛,打通邛邛苲、夜郎的通道。但這些邊遠地區遠離王畿,對中國沒有什麼重大威脅,而匈奴距王畿最近,只要騎兵向南部侵犯,那麼中國便三邊受敵。因此,漢朝屢次派遣衛青、霍去病等統率大軍北伐,追趕單于,佔領其富饒平廣的田地。這以後匈奴開始保衛自己的疆地,自稱藩國,逐漸弱下去。”

匈奴,這個漢族的兄弟,你不打他,他就會威脅你的。

高昌兵馬如霜雪,

漢家兵馬如日月。

日月照霜雪,

回首自消滅。

這首高昌童謠,實際是西域人民對於祖國統一的強烈渴望,所謂“民心所向,勝之所往”就是這個道理。不至漢唐,從古至今都是這樣。所以,中國統一西域都是以人民的名義,這種名義也是“天意”。人民的企盼永遠都不褪色、不過時,人民不死、人民萬歲。

歌舞西域

他擊潰了匈奴,將西域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使漢地的先進文化得以在西域傳播,即是將西域納入了中國文化圈。

高昌古城

西域人民心中對於統一的美好企盼,我們在讀《史記·大宛列傳》就能感受得到。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帶來了烏孫使者,他們看到漢朝人多而且財物豐厚,回去報告了國王,烏孫國就越發重視漢朝。過了一年多,張騫派出的溝通大夏等國的使者,多半都和所去國家的人一同回到漢朝。於是,西北各國從這時開始和漢朝有了交往。然而這種交往是張騫開創的,所以,以後前往西域各國的使者都稱博望侯,以此取信於外國,外國也因此而信任漢朝使者。“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這是西域的反應,也是西域人民的心聲,一個“博望侯”就能產明一切了。

因此,漢朝使者到達安息,安息王命令有關人率領二萬騎兵在東部國境上迎接。漢朝使者歸來,安息派使者隨漢使來觀察漢朝的廣大,把大鳥蛋和黎軒善變魔術的人獻給漢朝。至於大宛西邊的小國驩(歡)潛、大益,大宛東邊的姑師、扜罙、蘇薤(謝)等國,都隨漢朝使者來進獻貢品和拜見天子。“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漢使還,而後發使隨漢使來觀漢廣大,以大鳥卵及黎軒善眩人獻於漢。及宛西小國驩潛、大益,宛東姑師、扜罙、蘇薤之屬,皆隨漢使獻見天子。”

張騫

漢朝內部的反應是,“自博望侯開外國道以尊貴,其後從吏卒皆爭上書言外國奇怪利害,求使。”即是自從博望侯因為開闢了通往外國的道路而得到尊官和富貴,以後跟隨出使的官吏和士卒都爭著上書,陳述外國的珍奇之物、怪異之事和利害之情,要求充當使者。

這種和平美好的景象當然地影響到了南方,“是時漢既滅越,而蜀、西南夷皆震,請吏入朝。”意思是這時漢朝已經滅亡了南越,蜀地和西南夷諸國都震恐,請求漢朝為他們設置官吏和入朝拜見漢天子。

現在,一些人認為,漢武帝發動擊潰匈奴的戰爭是侵略戰爭,其實這是一種缺乏常識的無知表現。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的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匈奴與漢族是同的個祖先,在我國古代的史籍中這樣的記載有不少,樂彥《括地譜》:“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另作獯鬻),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 。”怎麼可以把統一國家的一場戰鬥稱之為侵略戰爭呢?這不僅是史學常識的失缺,更是對西域人民想要統一美好渴望與企盼的視而不見。

漢武帝

《三國志》作者陳壽從軍事層面全我們闡述了這一問題:“自秦漢以來,匈奴一直在邊境侵擾。漢武帝雖平定四方少數民族的叛亂,如東邊平定東越、南越、朝鮮,西部討伐貳師、大宛,打通邛邛苲、夜郎的通道。但這些邊遠地區遠離王畿,對中國沒有什麼重大威脅,而匈奴距王畿最近,只要騎兵向南部侵犯,那麼中國便三邊受敵。因此,漢朝屢次派遣衛青、霍去病等統率大軍北伐,追趕單于,佔領其富饒平廣的田地。這以後匈奴開始保衛自己的疆地,自稱藩國,逐漸弱下去。”

匈奴,這個漢族的兄弟,你不打他,他就會威脅你的。

高昌兵馬如霜雪,

漢家兵馬如日月。

日月照霜雪,

回首自消滅。

這首高昌童謠,實際是西域人民對於祖國統一的強烈渴望,所謂“民心所向,勝之所往”就是這個道理。不至漢唐,從古至今都是這樣。所以,中國統一西域都是以人民的名義,這種名義也是“天意”。人民的企盼永遠都不褪色、不過時,人民不死、人民萬歲。

歌舞西域